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玄奘之路》(中)
《玄奘之路》05 穿越草原
自从离开大唐以来,时间已将近一年,中亚草原的霸主西突厥人将王庭建在碎叶, 突厥可汗在自己的大帐诏见玄奘,游牧民族一般居住在简单的毡房,令玄奘意想不到的是,可汗的大帐非常华丽,
“可汗居住在一个巨大的宝帐,宝帐装饰着金花,灿烂夺目,”这位领袖在历史上被称为统叶护可汗,当大唐在东方崛起的时候,统叶护可汗在西方开疆拓土,建立了西突厥帝国。为了牵制共同的对手东突厥人,西突厥和大唐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好。玄奘在欢迎的宴会上看到了大唐的使节,玄奘不仅是大唐的僧人,而且是高昌的王弟, 显贵的身份, 厚重的礼物, 可汗对玄奘另眼相看,态度非常热情。 "在可汗眼里,印度酷热难耐,那里的人肤色黝黑,赤身露体,根本不值得一看。"然而可汗对印度却充满了偏见。 他建议玄奘不要前往那里,尽管如此,玄奘仍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支持。
可汗选派了一位曾经到过长安,通晓各国语言的军人,护送他们穿越广袤的西突厥帝国。玄奘的队伍离开了碎叶城, 对于中国人而言碎叶是一座难以忘怀的城市,在危机四伏的西行路上,玄奘在这里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保护,, 玄奘走过之后半个世纪,大唐开始在这里修筑城池设置官署,中原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往碎叶弘扬佛法。 碎叶城外的这座佛教遗址,就建于女皇武则天时期,公元701年,在玄奘走过之后七十三年李白在碎叶出生。或许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培育了诗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离开碎叶不久,就到了千泉,方圆二百公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泉水形成很多湖泊,突厥可汗每年来这里避暑”。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玄奘在中亚的大草原上穿行,在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他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小城,从千泉往西到达小孤城,这里的300多户人家,原来都是中国人,被突厥劫掠到此,他们占据了一个城池,团结在一起,一直生活在这里。衣着虽与突厥人相同而语言和行为规范仍保持着汉地的传统,赭石国方圆一千多里,有几十个城池,各自有君主和酋长,但全部隶属于突厥。赭石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在中国的史籍里,赭石国被称为石国,汉族人很多石姓人的祖先就在这里。
撒马尔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七世纪这里就有了城市,20世纪,前苏联的考古学者发掘了这座掩埋在地下的废墟,希腊也曾在这里生根,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撒马尔罕逐渐成为东,西方交汇的中心。古城的东门叫东华门,来自长安的丝绸曾经从这里进入撒马尔罕,最终抵达罗马。
“异方宝货,多聚此国”,机巧之际,特工诸国,玄奘发现,撒马尔罕的手工技术在各国中最为精巧,居住在撒马尔罕的正是声名远扬的粟特人。他们不仅能够制造手工艺品,而且主宰着丝绸之路的贸易,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他们热衷于追逐财富,又具有冒险精神。从东方的长安,到西方的罗马,他们往来奔波,昼夜跋涉,时隔一千多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人们仍然能够感觉得到历史的传承。
所有胡人国家,都以飒秣建国为中心,效仿他的行为,听从他的命令。武士勇猛刚烈,视死如归,
“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都是拜火教徒。寺院有两所但没有僧人。”
在当地的博物馆,仍然保留着拜火教留下的痕迹,在拜火教徒看来,佛教是异端,必须打压,当玄奘的两个徒弟去废弃的佛寺礼拜时,当地的拜火教徒开始围攻,玄奘在高昌剃度了4个徒弟,两个冻死在雪山,其余两个跟随师父以来走到了沙马尔罕。
“我的两个徒弟被拜火教徒用火把驱赶,差点丢失性命”。
《三藏法师转记载》, 玄奘对信奉拜火教的撒马尔罕国王讲解佛法,对于一个高僧来说,弘扬佛法是他的使命,国王最终被打动了,他放弃了拜火教,开始按照佛教的礼仪生活。
“国王听闻佛法,大为高兴,也不再怠慢我们,玄奘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改变了撒马尔罕国王的信仰。”改变了态度的国王下令,逮捕骚乱的教徒,驱逐他们出境,从此之后,这个国家不再攻击僧人,寺院又燃起了香火,僧侣开始入住。
宗教之间的偏见消除了,佛教在撒马尔罕重新兴起。在撒马尔罕的历史上这应该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撒马尔罕被誉为中亚的皇冠这个城市其实和中国人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中国,撒马尔罕被称为康国,今天很多康姓的中国人其祖先就来自于这里。
考古学者在撒马尔罕的宫廷遗址上发现了珍贵的大型壁画,盛装的大唐使节,头戴官帽,腰佩长刀,手中托着丝绸唐装的贵族妇女在音乐的伴奏下泛舟湖上。考古学者证实,这些壁画绘制于公元七世纪,正是玄奘生活的时代,没有人想到, 在遥远的撒马尔罕宫廷竟然弥漫着如此浓烈的大唐之风。玄奘能够在一夜之间说服撒马尔罕国王依靠的正是华夏文化独特的魅力。 撒马尔罕的宫廷里,侃侃而谈的玄奘更像一个文化使者,深厚的文化素养,非凡的人格魅力,再加上不可思议的语言天赋,玄奘在异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国人美丽的背影。撒马尔罕是中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他也因此历经劫难,希腊人,波斯人,蒙古人,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大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开始进入中亚,13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服了撒马尔罕,也彻底毁灭了这座历史城。