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温故丨蒋蓉:越南,熟悉而陌生的“隔壁老阮”

蒋蓉 新三界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蒋蓉,文革中当过知青、工人。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1986年到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越南,我生命小河中

浅浅的涟漪




作者:蒋蓉



越南,在资讯不发达的少年时代,是与中国交好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所以熟悉,不是因为和这个国家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而是因为美帝国主义。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越南,是我少年时期参与道义声援最多的国家。

小学期间,曾经有真实的越南人从我的生活边缘擦过。上个世纪60年代,西南师范学院也有少量的留学生,具体情况我不知道,只是特别偶然地碰到了越南留学生。那时,我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队,打球入魔了,除了学校的训练,每个周末,我都在完成家庭作业之余,跑去学院的体育场乒乓球室,和同学一起练球。

我们练球,也没个老师指导,就是用模仿别人的或自己杜撰的动作乱打一气,而已。那次,我们激战正酣,球室来了两三个和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当然不是外星人,和我们的差距也不能用“霄壤”来譬喻,但确实令我们惊喜交加,因为他们是外国人——越南留学生。

最让我惊讶的,还不是乒乓球室里突然出现了原本遥不可及越南人,而是他们的肤色超越了我的想象,同属亚洲,在电影里、歌曲里、口号里熟悉了的越南人,竟然这么黑,(后来我去越南芒街看到的越南人,肤色和我们并无大异,小时候看到的,不知是不是越南的少数民族)我非常困惑。在我的认知里,那么黑的肤色应该属于黑非洲。不过,越南留学生对小朋友很友好,他们的球技水平不高,乐意和我们一起切磋。我们欣然同意,毕竟他们是外国人,和外国人一起打球,亢奋劲儿和发人来疯类似。越玩越嗨,忘记了回家这档子事。

其实家长从未支持过我打球。我哥哥不怎么打乒乓球,他喜欢打篮球,父母却给他买了贴着海蓝色颗粒胶皮的球拍(这在当时的小学生中算好的);我喜欢打球,只能用我哥哥淘汰的木板球拍。不过他们给我买了一把口琴,我哥哥没有。也许他们不希望我因为喜欢体育运动而成为一个野叉叉的丫头。口琴好歹也算个琴吧,琴棋诗画,可能是他们培养女孩的目标,我却不争气,一技无成。

在乒乓球室挥汗如雨的我终于想起该回家了,辞别越南大哥哥,走出乒乓球室还手握球拍一路比划着抽球挡球寻找感觉。还未走出大操场那个斜坡,一仰头,撞上了站在路当中面色铁青的父亲,他喷着火苗的眼珠子突突地砸了过来,吼:几点钟了?!干啥子去了,咹?!我嗓音颤抖,打球。和哪个打?!这么晚还不回家!以后不准去打球!!弓着身子从他面前滑过,我心跳如奔兔,他蒲扇一样的巴掌扇过来是无需更多理由的。

屈服于父亲的威严,那以后,我再没去体育科的乒乓球室打球。小时候,我母亲总说我做事三分钟热情,打乒乓球就是一个佐证,我参加球队不过数月就退出了,但和皮肤黝黑的越南留学生打球这件事潜伏在了记忆海洋深处。

我们的生活中,越南出现频率比朝鲜、阿尔巴尼亚高得多。比如我们参加反美援越的游行,高喊打倒美帝的口号,激情演唱支持越南抗击美帝歌曲:

中越人民是亲兄弟
我们两国唇齿相依
侵犯越南就是侵犯中国
我们坚决不准许
不管狂风大浪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支持越南抗击美帝
我们永远不分离

在学校节日联欢晚会上,援越抗美是很多班级表演节目的内容,越南南方抗击美帝的故事也是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的重头戏。

我看的第一部越南电影(哪一年不记得了),是表现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舞剧“义静烈火”。可能因为年龄小,没怎么看懂。

从小学到中学,当时能够看到的越南电影大约都看了。越南的电影多同打仗有关,艰辛探索期间,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升斗小民们,根据当时中国人能够看到的外国电影的显著特点,编了几句幽默感十足的顺口溜:朝鲜又哭又笑;越南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

