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组一等奖得主南星妍同学:扩大“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实干家

责任管理教育 ESD研究中心 2022-10-07

南星妍

西交利物浦大学大二传媒英语专业

2021亚洲教育论坛责任管理与青少年成长教育论坛暨青少年责任管理与成长教育学术演讲风采展示

中文组一等奖获得者



获奖选手介绍

我热爱书法、阅读与旅游。希望在练字时沉淀自我、不断自省;在读书时与智者对话,汲取智慧;在旅游时开阔眼界,保持热情。


Q1: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论坛的?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题目的?


学校通过邮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比赛和征文要求,因为以前也有参加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活动,我对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希望可以尝试参加。以前在参加有关于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活动时发现在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同时,也是因为现在社会数字化发展很快,指导老师和我提出来数字素养这个概念后,我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发现数字素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再结合之前在做一些活动的时候的经验,我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所以最后确定了这个题目。


Q2:回顾整个参加论坛的过程,你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收获?


有很多开心的瞬间,在论坛认识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看到有很多同学在可持续发展这个领域有自己的想法和贡献,跟大家的交流想法非常愉快。同时,还认识了很多老师、教授,聆听了他们很多主旨演讲,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由此更加激发了自己想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也希望自己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虽然两天的行程很累,但是还是很兴奋,因为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希望可持续发展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能更加大一点,因为大家现在虽然有关注,但是关注度还是不够,除了大学生群体,希望更多的人,无论职业和年龄都可以关注可持续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Q3:你是怎么理解论坛主题的,你觉得它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我对论坛的理解就是一个学术的交流会,是希望可持续发展和青少年责任管理能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影响,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同时,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起点,希望以后可以一直关注并践行可持续发展事业。


Q4:具体来说你觉得如何通过数字素养培养来提升低碳意识?


我写了两个方面的路径探索第一个就是比较有框架性,需要国家或者学校去制定一些政策、目标等来明确数字框架和数字素养评估体系。因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属于中国公民的一个数字框架和数字素养的评估系统。第二个是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去开设一些相关的低碳意识或者数字素养的一些课程,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例如去参加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比赛来潜移默化的培养、灌输这些意识。


Q5:为了推进数字素养的培养你们在学校里开展了什么样的活动?


我们有一个项目组,会办一些活动去唤起同学们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我们有一个15 ways in 15 weeks的企划,比如会教大家种植绿植;二手交换的集市;组织大家楼梯间寻宝,以此鼓励大家少坐电梯,多爬楼梯去健身;还有关于月经羞耻的宣传活动,只需要大家转发推文,我们就会给偏远山区的女孩子捐赠卫生巾等等。


Q6:在你的演讲里提到说想要将数字素养教育和低碳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但结合现在实际来看,在大学开展这种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其实很难,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我个人觉得可能可持续发展跟我们的专业相联系得比较少,比如说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环境这方面,可能某些专业会跟它联系得多一点,但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不是必修的,如果真的有这种专业课的话,可能感兴趣的同学也比较少,同学们在大学里面的学习是更倾向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其次,很少的人可以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可能跟我们的紧迫性太低有关。举个例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现在做一件损害地球环境的事情,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不大,保护环境对个人不是很紧急必要的事情,所以大家很难去践行低碳理念,但是如果明年淡水会消失,那么大家会立刻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因为我的专业属于跨学科专业,传媒英语是传播系和英语系共同的学科。我们可以思考怎么样利用传媒技术,让环境问题成为一种可视化的问题,来引起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Q7:在学校和商学院里的学术氛围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因为我们是中外合办的大学,大家思想可能会更加开放与包容,我们以后可能会出国深造,除了对学习成绩有要求以外,我们对实习、科研,项目经历都是有要求的,所以大家可能发展得更全面一些。我们有举办过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些现场的活动可能有上百人参加,尤其是前面提到的月经羞耻的活动传播非常广,推文的转发量非常高,学院非常支持我们,给偏远地区的女孩捐赠了很多卫生巾。总体上西浦的氛围非常自由、开放与包容,学校非常支持我们举办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同学们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办学氛围确实对发展这样的活动有很大帮助。



撰稿人丨张书瑜 闫媛媛

审稿人丨弓云鹏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