14世纪,帖木儿大帝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中亚建立又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巨大的经学院,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帖木儿神圣不可侵犯的陵墓,今天的撒马尔罕,到处是帖木儿帝国的痕迹。公元7世纪的撒马尔罕,玄奘曾经目睹的撒马尔罕,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古代中亚的历史上 ,一个个短命的王朝如龙卷风一般急速而来,又以同样的速度很快消亡,今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这些凝聚着无数沧桑的文物去想像玄奘匆匆的脚步。
离开撒马尔罕之后,玄奘来到了一个叫结霜那的小国。结霜那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布茲。这里是帖木儿大帝的故乡,威名显赫的帖木儿就出生在这里,废弃的城池暴露在夕阳下,只剩下轮廓不清的一个土堆,在中国的史籍中,结霜那被称为史国,汉人当中,很多史姓人的祖籍就在这里。透过这些文物,中国人的影子似乎若隐若现,很难想象,当年的中国人竟然行走的那么遥远,玄奘一行肯定在这里休整,补充饮水和干粮。
“又西南二百里入山,山路深险,才通人步,复无水草”。离开结霜那之后,玄奘来到了中亚最为著名的关口,铁门关,“在山中行走了300多里后进入铁门,山峰陡峭而多铁矿,大门依山而设,门上镶铁,铸铁为铃,多悬于上。”铁门关是中亚通往南亚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就是通过铁门进入中亚的,在乌兹别克斯坦,至少有两个山口都叫铁门关,当年的大铁门,踪迹已经找不到了,没有人精确的知道,玄奘记载的铁门关究竟在哪里。公元628年的时候,这个军事要塞控制在突厥人手里,作为可汗的朋友,又有突厥军官专职护送,玄奘轻松地通过了铁门关,悠扬的铁铃声回荡在山谷,玄奘一路南行。
走出了铁门之后,玄奘来到了怛蜜国,“这里北距铁门,南接大雪山,东靠葱岭,西连波斯,一条大河横贯中央”铁门以南是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蜿蜒流淌的大河正是阿姆河,中亚最大的内陆河,在阿姆河的右岸,坐落着乌兹别克斯坦最南部的一座城市,铁尔梅兹,今天的铁尔梅兹就是玄奘记载的怛蜜国,
“怛蜜国,南北四百里,东西六百余里,都城方圆二十余里,东西长而南北窄,寺院有十几座,僧人一千多人”,在这样一个规模很小的国家,竟然有那没多的寺院和僧人,这是一个名叫***的寺院,整个寺院呈长方形。由僧房,佛堂和厨房三部分组成,厨房中至今仍然保留着灶台的痕迹,除了满足寺院的僧人,厨房还要为香客和过往的旅人准备齐饭。1930年,考古人员在法士特也配发现了一尊著名的佛陀雕像,月光般柔美的微笑,安详静谧的表情,我们有理由相信,玄奘曾经在她的面前虔诚的膜拜。
印度越来越近,佛陀的声音在召唤。距离法耶兹特配不远,有一座规模更大的佛寺遗址,名叫卡拉特配,卡拉特配僧院依山而建,俯视阿姆河,由于处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斯坦边境,至今仍然被铁丝网包围,属于军事禁区。在中亚地区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佛寺遗址,行走在巨大的废墟中,往日的辉煌铺满而来。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在红,铁尔梅兹一代被称为大夏,公元前128年,在玄奘到达这里之前,张骞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中国人,一个叫月氏的中国民族本来居住在河西走廊,迫于匈奴的压力,不得不迁移到遥远的大夏,汉武帝时,为了联合月氏人一起抗击匈奴,张骞开始了悲壮的西行之旅,在被匈奴关押了10年之后,张骞逃了出来,在阿姆河边上,他终于找到了月氏人,沿着张骞的足迹,一条贯穿东西方的大道从此开始形成,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缘起。
当玄奘在阿姆河边的这座寺院漫步的时候,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佛陀的光辉,肯定还有张骞孤独而倔强的背影。月氏人不愿意东返,也没有心思与大汉帝国一起夹击匈奴,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家园,在汉人与匈奴人在东方征战的时候,月氏人建立了长达三个世界的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尊崇佛法,在阿姆河流域大力推行佛教,在该寺院的僧房里,当年摆放蜡烛的地方清晰可见,借着蜡烛微弱的灯光,年轻的僧人正在孜孜不倦的阅读,宽大的讲经店,香烟缭绕,高僧说法,善男信女济济一堂。
“这里的佛塔和佛像很灵验,经常显露神光,”在丝绸之路上,寺院往往就是客栈,他不仅提供心灵的慰藉,也是人生旅途的驿站,在铁尔梅兹,玄奘和他的队伍很有可能居住在这座寺院。
由于西突厥可汗的保护,玄奘很快就穿越了中亚的大草原,根据史料推算,玄奘应在盛夏时节行走在沙马尔罕到铁尔梅兹一线的,在玄奘的记载中,这一段路程比较平静,但是路途的艰辛,仍然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在铁尔梅兹的狂野,夏天的温度,能够达到摄氏40度以上,旅行的人非常容易中暑,玄奘在怛蜜国没有过多停留,在补充了饮水和干粮之后,就迅速上路了,在铁尔梅兹古城附近的农田里,矗立着一座废弃的佛塔,佛塔名为祖尔马勒,据说用120万块土坯筑成,塔身风化很严重,但能够清楚地看见里边的土砖,一千多年前,他肯定高耸入云,直指蓝天。
公元628年的盛夏,当玄奘离开铁尔梅兹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头眺望,蓝天下高大的佛塔,目送着这个来自中国的僧人,前往印度,追寻自己的理想。离开怛蜜国之后,玄奘来到了活国,像怛蜜国一样,活国也在西突厥帝国的控制之下,玄奘并没有想到,他将在这里遭遇一场谋杀。
“怛度建议我休息几天,等他身体好转后,亲自送我去印度”
