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两年社会议题的影视作品这么火?|lol创斯坦电台
欢迎点击小程序收听播客~
🥳本期嘉宾阵容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郭容非导演
📖编辑的话
贾嘉乐见工作室SSIR中文版编辑
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电影吗?影片可以怎样帮助人们看到社会现实问题,怎样帮助人们去解决了问题呢?如果你看过《传染病》(Contagion)、《聚焦》(Spotlight)、《绿皮书》(Green Book)、《罗马》(Roma)以及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RBG)等,可能你心里会暗暗说“是的”。
将影视制作与社会运动巧妙结合,通过影视的力量,唤起公众对社会紧迫问题的关注,其实在我们国内目前接触到的信息环境里,还是很多的,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过春天》,比如纪录片《城市梦》、《差馆》,再比如咱们能在B站等平台看到的来自箭厂的视频,都能发现——影视影片这种叙事方式,正在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和看到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不仅了解遇到的阻碍困难困惑,也让我们看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可能性。而这,也是“建设性叙事(Solution Narratives)”想要向大家传递的理念“真实面对,正向思考,积极行动”。
“真实面对”是对社会问题不回避的态度,也不会被其它的信息带偏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焦点。社会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在它形成的同时,也会有各种组织,机构甚至个人在想办法去治愈去解决。这些都应该被看到,而不是一味只对“伤疤”感兴趣,或因为猎奇流量报道更多的伤痕而可以忽视大家在解决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时在媒体上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都可以在这些带有社会议题的电影里,纪录片里看到,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更加贴近你我生活的多元化表达,让我们了解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去做了会带来大的改变,对别人会是更贴心的理解和更良善的帮助。
很多情况下,新闻等大众媒体可能会告诉我们“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的信息,但无论我们如何通过文字,视频(包括电影和纪录片等形式),艺术去了解社会的现实和他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更多的去想想“人们究竟做了什么(what people are doing about it),为什么(why),而我自己又可以做什么(what can I do about it)”。这些就是“正向思考”和“积极行动”的原点。
某天,当你看到那些既让你看到社会问题,又让你看到大家为之解决付出努力的文字,视频,艺术绘画、展览甚至音乐作品时,希望你能感受到的是问题并不可怕,有人和你一样在挣扎在面对在解决,同时也可以让你感知到解决掉这些问题的方向和可能性。如果,这些让你产生了积极感受的文字影音也让激发了你想要做些什么的动力,那这本身就会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了。因为,它就是具有“建设性”的,不是压倒性的“破坏”和“消极”。
希望今天的节目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关注社会现实和关注社会问题,并不是一种苦大仇深让人郁闷得以至于想躲开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日常,可以让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并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那些带有“建设性叙事(Solution Narratives)”的印迹的影片、艺术、音乐等等,都可以是治愈的,明亮的,激发人们更多思考和行动力的火花。
你还有哪些关于「建设性叙事」的思考,听完节目一起交流起来吧!
欢迎加入创创社区参与我们的热烈讨论👏👏👏
👇👇👇
「扫码即可加入🙉」
🎙️本期聊了什么
4:42—13:50
从《绿皮书》和《罗马》开始,聊聊这两年为什么社会议题内容的影视作品爆发式出现?
13:50—17:25
单纯的创作初衷与被分类的创作者;寻找小众和边缘故事的表达,是否会给社会议题带来一种边界性?
17:28—36:50
“建设性叙事” 是社会问题向大众表达的一剂灵丹妙药吗?
39:08—55:27
会有轻松有趣的社会议题影视内容吗?
55:28-1:04:30
箭厂的视角: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视角。
1:04:31—1:14:40
鼓励多元表达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大众与社会共情的能力。
1:14:50-1:25:41
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劳动谈纪录片中的社会议题和年轻创作者现状。
1:25:42-1:36:11
VCD影促会的竹馨与KK谈独立影像作品与多元表达。
(摘录)
PART 01
这两年为什么社会议题内容的
影视作品爆发式出现?
