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人类学家的旅途丨从东南出发,游走在西南
光启文库
王铭铭教授从东南到西南,走过千山万水
记录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以泉州湾发现的800多年前的宋代古船为起点
一路经过“华北的过渡”
最终完成了向西南游走的人类学考察
从东南到西南:人文区位学随笔
对于我们的前辈来说,“人文区位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可以为不同的阐释开阔视野的实地研究的精神。在自己的研究中,我毫不怀疑这一旧方法的新意义。我个人此前做过的一些经验研究,也是在“人文区位学”的启发下展开的。
——王铭铭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从东南到西南——人文区位学随笔》
王铭铭 著
定价:65.00元
商务印书馆
《从东南到西南——人文区位学随笔》辑录北京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家王铭铭的学术随笔。
王铭铭教授30年来游走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南闽南语言文化区,记录下一路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想,其间有历史有人物有故事,也有理解有质疑有反思。
作品大致归为三组,内容多有穿插交叠。前一组主要是关于东南区(特别是闽南语言文化区)的,中间一组主要涉及华北地区,后一组则勾勒了王铭铭教授穿行于西南区的行动路线。
他用选编于此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区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有关体会,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时间性、区系差异、礼法、物质文化,及“中间圈”的文明处境等。
他不是一位书斋里的人类学家,他平时更喜欢穿“大花衬衣”,跟那些埋头故纸堆的学者比起来,他更多了一分率真与可爱。
他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做文献学功夫,而是常年游走于“魁阁”“藏彝走廊”等学术地标做民族志考察和田野调查。
在这本书里,作者既写了他和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交往,也写了他和彝族大叔学习彝族酒歌的故事,书中还有他去华北老镇参加当地的“龙牌盛会”的故事,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家,伦敦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专业主任。曾任芝加哥大学、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曾当选2017年度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纪念讲座主讲教授、2020—2021年度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访问院士。主要著作包括:《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心与物游》《西方作为他者》《中间圈》《超社会体系》《刺桐城》等。
从东南出发
王铭铭教授就是祖籍泉州的,而我们这本书的起点,也正是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800多年前的宋代古船。可见在当时,泉州已经是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了。更加巧合的是,这艘古船的发现者,就是王铭铭教授的老师,著名人类学家庄为玑先生。
王教授认为古船代表的历史已过去,而它象征的往昔却悄然重现于它的停靠点上。在泉州过去数十年的历程中,古船端坐在开元寺内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船馆里,凝视着来往于城市间的过客,在我开始研究泉州时之初,它已迎接了众多的考古学家、海外交通史学家、船舶技术史学家。
从地理和政治空间来衡量,泉州按说仍然可以算是“荒服”, 而在这个“荒服”的“荒服”边缘发现的古船,比起现在的万吨巨轮,实在也只能算是“小木船”。然而,这个对于当今的“生产力”来说是“边缘之物”的东西,似乎却预示着整个中国直面海洋的时代的来临。
也就是在过去的这几十年,我们重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农业走向商业,从政治走向经济,从“土地”走向“海洋”。
华北作为过渡
