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2021|硬科技热到“卷”,大湾区的“硬”实力如何?

李芊许璧端江倩君 36氪广东 2022-12-29

呼唤“科技创新”的时代来临,硬科技企业带来不少惊喜。
李芊
编辑|许璧端 江倩君

 

2021年,芯片荒从汽车行业蔓延到消费电子领域,国产化机遇正当时;同时,2021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任务,下半年北交所的成立更是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更多机会,经过多年沉淀的硬科技行业迎来转机。


以信息技术为例,据36氪研究院《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投生态研究报告》,2021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股权投资积极性逐渐恢复,投资金额已远超2020年同期。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从2013年的0.37亿元上涨至2021年上半年的1.85亿元,资本逐渐向优质项目聚拢,倾向于通过重金布局头部企业或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来获得高额投资收益。


元宇宙、5G、新能源等硬科技迅速兴起,赛道之火热无人不知,看到行业机会的产业老兵、科学家、大学教授们纷纷下海,硬科技赛道可以说是热到“卷”。


大湾区企业有多“硬”


聚焦国内制造业、信息产业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去年,36氪广东也看到不少大湾区硬科技企业在飞速发展。其中芯片和新能源两大领域竞争最为激烈。


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国的芯片自我供给比例只有30%。芯片封锁关上了一扇门,鸿蒙打开了一扇窗,是跳出国外技术框架的第一跃。早在三年前,「芯海科技」已经积极参与初生的鸿蒙生态的开发,在研发、应用、生态等维度全线助力。作为鸿蒙八家生态伙伴中唯一具备芯片行业背景的入选者,「芯海科技」目前正处于从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转型软硬件一体化深度服务平台的关键期。与鸿蒙生态的合作不仅对「芯海科技」具有商业价值,而且能在更高的层面推动自主创新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芯海科技」的快速反应以及一体化服务能力,建立在长期研发投入的先发优势上。目前,「芯海科技」年均研发投入超过营收20%,研发人员占比64%,核心成员均有10年以上行业经验。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累计专利数量616项,获得专利授权284项。


在新能源趋势下,光伏产业同样迎来发展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引领下,中国光伏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步伐,行业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不同于传统的晶硅光伏产业,「追光科技」着眼于“有机光伏”,以有机半导体技术作为自身的核心优势。其创始人杨曦介绍道,国外头部企业已经实现产品的落地和下游市场的导入,国内科研机构则在基础研究及从材料到组件的技术水平方面具备优势。目前,「追光科技」的材料产品已实现量产出货。「追光科技」业务布局中的材料技术,是有机光伏产业化的强有力支撑。


在光伏、新能源新政下,储能行业前景广阔。根据GGII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规模为26.7GWh,同比增长51.7%。其中,中国的储能电池市场占比最大,占比为33%。在庞大的市场中,「智安新能源」从当前的储能电池赛道寻找小切口,在小动力电池领域寻找发力点,以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厘定行业标准,使未来智能电池走向“便捷”和“安全”。去年年末,「智安新能源」完成了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创始人张彩辉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更为多元和广泛,而在这增长的过程中,电池的安全问题和智能化问题亟待解决,也将成为突破的“蓝海”。


新能源风头正旺,传统工业制造业同样大有可为。光纤激光器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如打标、切割和焊接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孕育出了数百亿的激光加工市场。目前,国产光纤激光器凭借着高性价比占据了过半江山。在国内高功率短波长(绿光和紫外)光纤激光器领域,「公大激光」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近年来已经推出了多款从50W至300W不同指标类型的绿光光纤激光器,并实现工业化量产。深耕绿光和紫外光纤激光器领域四年的「公大激光」在未来将会根据精密制造所需求的激光器,往短波长和窄脉冲两个维度去发展。


在硬科技浪潮下,迎来春天的物联网则驱动着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无线通信器件研发商「盛纬伦通信」在去年获得了第四次战略融资,总融资金额已经达到数亿元。作为“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盛纬伦通信」从技术理论、设计创新、制造工艺行业攻克技术难关,以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高频天线、无线通信器件、固态功放、TR组件、射频元器件的研发与生产为核心业务。成立仅4年时间,「盛纬伦通信」已完成多款产品定型,凭借突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门槛,每年营收均能实现数倍增长。


寻找“硬科技”之源


除了大湾区的硬科技企业,36氪广东也放眼长三角和中原等地方的硬科技企业,寻找硬科技浪潮背后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


来自河南的「大鱼视觉」致力于提供国产工业自动检测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赋能工业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根据IDC发布的《中国AI赋能的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市场分析,2021》报告,2020年全年中国工业质检软件和服务市场平稳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内工业质检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将会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大鱼视觉」还与大湾区的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在去年与深圳中光电发展集团进行了合作,帮助其提高产品出场良率,实现了合作双赢。


随着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基建”的火热,散热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电子通讯、汽车、消费、新能源等领域均有散热方面的需求,全球散热行业需求体量已达到千亿美金的市场规模。目前高性能散热材料领域的研发与生产技术主要由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掌握并主导。


2019年成立于杭州的「彗晶新材料」目前以系列高端导热界面材料为切入口,已可提供300多种散热解决方案针对高端制造领域场景的散热需求,结合客户产品的大小、形状、热膨胀形变等各种情况,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及适配散热方案,包括芯片、激光器、消费电子、光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而这家仅成立三年的「彗晶新材料」在去年已经完成了A+轮的融资。


相比散热行业,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真正起步时间很短,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来自安徽的「东超科技」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自主研发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将交互技术与空间成像技术两者相结合,创新突破了全息技术功耗高、受限多等痛点。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应用场景充满无限可能,「东超科技」现在也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进入各种场景,例如智慧金融、智慧家居和智慧政务等等。在未来,「东超科技」还将尝试进入智慧教育等各个全新场景。


展望全国,36氪广东不只是媒体


除了为企业提供媒体服务,36氪广东还为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引进更多硬科技企业赋能。


2021年,36氪广东联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2021东莞松山湖新经济产业创新交流会」松山湖园区公营载体超90万方,民营载体约500万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聚集了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华为、生益科技、新能源、东阳光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红杉、五源资本等一线VC也组团到东莞考察,一批硬科技独角兽正在东莞崛起。


通过此次活动,松山湖展望全国,向北京和上海的创投机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优秀企业伸出橄榄枝,物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寻找更多小巨人,进一步助力松山湖建设国际化招商平台,打造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靓丽名片。


硬科技撑起湾区硬实力


人口红利成为增长引擎的时代已经过去,创业与投资的下一个驱动力,将是“科技创新”。


与互联网创新阶段不同,科技创新阶段的产业发展更依赖于长期的科研技术积累和资本投入,而大湾区国际化优势也逐步在硬科技领域呈现。「HKX基金」联合创始人陈冠华教授认为,“未来大湾区是非常重要的硬科技投资机会,智能终端和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大健康科技这三个领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硬科技撑起大湾区硬实力。凭借着深圳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佛山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广州和香港优秀的创新研发能力,大湾区搭建起较为完整的硬科技产业链,是硬科技的创业热土也是投资沃土。


36氪广东也将持续关注硬科技赛道,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为硬科技企业链接更丰富的资本与产业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