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点击关注 ►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14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7日

好,我们再回到第四十二这个苏姓,苏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的排名,是到四十一,在台湾排名二十三,苏姓的来源,有一个源头是来自于颛顼帝高阳氏。颛顼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称,称又有儿子叫做老童。老童又有儿子叫吴回。吴回有儿子叫做陆终。陆终有六个孩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的时候受封在昆吾,所以后来就称为昆吾氏。昆吾又有一个儿子受封到了苏,所以就建立了苏国。所以苏国的子孙就因此而改姓苏。昆吾的后代就姓苏的这一支,后来到了周朝的时候就有苏忿生,后来被周武王封于温这个地方,也建立了苏国。后来这个苏国被灭了以后,也是一样,子民也改姓苏。所以这两支苏其实源头最早都一样,只是早晚都有建立过苏国,所以都以苏为姓。

刚刚提到这个温,它的地理位置它是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迁徙分布这个地方,迁徙分布里面有讲到,苏姓世居河内,这个河内就是刚刚讲到苏忿生他所受封的温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做河内。河内是哪里?不是越南的河内,它是讲黄河,它有一个大转弯,这个在地理上面,这边就是现在的陕西,因为它在黄河这个转弯的地方,以这一条黄河河段来做分界,因为它是南北向,所以现在的陕西在古代的话,它因为在黄河之西,所以叫做河西。以现在的地理名称,在黄河这一段的东边,这个省份叫做山西。因为它又在黄河这个河段的东边,所以它叫做河东。我们有一句话讲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讲的是这个地方。这里有一个山脉叫做中条山,中条山夹着黄河的这中间这个区块就叫做河内,对不起,中条山,这是中条山,太行山在这边,这个是中条山,这个是太行山,所以现在的山西省跟河北省的界山,大致上是以太行山为界,这边就是河内,这边就是河南,这边后来就是称之为河北,大概就是以黄河的地理形势来划分。所以苏姓就是在河内这个地方繁衍,后来也有逐步迁徙到现在的湖南湖北这一带,当然也就慢慢的扩散到整个中国。

苏姓的历史名人,我们如果比较早的,大概提到苏姓的名人就会想到苏秦。苏秦跟他同名的,同一个身份地位的,还有另外一位叫做张仪。苏秦跟张仪,是先秦的九流十家里面,属于所谓的纵横家。纵横家讲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说客,他们靠著论辩的技巧,然后在政治上面为某一国来服务,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为某一国去游说别的国家,希望能够透过这些说客的论辩技巧,能够说服对方遵从自己的谏言,所以讲得简单一点就是说客。这些说客他们都有很好的说话技巧,能够引经据典,甚至于还用到了后来我们所谓诡辩的一套理路,在言语上面的逻辑去说服对方。所以他们这一支,对于中国后来的言论论辩的这个技巧,有很大的贡献。苏秦跟张仪同是鬼谷子门下,也跟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苏秦就外出游历很多年。但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里面不够专精,所以刚开始出去外面游历的时候,其实四处碰壁,最后潦倒而归。据说他回到他家乡的时候,太太,苏秦的太太对他很不理解,他的嫂子就给他一个很难看的脸色,所以激励了苏秦,他刻苦再重新研读老师所教的学问。在攻读《阴符》老师所教的书籍之后,他一年之后又再度离家,去游说列国,后来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提拔他为燕国的特使,代表燕国的利益去出使各国。他到了赵国,提出了东方六国联合来对抗西方强秦的战略思想,赵国也欣然同意,然后苏秦又再去游说其他的国家,最后达到了这个目标,就是东方六国连成一气,合成了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就叫做从,从约。从,我们要把它读成加上糸字边的那个纵。其实如果严格来读的话,ㄗㄨㄥ跟ㄗㄨㄥˋ,它有两个读音,如果是南北向的时候,讲方位我们要把它读成ㄗㄨㄥ,所以我们刚刚读成纵横家,事实上是正确的。一般我们口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念作ㄗㄨㄥˋ,念作ㄗㄨㄥˋ的时候当动词的机率多,就是放纵的意思。所以其实严格来讲,这个地方要把它读成ㄗㄨㄥ,从约长。从约长就是以东方六国南北连成一气,以方位来讲的话是南北连线,所以当时他们这个联盟就叫做合纵联盟,东方六国南北连成一气,所以就以苏秦做为代表。

秦国看到了东方六国一个鼻孔出气,他也很紧张,如果东方六国真的团结一致,秦国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他就派出了他手下第一流的说客,叫做张仪,他要去击破东方联盟,所以他就提出了另外一个说法,去说服东方的国家倒向秦国。后来他们就突破了东方的连线,所以秦国跟东方几个国家连成的联盟,就叫做连横。一个是直的,叫做合纵。因为要突破东方南北连线,所以西方的秦国从中间插入,来击破他南北的连贯,所以叫做连横联盟。所以刚刚我们提到纵横家,就是把合纵跟连横的纵跟横提出来,就变成了纵横家,纵横学派。

以前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背历史的这个记录的时候,常常都会混淆,因为张仪跟苏秦,一个代表合纵,一个代表连横,到底哪一个配哪一个?有的时候会容易搞混,所以我国中的历史老师他就跟我说,同学,很简单,东方六国他们连成一线的目的,就是要打败秦国,所以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代表人物是苏秦,让秦国输了,所以这样就很好记。另外一个张仪就代表秦国的利益。这样就不会混淆。

所以当时苏秦也曾经风光一阵子,他身佩六国相印,非常的威风。不过好景也不长,后来张仪各个突破之后,东方联盟也就被突破了。所以苏秦也在历史上留下曾经非常光荣的一页,而且据说他也留下了著作,不过很可惜,我们后来没有看到他的典籍流传下来,所以他的作品就叫亡佚。亡就是死亡的亡,佚就是散失。不过这个亡,死亡的亡,它本来的意思是消失不见的意思。所以亡佚其实这两个字是同义复词,都是讲典籍在流传的过程里面,消失不见了。

