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速递 | 双重进入-徐升个展

反观雕塑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2023-04-08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2021年9月9日,由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双重进入——徐升VR雕塑展》在华强北博物馆揭开序幕。来自文博、艺术领域的嘉宾们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

此次《双重进入》展览作品是知名雕塑家徐升先生在华强北博物馆现场,根据实际空间感与定位最新创作,被命名为"意识碎片",由12件VR铸铜雕塑和1件VR大理石雕塑构成,都是高度复杂的抽象几何形体雕塑作品。“意识碎片”系列作品有着一气呵成的东方文化书写连贯性,也秉承着徐升一贯对抽象雕塑的造型研究,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理性工具再现进作品,更成为不受空间限制的美学创新力作。

此次展览有别于传统的雕塑展,作品打破了以往艺术家在工作室实现创意的方式,而是由艺术家戴上VR头盔,在博物馆现场进入虚拟世界,双手握着VR手柄,一个手柄承担画笔功能,另一个手柄承担调色功能,艺术家的双手在虚拟空间里结合线、面、体等并形成创意,最终以雕塑作品的形式在实体空间中呈现,以这一系列行为实现“双重进入”的概念。在创作中,将最新的VR技术应用到雕塑创作中,VR技术使艺术家能够在无界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运动,也“进入”了雕塑创作的“实际”空间。因此,“双重进入”的概念是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实现的——艺术家“进入”虚拟空间创作实物作品,而观众通过作品“进入”另一端的现实世界观看。



展览现场及嘉宾合影




策展前言
双重进入

华强北博物馆将于2021年9月9日迎来《双重进入——徐升VR雕塑展》,展览以知名雕塑家徐升根据华强北博物馆展厅的实际空间感与定位最新创作的12件雕塑作品为主。此次展览有别于传统的雕塑展,且不同于徐升原有的创作方式,因为作品并非在艺术家工作室完成,而是在展厅现场实施,由艺术家徐升戴上VR头盔,进入虚拟世界,双手握着VR手柄,一个手柄生成空间体块,另一个手柄扮演实际创作中的“手”,这样艺术家的双手在虚拟空间里结合线、面、体等并合成作品,最终以雕塑作品的形式在实体空间中呈现,以这一系列行为实现“双重进入”的概念。在创作中,VR技术使艺术家能够在无界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运动,艺术家也“进入”了雕塑创作的“实际”空间。因此,“双重进入”的概念是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实现的——艺术家“进入”虚拟空间创作实物作品,而观众则“进入”实际的展厅观看,以窥见其虚拟空间。

图:艺术家徐升使用VR手柄在虚拟空间里创作

徐升与深圳有着不解之缘,2015年首次在深圳亮相的《徐园》是一个融合东方园林美学与西方抽象艺术的雕塑展;其后《十六种方式指向天空》展览讨论雕塑的“方向性”;《1:500 一场从雕塑到建筑的空间想象》展览是徐升以雕塑家的身份进行了一场建筑实验探索。这一次的《双重进入》展览是徐升首次在博物馆内,高度融合博物馆空间展示自己的创作,将最新的VR技术应用到雕塑创作中,徐升是开创VR创作方式屈指可数的艺术家之一。每一个展览,徐升都不断创造新的题材,涉及新的领域、形成新的艺术哲学理论。

1935年,美国科幻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Weinbaum)在他的小说中首次构想了以眼镜为基础、涉及视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概念,这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关于 VR 的构想。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虚拟环境”、“赛博空间”,简称VR技术。VR在艺术领域不仅可以运用在观者观看维度,还可以运用在艺术家创作方式上。如今,VR在游戏、社交、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人类最大的改变是给我们拓展了另一片无限可塑的虚拟疆土,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新的感观世界。

图:徐升在虚拟空间中创作的场景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正在制作中

《双重进入》不仅是一个全新创作形式的展览,也是为华强北博物馆空间“定制式”的展览。华强北博物馆的展览秉承从多维度关注人文精神,通过融入科技、时尚、艺术等多重元素,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解码时代创新精神、传递科技前沿信息、引领时尚艺术潮流的公共文化空间。此次《双重进入》,以创新的科技方式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糅合,呈现给观众一场科技文化的全新视觉飨宴。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12件用VR创作的铸铜雕塑名为“意识碎片”系列,呈现出未知(生)物样态,神形兼具抽象与未来感。因为是使用VR手柄进入到一个虚拟空间中创作,所以作品可以无限制前进、后退删除和修改,还可以任意放大、缩小、360°旋转、俯瞰与仰视,艺术家甚至可以“钻进”雕塑中的空间创作,在空间中创造空间,在雕塑中做雕塑,使创作更加迅速和直观。“意识碎片”系列有着一气呵成的东方文化书写连贯性,也同样一贯秉承着徐升对抽象雕塑的造型研究,徐升再一次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理性工具再现进作品,成为更超前的审美样本。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借由《双重进入》展览,我们拭目以待:如果艺术创作手段一旦突破虚实,将面临艺术本体的革新,那么在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渐趋同的VR时代,未来的艺术创作与展览将呈现一番创新的景象。



