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M专栏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陈白杨团队:无机碘审视——如何可靠地测量它们及它们在水中转换的原因?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本文系统审视了一系列无机碘化物的多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具体为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和液相色谱三种分析方法,对比了I−、IO3−、IO4−、I3−、I2和ICl的检测限及范围。随后通过调整pH、DO、测试时间、无机碘化物浓度及是否与空气接触等影响因素,深入解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无机碘化物的稳定性。本文结果显示:离子色谱流动相和液相色谱分析柱可能引起某些碘化物的转化并因此误导检测结果。随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多种共存无机碘化物的策略)。
引言
许多碘化物的分析方法虽已被报道,但其可靠性还有待商榷。如一些检测方法在I−衍生为4-碘-N,N-二甲基苯胺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I−。或在含IO3−溶液中加入Na2S2O5前后测定I−浓度的差值来定量IO3−。总碘通过900 °C燃烧将所有碘化物转化为IO3−后测定。而有机碘则通过总碘和无机碘(仅限于I−和/或IO3−)的差值得到。这些方法不仅所需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而且累积计算误差较大。此外,虽然通常认为I−和IO3−是无机碘的主要成分,但其他无机碘化物(如I3−、I2和HIO)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还是难以测量,目前还需证实。还有一些检测方法将无机碘化物转化为有机碘进行识别。以HOI和I2为例,用过量苯酚将HOI和I2分别转化为2-碘酚和4-碘酚,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析。在一个复杂的分析方法中,IO3−首先被抗坏血酸还原为I−,I−再被2-碘苯甲酸酯氧化为I2,然后I2与2,6-二甲基苯酚反应为4-碘-2,6-二甲基苯酚,最后用GC-MS测量。由于I−和I3−总是与I2共存,且几乎没有办法可以区分HIO和I2,因此有必要对无机碘化物的直接检测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分析碘化物的挑战还来自其巨大的种类数量和相互转化特性。目前,有十多种无机碘化物已被证明存在于水中。虽然主要的碘化物是I−、IO3−、I2和IO4−,但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操作条件下发生转化,因此准确可靠地测量水中各碘化物是更好地了解加碘类高级氧化还原工艺的必要条件。
此外,碘化物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也有待深入探索。虽然有研究人员曾测试过pH对一些特定碘化物(如I2和IO4−)的影响,但未对其他碘化物的转化进行了解。有些早期的文献甚至提供了混淆信息,如不同实验室在相同的pH范围内或使用相同的技术研究pH对IO4−的产物和反应的影响时得冲突的结论,因此这些关于pH对IO4−转化影响的争议需要澄清。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IC)和液相色谱法(LC)分析了一系列常见的无机碘化物,并通过这三种检测方法,系统评价了pH、溶解氧(DO)、和浓度等影响因素对碘化物稳定性的影响。
图文导读
摩尔吸光系数
UV-vis分光光度法绘制无机碘化物标准曲线
图1展示了6种无机碘化物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及其摩尔吸光系数(ε),图2展示了用UV-vis分光光度法绘制无机碘化物的标准曲线。结果显示: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单独测定各碘化物时,都能绘制出较好的标曲图,R2> 0.98。但当多种无机碘化物共存时,UV-vis分光光度法只能准确测定出I3−和I2,因为I3−(288 nm & 351 nm)和I2(462 nm)的特征吸收峰不受I−/IO3−/IO4−的干扰。而I−(226 nm)和IO4−(222 nm)具有相似的特征吸收波长,因此难以区分;此外IO3−没有特征吸收峰,且它的ε远小于I−和IO4−,因此它们共存时,IO3−的存在会被掩盖。而ICl加入水中产生了与I2一致的光谱和相同的特征吸收峰(203 & 462 nm),表明ICl投入水中实际上产生的是I2和IO3−,而非之前文献报道的HIO。
IC法检测无机碘化物并绘制标准曲线
图3. 采用IC法测定各种无机碘化物并绘制标准曲线
IC法对6种无机碘化物分析的结果如图3所示:I−和IO3−可以分离并测定;然而,IO4−与IO3−具有相同的保留时间,且IO4−在226 nm的峰响应信号比在210 nm处弱,这与IO3−的信号特征相同,证明IO4−的确已被转化,而不是出峰时间恰好相同。随后,我们发现:强碱性(pH = 12.3)淋洗液会将IO4−转化为高碘酸盐而非IO3−,但IC色谱柱可以把IO4−完全还原为IO3−。类似地,I2和I3−具有与I−相同的保留时间且与I−的峰响应信号相同,说明它们也均已被转化。但与IO4−在IC分析柱被还原为IO3−不同,I2和I3−在流进IC分析柱前已被碱性淋洗液转化为I−。,说明它们的转化不是因为色谱柱。另外,ICl在IC中检测到I−、IO3−和Cl−三个峰,再次证明ICl投入水中产生的是I2和IO3−,而非文献报道的HIO。
LC法检测无机碘化物并绘制标准曲线