古代的文献为什么会消失不见?大家会觉得匪夷所思对不对?其实在古代,文献很容易就不见了,第一个,它传抄的数量不可能多,因为在没有活字印刷,还是雕版印刷的时代,即便已经有很好的印刷技术了,可是雕版毕竟不容易,因为它一页一页都得用木板去雕。所以本来刊刻这个雕版,就必须要花很多的费用,所以能够被雕刻然后出版,大概都是有很大的资金去挹注,才能够把这一本书刊行。更多的只是什么?只是很小众的,很少数量的流传,而且都是手抄。如果在没有雕版印刷之前,只能够靠手抄的时代,典籍流通的量一定不多,面一定不可能广。好了,一旦发生了战乱,逃命要紧,谁还管得了什么书,什么典籍,能够把有价值的金银财宝带在身上,逃命去最重要,所以很容易就葬送在战火之中,所以很容易就不见了,因为流传得不广,战火一烧,天下一乱,不见的数量非常的多。所以他的典籍,还有包括其他很多早期的典籍,亡佚的比例相当高。

我们很幸运,老天爷对我们很眷顾,这几年在中国大陆,从地下挖到了很多的宝贝。这些地下挖出来的宝贝,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材质所书写的文书,我们把它叫做简帛。帛是哪个帛?就是请各位看到苏秦的这个段落的倒数第二行,有没有看到一个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这个帛,帛是什么?就是用绢帛做为材质来书写的文书。绢帛它是一整面的,然后把它写在绢帛上面,它是用折的方式,把它折成比较小的面积,然后便于收藏,所以当时帛是一种文书的记录形式。更多见的是什么?是简,竹简的简,就是用竹简,把它剖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用编绳把它编起来,所以它收纳的方式是把它卷起来。后来我们在历朝历代,计算图书的一个单位有卷这个字,某某的书籍总共有几卷几卷,事实上是从这种竹简的收纳方式,因为它是卷起来的,从那边衍生而来的一种计量方式,所以叫做卷。简帛,因为上天对我们很眷顾,所以我们也出土了一些数量的简帛。先前跟大家讲过,不容易保存,因为很容易腐败,对不对?所以有了这些出土的实物,我们可以来找到失传的一些典籍。在简帛里面有出一批帛书,叫做《战国纵横家书》。这个《战国纵横家书》,这个名字也是考古人员,依据这一批帛书里面的内容所定的名字,并不是它上面自己就说,我这本书叫做什么什么什么,不是,是考古人员依照它的内容给它定的名字,因为它里面有谈到一些游说的技巧,还有一些相关的书信,所以就把它定名为这个名称,而且认为应该跟苏秦有关联。当然大家也不敢说一定是苏秦的手稿,但是考古人员比较保守的说法是说,跟苏秦这个学派应该有很密切的关联。这个是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补充文献的不足。

苏姓的历史人物,大概在汉朝我们也会提到这一位,就是苏武。苏武最知名的故事就是什么?牧羊对不对?当时苏武代表汉朝政府去跟匈奴谈判,结果匈奴就把他扣留起来,而且威胁利诱要苏武投降,苏武都断然拒绝,因为他身为汉朝的特使,他代表的是国家,代表国家的尊严,怎么可以向你投降?所以用软的不行,那我就给你用硬的,所以匈奴的单于,就把他送到了北海边去牧羊。古代讲的北海,其实就是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大家不要看它好像只是一个湖,好像面积也不大,其实贝加尔湖的面积很大,而且它的深度相当的深,我曾经看过一个文字的报导,它说全地球有五分之一的淡水,就在贝加尔湖,就是淡水,我们饮用水,不是海水,就在贝加尔湖,所以你看到它的面积有多大,深度有多深。当时把它称之为海,其实也是看到了这么大的一个湖泊,以为是一个海,所以就把它称之为北海,是有这样的一个缘由。在北海边,其实春天夏天的时候牧草很鲜美,所以游牧民族,在春天夏天这是一个很好的牧场。所以苏武也就被送到这个地方来牧羊,而且跟他说,我现在给你一批羊,如果你这一批羊能够养出小羊来,我就让你回中原。结果苏武牧羊在那边牧羊了多久?十九年。十九年应该也养出了很多羊子羊孙了吧?可是他为什么一直养不出羊来?因为匈奴给他的羊全部是公羊,所以他不可能养出小羊来,所以他就一直在那边牧羊。

汉朝的朝廷也一直担心苏武,因为他代表国家去出使匈奴,然后听说他被扣押了,他就一直透过外交管道要去争取,希望能够把苏武给接回来。结果匈奴就说没有,他已经死了,一直都坚持这个说法,他死了,他死了。一直到什么?到了十九年之后,十八、十九年之后,汉朝也派了朝廷再去跟匈奴交涉这个事情,然后私底下有人告诉汉朝的特使,跟他说其实苏武没死,在北海边牧羊。你要怎么样去说服?你不能够明目张胆的这么跟他讲,因为他还是坚持说他已经死了,所以那位匈奴人就跟汉朝的特使说,我教你一招,你就说汉武帝有一天在宫苑里面打猎,射下了雁鸟,那雁鸟脚上绑了苏武的一封信,所以汉武帝知道苏武没死,因为苏武透过了雁鸟来传递消息,你就这么跟跟单于说。结果那个汉朝特使想说好,这也是一招,所以隔天正式跟单于会面的时候,就把匈奴的朋友跟他讲的这一招,就直问单于,结果单于一听,居然苏武这么厉害,还透过雁鸟传讯息,所以他只好招认了,说好了,对了,没错,我骗你们十几年,他没死。所以后来就把苏武接回汉朝,接回到汉朝的时候全身破破烂烂。当时苏武因为他代表国家,当时的大使有一个算是信物,就是节。我们现在写中秋节元宵节的那个节,我们有一个词叫做使节,就是那个节。就是一个信物,就有点像是拐杖,很大的拐杖,上面有一些装饰品,他全身破破烂烂的,只有那个节保持得相当的好。所以汉朝的皇帝很感动,十九年的时间,你居然代表汉朝朝廷的身份的这个节,你保存得很好,即便你全身破破烂烂,你还是把你那个节保持得完好如初,所以他认为不失我汉朝的天威,所以给他封了侯爵,表彰他的气节。

