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龚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境教育杂志 Author 李平沙

转载自环境教育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 ——专访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环境保护,教育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面向生态文明的未来,教育者必须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2018年5月28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发起的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天津成立,吸引了国内150 余所高校“加盟”。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管理委员会常任主席。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龚克

而实际上,早在201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他就已担任了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该院率先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界限,整合环境科学、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等10多个学科研究团队,旨在中国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资政辅政、创新理论、保存历史、传播教育等方面作用。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校校长,这位在高教领域耕耘超过三十载的资深教育者和管理者,为何要如此“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接受《环境教育》专访过程中,龚克屡次谈及“责任”二字。“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在他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资金、政策、法规、体制、管理问题,更是“人”的问题。

面向未来,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环境教育》: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的发起者、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您是如何看待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龚克: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提高的过程,表现出了高度的生态文明自觉。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把“生态环境良好”与“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部过程。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14 条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提出,表明党的十九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揭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龚克在中国高校生态文明联盟大会上作报告。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还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在2018 年5月4日举行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九个方面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别提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二是在2018 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和建设由五个子体系构成的生态文明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则把生态文化体系放在第一位,这样安排是很有深意的。

每一种文明形态实际上都体现了人和自然某种关系。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是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农业社会则是人既一定程度利用自然又要靠天吃饭,到工业社会,人类具备大规模改造自然能力,甚至以为人可胜天,希图主宰自然,从而对自然造成大量的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起人类的警觉。所以,从文明形态来讲,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更加明确的阐述。

任何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认为,面向未来就要面向生态文明,就是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观、能担当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时代重任的人才。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 灵魂”是人对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这样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回过头来看看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尽管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还远远达不到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中央反复要求把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那从教育角度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否已被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否已融入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是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能否成为我们打赢攻坚战的有力支撑力量?数以亿计的受教育者是否能够通过教育来提升、培育、构建生态文明观?实际上,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南开大学2015年开始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我们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界限,整合环境科学、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等10多个学科研究团队,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交流,共同来探讨生态文明教育。为什么要搞多学科集成?因为要走出将生态文明教育当作环境或生态学或别的某个专业/ 学科教育的认识误区。现在我们又成立了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高校的老师来共同讨论一些理念,形成一些共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补足目前生态文明教育这一“短板”。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面向生态文明的未来,教育者必须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知行合一 ,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

《环境教育》: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前已经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品德教育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龚克:生态文明教育与品德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品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侧重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品德教育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行为特征,认识到破坏自然、污染环境是不道德行为,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则更多侧重自然环境知识,认识生态环境危机,了解应对环境危机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其中也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站位更高,它定义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题,顺着这个轨迹发展下去,我认为就会孕育、发展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个文明形态用中国语言表述就是生态文明。

2018年5月26日,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南开大学成立。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生态文明是在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中的新文明,生态文明教育是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一种教育,它的目标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实践性,它是“ 知行合一”的教育。同时,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是渗入所有知识领域和所有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某个专业或某些专业的学生或者某些行业的专门人员,而是全体学生及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出来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传授生态文明的知识,更要培育一代新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千万不要以为背记下某些概念和知识点就算完成了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教育》:当前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龚克:2 0 1 7 年我们做过一个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测试了大学生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知晓度指的是对生态文明概念,国家战略布局,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境问题等的了解程度;认同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理念和措施,生态环境状况的认同度;践行度是包括节约资源,绿色选购,绿色出行,废旧物品回收,参与环保相关活动,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宣传生态文明等 7 个方面的参与度。然而,调查结果出来后是很令人吃惊的。

从知晓度上看,调查对象中有68 %了解一点生态文明的含义,3% 完全了解,27%只知道概念,2% 从来没听说过。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调查对象中只有40 %的人是知道的。垃圾减量化,非常了解的只占3%,完全不了解的占13 %,比较了解的占10%,不太了解的占74%。从知晓度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但这是学生的自我判断,这种不太了解的背后包含着想要了解的愿望。

从认同度上看, 对于生态环境状况,96% 的人表示担忧,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环境质量非常重视,只有4% 的学生表示不担忧。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呢?大部分人认为政府是主体,很少的人(20%)认为公民也是责任主体。毫无疑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在这方面明显存在认同上的不足。