LC法对6种无机碘化物检测的结果发现:虽然I−、IO3−和IO4−可以有效分离并测定,但IO3−浓度需要> 0.08 mg/L、IO4−浓度需要> 0.2 mg/L,因为LC色谱柱会将部分IO3−和IO4−分别还原为I−和IO3−。I2和I3−在LC色谱图上只检测到I−的色谱峰,说明它们均已被还原。由于LC流动相呈弱酸性不会导致I2和I3−发生转化,因此,我们通过收集I2和I3−流经LC色谱柱前后的样品进行全波谱扫描发现: LC色谱柱的确会将I2和I3−完全转化为I−。此外,ICl水溶液在LC中检测到I−和IO3−,再次证明ICl水解产生的是I2和IO3−。
综上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多种共存碘化物的方法:即首先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检测I3−和I2;其次使用LC法检测IO4−;最后通过IC法测量I−和IO3−的总量,再扣除I3−、I2和IO4−的干扰信号得到I−和IO3−的实际浓度。
pH对无机碘化物转化的影响
pH对5种无机碘化物转化的影响如图5所示:在pH = 2.5–11.0的范围内,单独的I−和IO3−均不受pH的影响。但IO4−仅在pH = 4.0–8.0的范围内保持稳定,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均可转化为其他高碘化合物。在弱酸和中性条件下,I3−和I2基本不受pH的影响;但在碱性条件下,提高pH会加速I3−和I2向I−转化,在pH = 9.0时I2溶液中会生成最大浓度的I3−。
pH对共存的I−和IO3−的影响
图6. pH对混合I−和IO3−的影响
封闭与开放体系对I2和I3−的稳定性影响
图7. 对比I2和I3−在封闭和开放体系中的稳定性
论文信息
该文于2023年8月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题目为“Iodine revisited: If and how inorganic iodine species can be measured reliably and what cause their conversions in water?”。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于网址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2423下载,更多技术细节可联系通讯作者陈白杨老师(poplar_chen@hotmail.com)。欢迎各位同仁探讨与交流。
投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陈白杨团队。投稿、合作、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域最大的学术公号,拥有15W+活跃读者。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论文推介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Angew: 限域强化利用自由基主导的快速类芬顿反应
耶鲁大学Menachem Elimelech团队和哈工大马军团队Nat. Commun.:Janus电催化膜高选择性合成ROS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ES&T:绿色芬顿——原子氢介导的双氧水电还原活化过程同济大学赵红颖、赵国华团队ES&T: 电芬顿阴极氧化-还原协同深度处理含卤污染物丹麦科大张翼峰团队ES&T:导电型的厌氧颗粒污泥应用于污水处理及产电的研究香港科大劳敏慈团队ES&T: 如何实现水体中磷酸盐选择性吸附去除?美国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ES&T展望:脱盐过程能效的直观理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文湘华团队WR: 污水可生物降解性决定了污水厂微生物的构建机制
卡内基梅隆大学Lowry教授团队AM:硫含量和形态调控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疏水性、电子传递、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学术招聘美国范德堡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项目招生 (博士硕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门玉洁课题组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Dr. Sam H. Y. HSU课题组招聘博士美国圣母大学环境分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拟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士Eawag联合招聘全奖博士生(环境方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学术资讯耶鲁大学Julie B. Zimmerman教授出任ES&T主编
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出任ES&T Letters主编
韩国科学院院士Wonyong Choi将出任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主编CEJ Advances创刊 | 潘丙才教授任主编,四位华人学者任副主编ACS对话 | 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副主编马军院士专访: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主编团队!
扫描二维码,快速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