从西南的古船到华北的关中,王铭铭教授关注的点放在了人的身上。
他指出生活在 “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人们对于关中的这些物与灵,必定有着遥远的想象。在关中,外人只能想象的辉煌,如此贴近于平民的生活世界。那么,关中的平民的世界观,是否会因此与其他地方的人们不同?我愿某一天能有机会随胡武功的镜头去关中不断追问。但在我尚未出发之时,在一个远方,胡武功已呈现了关中,使我的“民俗学之反动”出现了一个更清晰的图景:在一个急躁的年代,社会科学家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被我们抛弃了的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蒙,文艺家一样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面对这一历史对于艺术人本主义的挑战。
到西南游走
游走在西南,“魁星阁”吸引了王铭铭教授的目光。
云南呈贡县魁星阁从未被列入国家名胜的目录,这座完全谈不上宏伟的古阁,本身的名气小,到访的游人也少。魁星阁是什么时候建的?经历了多少历史沧桑?史书中更没有详细的说明。
王铭铭教授说,在矗立于乡土社会不知道有多少个春秋的魁星阁面前,魁阁社会学工作站的成员们无疑是匆匆的过客。然而,与他们同时出访于“山水间”的人类学家可谓多矣。来自大学的田野工作者不只有陶云逵和费孝通,也不只有他们的同伴。当时从中央大学(重庆)、华西协和大学(成都)、大夏大学(贵阳)等校园 走出来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足迹遍及整个中国的大西南,是人类学学科思想和实践领域“西部探索” 的早期实践者。被迫离开原校园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也“逼”出了一批批融入“山水间”的学术青年来。
他站在魁星阁的三层,从狭窄的木窗眺望远处的乡土,在两个时代趋近的地方,前人为今日学风之开启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启发与激励;也正因此,魁阁这个名字应当被载入史册,“魁阁精神”应当引起当今大学建设者们的重视。
编辑推荐
※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图谱
本书汇编北京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家王铭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随笔类作品30多篇。王铭铭教授是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著作等身,也是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纪念讲座第一位华人主讲教授。
※ 游走于西南与东南之间的人文区位学
30年间,作者以华北为过渡,游走于东南和西南之间的广大地域,广泛展开深入乡村和城镇的田野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人类学知识和见闻,结晶成了作者颇为成熟的“人文区位学”思想。本书即是对作者这一丰富而独特的研究历程的再现,对于当前及今后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丰富的民族志考察和田野调查一手资料
作者不是一位书斋里的学问家,他深入走访本地,相继深入泉州三村(塘东村、美法村和石碇村)、华北乡村、凉山、魁阁等现场,形成了最为丰富而生动的人类学记录,既富于学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精彩试读
在乡土社会中,范庄的盛况并不孤立。应承认,中国地域广大,在这个地方看到的庙会并不能代表别的地方的情况。但是,不知出于何种缘由,“龙牌盛会”总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数千里之外的闽南山区看到的一次仪式事件。1994年11月,我前往闽南山区的安溪县重访我在两年前做过五个月社会人类学调查的溪村(美法村)。当地不少人跟我说,我去的正是时候。通过通灵的“童乩”(闽南的萨满)向村神和祖先卜问,溪村决定在农历的十二月举行一次重大的盛会,庆祝他们于1992重建的陈氏家族宗祠。我到达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溪村人特别忙碌,祖祠的庆典是当地最大型的,名为“观大灯”而有别于一般的村神诞辰庆典“观灯”和“作寿”。要举行这么大的仪式,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在三年前即已形成的祖祠重建委员会的主持下,陈氏家族举行了许多次会议,推举出八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仪式的“首人”以及几十位公认为有社会地位的家族成员为祭祖仪式的代表。经过多方探讨,仪式的规模、程序、时间、内容也得以确定。因为这是一百多年来溪村最大的庆祝活动,所以决定选本镇清代以来最有名望的一个称为“宏真坛”的道士(“法师”)团体为科仪(道教经典仪式)表演者,一个远近有名的木偶剧团为演戏团体,另选和尚等仪式专家数人参与庆祝活动。庆祝活动所需的费用,由家族成员积极捐献。同时,每家每户准备好了所需要的献祭品,他们通知远近的同宗族亲和与他们通婚的邻近村落,邀请他们来一起“热闹一阵”。到十二月初四日,“观大灯”的仪式准备就绪,在当日深夜(实为十二月五日凌晨)开幕。