从践行度上看,是否会一水多用?61%的人表示偶尔会,3 2% 的人表示一定会,只有7% 的人表示不会。再有一个关于外卖的问题,您点外卖是不是会选择“ 不需要一次性餐具”?65% 的人表示不会,3% 的人表示偶尔会, 只有1% 的人表示一定会,31 %的人表示没有注意过这个选项。关于如何处理用完的快递餐盒,65% 的人表示会分类扔到垃圾箱中,35% 的人则是随便就扔掉了。在出行方式选择上,选择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和自行车的人占绝大多数。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呈现“ 认同度最高、知晓度次之、践行度不足”的特点;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意识具有较强的“ 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与自己的关系相对较小,缺乏从我做起的自觉;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低,大学生现已成为外卖消费的主要群体,但是在消费过程中环保主动性差。显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亟待加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这些行动,其实都是举手之劳。同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去创造、去创新解决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向。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必须树立一个生态文明观,必须形成一种价值追求。育人者先育己,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需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观带到我们课程中去,带到我们行为里面去。大家都行动起来,参与进来,都要意识、有责任地去做这个学习和转变。

当然,这种学习和转变涉及能力建设的问题,这就要有机制的保障。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生态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其次,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融入多学科的教学导则,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和高校之间的联动机制,普及理论知识,培养生态文明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及习惯,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认同、践行度。

《环境教育》:在应试压力依然存在的中小学,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的培养比较薄弱。您认为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龚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前高考应试的压力已经从高中传递到中小学甚至学前阶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以分数为先的现象,这种现象能否得以扭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考试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任重道远。

尽管有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对其一生都会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肯定比具体的知识技能要大得多,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转型。而且,生态文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国际话语,正是其国际视野体现,是未来“ 世界公民”应有的理念。从小培养这个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小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这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素质,在当下的高考结果上还不能很好体现出来,但一定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体现出来,我们不能把分数当成一切。而且,应当在高考改革中“更加突出”地提出将生态文明“融入”的要求,这是在高考改革中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学生不仅自己尊重自然,通过“ 小手拉大手”,提醒父母不要随便破坏生态,通过久久为功的生活教育,推进知行合一的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的教育。我们应该把尊重和顺应、保护自然的观念作为立德树人特别是品德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小、中、大学的各个学段,从娃娃抓起,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

全民参与,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和教育者

《环境教育》:2018 年我国确定了环境日主题是“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部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 试行)》,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您认为“ 公众”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有效推进公众参与?

龚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教育,要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中证明人的生命意义,故而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全体公民。在所有公众群体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建设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做好示范作用,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全过程,这个非常关键。如果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中学、每一个小学、每一所医院、每一个商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公司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知行合一,建设生态文明,那局面就会不一样。

第二个群体是环保工作者。环保工作者活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他们不仅自己是很好的践行者,更应该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教育者和示范者。他们应该超越单纯的技术思维,超越一般规制思维。这支专业队伍应该超越环境保护的局限,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还有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大中小学生群体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群体都非常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参与的、全方位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在推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首先要解放思想,直面可能产生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回避问题,当然也要警惕极端自然主义倾向,更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生态问题进行破坏的行径。现在在实际工作中,有惧怕风险搞“ 鸵鸟政策”的现象,这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各个方面应该切实合作起来,向公众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政府部门则应该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各个群体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end

—刊于:《环境教育》杂志2019年七月刊—

本文授权转自【环境教育杂志】



小编倡议



没有这个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就不会灭绝,哺乳动物时代也不会到来,也就不会有人类,是这样么?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

收藏!校园内最常见的100种草本野花,你都认识吗!| 生态文明教育

顾村水底精灵调查回顾| 生态文明教育

久等了!2019年上海市学生生态环保节 · 生态文明教育论坛精彩回顾

恐龙灭绝的那一天 | 生态文明教育

真的有“湖怪”吗?| 生态文明教育

独行30余年,他用镜头记录中国最美的野性世界 | 生态文明教育

日本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正是我们最缺失的一课  |  生态文明教育

25张图告诉你:生命有多顽强  |  生态文明教育

将被风刮掉的树枝树叶带回家,做出来的画面真是太美了  |  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新方法,竟然是在学校种菜?|  生态文明教育

全球自然教育基地十个典范案例  |  生态文明教育

张孝德:如何培养生态人、建生态村?|  生态文明教育

雾霾期间写给我学生的话!一位高中老师写给学生的信  | 生态文明教育

“山竹”过后该学什么?深圳一校长给同学们上了回生动的“台风”课  | 生态文明教育 

一个人都没有,保护荒野有意义么?|  生态文明教育

收藏!58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看过来……

开学第一课就学垃圾分类  |  生态文明教育

陈进:环境教育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态文明教育

王如松院士:生态文明建设的8个认识误区

钱易院士: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