所以后来,大家对于苏武的气节非常的钦佩。刚刚也提到苏武,虽然说那个是瞎蒙的,不过后来也真的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就把这个雁当作是书信的借代词。刚刚不是提到匈奴的那个朋友出了一招吗,说皇帝在那个苑打猎的时候,猎下来的这个雁的脚上看到了苏武的书信,那个是瞎说的,可是后来就真的把这个雁,变成了书信的借代词了。这个雁是什么?这个雁就是候鸟,北方的候鸟,它们在春天夏天在北方繁衍生息,到了秋天的时候,它们会往南来过冬,在古代,他们就统称这些候鸟叫做鸿或叫做雁。鸿就是,写一下,这个鸿。鸿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候鸟。但是他们没有很仔细的去分它的品种,像我们现在就分得很细,什么黑面琵鹭,什么绿头水鸭,那些都是古代泛称的鸿雁。因为刚好在北方,所以他们就说苏武透过鸿雁来传递讯息,事实上这个是一个说辞而已,并不是真的有这回事,但是却因此而变成了书信的借代词,这个也是蛮有趣的。

鸿雁在古代的文化里面,其实它还代表什么?它还代表了一个守秩序的观念。鸿雁在飞行的时候,一般我们都说它会排路队,排成一个固定的队形,排成一字形或者是人字形,而且它们长幼有序,老鸟会在前面带领大家飞,然后按照年纪按照辈分就依序往后排,所以古人认为,它们是守秩序的一种飞禽,所以后来鸿雁也变成了守秩序的意思。我们讲兄弟如果往生的时候,也用鸿雁来当作一个借代词。有一个讲兄弟往生的题词,叫做雁行失序,就这个雁,雁行失序,就表示兄弟里面,你的兄弟姐妹有人往生了。所以原本在雁鸟飞行的时候,它本来要按照伦理、按照长幼来排列的,现在因为有兄弟往生了,所以这个次序就要更动了。所以它很委婉的去做一个比喻,比喻别人兄弟往生的意思。

我自己也有好几次,亲自有看到雁鸟的飞行。我每次看到雁鸟的飞行都很感动,因为我看到报导,它们从北方到南方来过冬,各位知道,它们从贝加尔湖飞到台湾来,要飞多长的距离吗?不晓得,大概一万公里,大概一万公里,因为它们走走停停,要觅食什么的。而且它们在北方出发前的体重,到它到南方过冬的地点的时候,它的体重刚好要掉一半,也就是说如果它出发前是十公斤,它飞到了南方过冬的地点剩五公斤了,所以它们必须要在北方的栖息地,蓄积很多的脂肪,很多的能量,然后一路这样飞,中间当然有补充,有觅食,可是是相当耗体力的。所以它们南来北往,年年都如此,它也象征了一种坚毅的精神。所以我看到鸿雁,我都觉得好佩服它们的精神。

有一次在我的母校,我在文藻读了五专,在我的母校有一年的秋天、冬天的时候,我就亲眼看到鸿雁的飞行,非常的壮观。到了傍晚的时候,应该是从西方往东方飞,一字路队跨过,在文藻的操场上面,我们在下面看,一路纵队往东方飞,足足飞了多久这个队伍才飞完?飞了五分钟,光那一队可能就几百只,一只接着一只飞。同时间大家都在操场,然后看着它们,啊,发出惊叹的声音,从头飞到尾飞了五分钟,那个路队才飞完,所以是非常大的一个阵仗,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谈到这个鸿雁,真的是值得我们来效仿它们的精神。

苏武的精神更是我们后世景仰,因为他表彰气节,宁死不屈,所以汉代给予了很荣宠的一种赞扬,后世的子孙也为他的精神而钦佩。

我们看到苏氏还有另外一位,这不得不介绍,一定要介绍他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北宋的大文豪,艺术家。他的字叫做子瞻,一般我们俗称他叫苏东坡,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取的一个号,叫做东坡居士。苏东坡的文才,大家当然就是非常的耳熟能详,他不仅诗写得好,文章写得好,是古文八大家的其中一位,他的词也极佳,而且更难得的是,他的书法造诣也是当代杰出,更被誉为是古往今来,算是首屈一指的书法家。整个整体的艺术的表现,包括他的书画,包括他的字词,大致上来说,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十大文人之首,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我自己也非常喜欢他的词,尤其这一阕词,或许大家也都蛮耳熟能详的,他有一阕词叫做《定风波》,有印象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有印象了,这一阕词就表达了他自己的生命观照。他自己的人生风风雨雨,在官场上起起伏伏,但是他都能够一笑置之,他很快的就能够转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他的诗歌,很多人喜欢他的词的原因了,因为他在他的作品里面,就透露出了一种豁达的精神。

我们经常提到他的词,都会跟辛弃疾并称,因为他们两个人在北宋的词坛,整个宋朝的词坛,我们把他归类为豪放派。可是苏东坡的豪放跟辛弃疾的豪放不一样,辛弃疾的豪放他是一种郁结,他是一种顿挫,然后迸发出来的一种生命力,所以有词评家说辛弃疾的豪放是沉郁,比较深沉的,比较郁闷的那个郁,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是豁达,所以他们的豪放还是有不同的呈现。所以他豁达的观念,在他的作品里面经常体现出来,就是他遇到了生命的顿挫,遇到了仕途的不顺,当然会伤心难过,可是他伤心难过的时间很短,而且他可以用一些很超脱的方式,用一些比喻,来表达出他看透了这些挫折。所以像这一阕词,他就呈现出他的一个豁达的这种观念。所以后代的很多文人,其实在仕途上面,十之八九都是不顺遂的。所以为什么这些大文豪,大诗人,他的作品能够感动人心?就是他经过他生命的锤炼之后,所体现出来他生命的精髓。而为什么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因为人生如意事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苦难的比较多,他讲出了苦难的人们心中苦闷的心情,所以才能够有共鸣。了解我的意思。

