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友群:信息技术是否有必要成为高中必修课?

任友群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点蓝字关注,数老师等着你


2017年11月3-4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主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国际课堂研究、学习科学、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任友群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并作题为“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再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以下为报告全文。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主要研究兴趣为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


报告全文

开始报告之前,请允许我对刚刚墨尔本大学David J.Clarke教授的报告从我个人的视角做个小小的评论:研究非常精彩,抓住了比较教育研究核心的一些问题,超越了浅层次的比较。


刚刚主持人介绍了我的研究兴趣,我很想补充一点,我现在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也算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刚刚David教授结束报告后,我私下和他交流,建议他一定要高度关注教室空间的大小、学生数量的多少。


我走进的学生数最多的教室中有96个孩子,教室空间跟我们一般中小学教室一样大,怎么坐得下呢?原来课桌椅是特制的,做小了的。这是一所位于县城中心城区的非常好的学校。这个县城由于以前没能执行非常严格的学区划分,学校之间质量差异很大,老百姓的孩子都想到这个学校,没办法只能多收,最后发展到最多竟然有96人在一间教室,老师讲课的时候伸手就能摸到几个孩子的脑袋。


我当时非常震惊,提出了批评。批评之前很诧异地发现校长和班主任介绍时很自豪,理由是学校办得好大家才愿意来,才会出现这么大的班额。县教育局今年暑假开始强行控制,新入学的小学和初中的一年级的同学基本降到一个班级55人以内,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是在县委县府主官支持下顶住很大压力才做到的,达到了教育部消除大班额标准。我想,教96个人、教55个人和David视频展示的教十几个学生是很不一样的。


与中心城区相反的是,在我们大量的农村完小、初小,班级的尺度又恰恰很小,班级的尺度跟David展示的视频中的尺度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们那里没有足够优秀的老师,没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和数字化环境,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做到每一个村小的老师都是非常高水平的。有些教学点两三个学生一个老师,多一点的几十个学生几个老师,都是全科教师;但教学方法恰恰沿用的是大班制的教学方法,没有视频中澳大利亚那种小班教学的感觉。我这里提出来一个建议,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农村地区探索一些小班教学的实践



还有一个情况,我们很多村小会有个学前班,有些孩子到入小学前一两年的时候,家长也希望有人管,一般有条件的村小或教学点会开一个学前班。


到村小去看,有的校长会说你看我还有一个学前班,走进去一看,学前班班级的模式跟小学的模式一模一样。我说幼儿园不应该小学化,应该跟着幼儿园的套路走呀,为什么不把幼儿园变得活泼一点?基层同志说老百姓不答应。老百姓希望要摆成像小学、中学的课桌那样子,孩子送过来才觉得是来上学。这有文化层面的问题。总之县域教育中还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教育研究去关注的。



下面言归正传。两年多前,受教育部的委托,很多专家参加了高中课标修订工作。崔允漷教授是总组的专家,在课程整体角度想问题,下面每个课程成立了一个小组,我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连续工作了两年多,现在文本基本上定型了。这两年各学科领域发展都很快,有的时候两年前初稿写的情况,现在看看又得改改了。


我们国家的课堂架构一般来说十四五年改一次,往往这个课程标准用了十年左右就开始要改了,但改完落到地大概要三四年时间,这是个大事,加起来就是要十四五年。看上一次标准修订大概是2002年左右,全部推开大概要2005年以后。我们这次也是两年多前就开始弄,可能要到明年9月份用这个标准编出来的教材才能用上,而且还有教师培训等很多后继。


那么,当下这个时代跟十来年前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变化。从我们这个学科来说,信息科技的发展非常快,“互联网+”,“+互联网”,整个时代进入了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时代,甚至中国互联网产业和事业已经在全世界很前列的位置上了,这个我们十几年前可能不会有很多人能想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还有一些新兴工具也不断出现并且快速更新,等等。



上世纪80年代微机开始普及,那个时候计算机是比较专业高深的行当。借用上海市信息技术教研员给我的一个例子做个隐喻,十几年前的孩子可以碰到计算机,想碰的就碰,不碰也没什么,像河边的牛,渴了喝口水,不渴就走了;现在是鱼儿离不开水,我们新一代孩子就是水中的鱼,是离不开的,这已经是大背景。


我们研讨了上次的课标,那是全国第一个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一个课标用了十几年总会有修订的必要,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现在要修订,但当时肯定是有时代合理性的,我们这个修订十几年后也一定会被再次修订的。当时的高中从零起点开始教计算机很正常。