我看过的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没印象,唯一留下一点记忆的,是名叫《同一条江》的影片。我所记得的不是电影的完整故事,而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好像没什么对白,一切都静悄悄地展开:夜里,一条船,在河里划来划去,分隔两岸的恋人家人偷偷相会,在悄无声息中展现普通民众因为南北分离而遭受的痛苦。后来有一首歌:

解放南方,
坚决向前进,
打败美帝,
消灭卖国贼。
骨肉离散,
仇恨冲天,
江山分割到哪年
……

让我常常想起《同一条江》这部电影。

运动初期,虽然不考试了,但学校还是循规蹈矩放了暑假。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所事事的我,经常去看街头或露天广场的文艺宣传演出,也去看过一次街道上的抄家成果展示。

抄家大规模开始的具体时间我不清楚,街道上的抄家成果陈列在靠近嘉陵江边的那条街上,黑五类分子被拉出来在人行道上靠墙根站着,有的还被强迫站在摇摇晃晃的小凳子上,人行道地面摆着从他们家里抄出来东西。那时不懂古玩字画,以为只有金晃晃亮闪闪金条银元宝石才是值钱的玩意,看了一圈,没看到晃瞎眼睛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也许这些东西被抄查后即去向不明,也未可知)和我之前的想象差距甚大。

那段时间,西南师院校园内的批斗和抄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一天,隔壁中文系的毛伯伯家门口突然来了一帮学生,人数不是很多口号声却穿云裂石。据说毛伯伯是中文系的“三家村”成员之一,我没敢出去看,左邻右舍都诚惶诚恐龟缩在家中,谁也不知道哪一天群情激奋的学生就会从天而降,落点恰好是自己的家门口。

记得一天吃午饭,父亲突然问我,如果他被写了大字报,怎么办?我愣住了,脑袋一点一点往下垂,垂到几乎把脸埋在了双手捧着的饭碗里,竭尽全力把眼泪的洪峰阻挡在闸门之内,半天,嗓音哽咽:你要是真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也写。泪眼朦胧的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他问我的时候面颊上带着期许的微微笑意,僵硬在了脸上。父亲打骂我们的时候,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做他的子女,如果父亲再成了反革命,我真的不知该如何面对……

探索伊始,学院内斗争的矛头完全对准了知识分子,排山倒海的大字报覆盖了包括被定义为反动学术权威在内的所有教师,内容千奇百怪。比如,我父亲名下的大字报中就有这样的内容,指他花自己的钱帮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是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革命接班人。不过,我从未去看过一张大字报,这些都是听我哥哥说的。

街头的文艺宣传,谁是组织者不清楚,主力队员都是放假在家闲极无聊的青少年,(其实全是少年,但那时15岁以上就被划为青年了)有没有表演天赋不要紧,只要有爱好有一腔热情统统可以加入。组织者当然不可能提供任何演出服装、道具和化妆品,演员们穿自己的衣服,素面朝天,在大街上扯个横幅,招徕观众围个圈子就开始表演。这种演出谈不上任何艺术性,也绝非为了娱乐群众,就是为革命大造声势而已。各个宣传队表演的节目大同小异:歌唱“十六条”,歌唱文化大革命和伟大领袖,其间,也会穿插一些抗美援越的节目。

追看文艺表演是我从小的一大嗜好,这个假期赋闲在家更是痴心不改,不遗余力追逐这种毫无艺术魅力的街头表演。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宣传队的表演唱:“越南有个小姑娘”,叙述一个被美帝杀害了父母的小姑娘,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北方,学习成长并不忘仇恨,立志赶走美国狼,解放南方家乡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女孩子们在表演过程中展示的非常应景的创造性。节目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姑娘擦干悲痛的眼泪,怀着仇恨奔向北方。翻过了多少山,跨过了多少江,游击队叔叔来帮忙,姑娘来到北方……”表演队里没有“叔叔”。本来女孩们按原歌词唱也没什么,表演和真实是两回事,谁都懂。可是她们偏偏选择了出乎意料的创新,演员们围成半圆,亲切关切爱意切切地对着中间的“越南小姑娘”唱了一句——“游击队孃孃来帮忙”。“孃孃”二字重庆话唱出来是“良良”(平声),虽然我也是重庆人,但用“良良”替代叔叔,还是直接点击到了我的笑点,我“噗嗤”笑出了声,惹得旁边几个观众侧目而视。我赶紧低下头退出人群,还好,他们默认了我的悄然离去,没有人举起拳头喊吓人的口号。

