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封面:电化学氧化生成的Fe(IV)/Fe(V)可在近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关小红团队 环境人Environmentor 2024-03-2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王舒畅 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
通讯作者:关小红 教授(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21/acs.est.3c01850


论文封面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小红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Removal of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 from Water Using Electrogenerated Fe(IV) and Fe(V) under Near-Neutral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DOI: 10.1021/acs.est.3c01850),探究了近中性条件下外加Fe(III)对电化学反应体系(以掺硼金刚石电极(BDD)为阳极)中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影响,并通过线性扫描伏安分析、原位红外检测以及烧杯实验等多个角度揭示了Fe(III)选择性促进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由Fe(III)氧化生成的Fe(IV)/Fe(V)而非Fe(VI)选择性促进了酚类和磺胺类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且原位生成的Fe(IV)/Fe(V)对该体系中酚类和磺胺类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贡献大于45%。本研究打破了Fe(VI)是该电化学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氧化剂的传统认知,实现了在近中性条件下Fe(IV)/Fe(V)的高效利用。



全文速览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探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外加Fe(III)对电化学反应体系(以掺硼金刚石电极(BDD)为阳极)中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2)通过线性扫描伏安分析、原位红外检测以及烧杯实验等证明了原位生成的Fe(IV)/Fe(V)参与了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3)量化了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原位生成的Fe(IV)/Fe(V)对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贡献;4)分析了文中所述方法产Fe(IV)/Fe(V)的应用可行性。

引言

虽然以自由基(HO和SO4•-)为活性氧化剂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能够有效氧化大部分新型有机污染物(EOCs),但由于自由基的低稳态浓度和强氧化能力,AOPs氧化去除EOCs的效能受背景基质的影响大,存在氧化EOCs的表观速率小、氧化剂利用率低等缺点。相比之下,尽管活性铁(Fe(IV)/Fe(V))的氧化能力较弱,但它们在水中的稳态浓度可远高于HO和SO4•-,且受水质影响较小。向基于AOPs的化学氧化体系中引入此类高选择性氧化剂有望提升反应体系氧化EOCs的表观速率和选择性。当前,Fe(IV)/Fe(V)主要通过诱导预先合成的Fe(VI)还原以及利用Fe(II)活化过氧化物产生,但是此类方法存在氧化剂的有效利用率低、操作复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可在近中性条件下制备Fe(IV)/Fe(V)的简单环保的方法。有研究报道,在近中性条件下Fe(II)/Fe(III)能在以BDD电极为阳极的电化学反应体系中被氧化成Fe(VI),然而这些研究忽视了Fe(IV)/Fe(V)在该反应条件下对EOCs氧化的贡献。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究了外加Fe(III)对此类电化学反应体系中EOCs氧化降解的影响,明晰了Fe(IV)/Fe(V)对EOCs氧化的贡献,并为Fe(IV)/Fe(V)的电化学生成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图文导读

Fe(III)对不同类型EOCs氧化降解的影响

Figure 1. (a) The influences of Fe2(SO4)3 on the kobs for the oxidation of different EOC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The influences of Fe2(SO4)3on the kobs for the oxidation of (b) BPA and (c) SDZ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water matrixes. kobs-Fe(III) and kobs-Blankrepresent the kobsobtained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Fe2(SO4)3, respectively. Reaction conditions: pH0 = 7.5, current density = 50 mA/cm2, [CAF]0 = [BPA]0 = [BPS]0 = [BA]0 =[ATZ]0 = [IBU]0 = [SMX]0 = [SDZ]0 = [Phenol]0 = [CBZ]0 = [NPX]0= 10 μM, [Cl-]0 = [HPO42-]0= [HCO3-]0 = 1.0 mM, [HA]0 = 5.0 mg C/L. The reaction duration was 30 min

Fe(III)显著加快了酚类和磺胺类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却基本不影响苯甲酸(BA)在该反应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此外,Fe(III)能削弱Cl-、HCO3-和腐殖酸(HA)等背景基质对EOCs氧化降解的抑制作用。


Fe(IV)/Fe(V)产生的实验证据

Figure 2. (a) Effects of EOCs on the yield of ABTS•+ from ABTS oxidation by the oxidants in the sample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reaction times; (b) The oxidation kinetics of the three tested EOC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in the presence of Fe2(SO4)3; (c) In situ FTIR spectra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ferric sulfate on BDD anode at various conditions. Reaction conditions: pH0 = 7.5, (a) current density = 50 mA/cm2, [Fe2(SO4)3]0= 500 μM, [ABTS]0 = 450 μM; (b) current density = 50 mA/cm2, [Fe2(SO4)3]0 = 500 μM, [CAF]0= [BPA]0 = [BPS]0 = 10 μM; (c) [Fe2(SO4)3]0= 500 μM, anode potential = 2.1–2.9 V vs RHE, [CAF]0 = 0–10 μM


当EOCs存在时,向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溶液中加入从电化学体系中收集出来的反应液,并没有观察到ABTS•+的生成;当EOCs不存在或接近完全去除时,向ABTS溶液中加入收集的反应液,可以观察到ABTS•+的生成。由于Fe(IV)/Fe(V)无法在所收集的反应液中稳定存在,ABTS•+的生成只能由原位生成的Fe(VI)氧化ABTS所得。上述实验结果说明,EOCs抑制了Fe(VI)的产生,Fe(IV)/Fe(V)一旦生成即被EOCs所消耗。此外,通过原位红外实验发现,当咖啡因(CAF)存在时Fe(VI)的特征吸收峰消失。由于CAF只能被Fe(IV)/Fe(V)氧化而不会与Fe(VI)反应,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EOCs抑制了Fe(VI)的产生,原位生成的Fe(IV)/Fe(V)而非Fe(VI)加快了EOCs的氧化降解。


