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夏嬷嬷与静宜女中的中华淑女
在中原古都开封市历史久远的双龙巷中,曾经坐落着一座驰名华夏后来却又鲜为人知的女子高级中学——由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修女盖夏嬷嬷率领5位资深修女历尽千辛万苦亲自创办的“私立静宜女子高级中学”(1949年后改名为开封私立第二女中、第八中学,50多年后又更名为开封“静宜中学”)。欲回顾和了解昔日的静宜女子中学,就得先从该校学生的共同“妈妈”、个人声望足以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享有“南京人的活菩萨”美誉的美国籍教务主任魏特琳女士名气并驾齐驱的美国修女盖夏嬷嬷及她所属的“圣玛丽森林主顾修女会”说起。
“主顾修女会”1806年创建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汝耶,1840年,该会应美国印第安纳州文显思教区的邀请,派出6位修女赴该州特里浩特近郊的圣玛丽森林,创建了“主顾修女会”美国总会。到1890年代末期,该修会的修女总人数已达到了700余人,分别在90所学校及学院任教。
1920年,中国开封教区宗座代牧谭维新主教去罗马教廷述职,途经美国期间,见到了费城教区总主教多尔提,他们谈及了中国妇女的教育问题。在中国传教多年的谭维新主教目睹了大量中国女子因无缘读书接受教育而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如文盲众多、普遍缺乏基础卫生知识以、重男轻女、缠足及童养媳等陋习盛行),因此他热切希望能在开封办一所女子中学。多尔提建议谭维新去印第安纳州拜访圣玛丽森林主顾修女会,请求该会的修女协助他办理建校事宜。谭维新来到圣玛丽森林修女会后,提出了自己的意愿,修女会总会长柯里珐嬷嬷与咨议会商量后,立即同意并决定派出6位资深修女前往中国传教办学。
圣玛丽森林主顾修女会在踊跃报名的300名修女中遴选了6名身体健康、意志坚强且资历能力均深厚的修女,准备派遣去中国服务。而当时恰好摔伤了盆骨且年龄最小的盖夏嬷嬷却被破例选中并命为领队,因为总会长柯里珐嬷嬷特别看中盖夏修女的意志坚定和信仰虔诚。1906年即受洗入教、时年35岁的盖夏嬷嬷当时就已在独立管理一个分院了。
临行前,修女会还为即将远行的修女们举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教宗本笃十五世亲自为这些宣教修女以及同去中国的神父祝圣了苦相十字架。柯里珐嬷嬷对6位即将远行的修女说:这次离开,你们可能永生都不会回来了,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此行将是完全的牺牲奉献。1920年10月16日,6位修女乘坐日本“春洋丸号”邮轮离开旧金山赴中国后,6位修女中的几位数年后即病逝于中国,而盖夏嬷嬷则在离开美国36年之后,才又踏上自己的故土,此行确实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牺牲与奉献。
1920年11月12日,她们一行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海上航行后终于抵达上海。在上海她们听人说开封正在遭遇大灾,到处是难民,有人劝她们暂时不要前往该地区,但6位极富献身精神的修女们却不为所动,已取中文姓名“陆静宜”的盖夏嬷嬷还在给柯里珐总会长嬷嬷的信中无怨无悔地说:“如有必要,死而无怨”。
1920年11月18日,修女们6天后从上海乘船赴汉口,再从汉口舟车劳顿辗转到了开封。不久后,在极度困难条件下生活的她们就成立了一个专门为穷人服务的小诊所,由修女艾莉斯负责,为许多穷人诊治、护理和传授基础卫生知识。1921年春天,传染病天花席卷了开封,艾莉斯嬷嬷为了看护天花病人,自己却被传染,仅仅十天后就不幸撒手人寰。
面对住临时搭建小棚、遭受寒冷潮湿侵袭、陌生的饮食方式和繁忙的传教及救死扶伤重任,修女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工作之余她们还刻苦地补习中文,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盖夏嬷嬷说:“我们并不难过,反倒欣喜”。对这些修女而言,忍受贫穷是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1921年,盖夏嬷嬷与其他几位修女通过不懈的努力,利用总会提供的有限资金在草市街创办了开封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包括小学与初中的“华美女子学校”。
