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胜:尽管面临着种种外部挑战,中国将继续发展中俄关系
编者按:6月14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撰写的第八年度中俄关系报告《中俄对话:2022模式》发布,俄方通过“今日俄罗斯”媒体平台举行了“外部挑战与中俄关系”圆桌讨论会。联合报告中方专家团队负责人、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赵华胜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以下为发言文稿。
这次研讨会的题目是“外部挑战与中俄关系”,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中俄关系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有哪些?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在政治上,是国际政治的极化,越来越走向对立的两极;在经济上,是世界经济的脱钩、分割、制裁、逆全球化;在安全上,是非常危险地滑向热战化,现在已经不是防止新冷战发生的问题,而是已经超过了冷战,走到了热战的边缘;在国家关系上,是再意识形态化,冷战结束后曾有过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但现在是重新意识形态化,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家关系;在全球治理上,是更为复杂化,现在甚至连坐在一起共同协商国际事务都困难,更不必说取得突破了。
从中国的角度,挑战同样表现在不同领域。
对于中俄关系来说,俄乌冲突是自中俄在1996年宣布为战略伙伴以来两国关系所经历的最尖锐的国际冲突,最剧烈的国际政治变化,最复杂的国际环境,最困难的政策选择。需要说明,这里指的是在复杂形势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不是对中俄关系的战略选择。
在俄乌冲突爆发的背景下,在中俄关系上,中国承受了美国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这与俄乌冲突前,美对中俄关系的所谓楔子战略完全不同。楔子战略是通过拉拢俄罗斯离间中俄,而现在是通过对中国施加压力和威胁的方式,要求中国站到反俄的一边,加入美欧对俄制裁。中美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上对中国都有巨大影响,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两国关系已经问题多多,俄乌冲突又设置了新障碍,中国既要发展中俄关系,但也不希望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平衡这两个目标十分不易。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欧关系上。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政界要求中国谴责俄罗斯,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有大量负面评价,特别是中国在欧洲民众中的形象也受到影响。中国十分重视中欧关系,不仅是因为中国在欧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因为中国希望欧洲成为具有多极国际结构中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一极。目前中欧关系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是负面因素,因为中国不会按欧洲的要求去谴责俄罗斯,这也使中国承受着压力和风险。
中国还要考虑与乌克兰的关系。乌克兰也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乌克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有重要地位,中国在乌克兰有项目和投资,乌克兰也是欧亚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但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处于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中国要兼顾维护与两方的关系和在两边的利益也很困难。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大规模经济制裁,这对中国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既带来了更多可能,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限制和风险,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国与俄罗斯在美欧制裁范围内的合作会导致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遭受连带制裁,它们在包括美欧在内的世界范围的经营活动会受到限制,它们的经济和商业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
欧盟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尽管双方的政治关系持续下行,但双方的贸易却继续增长。欧盟和美国占中国外贸的25%多。中国与美欧存在着密切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中国与美欧相互都有巨大投资。不难理解,与美欧的关系涉及到中国巨大的经济利益,自然,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不能不考虑这一问题。
还不能不看到,中国国内舆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和主张。存在不同看法和主张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但这次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中俄关系问题上,中国精英界的分歧从没有这么严重和突出。总体上说,支持俄罗斯的观点是主流,但由俄乌冲突激起的负面认知对中国在中俄关系问题上也是一种压力。
那么,面对这些外部挑战,中国怎样发展中俄关系?