Figure 3. LSV curves of BDD anode over a range of conditions. Reaction conditions: pH0 = 7.5, (a) scan rate = 50 mV/s, [Fe2(SO4)3]0= 0–1000 μM, [Na2SO4]0 =0–4500 μM, [EOCs]0= 0 μM; (b) scan rate = 50–300 mV/s, [Fe2(SO4)3]0= 500 μM, [EOCs]0 = 0 μM; (c) scan rate = 50 mV/s, [Fe2(SO4)3]0= 500 μM, [BA]0 = 0–100 μM; (d) scan rate = 50 mV/s, [Fe2(SO4)3]0= 500 μM, [CAF]0 = 0–100 μM


线性扫描伏安分析表明,Fe(III)可以通过两种路径被氧化成高价态铁,即HO介导的化学氧化过程和发生在BDD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苯甲酸(BA:HO的淬灭剂)和咖啡因(CAF:Fe(IV)/Fe(V)/HO的淬灭剂),揭示了第一个峰的生成归结于Fe(III)在BDD电极表面通过直接电子转移被氧化,第二个峰的生成归结于Fe(III)和反应体系中原位生成的HO的反应。此外,观察到加入100 μM CAF后第二个峰消失,这一实验现象与原位红外实验的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Fe(IV)/Fe(V)的生成,排除了Fe(VI)对EOCs氧化降解的贡献。


电化学反应体系中EOCs氧化降解的机理

Scheme 1. The 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Fe(III) and EOCs in Fe(III)-EOS-BDD system


在本研究的电化学反应体系中,EOCs(除BA外)既可被原位生成的Fe(IV)/Fe(V)和HO氧化,也可以在BDD电极表面通过直接电子转移被氧化。由于原位生成的Fe(IV)/Fe(V)会被EOCs(除BA外)快速消耗,在EOCs(除BA外)存在的情况下Fe(IV)/Fe(V)无法被继续氧化成Fe(VI)。


Fe(IV)/Fe(V)对电化学反应体系中EOCs氧化降解的贡献

Figure 4. The overall contributions of the in situ generated Fe(IV) and Fe(V) to the oxidation of different organic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Reaction conditions: pH0 = 7.5, current density = 50 mA/cm2, [Fe2(SO4)3]0= 500 μM, [SDZ]0 = [SMX]0 = [BPS]0 = [BPA]0= [phenol]0 = [CAF]0 = [NPX]0 = [IBU]0= [ATZ]0 = [CBZ]0 = [BA]0 = 10 μM


利用加入Fe(III)前后电化学反应体系中EOCs氧化降解的表观速率常数,计算出原位生成的Fe(IV)/Fe(V)对不同类型EOCs氧化降解的贡献。结果显示,原位生成的Fe(IV)/Fe(V)能选择性氧化酚类和磺胺类有机污染物,其对这两类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贡献大于45%,但原位生成的Fe(IV)/Fe(V)基本不参与BA在反应体系中的氧化降解。

‘’

小结

本研究揭示了近中性条件下Fe(III)在以BDD电极为阳极的电化学反应体系中的氧化规律,从多个角度证明了Fe(IV)/Fe(V)的生成,明晰了原位生成的Fe(IV)/Fe(V)对不同类型EOCs氧化降解的贡献,并从氧化剂的利用率、反应体系的能耗、反应体系对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等方面分析了电化学原位产生Fe(IV)/Fe(V)的应用可行性。本研究为Fe(IV)/Fe(V)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Fe(IV)/Fe(V)选择性氧化EOCs从理论走向实践

‘’

作者简介

关小红 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化学,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奖榜单。在Environ. Sci. Technol.、Environ. Sci. Technol. Let.、Water R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他引九千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了包括8项国家自然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内的项目30余项
王舒畅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价态铁选择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能、机制及应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包括3篇ES&T在内的SCI论文5篇

投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小红教授团队。投稿、合作、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域最大的学术公号,拥有15W+活跃读者。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论文推介

ES&T主编/副主编:我的论文为啥未送审就被拒稿?

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Angew: 限域强化利用自由基主导的快速类芬顿反应
耶鲁大学Menachem Elimelech团队和哈工大马军团队Nat. Commun.:Janus电催化膜高选择性合成ROS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ES&T:绿色芬顿——原子氢介导的双氧水电还原活化过程同济大学赵红颖、赵国华团队ES&T: 电芬顿阴极氧化-还原协同深度处理含卤污染物丹麦科大张翼峰团队ES&T:导电型的厌氧颗粒污泥应用于污水处理及产电的研究香港科大劳敏慈团队ES&T: 如何实现水体中磷酸盐选择性吸附去除?美国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ES&T展望:脱盐过程能效的直观理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文湘华团队WR: 污水可生物降解性决定了污水厂微生物的构建机制
卡内基梅隆大学Lowry教授团队AM:硫含量和形态调控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疏水性、电子传递、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学术招聘美国范德堡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项目招生 (博士硕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门玉洁课题组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Dr. Sam H. Y. HSU课题组招聘博士美国圣母大学环境分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拟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士Eawag联合招聘全奖博士生(环境方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学术资讯耶鲁大学Julie B. Zimmerman教授出任ES&T主编
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出任ES&T Letters主编
韩国科学院院士Wonyong Choi将出任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主编CEJ Advances创刊 | 潘丙才教授任主编,四位华人学者任副主编ACS对话 | 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副主编马军院士专访: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主编团队

扫描二维码,快速入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