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21 散文阅读(一)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7  诗歌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8  记叙文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9  议论文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20  说明文阅读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21 散文阅读


【知识储备】


1.   叙事性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叙事性散文的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3.叙事性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渲染烘托等。具体而言:

(1)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衬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5)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主要包括:倒叙法、睹物思人法、误会法、设问法等。

(6)渲染烘托: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人或其情感,且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使要突出的人、事物更加鲜明。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真题精讲

例【一】(2020·北京)阅读《抬头看见花》,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梅”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梅”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它们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冀,就是撞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心情莞尔、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不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栽”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凤同名文章)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①____________,如纸花、木花;还指②_____________,如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

【答案】 ①人们创造出来的花   ②有像花一样美丽心灵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①空处的内容应与“自然界的鲜花”相对应。结合“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可知,“纸花、木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花。②空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等句子可知,“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指的是有像花一样美丽心灵的人们。

2.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天人格化,一个“撞”字极富动感的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情景,体现出人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带来春意的花开后人们的欢欣愉悦。“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玉兰花人的动作,“探”字写出了玉兰花仿佛主动地从窗外进入到窗内的形态,更带给病中的人希望和喜悦,体现出花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栽”字原本应该指真正的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老人自制的花,是将假花当成了真花,因为老人是在“无花”的生活中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花,这样写更加能够体现老人对于花,对于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句中的“撞”是人的行为,这里用在春天上,把春天拟人化,是拟人修辞。分析。“撞”是动词,极富动感,这里生动写出春天到来的突然、力道之猛,表现了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惊喜和愉悦,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探”是探头的意思,是人的行为,用在玉兰花身上,把玉兰花拟人化,是拟人修辞。这里指玉兰花主动把自己的花探进窗框,结合“像画一样美好”可知,写出了这枝主动探进头的花给生病的友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侧面烘托了生病友人当时的愉悦的心情。“栽”是栽种的意思。这里指老人把自己制造的假花插在窗台上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这里指在老人眼里,这原来没有生命的假花是有生命的真花,老人在欣赏这些花的美,表现了老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生活的热爱。

3.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本文由“长寿梅”开始写起,不仅写了自然界中的花,也写了人们创造出来的花,这些花都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写纸花、木花是为了写创造纸花和木花的人们。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等句子可知,环卫工夫妇和孤寡老人制造假花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希望和幸福。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可知,写这些假花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是为了进一步写出这些制造假花人们的美好形象,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昐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有删改)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选择题做题的时候每个选项都要仔细看,然后带着每个选项的信息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联系上下文理解,逐一比照,看是否和原文表述有出入。本题中A选项“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表述错误,由标题和阅读全文后可知,本文的主人公为李时珍,开头的环境描写通过营造神秘圣洁的氛围,是为了突出李时珍的形象,而非表叔。故选A。

2.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对主题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形象;表达与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等。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回答。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

(2)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

【答案】(1)“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2)“高”突出李时珍高尚的品格;“低”写出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思路为“表层义+语境义(+情感/人物形象)”。根据这一思路,首先要分析的是“枯瘦”的原义,可以通过组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得出“枯瘦”一词原指“干枯、消瘦”;接着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语境义,联系上下文可知,曾经瘟疫弥漫村庄,村庄被疾病和死亡围绕着,该词不仅赋予了村庄人的情态,也写出了村庄得萧条和毫无生机。这题只答出语境义即可,不用答情感义。(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句子赏析题的答题思路为:“手法+效果+内容+情感+结构”。手法主要从修辞、描写、用词、句式的角度去分析。这题着重从“高”和“低”两个词分析,人物形象容易答不完整,有一定难度。这句话中用了“高”和“低”两个词语,对比鲜明,看似前后矛盾,实则不然。“高“是人物形象上的高大,突出李时珍的伟大医者形象,“低”是李时珍的姿态低,抓住这两点去回答即可。

4.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山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需要概括李时珍“为百姓守候- -生” 的相关事件。题目给