但是,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谋杀即将发生。”大唐西域记记载,怛度的身体刚刚恢复,就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仓促的婚姻带来了杀身之祸。这位女人,与怛度一位成年的儿子串通,竟然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谋杀了父亲,掘取了属于父亲的权利,玄奘亲历了一场人伦惨剧。
“小儿年幼,成年的儿子继承了权位,仍旧娶自己的后母为妻”
国王去世,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玄奘在活国滞留了一个多月。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进入今天的阿富汗之后,开始放慢西行的脚步。,
“进入大雪山,层峦叠嶂,险恶异常,风雪接连不断,道路难以通行,山神鬼怪,肆意做崇,众多盗贼恣意妄为,专干杀人勾当。”
“在雪中迷失了方向,幸亏有猎人带路,才越过了山岭,来到了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在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大唐西域记》记载,这个国家的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庙宇,名为沙落迦,当地的僧人说,一位从中国来的王子,曾住在那里,在万里之外,故乡的影子若隐若现,玄奘一时非常感动。
“不见佛影,誓不离开。”
三藏法师传记载,一百多次礼拜不见佛影,又一百多次佛影一闪即灭,再二百多次洞窟大明。佛影皎然出现佛祖身披黄色袈裟。在世俗世界,玄奘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他坚韧不拔,很少显露自己的感情,但是在佛祖面前,他却像婴儿一样天真坦诚。用世俗的眼光我们很难相信佛的影子真会如此显现,它很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一种光影幻觉。但是在玄奘眼里这种幻觉竟然是如此真实而震撼。公元628年的秋天在离开长安整整一年之后。玄奘终于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在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界附近,喀布尔河和印度河汇聚到一起,这里曾经是著名的古代渡口。据说当年亚历山大东征就是从这里进入印度河流域,1000多年后,玄奘和他的两个徒弟,也由此进入古印度地界。玄奘看见印度河的时候,正是旱季,河水应该一如现在,平稳而缓慢地流淌,进入古印度地界之后,玄奘的身边只剩下两个徒弟,这里已经不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可汗派给玄奘的护卫们返回了北方的草原。
1980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这座建于悬崖之上的寺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佛教在犍陀罗的辉煌。公元一至二世纪,一个叫迦腻色迦的帝王将贵霜帝国带入繁华的顶峰。迦腻色迦崇信佛法,以犍陀罗为中心,大力推广佛教,就在这一时期,汉帝国的使节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形成,因缘际会,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向中国,希腊和印度的文明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非常辉煌的一页,绵延不息的中国佛教艺术就起源于犍陀罗。古代贵霜人不仅创造了最早的佛像,而且将佛教带向了顶峰,犍陀罗一度成为古印度的佛教中心。但是当玄奘来到犍陀罗的时候佛教已经衰落,
“王族子嗣断绝,无影无踪,寺院虽然很多,但已十分荒芜,佛塔倒塌,庙宇破烂不堪。”
对于僧人而言,犍陀罗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曾经的荣光已经逝去,玄奘的心情充满了感伤。公元5世纪,来自欧亚大草原的白匈奴人征服了犍陀罗,不信佛教的游牧民族个这个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寺院被烧毁,僧人流离失所。这是白沙瓦附近一座叫饶里安的寺庙遗址,与塔克迪拜的废墟一样,这里同样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贵霜王朝鼎盛时期,饶里安曾经是一所水平很高的佛学院,学生都是王室子弟和贵族官宦。在这座西域的讲经堂,曾经坐满了虔诚的僧侣,灰泥塑造的佛像已经残缺不全,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学术气氛仍旧在这里弥漫。考古学者推断,这个庭院式洗澡的地方,根据佛教教义,每一项重大的仪式之前僧侣们必须沐浴。当地人传说,玄奘曾经在这里讲经,这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猜测,根据史料记载,犍陀罗地区的佛教已经衰败,生活在这里的人普遍信奉印度教。
“城内空荡荒芜,居民稀少,这里的人崇敬外道,信仰佛法的不多”
绕里安寺院建在僻静的山谷,山下就是通往塔克西拉的要道。从地理位置来推断,玄奘当年很可能在此留宿。寺院已经荒芜,而玄奘则沉浸在已经远去的辉煌当中。
“自古以来,印度境内的佛法大师,大都出生在这里。”
《大唐西域记》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里数量众多的圣迹。
“东城东南八九里外,有一颗大菩提树,佛祖曾经在树下朝南而坐,大菩提树南面有座佛塔,是迦腻色迦王所造,佛教西南有一尊白色佛像,时常放射光芒。”
一千多年后,这些圣迹已经无影无踪,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们在哪里。离开了伤感的犍陀罗,玄奘向东南而行,进入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根据玄奘的记载,当时的印度分为七十多个国家,迦湿弥罗就是其中的一个,根据史料推算,玄奘在迦湿弥罗停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容貌漂亮,但性情诡诈,好学而见识很广,佛教和外道都信仰,寺院有一百多所,僧侣五千多人”