想想英语教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大学一年级从ABC开始学起,没几年高一、再没几年初一开始ABC学起,现在小学开始ABC学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计算机了。当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初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标准,这门课会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此外,之前制定课程标准时,没有顶层的核心素养体系,而这次则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进行修订。依托上位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随后找到学科的概念。以下是我们在现阶段提炼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其中信息意识是最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概念是2006年在美国提出的。据说当时许多美国孩子都不愿意读工科,美国最聪明的孩子都会去读商科、法科,读工科的孩子比较少,读基础学科的就更少了;当时一批工科类教授都认为应该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工科,计算思维这个提法就应用而生,提升到了人的几大思维之一的高度,虽然也是见仁见智,但出发点可以理解。


而数字化的学习和创新,是表明在数字时代中,不但要学习还要创新;在现有环境中,学习和创新是高度相关、相辅相成的,需要同时做好。最后是信息时代到来后,社会产生的法律、道德、伦理等新问题,统归为信息社会责任。


我们还梳理了学科大概念,就是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四个,这是许多次讨论、一个一个字抠出来的。



接下来对课程进行设计,对所有的高中同学有什么基本要求;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怎样的资源;对于想把这门学科作为高考的方向或者大学专业的同学有什么考虑。这三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大概的定位。


每一次课标修订都是伴随着争议的,而争议也主要围绕着学习者、社会需求、教育理念、指示体系是否有变化等四个原则来展开。回想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上曾讨论过如何迎接21世纪。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是航天的世纪等等。但现在再来看,可以肯定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2002年、2003年修订课标时,因为计算机还不普及,对于信息技术有一个有趣的争论:这门课是否有必要成为高中必修课?然而现在仍然有这种争论,但背景已经完全不一样。当时是说,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信息技术,以后不干这一行就不一定需要嘛;现在的观点是,所有人都可以自己会用电脑和手机,没有必要再开必修课专门进行学习。可以说,这门学科是在质疑中发展起来的。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必须回答另一个问题,00后出生的“数字土著”是否会自己成为“数字公民”?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土著”成为“公民”,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但其教育形式与我们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我们所有老师都面临学科知识重构的问题。如果新课标得以通过,就意味着我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要进行修订,培养方案、课程模块的设计等都可能要改,否则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就无法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而经过调研,现在的一线老师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而在现行制度下,将其变为高考科目对引起重视是有直接效果的。我们如果要开设有关人工智能、数据结构等内容的课程,就需要把这门课变成学生、家长、老师、校长都高度重视的课。这样,在资源配置上就能占据优势。


同样需要转变的还有教学方式。这次课标中明确表示,除了传统的机房,还需要一些创新实验室,搭建一个软硬件完善的互动环境,以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我认为,应试教育的后果之一正在使孩子逐渐丧失动手能力。后发地区很多中学生很少做实验,实验全部是背出来的,因为我们只重视高考可考的那些事情。而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对于老师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


从国际的视角来看,英国从小学一年开始全员编程,编程并不一定是码代码,可以通过各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方式来培养计算思维,小学也许会要求学生按照程序搭一套积木,也是一种算法训练。


澳大利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非常强调设计,这是澳大利亚课标的特点。美国奥巴马下台之前在白宫提出要全民学习计算机科学。而我们这个课标目前还存在一些争执,如在高中必修课环节,对于编程和算法的要求到底要多高。现实情况是,一线老师有一些承担不了这样的课程。因此大学课程要有一些改变,这样培养出能上这些课的新老师,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目前的高考改革中,浙江省实行“七选三”,将信息技术这门课放入高考科目中以供选择。其他省份由于考虑到执行的复杂性还都是“六选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不重要。课改推进过程中很多博弈的问题不能掩盖计算机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事实,这是全球趋势


不仅如此,博弈中也存在着很多可能性,从今年浙江的结果看,至少从概率上表明选技术的学生在高考中没有吃亏。总体来说,改革的出发点很好,但是高考系统被改得有些复杂,有点争议也正常。



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向着教育的理想迈进,理想一天之内完全变成现实并不可能,改革遇到新的问题并不奇怪。


从现阶段来看,这次课标的修订让我们追上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上,我们的决心,或者说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离最先进的国家还有距离。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出中小学全员学习编程(本质是通过编程和算法的教学让全体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我再次强调,“土著”是不会主动变成“公民”的,除了很少一部分天才,绝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培训、练习才能拥有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信息素养。而要在这个时代生存、发展和获得成功,计算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它确实是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谢谢!



来源 |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编辑 | 数老师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投稿QQ群:246982773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

投稿请联系 010-56086251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创刊寄语 创刊词:拥抱数字化教学的春天| 任友群:数字化胜任力 |张景中院士| 我与互联网同步进化| 全国数字化教学研讨会黎加厚: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 周群:打通互联网与教学融合“最后一公里”面向高质量STEM的鸢尾花教育模式丨在全球化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翻转课堂到移动学习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项目学习 | 课程统计中的阅读设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培养习惯 加强管理 规范评价李海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基于在线课堂的师生协同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丨王志刚:数字化教学创造教育新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