出提示“回到故土”,文章第八自然段提到“回到久别的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因此,答题范围从第八自然段开始找。其中“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可概括为山野采药;另外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事件便是编纂《本草纲目》;最后,文章倒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为“为百姓治病”。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解题思路是找出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在串联起来,使整个句子使之成为一-个完成且语义通顺的语句。本题需要理解三个关键短语的深层含义:《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指他的医学成就巨大;符号,指伟大的医者形象,他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的魂魄,指他的生平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海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察,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喝?”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1)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2)          

【答案】(1)李东给“我”送糖 (2)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此题先根据提示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进行概括或提取关键语句作答。“李东不爱学习”对应文章第⑤段内容,“‘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对应文章第⑦段内容,因此第①题根据第⑥段内容概括为:李东给“我”送糖。第②题可根据第段“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得出答案:赞赏。

2.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作铺垫。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了“我”难平的心绪。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此题要求从描写或修辞角度着手。“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等语句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情,也为下文“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的情节作铺垫。“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衬托出“我”难以平静的心情。

3.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此题应结合语境,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进而探究句子含义。“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表面是写热气升腾,结合“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的行为,及“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等内容可知,这都暗示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

4.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②从“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渴望被认可,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角度分析。由“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可见,李东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由“老师,我出彩了吗”可见,李东渴望被认可,有积极进取的意愿。

5.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标题的能力。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回答“能”与“不能”均可。如回答“能”,可从“一片独特的叶子”作为标题,新颖、形象,能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陈述理由。由回答“不能”,可从“出彩”是文章线索和要揭示的中心,并且与文章末尾的内容形成照应陈述理由。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漆漆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牛屎粑粑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

片树叶子去把新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

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蒲团南瓜的造型天生佛系,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滗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不懂的。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逮,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唧唧唧”的微弱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选文有改动)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答案】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选文回忆的“我”童年生活的片段,结合大标题和三个小标题就能找到答案。第一部分围绕“南瓜”写,结合“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等可知,写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第二部分围绕“茄子”写,结合“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辦切碎,加盐、菜籽油,-起蒸”等可知,写我们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第三部分围绕“小鸡”写,结合“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等可知,写我们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2.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口感不佳。与上门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而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及其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写市场上售卖的瓜,形状上,“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口感上,“吃起来,水垮垮的”。结合上文可知,我家的南瓜,形状上,“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口感上,“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家的南瓜形状上好看,口感上糯甜,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对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答案】三个准确传神地写出妈妈是弄南瓜的情景,表现了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爱惜和重视。深深的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首先“勾”字,是妈妈锄草时的动作,妈妈怕锄草时弄坏了旁边细嫩的南瓜苗;“铺”“描”,这是妈妈铺草施肥的动作,妈妈希望通过增添肥料后南瓜苗能茁壮成长。其次分析内容:这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苗时的情景,写出了妈妈锄草时动作的小心、仔细,施肥时对南瓜苗的爱惜重视。最后揭示情感:三个动词是妈妈与南瓜苗深厚情感的体现,也是人与万物深厚情感的体现。

4.    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拟人。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能力。画线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爱惜”“抱”等词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赋予芦花老母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效果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景;情感上:结合下文作者的评论“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等语句可知,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童年、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来整体把握,再就是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回忆了儿时看妈妈移栽、侍弄南瓜苗,吃妈妈用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的事件。结合语句看,“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多愁可言”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等语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难以忘怀。结合“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据此理解综合作答。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五】(2020·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太爷老师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宇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宇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⑪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1.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答案】①能干能行,多才多艺,把自己的才艺都用在教学上。②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灵活地组织教学。③教学有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④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逃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艺术启蒙。或: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艺体活动。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教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①段的“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概括得出:能干能行,多才多艺,把自己的才艺都用在教学上;结合③④段的“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可概括得出: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灵活地组织教学;结合③段的“有娃问,‘拖’宇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可概括得出:教学有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结合⑤段的“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太爷才不会处罚你”可概括得出: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逃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⑦⑧段的“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太爷会唱戏……回来就教我们……太爷就教大家跳舞”可概括得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艺术启蒙;结合⑩段的“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可概括得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教学。

