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交大韩杰团队ECL | 新冠病毒的食品传播:证据、风险、当前的政策与认知缺口

韩杰团队 环境人Environmentor 2021-05-07

第一作者:韩杰,张雪

通讯作者:韩杰,贾普琦
通讯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311-020-01101-x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韩杰教授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贾普琦青年研究员团队,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IF: 5.922) 上共同发表了题为“Can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be transmitted from food? A review of evidence, risks, policies and knowledge gaps”的综述性观点论文。通过分析近期国内发生的多起新冠病毒污染食品表面或外包装的案例,结合低温下不同环境中新冠病毒的存活和可感染性的研究数据,分析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作为新冠病毒远距离传播的潜在媒介,并指出当前对于该传播途径的认知和监管缺口。
全文速览

2020年6月和7月,北京和大连相继爆发了与冷冻食品供应场所密切相关的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9个地区陆续在处理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进口的厄瓜多尔冻虾、巴西冷冻鸡翅等冷冻食品表面、包装或储存环境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冷藏或冷冻食品在供应过程中被暴露于不同环节的食品工作人员和环境,其复杂的采集/捕捞、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增大了食物与包装材料受到病毒污染的风险。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4 ℃、−20 ℃和−80 ℃下的三文鱼、鸡肉、猪肉表面具有高稳定性,在21天后病毒滴度均无显著下降,并具有可传染性。根据易腐烂食品运输要求和国际间协议,冷藏与冷冻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所保持的持续低温,将显著延长食品与包装材料表面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可能导致新冠病毒的远距离传播。

引言

截止当前,全球有近四千万新冠确诊病例和超过一百万死亡病例。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被认为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均称暂无数据证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然而,中国多个地区在进口的冷冻食品表面或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同时,关于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和传染性的研究证据表明,相比于常温下,新冠病毒在冷藏或冷冻食品表面上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通过对相关案例和对新冠病毒及其它冠状病毒低温条件下存活和传染性的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冷藏或冷冻食品可能成为新冠病毒远距离传播的载体。

图文导读

为保证冷藏或冷冻食品的质量,多国明文规定在其生产、加工、储运、供应等环节中全程通过严格低温的冷链物流供应。中国现行的《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GB/T 24616-2019)要求冷藏和冷冻食品在销售给消费者之前,必须分别保持在8°C和−18°C以下。

食品污染和冷链传播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今年4月至5月,美国23个州的239家肉类和家禽加工厂共报告了16233个确诊病例,包括86例死亡病例在食品加工阶段,人工操作和人群密集的工作场所增加了食品暴露在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无强制要求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时佩戴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吸、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排出的携带病毒的飞沫,可能沉降于周围的食品表面及外包装上。如果冷藏或冷冻食品在运达消费前的任何一个操作环节被新冠病毒污染,冷链过程中的全程低温环境将为食品表面或外包装上的新冠病毒的存活创造有利条件。

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而低温环境则显著降低了新冠病毒的衰减。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现在为期14天的实验过程中,新冠病毒在4 ±2℃下存储的猪皮表面维持了可传染性。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研究了新冠病毒对于冷冻温度的耐受性。研究发现,在一共为期21天的实验过程中,新冠病毒在4 ℃、−20 ℃和−80 ℃三种储存温度之下的三文鱼、鸡肉和猪肉表面均保持了可传染性,且在实验过程中病毒滴度无显著衰减。


在零售阶段,消费者被告知应与他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然而该措施不能避免消费者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农产品、包装食品,尤其是低温与冷冻食品,以及橱柜、货架和供顾客自助挑选食物的公用工具的风险,从而引发“人-食品/表面-人”这一传播途径。当前的监管要求下,该环境中的多个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被忽视。例如,经不同人接触后,食品表面无法像物体表面一样进可行常规消毒。冷藏柜和烘焙柜把手、支付终端(例如键盘、触摸屏、信用卡槽)、称重与收银台属于零售环境中的高频率接触表面,但这些表面在日常清洗和消毒过程中可能会被忽视或难以充分消毒。除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交叉污染外,负责食品分发、包装、补充货架、称重与收银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症状筛查和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负责这些工作的感染者可能将病毒传播到大量物品上,成为潜在的“超级媒介”。