1921年春节过后的第一天,盖夏嬷嬷及修女们创办的华美女校正式开学了。该校是小学部与初中部混合的女子学校,为吸收家境贫寒的中国女子入学,所收学费极低,一个月仅收2角钱,其中还包括每天一顿午餐。女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其中还有裹着小脚怀抱孩子的妇女。盖夏嬷嬷与修女老师们均毫无差别地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对年龄大和贫穷的女生,大爱无疆的盖夏嬷嬷则更像母亲一样地关怀和照顾她们,师生之间的温馨与亲和关系很快就建立起来了。随后学校的生源逐年增加,从最初的一百多名很快就增加到了二百余名。
但在1925年至1929年期间,中原及开封地区战乱迭起,先是军阀混战继而又是腥风血雨的北伐战争,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屡遭战火侵扰,传教士们的生存环境也更加险恶。1927年,南方革命政府讨伐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波及到中原后,已被迫停课两年的盖夏嬷嬷等7位修女(后来总会又派来了2位)为避战乱逃难到了北京,后又流亡到了韩国,之后又迁往辽宁省大连继续传教办学。1929年北方局势趋于稳定后,盖夏嬷嬷又带着2位修女回到了曾经虔诚服务了七年的开封并及时恢复了教学。
1931年,盖夏嬷嬷的华美女中迎来了一个大好转机,美国总会派了总会长助手来中国考察,还带了3位修女来充实她的队伍。这对她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总会长助手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她们准备购买一块地皮兴建已筹划多年的女子高级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她们约需要4000美元资金,但总会却无力全部提供。于是总会的修女们迅速出动在美国到处募捐,不久即筹齐了所需款项,盖夏嬷嬷立即拍板买下了双龙巷史可法故居遗址的地皮,办事雷厉风行的她除四处奔走洽谈联系外还自任“工程总监”,亲力亲为地督造静宜女高的第一栋建筑——教学楼。
因国民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她们必须筹足10000元作为建校保证金,盖夏嬷嬷通过开封教区主教的帮助争取到了一笔无息贷款,才渡过了资金难关。教育部要求学校必须有礼堂、实验室、图书馆和宿舍,于是盖夏嬷嬷又贷款2500美元,学校的硬件才算初具了规模。静宜女中的办学硬件,全靠美国修女总会一次次的艰难募款,一笔笔爱心奉献款陆续汇到了中国,可以说静宜女中是通过无数美国天主教徒的拳拳爱心所建立所生存的。1935年,亚加达修女临终前对盖夏嬷嬷说:“等她到了天国,还会继续帮助盖夏嬷嬷筹款”。
国民政府教育部门核准静宜女中收取学生的费用是每年20元,这微薄的学费根本无法维持教师费用和学校的其他用款。学生交的学费只够教师二到三个月的薪金,不足的资金全靠美国总会的资助。每当教师的薪金难以开支,或总会的拨款出现断供,盖夏嬷嬷就会进行一次特殊的“乞讨之旅”,她会日夜兼程地奔去北京、上海或武汉等地,找她熟识的外国和中国富人募捐化缘,请求这些有钱的朋友帮助静宜女中度过难关,因有感于盖夏嬷嬷孜孜不倦致力中国妇女教育的崇高人格,她每次都能如愿以偿地“乞讨”到一定数量的爱心捐款。
身患肋膜炎与心脏病的盖夏嬷嬷带着一群坚韧不拔的修女们用陆陆续续募集来的一笔一笔爱心款,一栋楼一条路一座房一个实验室一片操场、辛辛苦苦地建起了静宜女中并让她日益茁壮。一年后的1932年8月,“河南省私立静宜女子高级中学”终于被河南教育厅批准成立。招生广告一见报,随即有150名女生报名,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后录取了其中的87名;初中部59名,高中部28名。在初中部的59名学生中,还有一位在三十多年后为坚定不移遵循“见义勇为,坚守正义,追求真理”校训而无私奉献爱心的王佩英同学被无数中国人所敬仰缅怀。到抗战前夕,静宜女中已发展成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校风、教学设施及教学质量皆首屈一指的女子学校,学生人数到1937年已扩大到了500余人。