所以我就跟学生说,你算算看,就你记忆所及的,古代的大人物,大文豪,大诗人,大作家,能够提出来,能够讲出来一帆风顺的,富贵荣华的,一只手就可以算完,一只手,不超过五个人。等一下后面我们会讲到,像范仲淹算不错的,欧阳修算很好的了,晏殊、晏几道他们父子两个算日子很好过的,可是除此之外,能够既有文采,又能够荣华富贵的,不出五个人,真的。所以大部分都是辛苦的多了,所以他能够激发人生的共鸣,就是这样。

所以很多人喜欢苏东坡,就是他写出了他心中想讲的,可是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讲出来,苏东坡帮我们讲出来了,所以好喜欢他,就是这样。

苏东坡他自己也说过,他回顾这一生,有三个时间他认为是他人生的精华,就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时间。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地名。如果大家对苏东坡不陌生的话,你就知道,这句话其实他讲的是什么?他人生最精华,他认为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却是他在政治上最受挫的时期,他三次放贬,最严重的放贬就是这三个地方,从中央被放贬到黄州,被放贬到惠州,被放贬到儋州,一次比一次更远。黄州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惠州更远了,在现在的广东那个惠州,差不多就是宋代的那个惠州;儋州在当时号称天涯海角,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一次比一次更远。所以如果从官场上的角度来看,那算什么人生的精彩?那算什么人生的精华?可是苏东坡怎么想?他不是这么想的,他说我人生最辉煌的并不是在官场,他自己知道,他最辉煌的是在他的文学,在他的艺术创作。所以每一次放贬,他每一次都能够激发更璀璨的火花。

他在黄州有很多名篇,我们算得出来的,在文学史上面,在古文课本里面有教的,都是在黄州时期,两篇《赤壁赋》,念奴娇都是在黄州时期。他到了很晚年的时候到儋州去,各位知道他在儋州待了几年吗?他待了八年!那个时候儋州是天涯海角,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可是他后来也过得很优游。最后朝廷给他一个派任,就是把他从儋州调回来大陆,然后他是在往下一个任所的途上往生的。一生都在政途上奔波,可是他即便这么的辛苦,他从来也没有放弃他在文学上的创作,他在艺术上的创作,因为他知道他这一生,他要达到的是这个方面的成就。所以他应该很早就知道,他在官场上绝对不可能有像其他的人,有这么好的文治武功,所以他一心在文学在艺术上努力,他甘之如饴。这个就是我这几天一直跟大家提到的,我们要思考,我们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能够像苏东坡一样,他很早就知道他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往那个地方来迈进。其他的文字的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请各位自己参看,因为大家对苏东坡其实也很熟悉。

再来,我们再往下看到下一个姓氏,第四十三个姓氏潘姓。潘姓在中国大陆其实也蛮多的,排名到五十二,在台湾也排名到三十一。潘姓它是出自于黄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这位人物我们在好多姓氏都反复提到他,本来他是受封在毕,建立了毕国。毕公高又有他的儿子季孙,他把他又册封在潘。所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自己的姓氏。潘姓还有另外一支来源,是出自于芈姓,是楚国的公族的后代,因为有一些原因,后来也改成了潘姓。潘姓在台湾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很多原住民的朋友他们也姓潘,把原住民的朋友加上姓氏潘姓,以它为主,大概有几个说法,有些说是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开始接管台湾,设郡设府之后,就把一些所谓的熟番,就是已经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原住民朋友,就跟他取了汉姓,当然也有姓王,也有姓张,还有很多汉姓,可是又以潘姓的原住民,好像比例比较高。有人说当时就是跟这些原住民朋友说,既然官府要登录姓名,你们总要有个姓,所以有些原住民就说,我也不知道姓什么,所以当时清朝办理这个事务的官员就说,这么好了,你姓潘好了。为什么姓潘?你看有水、有米又有田,你看这个潘好。这些原住民朋友也很单纯,很好,这是很好的兆头,你看有田又有米,而且你知道种田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有水,要有水才能够种水稻,好好好好,那我们就姓潘。所以有此一说,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当时很多原住民有汉姓,姓潘的比例很高,就是因为这样。大家参考一下。这个也没有办法真的很认真去考证,但是有此一说。

我们在台湾的确,到目前姓潘的人士里面,原住民籍的还是蛮多的。当然有一些是比较早,刚刚我们提到,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汉化比较深的,像平埔族,他们融入到汉人的生活习俗比较深,所以现在比较看不出来,他们是不是平埔族。当然也有后来比较晚,然后也有取汉姓的,当然也是有的。因为他们汉化得早,所以有很多的文化已经比较不容易分辨出来了,而且融入到了像客家的习俗里面,根据学者的分析,也有一些客家的习俗是平埔族的习俗,然后融进来了。闽南也有一些民族,也融进了平埔族的习俗。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有兴趣,我们可以来考证一下。