2.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答案】 ①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山野清新宜人、生机盎然的景象,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②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山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山野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表现孩子们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第⑥段描写了孩子们踏青的快乐,这种快乐作者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这是景物描写,春夏之交的山野清新自然、生机盎然,景物的优美侧面烘托出孩子们来到野外游玩的快乐心情;“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是对孩子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活动形象地展现出孩子们在山野尽情游玩的情景,表现出了孩子们踏青的快乐。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 ①以“我”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②详写太爷老师教书生涯中的事,略写他辞职后的境遇。或:先概述(略写)太爷老师作为“行人”的各种才能,再详述他作为老师的具体事情。或:略写学堂内的文化课教学,详写学堂外(山野田间)的各种教学活动。③按时间顺序写太爷老师的教书生涯和辞职后的境遇。或:写教学暗含空间顺序,由学堂内到学堂外;写学堂外教学活动主要按照时间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顺序的能力。散文从材料的角度看,其特点就是“散”,但通过线索可将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回忆了太爷老师一生的主要事迹,②段略写他的各种才能,③一⑨段详写老师教书时的生涯,⑩段略写辞职后的境遇;全文采用时间顺序将太爷老师的许多事连贯在了一起,有详有略;从情感上看,从前十段的叙事和⑪段的议论抒情能感受到作者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这样一根感情线索贯穿了全文。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答案】 ①表达对“我的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对农村教育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③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能找到答案。文章中的太爷是落后乡村的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结合“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结合“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可知,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还有很多,他们对农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结合“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可知,作者回忆太爷老师,还希望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长春)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内容上: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以景喻人,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由风筝引出下文,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我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十分大,让我至今记得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标点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并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2.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答案】A

【解析】其中A项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故选A。

3.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答案】①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刘老师,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②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和学生时代的作者一样的广大青少年。在这里将孩童与年过五十,身有残疾却对生活有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刘老师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因为刘老师而产生积极的改变,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两题中给出的词语相同,要求分析的是词语的语境义。第一个句子中的“少年”,很明显指的是刘老师,指的是放风筝时快乐轻松的刘老师如同少年般充满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第二个句子中的“少年”指的就是青少年一代,作者是想以此反问句,表达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4.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以及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残疾,依然努力生活,也体现了我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敬佩。最后因为多年未见刘老师,也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文章第⑤段写刘老师对自己残疾原因的介绍,“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第⑦段介绍刘老师历史课上得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写刘老师春天里放风筝,“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又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文末“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直接抒情,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5.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答案】标题有两层含义:①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②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④~⑧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本文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很明显有两层含义,表层指的是刘老师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风筝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从刘老师放风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可以看出标题还暗指刘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理解了这些,即可知标题的含义即为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文章④~⑧段描述的是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艰辛,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看起来与风筝没有关系,实则是为下文具体写他放风筝,放飞理想作铺垫。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张洁

①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②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③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④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⑤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⑥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⑦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⑧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⑨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⑩“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⑾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⑿“你等我长大嘛!”

⒀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⒁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⒂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⒃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⒄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⒅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⒆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⒇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21)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22)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23)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24)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我”?

【答案】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一段语句作答。从“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可知“我生活贫穷”;从“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可知“我年纪幼小”;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可知“我天真可爱贪玩”。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情感变化。

依恋——(        )——期盼——(        )——怀念

【答案】 担心  伤心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从⒅段“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中提炼“依恋”;从⒆段“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中提炼“担心”;从⒇段“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中概括“期盼”;从(22)段“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中提炼“伤心”;从(24)段“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中概括“怀念”。

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①年老丑陋  ②慈祥乐观  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④内心纯朴善良  ⑤无私关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⑥段“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这段文字可知,他年老丑陋,慈祥;从⒃段“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中可以看出他纯朴善良,关爱他人;从他总是笑着说话可知他非常乐观;⒆段“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老汉年纪已高,还在为生活奔波,可见他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答案】(1)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着急担心的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限定赏析角度为描写。“脸上的皱纹”肖像描写,形象地写出老汉容颜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汉内心的善良慈祥。这句话运用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2)限定赏析角度为修辞。“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作“核桃”,联系上下文,这是“我”在听他说“我可该进土啦”这句话时着急的神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担心的情态。

