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Rxiv:男性清除新冠病毒慢,或许是因为体内有个病毒“存储库”

顾露露 生物探索 2021-04-10

图片来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

新冠病毒(SARS-CoV-2)是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此前认为SARS-CoV-2感染以肺脏和免疫系统损害为主。近日,《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显示,SARS-CoV-2几乎可以侵袭人体的任何部位,包括肺、心脏、血管、肾脏、肠道和大脑。除此之外,ACE2在睾丸中的表达水平几乎是人体内最高的,因此SARS-CoV-2很可能会入侵并损伤患者的睾丸组织。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2.20022418

多项早期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序和持续时间存在性别失衡。也就是说,男性感染新冠病毒通常会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而且致死率高于女性。虽然其中一些影响已被归因于已知较高的心血管合并症发病率和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在男性中,高血压、吸烟和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导致这一性别倾向上升的分子机制仍是推测性的。

4月17日,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一项研究或许解答了这一谜题。来自美国蒙蒂菲奥里卫生系统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与印度孟买卡斯图尔巴医院合作首次发现,男性清除体内新冠病毒的速度比女性慢,似乎是因为男性有专用的新冠病毒“储存库”——睾丸。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16.20060566

研究主要作者、蒙蒂菲奥里-爱因斯坦癌症治疗中心的临床肿瘤学家Aditi Shastri博士说道,“全球COVID-19研究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更高。我们的合作研究发现,男性在感染后更难以清除冠状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患更严重的COVID-19疾病。”

具体来说,这项研究纳入孟买卡斯图尔巴医院的68名COVID-19患者,包括48名男性和20名女性,中位年龄为37岁。结果显示,女性受试者清除病毒的时间明显早于男性受试者:女性的病毒清除率中位数为4天,男性的中位数为6天。


女性受试者比男性更快地清除SARS Cov2

接下来,研究人员依次对3个都感染新冠病毒家庭(所有居住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进行了检测。在所有3个家庭中,女性成员清除新冠病毒的时间也早于同一家庭的男性成员。这些数据首次显示男性清除新冠病毒晚于女性。

为了弄清楚男性延迟清除病毒的分子层面的原因,研究人员检查了组织中SARS-CoV2受体ACE2的表达模式。在3个独立的RNA表达数据库(人类蛋白质图谱,FAMTOM5和GETx)中,睾丸、肺和肾脏都是体内ACE2表达最高的区域。相比之下,在卵巢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ACE2。这些数据增加了SARS-CoV2结合睾丸ACE2的可能性,睾丸可作为男性特异性病毒库。


ACE2高度在睾丸中表达

这一结果并不让Shastri感到意外。3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发布的一项报告,比较了武汉雷神山医院3月5日至3月18日收治的81例确诊育龄男性(20-55岁)与年龄相仿的100位健康男性之间的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SARS-CoV-2感染会导致睾丸功能受损。


https://doi.org/10.1101/2020.03.21.20037267

由于检测样本较少,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Shastri指出,这种COVID-19并发症可能具有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意义,值得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

End

参考资料:

[1] Slower clearance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 may explain why men fare worse than women.

[2] expert reaction to preprint on testes and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

往期精选


围观

今年起,做试管婴儿可能需要多备一个「证」


热文

NEJM发布纽约2医院产妇新冠病毒普查结果,15.4%呈阳性,87.9%系无症状感染者


热文

Nature Medicine:新冠患者传染性始于症状出现前2.3天,发病前0.7天达到峰值

热文

PNAS:剑桥学者揭示SARS-CoV-2进化网络,“原始类型”多见于美澳

热文

Nature:成年脑细胞受损后,会恢复到胚胎状态进行自我修复,且再生还需“神秘嘉宾”来帮忙

医药

免疫疗法 | 生物仿制药 | 疫苗 | 耐药性 | 药物靶点 | 健康生活 | 药企新闻 | 药物盘点 | 制药技术 | 药物副作用


基础研究/转化医学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结直肠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经退行性疾病 | 肠道微生物


医疗器械/生物技术

体外诊断 | 医疗器械 | 生物纳米 | 3D打印 | 基因检测 | 单细胞测序 | 基因编辑 | 辅助生殖 | 人工智能 | 精准医学


政策

抗癌药 | 4+7带量采购 | 耗材 | 备案制 | 注册人制度 | 健康中国 | 新版基药目录 | AI医疗器械 | 远程医疗 | 同股不同权


市场/资本

IPO | 融资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创板 | 创业板 | 研发投入 | 收购 | 市场&消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