僧人一般把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都称为外道,在古代印度,除了佛教之外,人们还信仰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在迦湿弥罗,信佛外道的人虽然不少,但佛教仍然很昌盛,这里是佛教历史上第4次结集佛典的地方。结集的意思是合唱,在古代世界,书写很艰难,佛教经典大都通过诵读而相传,为了确保佛祖的学说能够正确的流传,每隔一段时间高僧们都要汇聚到一起,共同诵读经典。在诵读的过程中,以多数人得名义,发现谬误,确定真谛。公元一世纪左右,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帝王迦腻色迦在迦湿弥罗召集了五百名高僧,主持了第四次结集,《大唐西域记》描述了这次结集的丰硕成果。
“三十万颂佛典,莫不穷究其细节,探讨其深浅,后世学者都依赖于此”
迦湿弥罗因此保持着非常完备的佛教经典,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至宝,玄奘因为佛法混乱而迷惘,因为迷惘而离开大唐,西行印度。如饥似渴的玄奘埋身于浩瀚的佛经当中,不知不觉之间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公元629年的秋天,饱读佛经的玄奘离开了迦湿弥罗继续南下,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不在迦湿弥罗,而是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那是玄奘最终的目的地。在今天印度旁遮普帮的原始深林里,玄奘遇到了强盗。《三藏法师转》记载了这次危险的劫难,强盗大约有五十多人,企图在一个废弃的池塘里把我们赶尽杀绝,我的徒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水洞,才侥幸逃脱。当玄奘穿行在印度北方的时候,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玄奘离开长安后三年,韬光养晦的唐太宗终于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公元630年,东突厥的可汗被俘虏,数十万突厥人归降,大唐的北方边界从此高枕无忧。就在这一年,玄奘行走了三千多里,穿过了印度北方的七个小国,在大唐的长安城,唐太宗被包括突厥人在内的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史书记载,在庆祝胜利的宫廷舞会上唐太宗即兴起舞,皇帝的父亲也沉浸在琵琶演奏当中,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力氏皇室,没有任何帝王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有如此表现。这是一种空前未有的自信,大唐帝国已经崛起。在万里之外,玄奘停留在一个叫至那仆底的小国,至那仆底是汉语中国之地的意思。根据玄奘的记载,汉帝国时期,一个中国王子曾经居住在至那仆底。
“这里的人非常敬重东方的中国,不断有人指着我说,这是我们先代君王的同国之人。”
至那仆底人由于热爱中国而喜欢玄奘,玄奘在这里停留了将近半年,对于远行在外的人而言,祖国的声望和形象至关重要。三年前,当玄奘离开长安的时候,大唐的安全仍然没有保障,现在这个东方大国已今非昔比,崛起的大唐对远行的玄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元631年的春天,离开长安将近四年,西行的玄奘看见了恒河。
“水色清苍,波浪翻滚,河水清澈甘美,细沙随水漂流。”
公元7世纪初期,玄奘的描述和今天的景象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恒河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在佛教诞生之前几个世纪,印度教就开始传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许多印度人依然相信恒河的魅力,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在外道眼里,恒河非常神圣,罪孽深重,可以冲洗干净,尸骨入水,死后就不会下地狱,用手拍击水流,亡魂能够获得超度。太阳将河水染成了金黄色,朝圣者和当地的百姓在河中沐浴,河岸上是绵延数里的庙宇和神殿。然而在神圣的恒河岸边,玄奘遭遇了西行以来最危险的一次劫难。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他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强盗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西南进入大森林,有恶兽和野象,成群结队,袭击行人,如不结伴而行,很难通过这一地段”
公元631年的夏天,三十二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伽毗罗卫。整整四年的历程,他即将到达最后的目的得。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6世纪,释迦王国兴盛一时,都城迦毗罗卫尤其繁华,考古学家推测,今天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南部交界的地方就是佛祖的故乡,佛祖在悟道之前,是释迦王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东北行走八九十里,有过释迦族的浴池,池水清澈皎洁,花朵竞相开放,这里是佛祖诞生的地方”
在尼泊尔南部的小城市蓝毗尼,这个规模不大的遗址就是佛祖的诞生地。根据佛教传说,释迦国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为天气燥热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产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太子悉达多,未来的佛教创始人。
“佛祖诞生的地方有一棵菩提树,菩提树已经枯死了”,这个巨大的菩提树已经成为蓝毗尼的标志,但这已经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棵菩提树了,为了纪念释迦王后,信徒们在蓝毗尼专门修建了一所祠堂。
“距离太子出生的佛塔不远,有一个大石柱,上面雕刻有马的形象,是阿育王时期塑造的”