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次出现:⒇段“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这是腊八前一天,“我”等待卖灶糖的老汉时看到的小火柿子。“红得透亮”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也代表了“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第二次出现:(22)段“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孤零零”的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也喻指“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这是在“我”得知老汉去世后对小火柿子的描写。“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知道老汉去世的悲伤,以乐景写哀情。

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答案】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张洁的这篇散文,张扬着人性美,情感意蕴很丰富。卖灶糖老汉无私疼爱“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年纪已老,饱经风霜的老汉,给“我”的温情和关爱,温暖了那段岁月,因此“我”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非常珍视,对逝去的老汉异常怀念;(24)段“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对这段往事的回忆,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別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________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黃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黃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黃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_______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________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________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______

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大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事情: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引了;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大觉寺看杏花残败。景物特点:寒冷、惨暗、残败;(2)景物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心情变化: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①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梳理、概括和对景物特点的能力。注意题干提示: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所叙述事件。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抓住运用叙述和描写表达方式的关键语句提炼概括。第-问:结合第2自然段,“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可提炼事件: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结合第4自然段,“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可提炼事件:每天夜里,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可提炼事件:每天夜里,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可提炼概括: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结合第7自然段“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的情态了”可概括为:大觉寺看杏花已是残花败蕊,气力已尽。第二问,结合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景物特点。结合第4自然段“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体会到景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结合第5自然段“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体会景物惨暗的特点;结合第7自然段,“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体会到景物惨败的特点。(2)题,第一问:结合第11自然段“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 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称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

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可知,“那一日的春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茂娇艳。第二问:结合“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由对春的怨恨憎嫌,转为喜悦、满意,还有一些遗憾。

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默默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示例二: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苏轼恨海棠无香”与“我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示例三: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日的春光”之美。如写四棵海棠树以“蔚蓝的天”“半圆的月”以及放学的“幼稚园”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来衬托,突出春之烂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示例1: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凤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在九十日来等待寻春中表达了对春想恨憎嫌,然后文章中写四月三十的下午到推甲电吴家花园去看将案,看到海棠繁茂盛开的景象,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楼、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示例2:文章第10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

可无香”,把东坡与“我”对海棠的态度对比,突出“我”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把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的“使我头痛”的花香与无香的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对比,突出“我”对花“香”的喜好,“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点明“我”对海棠的喜爱。示例3:文章还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第12自然段,“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谈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第13自然段,“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结合以上语句理解衬托手法,用“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和“幼稚园放学”的场景作陪衬,衬托海棠花开放繁茂,赋予海棠花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突出“一日的春光”的美丽。

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示例:关键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

作者的思考: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不要报怨,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相信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富有哲理句子的能力。本文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春的执著之情,对事业的执著之心。结合重点句赏析,如,“天下事都是如此——”用一个破折号,显然是欲言又止。“都是如此”的“天下事”是什么,结合具体语境和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第二段,“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文章中作者两次说到“我不信了春天”春天是美好的,显然有什么美好的东西让作者感到失望;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时会使人失望,但只要执着追求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由此引起思考,生活中,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不如意和失望,不要怨恨憎嫌,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执着的追求,相信美好一定会到来。

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3分)

【答案】示例:文章的语言与《荷叶·母亲》一样,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如“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中“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等语句清爽明丽、新颖不俗;“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海棠娇美繁茂、活力无限的情态。

【解析】心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子体会语的的清新、细腻。如,“海‘袁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其是浅该的红,红得“乐而不要”,微的白,白得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中“红得着,被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语言干净利落,色彩鲜艳,新颖不俗气”“像一个天花枝叶繁茂,给人带来快乐、活液、力量和生命。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宁夏)

春风过处

①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⑦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⑩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

⑪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王畔政/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9日)

1.你认为第①段“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一句中最应该重读的一个词是哪个?请说出理由。

【答案】应重读“春风”。因为这里作者要强调的对象是春风,它比其它的风更好,更令人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能力。重读的词语通常是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春风比其它的风更令人陶醉,无处不在,抚摸万物。春风是“主角”,是作者要强调的对象,因此应重读“春风”。

