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最需要的是尊严

冯大诚 环境问题观察 2022-08-31
作者系山东大学化学专业教授。




无论中外,从理论上说,教师大概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外国人的话。中国古人从小被教育说最需要尊敬的是“天地君亲师”。即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到了曲阜也要去参拜一下孔夫子,据说也是为了尊师。

孔子被说成是“万世师表”。什么是师表?师,学习;表,标准。师表就是学习的榜样。万世师表就是永远被学习的模范。

人们常常说教师为人师表,也是这个意思。教师,无论是大中小学的教师,都是教学生的。所有的动物,生下来都茫然无知,面对复杂的世界,为了生存下去,都有学习的过程。人类社会非常复杂,所以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学习,而且有了专门的教师,来教育儿童、少年和青年来学习适应社会,成为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自然是向教师学习。人们说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这千真万确,因为学生就是在看教师的样。人们又说父母是人生第一位的教师,把父母来比作教师,这更从另一个方面说教师的重要性。

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必须有尊严。有尊严,受到学生的崇敬,被学生欣赏和钦佩,学生才肯心甘情愿地跟教师学习。所以荀子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有一首歌词把学生愿意向教师学习的原因得很生动:“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与此相反,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学生往往就不肯向教师学习,甚至对教师讲授的课程也反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这样不好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包括教师在内的人们的尊严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在于人的内在道德、行为、学问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人们尊重道德行为高尚、有学问,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其次,在于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总的来说,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反过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往往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宽裕的经济。一般情况下,贫穷的群体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群体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贫穷落后的国家往往受辱,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够得到普遍的尊重。

这样,什么人能够尊严、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所实行的政策有关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有尊师的传统,实际上,在我国的历史上,除了学官以外,一般私塾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教师的水平以及社会地位越差。做私塾教师的收入,是依附于当地学生家长的。如果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学生读书识字后的出路较多,除了极少数做官吏之外,经商等行业也需要知识。在经济落后地区,除了做官一条路,读书几乎没有出路,而当地老百姓生存都有困难,更难以让小孩子读书。而想读书人的少,教师收入就更少。所以那里有“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儿王”的民谚。

新式学校建立以后,各类学校多由官办,占人口极少数极少数的大学生也差不多像做官一样,更不用说大学教师了。中小学生也多为富家子弟,中小学教师一般也有相当的好的待遇,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

解放以后,被称为“人民教师”的知识分子仍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他们的待遇也是比较好的。

但是,后来政策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两个估计”给广大教师带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甚至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理论,鼓动年幼无知的青年学生批斗、殴打他们的教师。

改革开放才真正给广大教师“脱帽加冕”,教师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国家设立了教师节,使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尊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2020年达到了54.4%。但是,如今教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缺少了些尊严。

必须指出,我国是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改革开放和大规模发展教育事业的。由于经济基础差,为了很快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收入,我们在有些方面采取了“给政策”,让学校自己去“创收”赚钱的办法。这使得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利用公共资源去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些学校和教师的作为又进一步造成了教育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从而使得人们认为教师“唯利是图”。而网络自媒体对某几个反面典型的反复传播,对这种不良影响起了很大的放大作用。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道德文章”方面的模范。

另一方面,为了更快地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在各类学校内部,对教师进行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考核和评比。这种“鞭策”严重地伤害了广大教师的尊严。

教师是依靠知识和智力的工作者,他们从事的工作,无论是教学或学术研究,都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但是,我们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却只是使用了几个简单的指标。甚至在支付工资收入时,采用了与对待简单劳动者相类似的“计件工资”。这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极大地伤害了广大教师的尊严,更有害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用类似于“记工分”的办法,造成了教学工作的“应付差使”。教师不再花力气去改进教学工作,许多教师只是读读现成的PPT了事。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也是急功近利。在带研究生时,把上面给自己的压力传递给研究生,为了做出更多的“工作”,让研究生少学习,多劳动,或者对研究生缺乏关爱,过分严酷,这往往严重影响到师生的关系 ,更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又如,用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校,用学生的考分来评价中小学教师,致使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是进行很好地帮助,扬长避短,而是一味加压,使得许多学生产生对于读书学习的厌恶感,或者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很多心理上的疾病,或者走上邪路。

由于对于学校评价的简单粗暴,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待教师同样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办法进行管理。不仅如此,而且很多时候还采取了对教师很不尊重的态度。

举一个例子。前些天,一位教师,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发牢骚说,有人根据学科检查的精神,要查看他的教案。我并不知是真的要看他一个人的,还是大会上泛泛而谈说要查看教师的教案。从一般情况推测,应当是大会上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并不是对这一位老师的“特别照顾”。但问题正是在这种一般性要求是不是合理上。

在这所学校,开这门课程时间最长,最这个学科领域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这位教师。除了他的二三十年前的导师之外,别人也不熟悉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查看教案的,自然并不是那位年长的导师,而是管教务的什么人,当然也不是查看他教案中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否有足够高的专业水平,而只是看看是否“合式” 即是否符合上面的规定的格式。

其实,在大学里,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真正熟悉的人都很少,往往也只有一两位、两三位就是多的了。教案只是教师自己为了讲课的方便而给自己制作的文件。每个教师的风格不同,教案的写法也不同。要给教案硬性规定一个写法,这实际上就是对于教师的不尊重。而这一类对教师不尊重的做法却常常可以见到。

又如,在一些仍然在“记工分”的大学,每年把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工分”数、科研基金数或其他资金数以及可以得到的工资张榜公布。这不仅公开了教师们的收入,把他们本来应当是隐私的资料,赤裸裸地放在同事和学生们的面前,严重伤害了很多教师的尊严。

在各个学校,教师往往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学校的各个管理部门,仿佛都是教师的“上司”,它们都可以对教师发号施令,对它们的号令,教师们穷于应付。略有不“合式”之处,便只有“听从教育”。在这种问题上,教师们真的是没有任何尊严可谈。

要把学校搞好,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有正确的办学方针,就是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而要使得教师能够有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得他们有尊严。如何使得教师们更加有尊严,是一个放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已经获得原作者授权,内容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98560.html

本文转载编辑:Mr White


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

爱因斯坦谈教育,放在首位的该是什么?| 生态文明教育

温家宝:我的大学

要使公众了解大学

大学实践课程为什么越来越弱?

大学生野外专业实习为什么这么难?

环保创业,有传统的美国大学生们做了什么.....

我的十次直播教学总结

素质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出路么?

袁振国:为什么说是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

哀老树新枝

中学教育:将来应当是这样的

几乎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都处在焦虑之中

耶鲁大学教授反思精英教育:光鲜的外表下,是令人窒息的恐惧

复活节岛的悲剧

现代教育悖论——从复活节岛悲剧说起

什么是坏的校外教育?

硕士研究生可以做的81件事

简议博士论文综述、博士、博士生导师的基本标准

耶鲁大学校长开学演讲: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

清华教师梅赐琪: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