其实我们大部分,尤其是靠山边居住的,主居地在台湾比较靠山边的,不管是闽南人还是客家人,其实多多少少都已经融入了平埔族的血统,比例相当高。因为早期开垦的关系,像我们客家人,因为我们来得比较晚,所以我们大概就是住在山脚下,住在靠近山边,所以就会比较频繁的跟原住民有一些接触。有些原住民是属于平埔族的体系,有一些是属于海拔比较高的原住民,都有接触,所以也都有通婚。所以你要说谁谁谁是不是汉人,那你要定义什么是汉人,如果以血统以血缘来分,没有纯汉人的,自古以来都已经融合了,没有什么纯不纯的问题了。所以如果你认同这个文化,不要用所谓的血统血缘,因为那根本理不清,剪不断理还乱,你认同那个文化,我们就可以认同说,我是汉人,我是客家人,我是闽南人,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理解,可能是比较简单的。本来客家跟闽南大部分的习俗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就在什么地方?语言。所以如果今天客家人他不讲客家话了,他讲闽南话了,其实很容易他就变成闽南人了,因为风俗习惯基本上是雷同的。所以语言的保存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尤其同属所谓的汉民族的这个体系,风俗习惯大致上相同的情况之下,只剩下语言是比较明显的标志,所以语言的保存,我们应该要去正视这个问题。

最近这几年客家话的保存也很努力,现在我也看到有些人在媒体上面大声疾呼,要保存闽南话。可是有些人不以为然,因为闽南话大家在使用的比例上,还是比客家话,还是比其他族群使用的机率高很多,媒体也都有在放送一些相关的戏剧,或者是甚至于新闻播报也有闽南话的频道,所以有人不以为然。不过如果是未雨绸缪,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更小的小朋友,他们讲闽南话的比例也很低,所以如果现在不努力去保存,三、五十年之后,恐怕也会面临到像客家话,或者是原住民其他的语种,都会有这种断层的危机。所以我个人是乐见去做这样的推广。

我们再回来,潘姓。潘姓它的堂号有一个黄门堂,这个是比较特殊的堂号。这个黄门堂堂号,它又跟晋代的一位文学家潘岳有关,潘岳曾经官当到黄门侍郎,所以就以此做为堂号。潘岳也是我们要介绍的历史名人,所以请各位再看到下面,潘岳其实就是潘安。潘岳即潘安,所以潘安大家就熟悉多了,在古代,如果我们要说哪一位是帅哥的代表,大家一定会想到,首屈一指的应该是潘安,据说他非常的秀气,就是非常的英挺,气宇轩昂,而且也蛮秀气的,所以当时深受很多女子的喜欢,而且又有才气,所以很快的就被发掘了,文章写得好,人又长得帅,所以深得大家的喜爱。他自己本身也觉得,我的条件很优厚,很优渥,所以在官场上也都有很不错的发展。但是很可惜的是,人一旦有了权,有了名,常常都会迷失自我。

所以我们看到潘岳的中间第六行,他自己早年的时候比较没有这种状况,到了他官场上比较发达的时候,就性格很轻躁,而且趋于世利,跟石崇等人就开始结党结派,甚至于他们为了要去谄媚贾谧,等贾谧从他自己的府邸出门,或者是在朝廷办差结束要回家的时候,坐上了车,贾谧的车子,马车一启动会扬起灰尘,居然这一帮子人跪在地上望尘而拜。这个是阿谀奉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他们这些人结帮结派,就变成贾谧二十四友。

贾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被这样的崇拜?因为贾谧是当朝的红人。所以他们也是希望透过贾谧的关系,能够提拔自己,能够掌握权力。所以他中年以后的这种行事作风,是很受到一些批评的。可是很矛盾的来了,很矛盾的请各位看倒数第三行,潘岳潘安,他自己在行事作风上面是很趋炎附势的,可是他的诗文却深受道家影响,而且试图远离政治纷扰,在他的作品里面都强调淡泊名利,强调亲近自然,向往自由,向往隐逸。大家会觉得,跟他的为人怎么反差这么大?

所以古人常常说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我个人是有点质疑。因为我们看过很多的例子就是,他做人做事是一套,可是他的文章写的是另外一套,像潘岳就是很典型的,这种人跟文名实不符的状况。我这样讲各位可以了解。是很多人他在官场上面他是一副嘴脸,可是他在他的诗歌,他在文章里面,却标榜仁义道德,向往自由,崇尚自然,希望归隐田林,跟他政治上的作为完全是背道而驰,大有人在,我敢跟各位这么说,大有人在。只是说这些人通常不会出现在文学史,因为在做文学史的,这些大作者们,大学者们,他们都很不屑这些人,所以都把他剔除在介绍文学史的内容之中,已经被删除掉了。可是如果你认真的去翻阅,各朝各代这种人大有人在。所以我们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加以检验。所以你看他自己心向往隐逸,可是他在官场上的作为,真的是不可苟同。这是潘安潘岳。他自己真的文笔很好,文才很佳,所以他跟当时另外一位大文豪叫陆机并称。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说他们是潘江陆海,或叫陆海潘江,用海跟江来形容他们的文才,滔滔不绝,辽阔无边。但是文笔再佳,文章写得再好,如果人品不佳,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受得世人的苟同,尤其是没有办法让后世所认同的。

所以也勉励大家,其实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困难也很困难。言,说出来的话你把它变成文字,就变成了文。就跟潘岳的情况一样,他的言跟行事实上是不一致的,这种人当然也比比皆是。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这个可能是我们自我要求,很基础的一项条件,尽量去满足这个条件。我想能够言行一致,在待人处事上面,一定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好,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四十四个姓氏,葛。这个葛大家会觉得很好奇,好像还有另外一个姓氏,先前我们也反复的提到过,在三国时代有一位很有名的军师,叫做诸葛亮。为什么那个地方要念作二声?我要请各位留意一下,如果这个字当作单姓的时候是念三声,葛先生,葛小姐,如果是念作复姓的诸葛的时候,是要念作二声,诸葛,念作二声,只有念作姓氏的时候念作三声。譬如说我们有一种植物,经常种在一些比较阴暗的地方,因为它比较暗的地方,也能够生长得很好,叫做九重葛,一样那个地方也是念二声。只有念姓氏单姓的时候念三声。这个是读音上面的差异,也请各位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看到这个姓氏葛姓,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其实都不算多。它的源头,按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面有提到,“葛天氏之民欤”?而且在古代的典籍里面,也有提到葛天氏,它的来源很早,甚至于比伏羲还要来得早。所以有一个说法,就说葛天氏后来的子孙就以葛为姓氏。除此之外,夏朝还有一个诸侯国叫做葛国,也是夏朝的盟国,商汤要起兵推翻夏朝的时候,要消灭夏朝的势力,所以就从周边,就把它的盟国给消灭,所以葛国就因此被灭亡了,后来这个葛国的子孙也以葛为姓氏。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里面也有改姓为葛姓的。所以这些也是葛姓的来源。