2.第②段中“苏醒”“返青”“拔节”“生长”四个词语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答案】因为逗号比顿号停顿时间长,有强调的意味,这里对春天来临,万物生长的详细过程有强调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该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顿号比逗号停顿时间更长,因而能使并列的词语有强调的意味,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结合“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的语境可知,“苏醒,返青,拔节,生长”写了春天万物生长的过程,流露出春回大地充满生机的喜悦之情。

3.第⑨段颇具生活气息,情味十足。邻家大伯“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隐含着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隐含了邻家大伯收获韭菜的喜悦和自家韭菜品质好的自信、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揣摩。“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春天来临,万物生长,邻家大伯收获了鲜嫩的韭菜,因此有收获的喜悦之情。“无公害的!”包含着对自家韭菜品质好的自信、自豪之情。

4.第⑩段中“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为什么“不急于赶路避雨”?

【答案】春风柔和,春雨湿润,不舍离开;沐浴在春雨里,人们像享受甘霖一样享受着雨的滋润,不忍离开;春雨贵如油,表现了村民对春雨的喜爱而不愿离开,村民们由春雨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可知,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不急于赶路避雨”是因为春雨的珍贵,不舍离开春雨;由“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可知,春雨淅沥轻柔,农民沐浴在春雨里,享受着雨的滋润,不忍离开春雨;由“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可知,表现了农民由春雨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第⑩段表现了农民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5.围绕“好景致”,任选角度用文字对第⑪段做两处批注。

      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批注1:                                                 

批注2:

【答案】批注1:“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运用对偶修辞,句式齐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表现了傍晚村庄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批注2:“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运用社会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傍晚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淳朴、和谐、安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能力。此题可从修辞或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如“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傍晚村庄的静谧,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运用对偶修辞,句式齐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表现了傍晚村庄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细读全文,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借景抒情。本文描写了春天来临时的鸟儿、植物、小河,孩子、大人们的活动情景,乡村雨后、傍晚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春天、乡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本文描写了春风来到时的鸟儿、植物、小河,孩子们吹柳笛、放风筝,大人们收获韭菜,用香椿做菜的活动情景,乡村雨后、傍晚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对春天、乡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像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触目空廓而寂寥”“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可知“河景”的空廓寂寥;从“几乎什么也没有”“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可知环境的萧索;从“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可知“河景”色彩的暗淡。

2.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句。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答案】①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第(1)题,“奶”在这里是动词,即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源头。第(2)题,“浸礼”本指基督教受洗而把人身浸入水中的一种仪式,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把手伸入黄河时态度的虔诚,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感悟到了黄河的神圣。

3.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答案】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黄河”就是祖国的象征,从“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可知,黄河哺育了中华文化,作者为自己终于接触到黄河这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激动不已,表现了黄河母亲对自己这个游子的接纳与认同,由衷地抒发了对黄河的着恋、敬仰之情,这些就是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

4.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写黄河的风沙与下文民歌中“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相照应,突出了黄河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黄河边的真实感受,与下文接触黄河的激动心情,将名片投入黄河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对黄河的景仰和热爱。

5.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答案】“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隐隐的水声”指作者将黄河的泥沙放进名片盒以后的主观感受,包含着对黄河的着恋与怀念。因为他在将手伸入黄河的那一个瞬间,感觉自己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一】(2020·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答案】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能力。概括时可按照“答案在文中,答题有依据”的原则,结合题干要求,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作答。找出关键语句:“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辩论是不来的”,“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提取概括即可。

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答案】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此题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描写角度着手分析。“皱眉”是神态描写,表现出叶圣陶对“我”提出的“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不情愿。“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运用设问句,语气比较委婉。此时,叶圣陶心里已决定不去,但没有直接拒绝朋友,而是以问句委婉表示。从“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可见,这一句表现的是叶圣陶反对形式主义的性格特点。可据此回答。

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答案】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详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作用。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稻草人》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第⑥段详写叶圣陶违背自己坚持的休息时间,和朋友一起为“我”饯行,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