静宜女中除了有中西合璧、砖木结构、造型新颖的现代校舍外,还有一个声名卓著的9人校董事会,其中的知名者如校董马相伯(著名教育家、耶稣会神学博士、南开大学创办人)、校董齐真如(教育家、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校董兼首任校长英启良(天主教徒、教育家、抗战胜利后的北平特别市教育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校董陆伯鸿(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及天主教徒),1936年校董会又增加了刘峙与商震等军政高官及天主教徒、教育家英千里等4位校董;女中还拥有当时最好的教师团队,大部分均为毕业于北平教会辅仁大学的校友;静宜女中还为多灾多难的中国贡献了大量的杰出女性人才,其中的知名者如台湾女作家郭晋秀、台湾女演员赵抒音、生物化学家王克勤、第33届南丁格尔奖得主吴静芳、大陆戏剧表演艺术家任均、表演艺术家及电影编剧导演孙维世及其表妹王晶晶、名医马金凤、牧师王绳彩、作家郭良玉及抗日女战士席佩兰等。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静宜女中再次被迫停课,盖夏嬷嬷就带领修女们每天都去火车站参加伤兵急救护理,随后又在天主教开封教区意大利籍谭维新主教的协助下,将学校改为临时难民营,在教堂钟楼上悬挂特制的巨幅意大利和梵蒂冈国旗以避免日军空袭及日军入内骚扰,难民营不分宗教信仰地先后收容救济了近万名中国难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盖夏嬷嬷及开封地区的17位美籍修女们全部被押送到山东省潍县的日本集中营关押,后经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与罗马教廷出面斡旋才得以获释,开封静宜女中也获得了日本占领军当局必须由意大利及德国籍神职人员负责管理的复课准许。
静宜女中在大陆办学施教的16年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的累累硕果,应当与既懂教育、又富有慈爱之心、更尽心尽力严格办教育的盖夏嬷嬷显然存在着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作为女中的最高教务管理者,为了能培育出真正的淑女,她一面视每一个静宜学生为自己的“亲生女儿”并时时给予绝无细微差别的爱抚关心,但同时为了确保女中能培育出真正合格的现代淑女,她还为静宜女子中学编制定了一整套严谨、详尽、完备、人性化、可操作、规则细目多达300余条的《管理章程》及通俗适用的《校训》,校训的重中之重内容如下所述:1、锻炼体格,期能刻苦耐劳、战胜困难。2、训练意志,期能刚健笃实、见义勇为。3、启发思想,期能遇事反省、破除盲从。4、练习自治、期能善用权能、服务纪律。5、讲究卫生、注意美观、养成爱美整洁之习惯。6、注意社交、娴习辞令、养成活泼善群之态度。7、爱护公物、善用钱财、养成节俭尚公之德行。8、指导服务、提倡竞赛、养成和平合作之精神。
静宜女中的最高办学宗旨是要把每一个女学生都教育成“有社会责任感、有公德、有独立人格、有良好兴趣、有服务社会意识”的现代女性。静宜女中在开封办学的16年中,无疑既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目标,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这些目标。
1948年,因大陆时局动荡不安,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多方督促下,已63岁高龄的盖夏嬷嬷不得不带领着她的教师团队转移到台湾省台中市积极筹备复校复课事务,很快就在最初创办的“天主教英语补习学校”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扩建成出了“台湾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静宜女子文理学院”(当时为台湾唯一的女子大学)、“静宜女子大学”,1993年又升格为学科院系齐全堪与台湾大学、台湾交大、台湾清华及淡江大学媲美的综合性私立“静宜大学”。
1964年,在“静宜学校”的事业与荣耀再次蒸蒸日上之际,为中国任劳任怨、孜孜不倦服务了44年之久“静宜妈妈”盖夏嬷嬷却因积劳成疾而在台湾忍痛告别了她侍奉了一辈子的上帝与众多的“中国女儿”,与世长辞,远赴天国了。
自1990年代开始,静宜女中及盖夏嬷嬷的故事又被世人重新关注敬仰和缅怀,各类纪念歌颂静宜女中与盖夏“妈妈”的活动陆续出现,海峡两岸的静宜校友后代们还成立了“静宜后人联谊会”;后来开封第八中学又改校名为“静宜中学”并且在已面目全非的校园内设立了“静宜女中纪念馆”;而中学女教师徐玲女士则精心编著出版了由9篇文章组成(其中有5篇为静宜后人的纪念文章)、图文并茂、感人肺腑的纪实体文学作品《静女其姝—从静宜女中走出的她们》,让更多的国人得以认识了这位穷尽一生全心全意为中国妇女做无私贡献的盖夏嬷嬷。
2019年夏天,开封八中(原静宜女中)的徐老师,受“王佩 英慈善基金会”的委托,率静宜女中校友后代团队去盖夏嬷嬷所在的修女会总会——美国印第安纳州圣玛丽森林主顾修女会寻根,无意之中还发现了一张1933年静宜女中14位学生的珍贵照片,照片背后写着:这是当年16位天主教教徒中的14位同学。在天国中的盖夏嬷嬷获悉这些信息后,想必她老人家一定会欣慰无比地开怀大笑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