葛姓的历史人物比较知名的就是葛洪。葛洪是晋朝人,他有个号,叫做抱朴子。他自己其实早年的时候,也是醉心于儒家思想,中年之后又喜欢那些神仙修炼之术,养生之术。这也是因为时代风气的影响,当时弥漫着谈玄的这种学术风气,所以一些玄虚的事物吸引了葛洪的注意,所以他从儒家就慢慢的往那个方向去发展。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叫做《抱朴子》,就以他自己的号为书名。所以谈神仙,讲炼丹,然后也触及到一些神秘的事物,他也把它记载在《抱朴子》里面。所以差不多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间,就有很多这种性质的书籍,像干宝的《搜神记》,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成书的,还是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因为炼丹,炼神仙之术,所以也精通医学,像《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它也有流传下来。

所以先前我们曾经提到,很多人认为古代那个炼丹是迷信,其实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就是什么?它就是化学。所以中国的化学也因为汉朝的时候,南北朝的时候,炼丹的这种风气很兴盛,所以化学在那个时候也有长足的进步。不过,他们是把它变成什么?食用的一种药品。跟后来我们看到化学用在各方面的作用,可能就有点不太相同,但是也直接的去影响了化学当时的学养,对于后来也有很大的进步。

炼丹这个东西,它其实里面含的重金属很高,尤其是汞,这个是在炼丹里面经常会融入的一种重金属。刚开始吃的时候的确会有效果,譬如说你头疼,哪里不舒服,你吃了那个丹药之后,它会有抑制的作用,不疼了,不痛了,哪里不舒服的也能够缓解了,所以他们认为这个是仙丹妙药,所以说炼丹炼丹,炼神仙之术,就是讲这方面的事情。好,你如果药不吃,很快的当它压抑的药效,如果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它又会复发,一旦复发,就会加剧他的疼痛或不舒服,所以你就得一直服用。一直服用的情况之下就会造成什么?身体累积的重金属含量愈来愈高,到最后都是中毒而死。

各位不要以为,这种炼丹只有在魏晋南北朝很风行,在两汉很风行,其实一直到清朝都还有炼丹,而且还有很多达官贵人,达官贵人他们还吃丹药。我举个例子,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他就是长年服丹药,长年吃这种道士所炼的丹药,所以他很年轻,以我们现在来讲他很年轻,五十多岁,我没有记错的话,就往生了,而且他往生的时候是吐血而死,暴毙,其实就是中毒,往生了。所以在他的儿子乾隆登基之后,他就彻查给他父亲开丹药的这帮道士,当然后来也有一些惩处,所以他自己本身是很痛恨丹药的,所以大概从他开始,至少在皇宫里面,在王室里面,这个丹药就被禁止了,可是民间还是跟风行。这是葛氏的历史人物。

我们看到第四十五这个奚。奚也是很少见的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奚姓起源于夏朝,黄帝有一位后代叫做奚仲,出任夏朝掌管车辆的官,叫做车正,车正。那个正就是主官的意思,长官的意思。所以掌管车的长官就叫做车正。车非常重要,因为在古代,春秋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即便你是很有钱的人,也不能坐车,因为你没有那个资格,没有那个身份。到了汉代,因为很多商人经营有道,致富,汉代的商人致富之后,他慢慢的在社会上也有影响力了,所以到了汉代,有坐车资格的就加上了这些有钱的商人,也才能够提到社会比较高的位阶。否则在先秦时代,商人的地位也是不高的,即便你很有钱,还是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贵族才能够坐车,所以一定就是要有贵族的血统,才能够掌握这个职官。所以车正是很重要的职官。奚仲因为做这个官的关系,受封于奚这个地方。所以奚仲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当然,后来也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改姓为奚的。所以它的来源也蛮多元的。

我们看到奚氏的历史名人,说实在的也不多,我找到了一位,也算是蛮具有代表人物的一位,叫做奚鼐。那个鼐那个读音大家比较少看到,我们有个词叫做调和鼎鼐。鼎就是鼐下面的一言九鼎的鼎。鼎跟鼐其实都是器皿。各位有看过鼎吧?我们在文物里面有看到,它用青铜器做成的一个好像锅子的那种器物,下面有三支脚,那个叫鼎,后来也有发展为方形的鼎,所以也有四支脚的鼎。鼎其实是什么?我刚刚这样讲其实是正确的,其实它就是锅子。那大家想说,不像锅子,锅子没有脚,可是鼎跟锅子一样,都是烹煮食物的器物,我们把东西丢到里头,然后来烹煮,鼎因为它下面有三支脚,所以它可以直接在下面摆上柴火,就直接这么煮了。所以那三支脚的功能,就是架高器物的部分,然后下面可以生柴火。后来为什么锅子没有脚?因为我们发明了灶,发明了灶之后就不需要有脚了。

各位如果没有看过,我们也稍微画一下,大概是这个样子,然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放柴火进去。然后这里它有一个凹进去的一个凹槽,所以我们那个铁锅子就是放在这边,有没有?放在这边。然后就可以下面生火加热,就可以煮熟食物。所以脚的替代就是因为有灶的发明,所以就没有脚了,是这样的缘故。所以闽南话里面,其实还保留了这个读音,闽南话里面我们讲锅子怎么说?tiánn,tiánn这个字其实就是鼎,所以语音上面它还是保留了这个传承。