这个细节,几十年也没被岁月洗白。

越南统一祖国没有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特别是越南南方人民顽强坚持反抗战斗。越南南方著名的革命者阮文追,事迹广为传播,当时流行的一个组歌叫“椰林怒火”,其中一首是专门歌颂阮文追的。
 
大海啸 高山唱
你的名字传遍四方
阮文追 阮文追
英雄的阮文追
你坚贞不屈
你英勇顽强
你是越南人民的骄傲
你的生命放射着光芒
 
阮文追是越南的英雄,也是中国青少年崇敬的革命战士,他的妻子写的回忆,在青少年中广泛传阅,激起了这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对美帝的强烈仇恨和战斗激情,后来知青上山下乡,不少人悄悄越过国境跑到缅甸参加他们的解放战争,和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从小到大,我的视听没有离开过这个南边的小国。当然,我们的所有资讯,都只来源于一个统一的渠道。

到了1990年代中期,因出差广西,我们一行顺便去了一趟和广西防城市东兴镇山水相连的越南芒街,芒街之行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却是我迄今唯一的一次出国经历。

之前,世界地理知识阙如,望名生义,以为芒街是因为盛产芒果而得名的街道。进去了才知晓芒街并非一条街道,更和芒果扯不上关系,它是越南广宁省海宁县的县城。

那时,中国人去越南边境城市有些高高在上(据说现在已经需要偷渡了,网络上还有偷渡者被抓捕的报道),办个入境证件比办港澳通行证还容易,导游很快就搞定了,都不需要我们自己排队费口舌。

芒街与东兴镇一水之隔。河不大,名北仑河,河水是那种很沉重的绿色。一座崭新的水泥大桥横跨河面把两个国家连在了一起。导游说,原先小河两岸都有好多房子,两岸通婚亲朋甚多来往密切。如今,东兴镇倒是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而我们眼前的小河那边,只剩了一幢房子的断壁残垣孤零零兀立在河岸,昭示着被淡忘了的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的风景,荡然无存。
 
买了一顶越南特色的斗笠
 
芒街的华侨,大约在1978年被越南当局驱赶一尽,我去那次,满大街的小贩都是操着生硬广东话,眼巴巴指望着赚中国人钱的越南人。边贸,事实上也没什么东西值得下手。观光的中国人很多,问问价凑个热闹,真掏腰包的很少。小贩们的摊档上,除了那种尖顶斗笠极具越南特色外,其余的商品,基本上是在国内任何城市的地摊上都能见到的假玉器假首饰和各种劣质化妆品。所以,人们多是花1元钱换1000越南盾,或花10元钱换几百泰国铢带回国做个纪念,也有人买花几十元或数百元,买一本的世界各地精美邮票。

芒街10公里以外,有一个名气颇大的海滨浴场,据说越南国家领导人也常到那里休假,来观光的中国人纷纷慕名前去,越南人便找到了赚中国人大把钱的机会。我们一行人包租了一辆旅游车。上了那辆十分陈旧且座椅破烂的中等面包,时光一下子倒流了十数年,回到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初期。开车的司机是一个胖胖的中年人,穿一身草绿色军装,像个出来打工挣钱的老实庄稼人。上车时我看了他一眼,他就对我笑了笑,这让我心里升起一种怪怪的感觉。

想起了1979年,刚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我们,从各种报道中得知爆发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年轻的热血立即沸腾起来。我们班几个女生搭乘公交汽车,一路高歌,歌曲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首著名的共青团之歌为主:“……再见吧妈妈,别难过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兼唱一些其它鼓舞斗志的歌曲。来到郊区公园,我们合影,互相留言,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色彩。

那时的我们,对战争的残酷和这场战争深层次的东西一概不知。只知道终于统一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的越南,竟然忘恩负义,在中国边境武装骚扰,造成边民的流血死亡。至此,唇齿相依的亲兄弟反目成仇,真刀实枪地干了起来。过程也很快,中国出兵开展自卫反击攻入越南,血腥的战争,让很多平民家的孩子把生命留在了那里……

