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一本书]《棉花帝国》
↑关注上方蓝字/每天进步一点点
《棉花帝国》
关于作者
斯文·贝克特,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埃里克·方纳的学生,可谓师出名门。他在资本主义史、19世纪城市史等几个领域都有专攻,现在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史研究项目的组织人。
关于本书
本书曾获得2015年的班克罗夫特奖,这是美国史学著作中公认的最高奖项。这本书是2015年美国销量最好的专业史学著作,因为它谈论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棉花,是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它突破了以往以民族、地域、行业或阶级为界来研究资本主义史的方法,梳理了棉花和资本主义全球网络之间的关系。
核心内容
本书以棉花为线索,讲述了棉花从零星种植的作物逐渐成为维系全球资本主义命脉商品的过程,把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美国南方黑奴、中亚后殖民时代农民等各个群体的命运勾连起来,为我们全景式呈现了棉花帝国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洁白柔软的棉花产业背后壮丽又血腥的故事。
一、战争资本主义的起始和全球化的开端
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棉花产业的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和全球化不是通过技术革命而来,而是殖民战争打出来的。
公元11世纪之前,欧洲几乎没人见过棉花。由于棉花很难在寒冷的欧洲大陆上生长,欧洲人接触棉花要到12世纪,当他们看到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布料,简直犹如见到天赐神物。而在南亚、东非和美洲中部三个世界的主要棉花产区,棉花产业发展平稳而缓慢。种植原棉是各地农民自给自足经济的一部分,不能替代粮食作物生产,因此也没有发生什么突破。15世纪末,欧洲开辟新航路,世界历史走到了转折点。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为欧洲人找到了日后世界原棉最重要的产地。1497年,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开拓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印度的棉花和纺织技术开始流入欧洲。这一系列事件,昭示着战争资本主义的起始。
战争资本主义,是作者在《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是奴隶制度、剥削原住民、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以及资本家对人民和土地主张主权。它早于机器和工厂的出现,从16世纪就开始发展,是后来工业资本主义的准备阶段。战争资本主义不在工厂兴盛,而在田野兴盛;不在于机械化,而在于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在于对非洲、美洲土地及劳动力的强力征用。从这种征用中出现的巨大财富和新知识,它们反过来增强欧洲的体制和国家,这是后来欧洲经济腾飞的关键先决条件。
在战争资本主义阶段,欧洲资本家们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三个条件。第一,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全球网络。他们拿印度工人织出的棉布当支付工具,到非洲换奴隶,然后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第二,创建了一些带有高压统治色彩的“公司”。这些公司结合了军事力量与商业力量,通过武力征服占领港口的方式,把贸易网络扩展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第三,为了便于从事远距离的资本运作和商品运输,欧洲人完善了法律,也建立了新的行业,如保险、金融和航运,公共体制如政府融资、货币及国防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二、英国成为棉花帝国的中心,美国南部是棉花帝国的命脉
到19世纪,以欧洲尤其是英国为中心的庞大的棉花帝国已经建立起来,但其核心依然是暴力、压迫和奴隶制度,拥有大量奴隶的美国南部,成为棉花帝国的命脉。棉纺业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南北战争,而废奴则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力。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此后,英国建立了一大批棉纺织血汗工厂。资本家一方面压制劳工,一方面拥抱新技术,工厂化生产、蒸汽机和燃料驱动的发动机从英国不断扩散到欧洲大陆、美洲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大机器生产急剧降低了纺织品的价格。到19世纪,遍布各地的商人织起了庞大的棉花网络,建立融资、贸易、资讯、信用体系,无休无止地追求利润。他们组织生产,调动资源,创造出现代资本主义。
19世纪之后,为了满足机器越来越庞大的胃口,欧洲商人到处寻找可靠、稳定的棉花产地。新生的美国南部土地肥沃,奴隶劳工价格低廉,棉花品种好、产量高。为了满足采摘棉花的人力需求,黑奴贸易翻了几倍。美国内战前夕,美国南部已经被认为是棉花帝国的命脉。此时,美国南北方出现了冲突:美国北方也发展起了棉纺业,北方人希望能提高进口税,从而抵御廉价的英国货,这个想法遭到南方庄园主的激烈反对,同时北方人认为落后的奴隶制绑架了棉纺业亟需的劳动力,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产生了巨大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内战期间,棉花出口崩溃,英国许多纺织厂停工,纺织重镇兰开夏郡的失业率高达25%,曼彻斯特的纺织机器也大量闲置,欧洲尤其是英国主导的棉花帝国面临崩塌。美国内战之后,曾是棉花帝国存续核心的奴隶制难以为继,英国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中东和远东地区的新棉花来源地,各国也都纷纷转移各自的原棉来源地,棉花这种商品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各国都开始尝试新的劳动力制度,从苦力工到佃农再到雇佣工人,这些人成为新的劳动主力。
这场战争还让棉花资本家们认识到,他们所缔造的这个获利丰厚的全球贸易网络,只能依靠强大的国家机构才能维持,必须依靠国家来取得棉花,比如把印度改造成新的原材料主要供应地。
三、老牌棉花帝国的没落和新棉花帝国的兴起
由于美国内战造成的原棉短缺,迫使欧洲各国积极寻找除美国外的棉花产地,从而将这个产业更加深入地扩展到全球。在19世纪后期,新兴的殖民帝国加入到老牌殖民帝国对世界的殖民活动中来。在东方,日本和奥斯曼土耳其成为新的棉花强国。日本把东亚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变成其棉花原料产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把中东变成其棉花原料产地。它们的兴起和扩张极大削弱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棉花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一战之后,英国的棉布产量已直线下降。再经过50年代殖民地的独立,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兰开斯特等地,到处都是废弃的纺织厂和游荡的失业工人。欧洲的棉花帝国霸业在一片嘘声中终结。与此同时,棉花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却扮演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新型棉花帝国的开始。为了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为了缩减成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棉纺织工厂,把中国、印度、中亚国家、土耳其、越南等国进一步纳入全球棉花经济体系中来。
现在精巧复杂的全球化网络已经与以往不同,不是制造业者或棉布商掌控局面,核心已经换成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型零售商,他们把承包商、农民、纺纱厂和血汗工厂连结起来。零售商让制造业者、承包商和工人们相互竞争,来确保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棉花帝国经历了由地理到劳动制度的一再变动,英国的棉花帝国虽然解体了,但西方的大公司依然占据着棉花这个行业的主导位置。
金句
1. 人类穿衣保暖的天然资源中,棉花胜过了所有的物种,适合全世界不同纬度地区各种不同人群的着装要求。没有棉花,就没有我们如今的文明生活,所以说,我们处在一个庞大的棉花帝国里。
2. 贝克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叫战争资本主义,它的核心是奴隶制度、剥削原住民、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以及资本家对人民和土地主张主权。简单来说,资本主义不是欧洲内部通过技术革命而来,而是殖民战争打出来的。
3. 19世纪,遍布各地的商人织起了庞大的棉花网络,建立融资、贸易、资讯、信用体系,无休无止地追求利润。他们组织生产,调动资源,创造出现代资本主义。
4. 美国的南北战争让棉花资本家们认识到,他们所缔造的这个获利丰厚的全球贸易网络,只能依靠强大的国家机构才能维持。
5. 棉花帝国经历了由地理到劳动制度的一再变动,英国的棉花帝国虽然解体了,但西方的大公司依然占据着棉花这个行业的主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