卡生:《绿皮书》和《罗马》,你怎么看这两部比较具备社会议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郭容非:这两部电影主要还是在关注一些比较边缘的人群,它的叙事上从电影性的角度来说非常棒,但同时关注的人群其实是边缘人群,把不同的阶级或者是所面临不同困境的人放在一起,在他们之间碰撞的出来火花,去思考社会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图片|《罗马》剧照。“特拉特洛尔科事件”是《罗马》所讲述故事的重要时代背景。时代的动荡间接导致了女主角Cleo的不幸,在暴力机器镇压运动者时,她因受到惊吓而产下死胎,也暗喻着革命的流产。
这两年为什么他们会突然间爆发,我不觉得是因为《绿皮书》和《罗马》这样的电影有多么特别,我个人的理解是:一方面电影就是要承担某一部分责任,因为它是一个面对公众的艺术,当你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就自然会把这些东西融进去。
另一方面,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爆发,而是无论从宣传的角度还是社会的需要的角度,大家会把这个东西放大。通过它作为一个无论是让观众更接受的点,还是观众可以更为消化的一个点也好,给观众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卡生:最早拍《盲井》《盲山》的导演是我的朋友,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他寻找想要拍的题材,就大量的通过阅读和观看社会新闻里的内容,来提取他的拍摄灵感。
图片|电影《盲井》海报。《盲井》改编自刘庆邦的小说《神木》,讲述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靠害人赚钱的故事
图片|电影《盲山》剧照。该片讲述一名女大学生被人贩子拐卖至某盲山区,多年后才被解救出盲山的故事
贾嘉: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的这种关注比以前强了很多,但大家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会一直持续去关注了解说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样的回事,会有很多连锁性的思考。
PART 02
寻找小众和边缘故事的表达
是否给社会议题带来一种边界性?
卡生:其实有这样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能有我们看得见的,有我们没看见的。
PART 03
“建设性叙事”
是社会问题向大众表达的
一剂灵丹妙药吗?
贾嘉:“建设性叙事”「Solutions Narratives」,是从「Solutions journalism」来的,即解困式报道。之前在美国由David Bornstein发起。他是非常资深的社会记者,一个传媒界非常厉害的人物,David Bornstein发起解困式报道的网络,聚集了所有的这种新闻从业人员,去遵守一个准则。
这个准则是让大家能够在看到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这个社会问题相关的一些利益相关方。无论个人、组织、还是一些社群,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一个反馈以及解决方案的一些动作,即使是解决方案并没有完全地实施开来,又或者说它只是一个尝试阶段,甚至说它已经是属于一个失败的阶段了,但都是要尽可能地被人看到。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一个存在?最开始的时候,新闻记者都会很倾向于去挖掘新闻真相,这些记者会更加的倾向于把社会的问题给伤疤给他揭开。
实际上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刻意的去忽略掉伤口的结痂,甚至说是旁边有人在去给伤疤上药等等,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样的氛围长此以往的话,会让人对社会的现实感觉特别的消极和负面。
「建设性叙事」是希望能够在国内的媒体环境下推动的,是从除了在新闻专业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提倡这样子的这种观点之外,希望能够通过比如说艺术的形式,影像的形式,声音音乐的形式以及是文字的形式,包括像自媒体或传统媒体等等的多种形式,来去构建一个比较好的一种叙事。
或者说是让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的一个氛围,能够很积极正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卡生:不能过度的把媒体推到一个去做万事的视角,让媒体不仅要积极,还要找出一个解决方案来!如果媒体假设连解决方法都已经给大家呈现了,就不需要这个社会制度上面这些制定者,或者说执行者。
媒体的功能应该是一个监督性的功能。这件事情从理论上来讲,它是一个非常有一个进步或者说促进社会往前走的一个态度在。
当然这个词用的很好,它叫“建设性”,就是说可以给予一些关注以及可能的一种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也许不是唯一的答案。
箭厂,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原创视频团队。2016年上线至今制作短纪录片超过200部,致力于以青年视角发掘中国故事
诞生于2016 年,是纪录片领域的垂直媒体。旨在「从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由多位纪录片爱好者共同运营,致力于非虚构内容生产和传播,纪录片作品策展和放映,纪录片创作和制片
→ 艺术观察|VCD影促会:今天的影像艺术生态内忧外
→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59186908715828.html
加入更深入的
讨论和互动🖐吧
往期回顾
5. 你理解你的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