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菁英丨查建英 :离开中国之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新三界 2021-04-24

 作家简历

查建英


查建英(笔名扎西多),北京人。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19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出版非小说类英文著作《China Pop》《弄潮儿》,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等。出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原题 

查建英侧记:

男气的女作家







作者:李杨



查建英在生女儿的头一天晚上还在看网球赛。“我完全热爱大球力度的美。跟我个人有关系,个子高、北方人。”

电话那头正是纽约时间的子夜。近三个小时的访谈,査建英的讲述从细碎到达流畅。我仿佛看到她穿着服帖柔软的家居套裙,不自觉地陷入寓所的大沙发温柔腾出的空间。对话中提及前不久法网夺冠的李娜,电话传来她突然半立身子掀起的气流声。她喜欢娜姐这个“湖北蛮子”,包括在赛后致辞中的心直口快,包括在赛场呵斥老公的大发雷霆。

査建英的母亲是湖北人。“湖北蛮子在我血液里头。包括和朋友相处,甚至在录《锵锵三人行》的时候,说到不高兴就会突然大发雷霆。”父亲査汝强来自江苏,常年研究哲学,自是吴侬软语、谨慎悉微。

“父亲不像中国传统的家长,他是我的一位朋友,是开放、平等、民主的关系。”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子,査建英和父亲有如老友的亲近和默契。她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人小孩,在饭桌上讨论的问题是“宇宙到底是有边的还是没边”。


査小姑娘的文革记忆


1960年代,文革爆发,上幼儿园大班的査小姑娘还不懂什么是宇宙。査家爸爸每天从社科院下班回来,一定给她带本书,小人书连环画什么的一件不落。“家里只要是书架上的书,我都可以看。”査建英的童年书单偏于古典,《三国》《水浒》《东周列国志》,到了11岁初看《红楼梦》,也没有哪个大人拦着不让。

但査建英一直懊恼,读书的童子功没练好。60年代一辈的小学和中学,课业荒芜、书资匮乏。在“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童年”,査建英曾翻遍家中潮湿霉暗的角落,像饥渴觅食的猫咪,寻找未被红卫兵抄走的只言片语。

“文革开始的时候我才6岁,记得连幼儿园阿姨都带着我们小的,抬着浆糊去刷大字报。”査建英亲历的文革十年,不自觉竟生出一种解放感,“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表现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因祸得福,获得一种自由。”


疯狂和自由、脱序与解放,如刀之双刃,过犹不及。“从理性上,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反感文革式的思维,所谓的大字报、口号式语言,以及非黑既白、敌我分明的思维方式。但是反感可能也变成了一种情结在纠缠你。”

反观这十年,査建英体会到一种解释的复杂性——无法百分之百认定文革是负面的。査建英认为,在做了限定词之后,文革对某些纯朴的个人而言是呼吁平等的契机,让他们把对尊卑秩序的不满释放出来。“如果把某些合理的情绪一概抹掉,自己则不自觉的陷入到非黑既白的思维模式里边。那这恰恰是总结文革遗产的时候一定避免的。”

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査建英17岁,刚下乡不到一年。与离开学校近10年的老三届相比,她暗自庆幸,“重新复习比较顺,最后如愿考入北大中文系,就像猛然有一天梦想成真,好魔幻主义!”

1981年夏,北京大学图书馆前。左起:叶君远、查建英、黄子平、陈建功、李彤


北大岁月与80年代


北大四年,她记忆里做过最轰动的事,就是穿着手缝的喇叭裤在学校大饭厅跳舞。后来,她开始参与集体逃课行动,为的是从郊区赶进城里参加《今天》的聚会。《今天》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文学青年中最著名的文学刊物,“是北岛、芒克、舒婷他们办起来的。他们没上过大学、都是工人。北岛是我们那时的偶像。”这一群清癯单瘦的小青年,在紫竹院公园里围着圈儿朗诵诗歌。他们大多穿着白衬衫蓝外套,眼神迷惘、又容易陡然亢奋。

“80年代的整10年,是夹在极度政治化的社会和后来非常商业化的社会之间的、短暂的过程期。”20年之后,査建英撰写《80年代访谈录》引起共鸣,最能这本书感同身受的是曾经衣着平淡、表情下埋着似有似无的深刻的青年,而他们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中坚。某一次,查建英和于丹聊起80年代的气质,说到那是中国的潜消费时代,大家对钱没什么概念。人们不仅仅讨论中国向何处去这种大问题,而且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的彻夜讨论。质朴的价值观在现在人看来,都是不切实际的事。


继《80年代访谈录》之后,市面上陆续出现类似的回忆录,甚至有学者认为应该成立“80年代学”,予以系统研究。但查建英对此保有克制,认为如果从谈论质量的绝对标准来说,80年代其实是一个在长久封闭之后、重新开风气之先的定位;而不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丰富、恒久的实体呈现。“研究它有必要,但没有必要夸张它的重要性和质量。你要是在很匮乏、很贫穷的地方进行文化生产,而且还需要文化之花开的特别丰满、特别美丽的话,这也不切实际。从这意义上讲,我们也没有必要就把80年代浪漫化。”


离开中国之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大学毕业之后,査建英获得在美国进修学业的机会,从此大半时间居留大洋彼岸;重新熟悉另一套成熟的社会运作系统、尝试另一个万里之遥的地域观察角度,“我离开中国之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查建英的写作,立足于向外国表述真实的中国人,她认同这种纵深的、“长镜头式”的表达方式,一如她对中国社会之变革抱有的看法。“在这100年里边,我们已经尝够了激进主义的苦果,我们已经付了很多的学费。所谓“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一种中国智慧,西方需要理解。中国的变化,不应该老从所谓的新闻热点中匆忙下结论;我更希望用人的变化来承载中国的变化,比如几十年的历史回忆录。”


她的英文作品,充盈着中西文化碰撞的意味;行文中潜游含蓄的反思,像一个中国的古远诗人,低吟走入历史深处。查建英写作的Tide player,取意北宋词人潘阆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书里讲的是中国的时代推手,人的力量与历史机缘最美妙的契合。

颇具历史感的文字、对自我情绪表达的克制,查建英为此受到好友赵越胜(1980年代北京著名沙龙策划人)的“批评”——太“男气”了,一点都不像女人的作品!

查建英不同意好友的观点,认为人们容易把男女归类,女性作家应该阴柔而情绪化,男性则理智刚硬。如果任何一个东西是单质性的,在他看来就不够丰富、丰满,就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继续着非黑即白的线条,太简单、乏味,太不好玩儿了。“所以你看到一个真实的女人和一个真实的男人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每个人身上阴阳的比例不一样罢了。”



延伸阅读

 查建英:80年代是一个浪漫时代


原载凤凰网2011年7月6日,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80年代

赵越胜:骊歌清酒忆旧时
曲啸教授的心理是怎么崩溃的?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的清华"青椒"人人都想出国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陈原:人民日报为崔健《一无所有》正名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国际舞会王蒙:人生历练,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野夫:烈士王七婆,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