马头雕像已经不见踪影,但上面的铭文依旧可以看见,慈祥的阿育王亲自来此朝拜,立柱刻像以标示此处是佛陀的诞生地。在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太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然而在29岁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似乎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轮回,人如何才能逃脱这种可怕的轮回呢,疑惑在心中滋长,他开始厌倦尘世的生活;
“在大树林中行走一百多里,到达一座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太子在这里解下宝衣,命令仆人返回,然后剃光头发,离家出走”
释迦国的太子决定逃出牢笼,寻找人生无常的根源,探求解脱之道,佛祖从此开始在恒河平原上修行。迦毗罗卫是佛祖的故乡,佛教的发祥地,但是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境内空城十多座,非常荒芜,都城倒塌,长度不详,寺院的旧基址有一千多所,人烟稀少,僧侣罕见。”
穿越了一大片树林之后,玄奘来到了拘尸那迦,这里是佛祖涅盘的地方。
“有一佛塔是阿育王所建,塔基已经陷落,但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以记如来涅槃之事”
80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耗尽,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
“大精舍中有佛祖涅盘的像,头向北而卧”。佛陀修长的身体,躺在一片树林的中央,一群哀悼者围在他的身旁,痛苦万分,有些人抓着胸口,悲痛欲绝,其他人摸着佛陀的脚,默默的诵经,地上的鲜花枯萎了,树上的鸟儿不再鸣叫。公元七世纪初期,沿着佛陀走过的路,玄奘行走在恒河平原上。在大唐西域记中,他在这一段留下了大量的记录,没有人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后,玄奘的记忆将照亮印度的历史。佛教在印度的土地上诞生,又消失在印度的土地上,在十九世纪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里,除了神话和传说,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过去的历史记载,没有人知道佛陀是谁,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十九世纪初期,面对佛祖的雕像,一位考察印度的学者这样写道,佛祖是一个圣人还是一名英雄?他是黑人,还是白人呢?在佛祖的故乡,人们对佛祖一无所知,根据雕像的特征,西方的学者做出了结论。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埃及人,就是埃塞俄比亚人,很多学者感叹,印度没有历史,这种现象或许跟古印度人得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们极度重视精神世界,对世俗生活漠不关心,印度的古代历史因此全部隐没在迷雾当中,1834年,一个叫康宁汉姆的英国工程师来到印度,在恒河边上的瓦伦纳西城附近,他看见了一座30多米高的圆顶建筑,对考古充满兴趣的工程师决定做一次发掘,他发现了一些精美的雕像,还找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文字破译证实,这可能是一个佛教遗址,确定佛祖确有其人,但是他既不是埃及人,也不是埃塞俄比亚人,而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某个地方,康宁汉姆的考古成果仅此而已。10多年后,由于两本书的缘故,真相在一夜之间大白于天下,混沌的印度历史出现了一束明亮的光芒。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僧人玄奘和法显的著作相继在英国出版,对照《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不仅确认了遗址的身份,而且惊奇的发现遗址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真实的故事。英国人的考古发掘,中国人的历史资料,古印度的历史,从此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康宁汉姆知道,宏伟的圆顶建筑师一座佛塔,是纪念佛祖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论之地。离开佛陀涅槃之地以后,玄奘来到了鹿野苑。
“佛塔是阿育王建造的,塔基已经陷落,仍高达百尺,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次转动法论的地方”
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公元前6世纪,佛祖佛道之后,步行300多里,来到这里,为5位修行者第一次说法。
“大墙内有一座精舍,高二百多尺,其上有黄金制作的图案,里边有一尊石质佛像,与佛祖真身一般大小,做转动法论的姿势”
在鹿野苑博物馆,珍藏着一尊佛教艺术中最完美的雕塑,这是释迦牟尼初次讲经的形象,无限的关爱超越痛苦,平和的内心穿透人生。佛祖涅槃200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鹿野苑竖起了高耸的石柱。今天,阿育王石柱的柱头就保留在鹿野苑博物馆,1950年,这一形象被选为印度的国徽。
“寺院分为8个区域,用围墙连成一体,台榭层层,楼阁重重,壮丽至极点”
根据《大唐西域记》来看,鹿野苑的建筑依然华丽,僧人也为数众多,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景观,鹿野苑就在恒河边上,距离古印度的名城瓦伦纳西很近。与佛祖的故乡一样,瓦伦纳西的佛教也凋零了。
“街巷相连,居民繁多,但多数人相信外道,只有少数人敬仰佛法”
离开了鹿野苑,玄奘来到了吠舍离,今天印度的巴特那一带。
“寺院有几百座,大多废弃倒塌,留下来的仅有3,5座,僧人很少”
