学长谈丨灾难中的生存--避难胶囊酒店设计
在地震频频发生的国度,是否可以运用我们的知识来设计出可以应对灾难的建筑呢?来自IMPACT STUDIO的杨同学就利用能源转换、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出了一种未来的避难所。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如何实现这一设计目标的吧~
YANG SIQI
专业:建筑
本科:青岛滨海学院
录取: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这是一座避难胶囊酒店,位于日本,没有固定的地块儿。由于占地面积小,给城市土地的压力并不大,确可以在地震发生后成为一个最大限度收留居民的自给自足暂居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但每次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么?我参考了五次对日本影响较大的地震(1896明治三陆大地震、1923 关东大地震、1933三陆第二次大地震、1995阪神大地震、2011东北9.0级特大地震),除了2011年的9.0级大地震所引起的核爆和1923年关东地震导致的大火,剩下三次主要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都来自地震所引起的海啸,而这些对居民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也正是在避难建筑中更应该防范的。
这是我在Impact Studio做的第二个项目,可以说这是前期设计用的时间最长是一个设计了,因为没有固定的场地,所以和老师讨论要不要把面积定的小一点。其实原本的想法是想做一个大体积里充满一个个小体块儿,多处理空间之间的关系,但是拉了几个模型发现,要么就是太虚幻,要么就是浪费空间太严重,老师也建议我做成一个常规体,在外形和功能上多下点功夫。紧接着又做了几个模型,最后挑选了一个用胶囊体推出来的外形,每层之间有相合和错位。
避难酒店名叫“Hopeful”,建筑主体由每层平均面积约为100平的四层不规则楼体组成,设有环绕建筑的外侧楼梯。功能上本是利用隔板和空间变化让灾前灾后的功能明确区分,但是由于建筑面积的限制,只能将灾后的建筑形态在原本日常建筑上做加法,内部并没有太多的空间变化。
避难酒店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则奔驰汽车的广告,广告里在充电站旁有一个供人们蹦迪的房屋,地面的踏板连接了供电设备,等人们娱乐完出来,车也充好电了。而我设计的避难酒店是利用人们在顶层健身房产生的动能,通过装置发电产生电能,储存在蓄电池里,在灾后供给整栋建筑的用电。在健身房的地上,设计了很多可扣卸的铁环,铁环的线连接到中央圆柱中的变电设备,从而储电备用。人们健身的时候把铁环套在健身器材上,通过拉动铁环产生动能,再通过发电机将动能转为电能,利用变压器和整流器将电流变为稳定交流电储存在蓄电池内。
顶层健身环示意图
供电供水系统动向示意图
除此之外,建筑内部还需要保持正常循环,一环扣一环,做到人与设备之间的互相供应,人类通过自己的运动带动电力的传输,从而确保整座建筑内部的用电设备正常工作,人们也可以正常生活。(当然在蓄电池的地方设有开关,只有在灾后,动能产电才用到设备供电上。)
人与设备关系示意图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结构房屋,其次是木结构房屋,再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采用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这个避难酒店就采用了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座抗震酒店的特点之二是底部的可升降抗震台。因为设计本身的初衷就是避难场所,我查阅了资料后发现日本将抗震技术分成了:耐震、抗震和免震,而免震技术可以躲开地震力量,以柔制刚;房屋几乎不晃动,家具不倾倒。它的原理一般是在建筑物之间加入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把震动的地面隔开,降低振动强度,就如同在房子底下加了一个大弹簧(如下图所示)。是最安全的抗震技术。然后下一步,为了在海啸发生后避免淹没房屋,在橡胶弹性垫上安装了弹簧,用液压杆控制,最高可将建筑抬升3米左右。
抗震结构(含底部橡胶弹性垫)示意图
避难酒店一层是reception、食物储存间和救援船只存放间(图1)。食物储存间选了罐头、苹果和土豆这种易储存的。救援的船只可以在灾后发生洪水时救援。其实最开始这个救援船只是想设计在地下的,洪水来时,用起浮泥顶起建筑,然后船只可以直接出发,不过后来为了建筑的防震,加上对起浮泥大小不知道如何把控,还是改成了橡胶弹性垫。二层和三层是胶囊房间,设13间房间,26个床位(图2)。顶层为健身区域,灾后可以变成临时居住处,墙体一侧设有逃生门和软梯。楼顶在日常设立了小型投影,住客可以在夜晚观看电影,用模型感受了一下,真的感觉很棒。最后地上设有规则的固定孔,临时搭建所需的铁管和木板都储存于楼顶,供灾后组合搭建,收留更多灾民(图3)。
各层功能示意图
这就是我设计的这个避难酒店的所有想法了,感觉通过这个项目接触到了很多之前不曾关注的东西,费尽脑汁查动能转化的资料,然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还是多亏了老师们的帮助,让我重新把重心放到了设计了,克服了枯燥的修线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修改添加,完成了这个项目。
要说这一整套作品集的完成,真的是坎坷又漫长,不只是有自己的努力,更多亏了Impact Studio的老师们的帮助和引导,让我终于通过这套作品申上自己梦想中的学校,完成了学业上的目标。来studio之前,全靠着自己的摸索,却常常不是毫无头绪就是没有方向的乱画。还记得到这里的第一天,工作室里的老师问我,自己项目的设计逻辑是什么的时候,我一脸迷茫,之前我从来没考虑过设计的逻辑,只是单一的根据任务书去建一个楼房而已。不过多亏老师细心的给我讲了一套方案的完整思考和出图过程,让我对后面几个项目都有了很明确的想法和逻辑。
能到Impact Studio学习,真的是很幸运,尤其是认识了这么好的老师和朋友。在这里,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工作室环境,都让我觉得这是个大家庭,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十分温暖。谢谢Impact Studio,让我的申请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还让我遇见了这么多可爱善良的人。
设计物语
设计物语 | 丽泽SOHO开幕:为什么超高层建筑要撕裂成两半?
设计物语丨类型与转译--从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理论看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设计物语丨弹性景观--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大学生设计竞赛丨感受景观的力量
设计物语丨柏林墙倒塌30周年 Boundery:空间的边界与建筑的囚徒
设计物语丨突破边界丨从纽约The Shed谈可变式空间设计思路
技法课堂
技法课堂 | 巧用截图工具,一小时迅速完成线稿风效果图
技法课堂 | 写实风人视点效果图表现
技法课堂丨剖透视急速出图流
留学小站
留学小站丨美国建筑专业 MArch1 & MArch2 还傻傻分不清?
经验分享
选校助手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室内/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