当前的政策与认知缺口

与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其它被污染表面传播途径相比,食品传播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可能性。然而,一系列研究证据和感染案例表明,对于低温、冷冻食品可传播新冠病毒的认知和监管仍存在显著不足。作为防范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的“优等生”,中国部署部分海关对进口食品进行新冠病毒抽样检测,并要求肉类加工厂对环境样本进行定期抽样检测,但针对进口动物制品的样本抽取比例较低(GB/T 18088–2000)。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拒绝了对美国境内的加工厂以及负责进口与运输的肉类和家禽产品的工厂的产品和环境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的一项公众请愿。此外,由于公共医疗与实验资源被用于COVID-19临床样本的检测,实验设备和人员的紧缺让针对新冠病毒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挑战。

目前对冷藏或冷冻食品作为COVID-19的远程载体和传播媒介的风险亦存在知识缺口。当前仅有的研究数据仅限于14至21天内病毒的衰减与滴度变化数据。此外,在同样条件下,已知不同基质材料的表面对新冠病毒的持久性有显著影响,针对不同的食品与包装表面在食品存储与包装过程中典型的低温冷藏或冷冻条件下,病毒稳定性与可感染性的研究数据极为缺乏。此外,由于食品普遍含有水分,有必要研究在冷冻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冰中或冰的表面的存活时间与病毒载量。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取决于可暴露的病毒载量,定量检测食品中或食品包装材料上的新冠病毒,对于确定COVID-19通过受污染食品传播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小结

本文系统回顾了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冷藏或冷冻食品传播的相关证据,指出了针对这一可能传播途径当前存在的政策与认知缺口。主要内容如下:

(1)2020年7月以来,中国多个地区报告了在进口冷冻食品、包装或存储环境的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在最新的青岛疫情之前,北京与大连两地爆发的新一轮疫情与进口冷冻食品的供应有关。

(2)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保持的持续低温,可显著延长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

(3)除受污染食品外,高风险地区零售环境中消费者与食品表面、橱柜、货架、公用工具等的频繁接触,亦可能导致病毒的交叉污染。

(4)新冠病毒监管重点一直放在旅行限制、人群接触以及公共场所频繁接触表面病毒的消杀,而对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的防范有待加强。

(5)新冠病毒在不同食物与包装材料表面(包括在冰的表面和内部)在冷藏与冷冻储运环境下的长期衰减特征,存在重大的数据空白。
主要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韩杰,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青年拔尖人才。韩杰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环境中新兴污染物与公众健康领域的研究。对于COVID-19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①新型冠状病毒的环境与早期感染溯源,②环境传播途径、传播介质与预防,③人群行为变化及导致的环境效应与公众健康风险,④更有效的治疗、监测、消毒手段与预防策略。更多详情请见http://gr.xjtu.edu.cn/web/jiehan/covid-19。联系邮箱:jiehan@xjtu.edu.cn
共同第一作者:

张雪,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读研究生。联系邮箱:zhangxue19@lzu.edu.cn
共同通讯作者

贾普琦,博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联系邮箱:jpq@lzu.edu.cn

投稿:韩杰团队。投稿、合作、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

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域最大的学术公号,拥有近10W活跃读者。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往期推荐 
论文推介
ES&T主编/副主编:我的论文为啥未送审就被拒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曲久辉院士团队Angew: 限域强化利用自由基主导的快速类芬顿反应
同济大学赵红颖、赵国华团队ES&T: 电芬顿阴极氧化-还原协同深度处理含卤污染物
广工大安太成教授团队WR: 典型防腐剂转化机制及其健康毒理方面的影响
丹麦科大张翼峰团队ES&T:导电型的厌氧颗粒污泥应用于污水处理及产电的研究
香港科大劳敏慈团队ES&T: 如何实现水体中磷酸盐选择性吸附去除?
美国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ES&T展望:脱盐过程能效的直观理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文湘华团队WR: 污水可生物降解性决定了污水厂微生物的构建机制
卡内基梅隆大学Lowry教授团队AM:硫含量和形态调控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疏水性、电子传递、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学术招聘
美国范德堡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项目招生 (博士硕士)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门玉洁课题组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Dr. Sam H. Y. HSU课题组招聘博士
美国圣母大学环境分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拟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士Eawag联合招聘全奖博士生(环境方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招聘博士
学术资讯
耶鲁大学Julie B. Zimmerman教授出任ES&T主编
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出任ES&T Letters主编
韩国科学院院士Wonyong Choi将出任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主编
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出任Applied Geochemistry期刊共同主编
CEJ Advances创刊 | 潘丙才教授任主编,四位华人学者任副主编
ACS对话 | 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副主编马军院士
专访: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主编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