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答案】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标题的能力。此题一方面要熟悉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要比较“见”与“知道”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本文写的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叶圣陶的事情,因而用“见”合适。并且“见”是亲眼所见,比“知道”更加真实,情感更为可信。可观,用“见”效果更好。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二】(2020·甘肃天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小题。

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朱成玉

①在键盘上敲字的时侯,忽然想,如果人生也有一个删除键,我会删除些什么呢?快乐幸福的时光自然舍不得删去,那么删去的就只有那些疼了。

②我想删去手指的疼。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家人都劝我复读一年,我却倔强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每天上午9点30分,是学校上课间操的时间,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一颗心便跟着疼了,再回不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校园。于是更加发奋地自学,冬天,写字的手冻成了“馒头”,钻心的疼让我坐卧不宁,直到现在,每到下雨阴天,手指还会隐隐作痛,20多年以前的疼,就像一条甩不掉的蛇,紧紧尾随。

③我想刪去肩膀的疼。在家待业的时候,临时在一个工地做了半年力工,手掌磨出许多大大的血泡,却也不能停下来,因为瓦匠等着我“伺侯”呢,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之后,又去粮库扛麻袋。黑压压的麻袋落到肩膀上,整个人一下子就蹲到了地上,如此反复,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直起腰来,真不知道那一天是如何熬过来的,那是天底下最漫长的一天,我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快点,可是太阳,像故意和我作对一般,越发地把它那邪恶的热泼到我身上。回家之后,掀开衣服,看到肩膀上整个掀开了一层皮,里面嫩嫩的肉呼之欲出!母亲一边给我擦着药膏,一边心疼得直掉眼泪。

④我想刪去脚掌的疼。刚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租来的房子又小又破,冬天很冷,墙壁上到处是亮晶晶的霜花。买不起煤,就去后山打柴。有一天回来得晚,天已经黑了,妻子担心,拿着手电去山路上寻我。直至看到我拉着一车柴火,蹒跚归来时,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我告诉她,不敢快走,鞋子马上就要掉了底儿,她找个绳子帮我把鞋子绑上。脚冻了,又红又肿,害得我现如今走起路来都不是那么笔直。

⑤我想刪去牙疼,我想刪去头疼,我想删去失恋的疼,我想刪去失去亲人的疼,我想删去各种各样的心疼,我想刪去……太多太多的疼!

⑥我不知道,为何我的人生有如此多的疼,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

⑦但是现在,我感谢疼痛,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你一次历练。就像一次一次地跌倒,让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就像一次一次地摔伤,让鹰学会了飞翔。人生在世,谁没有疼的经历呢!有痛感的人生,是有盐、有钙的人生。

⑧疼是人生里最活跃的细胞,可以用它谱曲,用它填词,可以用它酿酒,用它泡茶。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疼是推着人往前走的风,你若想甩脱它,便闻不到它吹送到你跟前的花香了。

⑨人生没有多余的疼。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文章以“人生没有多余的疼”作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1)揭示了文章的主题。(2)把生活中的疼痛升华为人生中的挫折,这种挫折实则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积淀,所以 说“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标题中的“疼”指生活中自己身体上经受的疼痛,又象征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故标题直接表明了作者对于疼痛的认知,表明了对人生中的挫折 与磨难的情感态度,这种挫折实则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积淀,它不是“多余的”,鲜明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2.本文中对“疼”的叙述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欲扬先抑 (2)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想删去生活中的“疼”,后文笔锋一转写感谢疼痛,前面 的删去为后面的感谢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段写了我想删去手指的疼、肩膀的疼、脚掌的疼、牙疼、头疼、失恋的疼等等太多的疼,因为它们带给“我”痛苦,这是“抑”;但后文一段笔锋一转,写“我”感谢疼痛,因为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人一次历练,这是“扬”。写 前面的“删去”目的是为后面写“感谢”作铺垫。故对“疼”的叙述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3.完成下列两道题