整个仪式共延续整整二十四小时,是一个传统的家族祭仪,包括我在内的异姓外来人是来看热闹的和做客的,而对姓陈的族人而言,它却是一个严肃的聚会,据说这是一百多年来溪村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活动。在家族祭仪开始前两个小时,建造祖祠的木匠已依据传统的《鲁班经》为祖祠的中梁点灵,“法师”依据他们祖传的科仪赋予管理祖祠的“土地公”灵性,和尚则通过不断的颂经替陈氏家族的祖先“招魂”,最后木偶戏的表演者在祖祠内外搬演他们的戏神“相公爷”为祖祠“镇宅”。紧接着,祖先的牌位由族中一位近年升为副县长的成员“点主”,有家族代表按次序逐一从祠堂外捧入祠堂内,安置在已经按等级安排好的祖先位上。经过这一系列的巫术处理,宗祠俨然变成一个神圣的场所。
初五日凌晨一时至晚上十时的仪式,主要由“法师”主持,其内容与自古流传在闽台地区的一般的“醮”的典礼相近,是“庆成醮”的地方种类,共可分为十个时段分析。凌晨一时至二时的仪式是起鼓、发表、请神,主要参与人是“法师”、“首人”和宗族代表,其意思就是通知天和神光临并监督陈氏家族的盛会。四点至四点半的仪式称为“请水”,由“法师”带领各家户的男丁去村落边上的蓝溪汲取清水一盆,旨在请水神赐与圣水,以净道坛。早上九点开始的“做敬”,延续一个半小时,“法师”的工作是颂读经卷和带领“首人”向神示敬,陈氏家族各个家庭把他们备好的饭、花、金纸、香枝、鞭炮带来祖祠的外院,放在依照各自所属的“房份”排列整齐的桌上,做敬之后焚烧金纸、放鞭炮告示神界上午仪式的完结。
中午以后的仪式十分盛大,参与者的人群也较上午广泛,主要内容是宴请神界和祖先。十二时开始的仪式是“献牲”,“牲”包括羊和猪,分成“公家”和“私人”两种,“公家”的牲礼(生羊和猪各一)由家族集体捐献并领先献祭,“私人”的牲礼(每家一头生的全猪)后来排队献祭。“献牲”之后,各家运回他们的牲礼,稍后派出一位年轻的“男丁”手持代表家庭的灯一对,在祖祠外面列队,依次进入祖祠,把灯交给“法师”,让“法师”持灯起舞一阵,交还家庭的“男丁”代表,带回家中挂在厅中展示,表示家庭的人丁均已受过神的检阅。三时,各家各户把煮过的猪肉的部分带回祖祠的前院,重新献祭,并设一套祭品,献给“天公”。四点半,所有的家户再次带来祭品,献给祖先。
夜间的仪式开始于六点半,内容不是单一的,但基本上都属于为家族社区排除灾难、解除罪恶的保护性举措。六点半开始的仪式称为“过限”,参与仪式的是男子,他们由“法师”领导从祖祠出发到村落的田野里列队飞跑,之后回到祖祠,仪式的意义是让族人通过各种人生的“关隘”和“局限”。“过限”之后是“关代人”,它的意思是家族中的每个个人的魂魄面临被误引入“阴间”的危险,所以通过一定的仪式把它们留在“阳间”。“关代人”时,每个家庭按照人口剪纸人(代表人的“阴”的一面)数个,备好油饭、肉、酒、蛋,把它们排列在祖祠前院地上,在“法师”颂毕“关代人经文”之后,烧掉纸人。落成庆典的最后一幕是“普施”和“犒军送神”,这自然又是大量的献祭,其意义是给一切神、神将、各地的“境主神”一顿大餐和礼品,让他们分享陈氏家族的快乐,祈求他们的保护。
图书目录
序
致 谢
从东南出发
古船的招魂
刺桐城:治乱与史
船帮·天后·跨世纪
中国马达
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
说香史
塘东:沿海村社的居与游
形象、仪式与“法”
华北作为过渡
象征的秩序
“水利社会”的类型
关中:山不高皇帝不远
游走在西南
魁阁的过客
经魁阁返回人文区位学
滇行六题
一 “蛮界”迷思
二 大理的悍妇与乡约
三 “传统”的发明
四 如此“修旧如旧”等于破坏
五 动物园的公共性
六 保住我们的“处女江”
鸡足山与凉山
初入“藏彝走廊”记
土司与边政
《心与物游》自序
川行三题
一 “远山的呼唤”
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使教授尴尬的村子
三 华西协和大学的植物学与人类学
复合的仪式、人物与交换
从古代巴人到土家族
《跨越界限的实践——藏学人类学的追寻》序
附录:东南与西南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往期推荐
光启随笔已出书目
扫描二维码购买丛书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
扫码加入了解第一手图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