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承建中山陵的地产大亨姚锡舟
姚锡舟(1875~1944),名锦林,字锡舟,南京中山陵陵寝及附属建筑群承建商、中国水泥工业先驱,还享有“民国地产大亨”之誉称。姚锡舟出生于上海县南姚一农民家庭。13岁即独自外出谋生,先后充当童役、小贩、筑路工及小包工头,曾受教于当时的著名建筑师杨斯盛及江裕生,因其天资聪慧、对技术精益求精且为人忠厚诚实,年青的他很快就在竞争激烈的营造行业中站稳了脚根,其间他还与颇为青睐他并推荐他承建怡和纱厂工程的挪威著名建筑师穆勒合伙创办了集设计与施工为一体的“协泰洋行”,属于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建筑企业。
1900年(光绪26年),年方25岁的姚锡舟在上海创办了 “姚新记营造厂”。1904(光绪30年),姚新记营造厂因承建上海电话大厦而崭露头角。此后,又因建造上海外白渡桥、中央造币厂、法国总会(上海花园)、南京南洋劝业会、孙总理陵园(今中山陵)及上海和记洋行大厦等著名建筑而闻名于全国。
1921年(民国10年),姚锡舟联合上海金融界及实业界人士李伯行、萨桐荪、吴麟书、陈光甫、聂云台、鲁经海及矿山主屠述三等,集资银元50万两(姚氏投资20万两),在南京市东北郊的龙潭镇(当时隶属属句容)创办了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泥厂),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从德国购买了机械及旋窑等设备,1923年竣工投产。翌年使用“泰山牌”商标的纯国产水泥即大量投放市场,不久后即成为全国驰名商品,扭转了当时全国仅有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和湖北华记洋灰等极少水泥企业的落后状况。
为扩大生产,抵制外货,姚锡舟又于1926年毅然将水泥厂的全部资产向上海银行界抵押,换取了资金规银百万两。他的扩产计划得到了民族实业家荣宗敬的热情帮助,于是顺利购得了太湖水泥厂的2套旋窑,大幅增加了产能。数年后,中国水泥厂已发展成为规模与产能仅次于唐山启新(商标“马牌”)的中国第二大水泥厂。“泰山牌”水泥还远销香港及南洋地区,并被使用于中央造币厂、钱塘江大桥及总理陵园等工程项目中,迅速成了当年中国的名牌水泥之一。1935年夏,他偕其子清德专门赴日本考察水泥工业。次年,为了使用国产麻袋包装水泥,不断创新的他联合中国化学大亨范旭东等共同创办了永新麻织厂;1940年,为改进水泥包装,降低产品的成本,他又投资创建了华伦造纸厂。
1925年12月,姚锡舟的姚新记营造厂在中山陵园一部工程(主体工程,包括陵寝、祭堂及其他附属建筑)的招标中力克6家同行而中标,中标价为规银44.3万两(陵园最终总造价为规银127.364万两)。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总理陵园筹建管理处在招标文件中还指定工程必需使用中国水泥厂的“泰山牌”水泥。
工程开工后,因战乱匪患频仍而无法连续施工,1927年,北伐军与军阀孙传芳在龙潭地区激战,中国水泥厂还被孙传芳强占作为自己的前线指挥部。北伐战争结束后,陵园工程陆续恢复了施工,1929年春,姚新记承建的陵寝及附属建筑工程正式竣工移交。因工程施工数次中止,施工期拖延过长,加上银两与银元兑换率的变化,姚新记营造厂的实际工程支出费用与国民政府出具的《工程决算书》相比,姚锡舟的亏本总额高达白银14万两,但姚老板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政府的工程结算造价,因为他很早就已成了民主革命前驱者孙中山的忠实粉丝。
身为大商人的姚锡舟还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他捐款设立临时伤兵医院并慰问伤兵及医护人员。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他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军方及三井财团“合作”经营中国水泥厂的提议。此外,他还热心于慈善事业,曾两次捐款设立了难民收容所,收容保护难民逾万人;1938年姚锡舟携家人远赴香港避难。
姚锡舟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闻广识,英语口语十分流利,管理企业井井有条还富有创新精神。他平时十分重视培养人才,除送自己的孩子姚乃煌、姚乃炽、姚乃康、姚乃寿等分别赴德、英、美及瑞士等国学习水泥、机械与纺织等专业以求深造外,还资助本公司王涛等有志青年赴德国留学。
在工作之余,民国地产大亨姚锡舟还联手与自己有同样兴趣的公子姚乃炽在上海虹桥地区的乡村中收购了一位德国人的花园别墅,后又收购了附近农民的一片棉花田,自1936年开始到1946年竣工,营造出了“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平面布局新奇浪漫、还包括精心设计之“怪屋”别墅及姚锡舟墓园的“姚氏花园住宅”(后为姚乃炽私宅)。
196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征收此花园别墅,由工程兵部队专门负责施工,改建成了专门接待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国家元首与首脑的“西郊宾馆”(今虹桥路1921号),之后还在大花园中建了好几幢办公及员工住房,不久后,在“要准备打仗”最高指示的指导下,又建造了数个代号414的“专用防空洞”。
因姚锡舟的后人当时大多都旅居于欧美国家,在当时那种特殊环境下,也很难联系上相关的产权人,因此留在大陆的后人姚清德就只能按有关规定接受了政府的拆迁安置与补偿,去另觅住处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