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1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朱厚泽十周年祭丨俞梅荪:仁心厚泽 心系苍生

俞梅荪 新三界 2022-01-01


人物简历

本文作者


俞梅荪,1953年生,在江西农村插队8年,1984年北京大学法律专修班毕业,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1988至1994年担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原题

仁心厚泽  心系苍生

——送别"三宽"部长朱厚泽




作者:俞梅荪 



        作者按:2020年5月9日,收到朋友发来《追忆厚泽:辞世十周年,先生的精神格外需要铭记》,忽然想到朱厚泽离开我们已十年。作者周志兴学兄当年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他深情叙述的那些人和事,我略知,感到亲切。我翻出当年前往医院送别朱厚泽,撰写的本文稍作删改,送给大家参阅,以缅怀前辈。


      2010年5月9日中午,一条手机短信牵动了人们的心,牵出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宣部原部长朱厚泽走了,我深为痛心。


      5月11日早上,因路上堵车,我跑步于8点50分赶到北京医院送别大厅。在签到台领到朱家人赠送的单页对开彩色纪念卡上,朱厚泽微笑的侧影和其散文《山之骨》及两张摄影作品:金色的田野、根扎大地。伴着熟悉而深沉的老歌:“我深情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这一切使人感到宽松和随意,如果不是内页66字讣告:“根据朱厚泽遗愿,丧事从简……”和家人对亲朋好友的感谢语,似乎是来与他重逢的。


        大厅悬挂着横幅:“厚泽我们永远和您在一起。”遗像下是家人的五个花圈。朱厚泽安卧在白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格外夺目。墙上挂着94岁李锐(中组部原副部长)前来送别并手书的挽联,道出人们的心声:“高谈改革靠三宽,藏富于民天下安,生活会时心似火,铁肩道义更尤先。”(注:党组织的“生活会”。)



        9时26分,李普(1938年加入中共,新华社原副社长)到来,他坚持从轮椅中起来,被人搀扶,颤颤巍巍地走到朱厚泽遗体前鞠躬,献上一支花,端详片刻,绕行一周。93岁李普送别80虚岁朱厚泽(1949年加入中共),可谓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别有一番伤感。另有一位瘫痪的新华社离休记者,由其夫人推着轮椅默默在此良久。


        9时30分,85岁李洪林(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送上挽联:“一生蹉跎成千古,一言不朽是三宽。”他对我说起,自己在朱厚泽上任之前,已被调到外地工作了,在朱厚泽下台后,与其结识,成为知音。


       9时35分,孙长江(78岁,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之一)由朱华(朱厚泽之子)陪着含泪致哀。


        9时40分,两位30岁人跪在朱厚泽遗像前叩头痛哭。


        9时41分,一位40岁人在朱厚泽遗体旁失声痛哭。



        前来送别的还有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赵紫阳之女王雁南夫妇;中央政治局原常委胡启立、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杜导正(88岁,1937年入党);于浩成(82岁,中国政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杜光(81岁,中央党校离休教授)、杜高(80岁,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离休)、曹思源(原《企业破产法》起草小组长)、施滨海(《法学》记者)等各位,我均久违啦。


      数百人上千人在院内和医院大门外的胡同里伫足交流,许多熟悉的面孔,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有改革成果颇丰的学者和媒体记者,有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年轻网民,集政治、经济、法律、新闻、历史等领域的老中青三、四代人,成了追求改革开放人士的大聚会。其中有我认识的师友张显扬、姚监复、李树桥、戴晴、秦晖、吴思、卢跃刚、陈小雅、崔卫平、余习广、董郁玉、袁绪程、张曙光等。


      9时58分,亲友们向朱厚泽遗体作最后告别。朱华、朱宇峰(朱厚泽之子和之孙)捧着遗像,引领灵柩上车。灵车缓缓驶出,壮志未酬的思想解放的先行者,一去不复返了,望着远去的灵车,我悲痛之极,潸然泪下。他的骨灰将送回家乡,长眠在他深爱的山野。



       之后,我随着朋友进了餐馆,继续谈论着有关朱厚泽的话题。


      1983年,朱厚泽任贵州省委书记,大胆改革,施政开明宽松,政绩卓著,在1985年7月被调来北京,接替中宣部长邓力群。


     1986年7月,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等多种场合,他不断指出:“对于跟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有弹性一点。完全刚性的东西比较容易断裂,它不能抗冲击。”(朱厚泽:《关于思想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人民日报》1986年8月11日第7版


      他提出“宽松、宽容、宽厚”,深得民心,辅佐胡耀邦总书记推动阳光政治,挣脱长期以来保守僵化极左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为改革开辟宽松的舆论环境,成为30年来我国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小阳春”。当时我在国务院从事立法工作,感受到舆论界勃勃生机的新气象。



1989年5月,朱厚泽担任全国总工会第一书记。朱厚泽成为在中宣部工作的时间最短,却最有建树,最得民心的部长。


      1990至1991年,是中国不知向何处去的社会大倒退大萧条时期,我随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到中南海北面的俱乐部,遇到朱厚泽、胡启立等在此赋闲健身。1991年1月24日,朱厚泽写《山之骨》文,盼望人们如“山之骨”,坚强地站起来并深感任重道远:“对这一天,人们满怀希冀、信心和激情。但是,那只能存在于未来,我们难以触及的未来。它不会出现在明天,或明天的明天。”


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召开,开始新的改革开放。


     多年来,他走访基层做社会研究,在一些会议上,不断发表提倡宪政民主法治,反思党建理论的言论和文章,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切中时弊,点醒人们。


      朱厚泽在《炎黄春秋》创刊15周年的会上说:“我要讲两句话:一句叫保持记忆,一句是留存信史。一个失去记忆的人,是无法理喻的人;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无法预期她的未来的。忘记了历史,就只能在原来的地方踏步,只能在已经逝去的生活里往复循环。”


    朱厚泽的离去,牵动着数百上千人从各地赶来,牵动着对一个充满希望而激情燃烧时代的记忆;人们对他的景仰,出于其心系苍生的无私无畏;对他的怀念,是对“三宽”精神和民主政治的向往和企盼。



2010-05-20发表
2020-05-10修订

延伸阅读

俞梅荪:对胡耀邦的追忆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胡耀邦专题
陈侃章:吴江屡次“直谏”胡耀邦
赵瑜:1981年,胡耀邦赴山西"解疙瘩"
陈侃章:历史地看待"真理标准讨论"问题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老鬼:怀念耀邦

知心姐姐姜达雅:胡耀邦救了我一家
蔡晓鹏:从胡耀邦诚待起义将领裴昌会聊起
丁品:胡耀邦在黄湖农场被取名"胡彪贤弟"
陈创:胡耀邦胡启立下放的黄湖五七干校
张伟光: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帮了一点忙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陆滨芊:春雨潇潇共青城
胡耀邦:一代人的精神激励者
刘崇文:最后半年的胡耀邦
胡耀邦:让中国回归“常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大讨论
赵树凯: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最后一次见到的胡耀邦
1988年春节团拜会高层聚会一瞥
戴煌: 胡耀邦平反的第一个“右派”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贝璐瑛:胡耀邦给我介绍男朋友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张扬:胡耀邦批示为《第二次握手》平反
李昭老人魂归共青城,与胡耀邦合葬
胡德平兄妹送别母亲李昭魂归共青城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