我们的同学有现役军人,也有年龄十八、九的应届生,原以为不久就会有人应招上战场报效祖国,可每天等待我们的,依然是按部就班的课程,校园内平静如水,没有任何的战争动员和激情号召。没过多久,英雄们回国在各地作巡回报告,这才知道战争不需要我们,才觉得我们的冲动有点滑稽。

没想到十几年后,我真的踏上了越南的土地,而且是当年的交战激烈的地方,只是没有了枪炮声没有了硝烟没有了血与火,人们笑脸相迎金钱相见,开车的司机,看模样还是个退伍军人。

语言不通,一路沉默。公路倒是水泥铺的,但极窄,天气炎热车上又没有空调,只好打开车窗一任尘土扑面。道路两旁是空旷的原野,沿途几乎没有看到农户,一望无际的不是庄稼,而是长疯了的野草,令人难以想象如此荒芜的地方怎么会突然冒出个城市来……

到了海滨浴场,更觉得不可思议:这也算海滨浴场?与防城、北海那些设施齐全的美丽海滨浴场相比,这里还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同属北部湾,同样的沙滩海水,明明白白地书写出了越南的贫困。远处,有一些年轻的女郎在简陋的冰室、咖啡屋前招揽生意,导游说她们其实做的是另一种生意。据说,当局对这一行业视而不见,还准备牺牲一、两代妇女来发展经济。听了,我想起大学时代看过的日本电影《望乡》,历史惊人地重复着相同的故事,一个世纪过去了,女性仍然走不出这个悲剧。

芒街之行的最后一步,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幸运和骄傲,我在归途中,有些居高临下地为越南人民感到悲哀,还自以为是地默默许愿,祈望曾经也是多灾多难的越南人民,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2000年初期,旅居美国的朋友经越南旅游回国探亲,我们有一次小聚。见面的时候,我询问越南目前是什么状态。她回复,和我们80年代的时候差不多,不过那个“海上小桂林(或小阳朔)”,很美。

又是二十余年时光飞逝。

斗转星移。近年,越南开始以改革开放的成功形象碾压网络。各种数据都在高调宣示这个国家的长足进步:2017年越南贸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200%!比云南省都小的越南,对美国贸易顺差高达400多亿美金!2018上半年,越南GDP增长率达到7.1%,外资投资又同比增长8%……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年富力强的越南,正在我们的隔壁井喷式发力。关于它的将来,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些什么。但眼前,一张张惊艳的图片闪现,展示出一个现代化的富足国家形象,越南的改革和发展,是不是某些方面已经让我们望尘莫及?! 


繁华的城市和街市夜景



蓦然回首,20几年前我离开芒街时内心充盈的那种庆幸;我心态傲娇地为越南人民所作的那些祈祷,如今,会不会倒过来了呢?他们会不会居高临下,甚至以某种的异样眼光来看待我们,把同样的祷告奉还给我们呢?


清净整洁的街道



看见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在展示越南今天发展成就的同时,感慨我们已经被越南甩了几条街。越南,这个我迄今唯一去过的外国;这个我从小就熟悉的充满了火药味的国家,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岁月静好,这是他们人民的幸运。


至于我们,会不会真的被他们甩出几条街去?但愿不会吧。
 
2020年8月


酒店内


法式豪华住宅  


作者提供本号分享,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越南记忆

刘海鸥:我想奔越南前线参战,

路途险阻打了退堂鼓

红卫兵偷越国境援越抗美一段传奇

周恩来特批援越女兵战场秘闻:

半夜下河洗澡男兵放哨

邓小平决策对越自卫反击战内情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操风琴:“兄弟,我们同在!”

张志鸿: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女兵忆越战尴尬一幕:身体真的忍不了

操风琴:39年前的战争记忆

操风琴:懂你!1979年战争的母亲们

王红:胶片中凝固的残酷与悲伤

老山师长忆松毛岭大捷:

一天歼敌3000余人

幸存越军回战场祭奠战友遗骨遍地

老山女兵谢楠:为每座墓碑插朵玫瑰

"老山魂" : 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实
1988年南沙赤瓜礁海战追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