公元前3世纪,印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就是阿育王,在吠舍离,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根据阿育王留下的碑文记载,他的回心转意源于一场极为残酷的征战,十多万人被屠杀殆尽,更多的人死于饥饿。痛苦折磨着阿育王,他决定皈依佛门,阿育王在佛祖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不计其数的石柱上刻上法令,教导百姓遵纪守法,恪守佛教教律。在巴特那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是一枚佛祖的舍利,佛祖涅槃之后,舍利据说被8个国王分别收藏,在巴特那一座修建于阿育王时期的佛塔,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枚罕见的佛舍利。印度史学界认为,这枚佛舍利不仅历史脉络清晰,而且,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佛陀涅槃以后,这个国家的君王分到了舍利,恭敬地建造了佛塔,”
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玄奘来到了著名的大菩提寺,释迦王国的太子,正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佛祖离开故乡以后,为了获得觉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6年的时间,他赤身裸体,四处流浪,头发脱落,眼窝深陷,萎缩的身体看上去像一个骷髅,最后,他走出森林,接受了一位牧羊女送来的乳粥,勉强支撑着来到一颗毕钵罗树下
“树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不凋谢,”
牧羊女的乳粥恢复了佛祖的体力,他在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座,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了黎明之时,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终于大彻大悟,这种树本名为毕钵罗,由于佛祖在树下觉悟,因而称之为菩提树。菩提的意思是智慧,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落,不久又回复原状,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八日,为了纪念那位给佛陀喝了乳粥的牧羊女,中国的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
今天的大菩提寺是英国人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描述修缮而成的,甚至连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也来自于《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在发现了鹿野苑之后,康宁汉姆并没有停止,他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在印度的土地上进行了长达25年的考古发掘,康宁汉姆在日记中写道,发掘工作很单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对那颗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书中的描述与发现结果非常吻合。
“菩提树周围垒有砖石,高达坚固,东西长,南北狭,正中有金刚座。”
在大菩提寺,昔日佛陀悟道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来虔诚的阿育王在此特设宝座,宝座被佛教徒命名为金刚座,在佛教徒眼里,金刚座是大千世界的中心,佛祖涅槃以后,国王们在菩提树附近,树立两尊菩萨像。
“听老年人讲,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
当玄奘到达的时候,泥土已经埋到了菩萨的胸口。《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悲哀懊恼,痛哭不已。西行四年,无论在磨刀霍霍的强盗,还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无所畏惧,但是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在玄奘的内心深处,佛祖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相隔千年,他仍然渴望亲自聆听佛祖的教诲。四年的时间不顾性命的追寻,终于面对佛祖觉悟之地,但是佛教的衰败又如此令人难以承受。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大菩提寺旁有一圆形石座,上面雕刻着佛的足印,北侧有一长串圆台,上面刻有莲花图案,象征着佛祖踏足之处冒出的莲花。
面对生命的局限,佛陀所做的努力因其悲壮艰难而给人以震撼,他在探求人生真谛过程中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玄奘坚忍不拔地走下去。那烂陀就在前方,但求法之路才刚刚开始。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都要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然后走到一个比西域更远的地方。
16世纪,明朝人吴承恩受玄奘西行启发,创造了神话小说《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从此在中国家喻户晓,事实上,玄奘所去的西天就是印度北方的一座寺院那烂陀。
公元631年的秋天,在经过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鼓声回荡在天空,宣布一个中国僧人的到来。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封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拼了性命的西行,都是为了这一天。
那烂陀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境内,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根据传说,公元前6世纪,佛祖曾经在此地的芒果园说法,他的大弟子舍利弗也在这里讲经,舍利弗涅槃之后,后人在那烂陀修造了这座真身佛塔。公元5世纪,那烂陀已经成为古印度名副其实的学术中心,公元7世纪,当玄奘到达的时候,佛教在印度已开始衰退,而那烂陀依旧辉煌。百花已经凋零,那烂陀是最后一朵娇艳的奇葩。