尽管面临着种种外部挑战,中国将继续发展中俄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能源、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都将保持,这一基本方针是明确的。中国努力争取中美关系向缓和改善的方向发展,但不是以牺牲中俄关系的方式,因为这不是打开这个症结的钥匙,它既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双边关系不应以要求牺牲他国利益为条件,况且中俄合作不以反对他国为目标,同时这也是无效的。
中俄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向仍是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形成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更加公正民主的国际秩序。在这一点上中俄的立场一致。我了解许多俄罗斯学者关于摧毁旧国际秩序的观点,我理解这不是指摧毁上面所说的国际秩序,而是指摧毁单极霸权。拉夫罗夫外长对此也有过说明。他在今年5月普里马科夫中学的讲话中说,俄罗斯并不是要发明新国际关系和新规则,而是要回到联合国所确定的国际关系的民主精神。
不过,在方式上中俄各有自己的特点。俄罗斯更倾向于革命的方式,而中国受传统的中庸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改良的方式;俄罗斯更倾向激进和速成,而中国更倾向于渐进演变。
在经济领域,面对外部挑战,中俄需探讨应对和适应新环境的更多合作形式和领域,它的性质是解决西方制裁政策所造成的困难,维护和发展两国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给与西方的经济关系制造问题。还需指出,中俄经济合作本是正常的事情——其他领域的合作亦是如此,但俄乌冲突发生后,人们开始仅从这一视角看待中俄经济合作,把它解读为对俄罗斯的支持或不支持。这是过于主观化的理解。中俄经济合作与俄乌冲突没有直接关系,它不是因俄乌冲突而发生,也不会因俄乌冲突而停止。与此同时,也不应对中国的经济行为做机械式的理解,如中国大量增加投资就是支持俄罗斯,投资没有迅速增长就是不支持俄罗斯。事实上,这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因素和经济规律,与中国的政治态度没有关系。中国不可能不愿参与能给中俄都带来重大经济利益的项目。
中俄在继续推进原有的双边经济合作的同时,应该特别是着重于发展大项目和中长远规划,提高两国经济合作的层次和质量,使中俄经济合作结构性升级。中俄应加大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努力,使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对接产生更多的具体成果,开拓区域经济合作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中俄还应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突破,在这方面,上合组织是最合适的平台,因为它具有最广泛的地区代表性,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
在美欧试图割裂世界经济、与中俄进行经济技术脱钩的情况下,中俄不应采取同样的政策作为反击,不应主动与发达经济体割裂,更不应自我封闭,而是应更加开放,尽可能扩大合作面。也就是说,中俄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力量。普京总统在今年5月第一次欧亚经济论坛的讲话中也谈到,俄罗斯不会主动与世界经济断开,而是要继续开放。并且,只要自己不建墙,要把俄罗斯与世界经济隔开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链的程度比俄罗斯更广更深,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同时受世界市场的影响也更大。国际市场对中国不可缺少,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
有俄罗斯学者提出“双循环”或类似的想法,意思是指形成两个平行世界市场。这当然是借用中国提出的概念,但与中国所说的“双循环”不是一个意思。中国的“双循环”是指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新的形势下,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不可避免,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如果把每个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都看作一个循环的话,那么说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多个循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而且呈增强趋势,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它们不应相互割裂、封闭、恶性竞争,甚至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工具。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反对世界经济的割裂和封闭,反对排他性的政策,这即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
在目前的形势下,俄欧关系的改善还没有可能,而且趋势是越来越差。但俄欧在地理上是邻居,邻居不能改变,不管愿不愿意,还将长久地居住在一起。中俄欧处于同一块大陆,中俄仍应努力发展与欧洲的关系,尽可能至少保持欧亚大陆经济和安全上的共同空间,避免欧亚大陆的分离和对立。现在最重要的是不使俄乌冲突升级和长期化,只要俄乌冲突不停止,就有升级的可能,只要战事还在进行,也就不可能谈合作。
最后,关于中俄关系为什么能在如此剧烈变化的形势下保持稳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建立在广泛和深厚的共同利益之上,不是建立在狭窄的利益上;是建立在战略思维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机会主义的思维上。
除此之外,两国关系的模式也起了重要作用,或者说,它证明了两国选择的模式是最优的。这就是战略伙伴而不是联盟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特别是在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它给中俄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但同时不捆绑两国,两国都保有各自的外交空间,都不失去独立性。中俄都是大国,政治平等和外交独立对两国至为重要。
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即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相互了解对方的关切、相互理解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中俄关系的突出特点,它与美国的“不和我在一起就是反对我”的摩尼教式思维完全不同。这也是中俄关系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关阅读
赵华胜:解决阿富汗问题的路径
赵华胜:阿富汗之变及其地区和国际影响
赵华胜:中俄的确是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瓦尔代2020年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