那鼐的话,调和鼎鼐那个鼐,鼐其实也是鼎的一种,比较小。所以鼎鼐就变成是一个借代词,什么借代词?我们讲调和鼎鼐,因为鼎跟鼐本来就是讲锅具,烹煮食物,所以调和鼎鼐就是好像厨师一样,我要煮这一锅菜,所以我要加一些配料,加一些香料,加盐巴,所以他要负责去调整这个味道。鼎鼐它后来也借代为什么?借代为国家,我们讲一言九鼎那个九鼎,它其实是有一个历史的渊源,九鼎就拿来代表国家,所以调和鼎鼐就变成,你变成是一个国家的重臣,在古代可能是宰相,可能是将军,然后你帮助皇帝来治理国家,这个也叫调和鼎鼐。了解这个意思了。所以这个成语大家比较少见,稍微也可以了解一下。

奚鼐是唐朝人,他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很特别的一个身份,他是制墨的专家。我们都知道古代有所谓的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哪四宝?笔、墨、纸、砚。我都跟学生开玩笑,我说现在,现代人的文房四宝不是笔、墨、纸、砚,是荧幕、主机、滑鼠、键盘,其他的自己扩充,现在很多的作业,都是在电脑上打字列印,所以文房四宝现在缺不了的是电脑。笔墨纸砚,我跟大家讲,我有的学生来上课不带笔的,所以没有笔没有关系的,我也觉得很奇怪,现在年轻人都是用电脑,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纸张,来代替笔墨。所以当时他这个制墨就很重要,因为是生活,尤其是文人的必需品。墨要做得好也不容易,那也是一门功夫。奚鼐做的墨不仅黑而且亮,更重要的是它还有香气。

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用过墨汁,现在我们一般买的现成的墨汁,那个都是用化学调出来的。有没有用过墨条去磨过那个墨?有吗?你磨完那个墨之后,那个墨事实上它有个味道,那个味道有些人说还有一股腥味,有没有?它的那个味道也算不上是香了,可能有些人认为说它是有一种香气,可是它是有一股味道,有人认为它是一股腥味。为什么那个墨会有腥味?因为最主要这个墨里面有一半左右的成分是胶,那种胶是动物性的胶,鱼胶,什么动物做成的那个胶,它要去黏着那个墨,它的比例大概好像是一半一半。所以它磨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味道,事实上是那个胶的味道,因为那个胶是动物性的,所以会有那种腥味是这么来的。我们看到那个黑色的部分那个才是墨,那个墨本身它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做,譬如说用那个松烟,用松树的那个枝干,然后烧炼而成的,它有一个流程。之前我们曾经讲到沈括,不是有提到他的书《梦溪笔谈》,有讲到用石油来提炼做成墨条。当时也有人这么做,所以它的方法有好几种。

这个奚鼐他的墨的独到之处,就是他磨出来那个墨香,不是一般的腥味,它还有淡淡的香气,这个就是他厉害的地方。所以他自己做的墨就有一个品牌,上面就会烙印了奚鼐,或者是庚申这两个字,人家就会认这两个品牌,就会知道说这是制墨名家奚鼐的作品。而且他的家族成员,后来也都子承父业,克绍箕裘,都以制墨为生。在南唐的时候,甚至于南唐国的国君,觉得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工艺,所以还赐姓他们家姓李。所以奚鼐的孙子,后来就改姓叫做李廷圭。李廷圭在当时他做的墨的品质更精良,超越他的父亲,超越他的祖父,所以当时世称叫李廷圭墨,而且还畅销各地。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门工艺,因为一门工艺,如果它能够做到尽善尽美,那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事业,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荣华富贵,为自己的家人带来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对当代的社会百姓有很好的影响力,能够把这个作品流传于后世,让后来的人去鉴赏古代的工艺,那也是造福后世的一门很重要的工作。奚鼐就是以制墨传家。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四十六个姓氏范姓。范姓在当今中国大陆排名第六十一,台湾排名第四十八。范姓是出自于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有一位叫做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然后被夏朝的一位君王叫孔甲,封为御龙氏而建立了唐国。然后西周成王的时候他又被改迁到杜,所以就建立了杜国。因为他原本的故国是唐国,被迁到了杜之后,他为了要保留故国,所以又被称之为唐杜氏。后来宣王时杜伯又被诬陷而被杀,杜伯的这个儿子逃到了晋国,然后改姓叫做士。所以士后来就在晋国世代成为大夫。因为士这个家族在晋国,也是很努力去帮国君治理国家,然后也有很大的军功,所以就受封在随,又封到范。所以士这个家族后来就以范做为姓氏。这个就是范这个姓氏主要的源头。当然还有一些是从少数民族而来的,就请各位自己参看。