“那烂陀的住持是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法师出身王族,德行高贵,是一代宗师巨匠。”
戒贤法师已近暮年,因患有严重的痛风病而几乎自杀,在冥冥之中,他等来一位来自大唐的学生。在印度大师和中国学生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因缘。《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的拜师仪式非常隆重,玄奘拜见他梦寐以求的导师.孤独的童年,迷惘的青春,玄奘一直在寻找之路的明灯。
“四年前,我曾经在长安许下誓言,不到印度,绝不东归一步,现在,誓言终于实现了”
此时的玄奘,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或许这是32岁的玄奘记忆中最为幸福的一刻。
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由于历代君王慷慨的捐助,经过数百年的修建,这所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华美壮丽。
“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宝阁重重,僧院林立,虯(qiu)栋虹梁,绿栏朱柱“
印度的寺院成千上万,要问壮丽崇高,那烂陀是其中的极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最美丽的语言描绘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学府,与一般的佛教寺院不同,那烂陀不仅是古印度,或许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僧徒主客常有万人,不仅学习大乘学说,还包括世俗经典以及因明和声明学。甚至医学和数学也要研究,”
这个面积广袤的寺院,分布着很多佛塔,舍利弗塔是那烂陀规模最宏伟的建筑,高大的佛塔直插云霄,塔身布满精致的雕刻,形象地讲述着佛陀的故事。舍利弗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著称,可以想象,虔诚的佛子经常在这里散步和冥想。沿着前辈的足迹,探求佛法的真妙。
“在那烂陀,能够读解20部经论者有一千多人,30部者500多人,50部者,包括我在内10人,唯有戒贤法师穷览一切经卷,是所有人的导师”
在佛教历史上,像那烂陀这样高僧云集的寺院,似乎没有第2个,这些昔日的佛堂,曾经弥漫着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
“那烂陀每日开设一百多个讲坛,所有的学生兢兢业业,不敢浪费一寸光阴,也不敢违反戒律;僧徒几千人,都才能出众,学问渊博,明传外国者,就达几百人。”
规模如此庞大的寺院,各种消费名目繁杂,数额惊人。公元7世纪,那烂陀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哪儿呢?谁支撑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中心呢?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国王非常器重那烂陀,用一百多个城镇的税收来供养寺院,除此之外,专门有二百户人家,供应粳米和酥乳,每天数百石,学生们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研习佛法”
在那烂陀,学问高于一切,初来乍到的玄奘受到了极其崇高的待遇。
“每天有一百二十枚瞻步罗果,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月给油三斗,酥乳随要随取。”
不仅如此,玄奘还有两个仆人伺候日常起居,旅行也可以乘坐大象。在古代印度,乘坐大象是最尊贵的出行方式。在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只有十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坚实的佛学根底,孜孜不倦的学习,玄奘的学术成就已非常人能及,在戒贤法师的眼里,玄奘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而是一个来自遥远大唐的高僧。在正式学习之前,玄奘走出那烂陀,访问了佛教历史上一个叫灵山的地方。在《西游记》中,佛祖居住在一个叫灵山的地方,唐僧就是在那里获得了经书。神话中的灵山,就源自于这座并不高大的鹫峰,在那烂陀附近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它只是显得非常突兀。
“这里常有鹫鸟栖息,山顶的高台也像鹫鸟的形状”
根据玄奘的记载,这个平台上曾经有一座精舍,佛陀当初在这里为信徒释疑解惑。
“精舍南边的山崖旁有一个石洞,在精舍东北的石涧,有一块大磐石,是佛陀晾晒袈裟的地方。”
史料记载,佛陀涅槃后,信徒们在鹫峰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佛教最早的典籍就出自这里。从鹫峰返回那烂陀之后,玄奘迅速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是他西行印度最重要的事情。两百年以来,那烂陀一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它拥有的藏书量在整个佛教界首屈一指。公元632年的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最重要的佛典,规模很大,体系也很完备,非一般人所能通晓。戒贤师出名门,是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学者,为了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一代宗师重开讲堂。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
“法师殚精竭虑,用了15个月的时间,才讲完这部长达四万颂的经书”
在纸张传入印度以前,经书大多用梵文书写在一种叫多罗树的树叶上,成为贝叶经。今天在那烂陀博物馆,仍然保存着大量的贝叶经。多罗树生长在热带,树叶修长,非常适合书写,但是加工树叶的过程却很繁琐,用多罗树叶刻写的经文,防蛀,防潮,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这些如天书一样的梵文符号,是用纤细的铁笔直接刻在树叶上,再覆上颜料,很难想象,抄写一步经典,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体力。