(1)“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答案】(1)“吐”本指不由自主地涌出,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将疼的历练转化为人生真谛的过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疼痛能给人带来的历练,比喻成孩子在跌倒中学会走路和奔 跑,在摔伤中雄鹰学会飞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疼痛都会带给人历练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解答此类题,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要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吐”本义指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疼比作人生里最活跃的细胞,在岁月的沉淀中将疼吐出就是将疼转化为一种历练,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疼、对挫折的情感 转变过程。(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时,注意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表达效果。从修辞上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疼痛给人带来的历练比喻成孩子在跌倒 中学会走路和奔跑,雄鹰在摔伤中学会飞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疼痛都会给人带来历练,给人带来成长,从而表达了对疼痛的感谢之情。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一句的言外之意。

【答案】我经历的疼痛比别人多,经历的磨难也比别人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结合文段的内容可知,“我”的人生中经历了很多疼,有手指的疼、肩膀的疼、脚掌的疼、牙疼、头疼、失恋的疼、失去亲人的疼等等,因此作者把自己说成“疼痛银行的 行长”,形象地表明自己经历的疼痛比别人多,经历的磨难也比别人多。

5.读完这篇文章,对你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答案】启迪: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难免总会有疼痛;但人生的璀璨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感悟,言之成理即可。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疼痛升华为人生中的挫折,告诉人们这种挫折实则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积淀。它启示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了生活中各种疼痛的存在,才让我们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感触良深,才扎扎实实地铺垫了成长的基石。珍珠的光芒是用 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人生的光芒也是用挫折磨砺出来的璀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三】(2020·甘肃银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父亲

莫言

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 好大一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妹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 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

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⑧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 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⑨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图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来,父亲从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⑩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⑪我写小说30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 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我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来。

⑫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⑬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答案】给“我”剃头时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一起抬石头,用关切的目光打量“我”并赞赏地点头。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的能力。“舐犊之情”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厚的爱。“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是在第④段,根据“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可概括为“父亲给‘我’剃头时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第⑤段“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可概括为“‘我’与父亲一起抬大石头,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

2.在作者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们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对待名利)轻钱财、重名誉,冷静、克制;(对待他人)质朴,低调,谦虚,宽厚;(对待孩子)疼爱孩子,为孩子前途着想;(对待自己)严于律己,(答出任意2个方面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⑫段是写“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情况,因此从此段梳理,根据“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可知父亲是一个质朴的人;“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等语句可知父亲是一个谦虚低调,不张扬,轻钱财重名誉的人;“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可知父亲是一个冷静克制、严于律己的人,对“我”谆谆告诫。


3.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摘抄

批注

(1)  

 

第②段连用两个递进复句,强调父亲的可敬不可亲,甚至有点可怕。

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

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体会加点词所蕴

含的情感)

(3)  

 

【答案】(1)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示例:细节(动作)描写,运用“舀”“喝”“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激动、自豪但又冷静、克制的心情。(2)“从未”和“一直”写出父亲对“我”从事写作的尊重,从来没有停止对“我”的关爱,也表达“找”对父亲的理解和敬爱。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题,根据“第②段”可以确定筛选的区域,“连用两个递进复句,强调父亲的可敬不可亲,甚至有点可怕。”不难找到句子“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不仅……也……”表示进关系。第②题考查从插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人物描与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插写、外貌描写等等。“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中“看”“舀”“喝”“扛”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内心也是激动、高兴、自豪,但外表却是那样冷静,那样克制。第③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从未”本义指从来没有过。“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我”在这写小说的三十多年里,父亲从来没有阻止过“我”,表现父亲对“我”写小说举动的支持尊重,父亲“一直担着心”表明父亲时刻在为“我”担心,表现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表达了“我”对父亲支持理解“我”写小说的感激和敬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答案】示例: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自豪、期许、勉励,也表现出父亲的谦虚、质朴、低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此句是“我”获奖后,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说的话,意思是:没获奖,“我”是农民的儿子;获奖了,“我”还是农民的儿子。父亲强调“农民的儿子”,父亲以农民的身份而自豪,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父亲的话语里包含着对“我”期许勉励,突出父亲质朴、低调、谦虚的品质。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20  说明文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十)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