刚刚提到在古代有人会驯养龙,这个龙能够被驯养,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很有趣?龙到底是什么?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不晓得有没有跟大家讲过日本人的说法?有吗?日本人有一个说法,日本的学者说,说中国古代对于龙,他事实上是观察到了一种天文现象,然后误会它是一种动物,所以把它称之为龙。他看到什么现象?他看到了极光,北极光。当然也有人说不可能,这个极光主要是在北极圈,在华北地区,纬度没有到这么高的情况之下,看得到极光吗?所以也有人质疑。但是我要跟各位说明的是,极光有的时候,它的确会因为太阳所喷射出来的太阳风,它要从南北极进来地球,所以它会造成极光,可是当太阳风的威力增强的时候,它的极光会扩大,能够看得到的极光的范围会扩大,有的时候它会超出北极圈。像前几年太阳风很强,它进入到比较强的那个周期的时候,在纽约是可以看到极光的,在美洲的纽约是看得到的。所以日本人的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全然去否定,或许的确中国古代曾经有人看过极光。极光因为它会扭动,它会转动,所以就误会它是一种生物,所以就把它称之为龙。这是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说法也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说这是古人观察到一种,也是自然界的现象,然后也误以为它是生物,什么?彩虹,下了雨之后有彩虹,彩虹就从这一头到另外一头,不久之后它就消失了,所以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去无踪。然后古人也观察到,好像它伴随着降雨的情况很高。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没有下雨,也可以看得到彩虹,那是因为角度的问题,折射的角度的问题,所以古人后来就因此有了一个附会,就说这个龙它掌管什么?掌管下雨。所以我们在古代的很多的说法里面,说下雨是什么?是海龙王在掌管的,所以就跟这个雨就有了联结。这个是比较有趣的说法。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也是学者提出来的,他说龙在后来它的造型是很奇特的,它有鹿的角,牛的眼睛,牛的头,然后还有鲇鱼的须,蛇的身体,细细长长的,而且还有鱼的鳞片,鳞片,好像鱼一样,然后像鸡的爪,所以它是好多种生物的特征汇集在一起。所以有西方的学者就提出来说,其实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在部落扩大的过程里面,因为不断的跟别的部落整并,融合,所以把每一个部落所代表的图腾,它把它汇整进来了。

图腾,有没有听过这个说法?图腾,写一下。图腾就是代表一个部落它的标志,有一些是以它那个部落出产的,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以它做为标志。有些是它自己的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或者是动物,做为它的标志。所以在中国古代很多的部落,西方学者认为都有它的图腾。所以在整并的过程里面,我击败了你,或者是因为通婚我们融合了,所以我们就把你的图腾的特征,给融到了我们主要的图腾里面来。所以那个龙就愈来愈复杂,它的造型就愈来愈怪异,是不断的融合进来,是这个原因。龙这个图腾根据学者的说法,是说它就是黄帝这个氏族的图腾,所以它不断的融进来,就变成有龙的这么多样的造型。有此一说。

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很有趣,因为如果它能够被驯养,看来它应该是一个实际上的生物。而且在甲骨文里面有龙这个字,而且很有趣的,龙这个字它还有另外加上一个偏旁,加上一个宝盖头,加上一个宝盖头,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写法就是什么?恩宠的宠,宠爱的宠。好,在甲骨文里面的这个字,它上面有个宝盖头,宝盖头在甲骨文它代表的是房子。也就是说龙这个生物,它有的时候会出现在哪里?会出现在房子里面。所以古人造字很简单,他看到什么,他就把它画出来,他就把它写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实际的生物,所以它可以出入原野,它也可以在水里面,然后有的时候,它也会出入在人的房子里头。所以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说,龙应该是哪一种动物的复杂化,神话之后所变成的动物?跟龙长得很像的,实际上存在的动物,就是蛇。可能是从蛇这个原形,慢慢的去转变而来的,蛇会出现在水边,它也会在水里面出现。龙还会飞,对不对?我们还有一种蛇的品种,据说它也会飞。当然这个是古代的传说。蛇会不会出现在家里?会,它会钻到房子里面来。所以看起来好像把它讲成蛇,是比较平易近人,大家能够接受,大家就参考一下。

在古代有所谓的四大神兽,龙、凤、麟、龟。凤是比较没问题,凤应该是什么动物?它就是孔雀。因为这个字在古文字的造型,就是画出一个鸟出来,比较特征的一个地方就是,在鸟的这个头上他有画上了一个天线。这个学生都说那个是天线宝宝吗?他画的这个东西就在鸟的头上,其实就是孔雀上面它有个头冠。所以这个凤应该是孔雀,应该是比较没问题。

麟也是很麻烦的动物,麟就是麒麟,我们俗称叫四不像。也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所以按照刚刚我们所提到的,西方的学者他所谓的图腾融合说,他说那个麒麟也是另外一个氏族,也是在图腾融合的过程里面不断的加进来,所以它也变成了一个很特异的造型的动物,它不应该存在,它只是一个想像的图腾融合之后的动物。这个是主张那个说法。也有人说麟应该是按照刚刚我们讲的,它如果是从蛇变成龙,麒麟也应该是什么动物为它的原形,然后慢慢的附会、神话,然后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动物。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它的原形是什么,不知道。可是有一个说法大家就参考一下,闽南话里面的长颈鹿,不晓得各位会不会说?长颈鹿,很多学生说就是长脖子鹿,不能这样切开来讲,长颈鹿叫做麒麟鹿,就是麒麟鹿。所以龙凤麟龟那个麒麟,就有一个说法说就是长颈鹿。可是如果我们按照长颈鹿,它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跟古书所描述的又差很多。所以可能不会这么简单,不会是长颈鹿就是麒麟。

为什么我们把长颈鹿称为麒麟鹿?这个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大家参考一下。先前我们曾经讲到郑和下西洋,郑和最远曾经到达非洲东岸,然后他的舰队来到了非洲东岸,很多非洲的土著民族,他们觉得非常的倾服天朝的壮盛,所以就进贡,进贡了很多当地的土产,包括当地的动物,也都是一公一母,就被郑和运上了船,然后载回到了中国。当时郑和的舰队的母港是在泉州,泉州是当时的国际大港,一上岸的时候围观的百姓吓坏了,这什么东西?没见过,所以有好事之人就说,这应该就是古书讲的麒麟,然后因此就附会说,长颈鹿就叫做麒麟鹿,是这么来的。这是一个我听到的说法。所以看起来,古代的麒麟应该不会是长颈鹿,到底它是什么?不晓得。龙、凤、麟、龟那个龟大家都比较认得,我们就没问题。

所以古代的神话其实很蒙昧,因为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很有限,所以就会有很多种说法,当然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一个说法是比较正确的?我们就留待时间来证明,因为希望不断的可以从地下的出土文物,能够找到很多的证据,来证实我们的推论是否正确。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范姓的部分我们就要留到下个礼拜了。好,谢谢各位。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