在那烂陀,玄奘学习了整整五年,《瑜伽师地论》很深奥,我从头到尾研读了3遍,除了通览佛教经典,玄奘还专心于古印度的逻辑学和语言学,对于佛教的通用语梵文,他更是字斟句酌。那烂陀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令玄奘非常欣慰。
“僧徒们谈论玄妙的道理,日复一日,没有满足。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每天不讨论高深的佛法,都觉得不好意思”
“国外之人,想进寺院,守门的人首先发难,失败退走的总是十之七八,只有学通古今的人,最终才能进来,博识事理,多才多艺的人相继涌现,德超高尚,谈吐高雅的人名重一时”
在佛教历史上,那烂陀或许是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地。今天,这座规模巨大的遗址,仍能够震撼访问者的心灵。从南向北,整齐划一的僧院,整整有11座,僧舍,厨房,水井,石桌,从遗址的格局来看,僧院不仅是日常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它同时也兼具学习功能。院落中间的这个平台,很可能就是僧侣们济济一堂,辩经论道的地方。居住在这些标准化僧院里的,应该是数量最多的普通学生,那烂陀还有不少特殊的院落,供高僧居住。玄奘位于十大高僧之列,他究竟住在哪个院落?无论如何,这里肯定有一间居室,曾经属于中国人玄奘。伴着恒河的日出日落,一千多年过去了,大量的细节已经遗失,没有人知道,这个一万多人的佛教大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那烂陀的辉煌。上万名学生在华美的校园中穿行,礼佛诵经的声音,在悠远大的天空回荡。公元7世纪,那烂陀是佛法的最后的乐土。留学那烂陀期间,玄奘的生活平淡而充实,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5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那烂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玄奘决定再次游学,这个中国留学生希望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在其后的3年时间里,玄奘走遍了整个印度,在大唐西域记中,他留下了大量地理学式的描述。在印度的西边,他记载了一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国家“在西南方向的大洋上有过西女国,岛上清一色是女人,东罗马帝国的君主,每年派男子上岛与岛上的妇女交配,假如生下男婴,就抛弃于荒野”
这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神秘故事直接启发了几百年后充满想象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公元639年,在距离那烂陀不远的地方,游学的玄奘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不仅改变了玄奘的行程,也把他的留学生涯推上了顶峰。
“院子里系着水牛,庙里没有一个僧侣,寺外火光冲天,村庄化为灰烬,那烂陀一片荒芜。菩萨在梦中告诉我,应该早点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之后将会陷入混乱,”
公元640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离开长安14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他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然而,玄奘的归国计划搁浅了,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那烂陀开设讲坛,与一个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古印度的辩经非常激烈,失败者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改换门庭。不少失败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头,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辩经不是学术讨论,它是两个高手之间的生死决斗,对于玄奘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讲经,他关系到那烂陀的精神领袖戒贤法师的一世英名。玄奘开始设立讲坛,为那烂陀的荣誉而战,随着辩论的深入,两个讲坛的学术最后都归集到玄奘门下,对手逃跑了,瑜伽学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确立,玄奘的声音开始流传。然而,返回大唐仍然是玄奘一心所念在这个高大的佛塔边上,围绕着无数的小佛塔,一些来自于异国他乡的佛子,在求学期间不幸离世,被同伴们埋葬在这里,无论如何,客死他乡是人生莫大的悲哀,此时的玄奘,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返回大唐。
“我西行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解惑,现在,学业已经完成,我想回到我的国家。”
都能够承蒙佛法的普照,这应该是报答师恩最好的方法。
5年的留学生涯,玄奘与那烂陀的师生接下来深厚的友谊,但是,当玄奘表露出归国的愿望时,他们一致反对,执意劝说这个异国的高僧。
“那烂陀的师生从未去过大唐,在他们眼里,大唐是偏远之地,缺少智慧,因此,坚持要我留在印度”
对于玄奘而言,那烂陀的挽留不是最大的障碍,真正使他无法摆脱的是一次次不期而至的辩经。自从开设讲坛以来,玄奘就卷入到一连串的辩经当中,胜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雪,那烂陀的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印度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也卷了进来,口舌之争的辩经即将引爆一场战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