稍多于“双重”进入

文/冯子杰 (澳门籍艺术评论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一)双重空间

艺术家徐升的个人展览以《双重进入》为主题展现了一系列名为《意识碎片》的雕塑作品。从创作的角度上来看,艺术家徐升以实际的展览空间与虚拟的VR空间的相互干涉来直接阐述这次关于“双重进入”的创作故事。如此一来,无论是艺术家本人还是雕塑作品本身,同作为双重空间的住民得以存在。

艺术家指导现场体验VR创作

毫无疑问,作品是在此的,在这个我们都能认识到的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倘若作品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意谓之中,或者只存在那个虚拟的空间中,这显然不属于我们一般讨论的雕塑作品。虚拟空间本身是一种直观,同时也是一种隐喻。当虚拟空间作为一种直观的时候,它表现为艺术家自己所体验到的无边的世界,一种脱离物理空间约束的自由之境;但它作为一种隐喻的时候,它指涉着一种创作者内在的精神空间,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真实的物理世界,这种虚拟触发人们想象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世界。

实际上,这种双重空间的理解并非什么新颖之见,因为雕塑作品本身内在地包含了双重空间,这在艺术品和自然物的对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自然物一样,雕塑的实在属性首先直接地展示出外在的空间。这种空间感,让人感受到某种内外之别,并且直接产生一种“非我”的观念。

日常所说的自然常常被视为一种缺乏意识的存在物,尽管莱布尼茨、谢林等哲学家尝试为自然注入内在的意识和活力,但始终把这种意识的成分压抑到最低程度。换言之,即使我们将有机自然界视为一个能动的主体,这种能动的意识属性也只停留在潜能阶段,意识和存在以一种尚未分割的状态停留在混沌之中。我们在比喻意义上说自然界的某种“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也只是在目的论意义上赋予给它的。然而,雕塑作为艺术内在地不同于自然并展示出其最为丰富的意识属性,它是创作者的观念和意识的产物,因此也必然进入一种“空间置换”的过程——从创作者的观念空间进入到外在的物理空间。

这种置换作为一个过程,意味着某一空间的在场会被另一个新的空间属性所取代;然而《意识碎片》就其创作的理念而言,却表现双重空间的同时在场。艺术家徐升并不仅仅是处于一个现实的空间中将一个观念的东西现实化,而是同时身处两个空间中,并将同一个对象在两个空间中创造出来。尽管就最终结果而言,作品存在于现实的物理空间中,作为一般的物;但它蕴含的意义不是两个空间的过渡,而是两个空间的同时在场。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二)进入

整个《双重进入》从艺术家徐升的创作角度,展现了一个将不同意义的空间同时呈现的艺术实践。那么在这种双重空间中,“进入”这一行为是如何可能的呢?

进入,作为一个关系性范畴,最起码预设了两个有所区别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从甲进入到乙的时候,我们已经预设了甲和乙在空间或观念意义上有所区别。在《意识碎片》的创作过程中,显而易见存在着一种相互进入。作为有所区别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场地现场,另一个是虚拟空间。当艺术家处于场地现场的时候,通过设备进入到虚拟空间中,从而得到一种摆脱物理约束的创作体验;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中的自由创作,最终因为在场地现场的同步行动,让虚拟的产物得以进入到场地现场来。总而言之,整个系列作品的创作与完成本身就是“双重进入”的产物。

作品带着它的叙事进入到展览空间中,一切似乎成为了既定的结果,而“双重进入”浸没在过去之中再度构成了对立。经过这一度的艺术创作之后,作品重新落入到当下的现实世界中,而之前两个空间的相互交涉就退回到过去的历史维度,作为作品本身的历史再度变成观念而与当下分离。原本我们期待作品作为统一体登场,却发现其不可避免的一种分裂。

在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应当被提出来,即“进入”这一艺术事件的发生状态,是已经完成了的,抑或是有待完成的呢?

从已有的讨论来看,它已经完成了,表现为艺术家徐升的创作体验。但如果它仅仅是已经完成了的行为,那么它就违背了作品本身所独特的双重状态,因为它重新把自己分裂为当下和过去。由此看来,它还需要一个有待实现的维度,使自己能够再度发生的要素,并且这一要素应当具备某种统合的功能。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三)稍多于“双重”

“进入”如何可能是已经完成同时是有待完成的,关键重新落入到对空间的理解上。最初的“双重进入”之所以可能,是基于场地和虚拟空间的相互干涉,然而这种刻画忽略了一种最基本的对空间的体验性理解,即把最纯粹的自我视为最小单位同时也是最固定的私人空间的这种设定。

无论是进入到场地现场,还是进入到虚拟空间,自我始终作为一切变化的参考系。严格说来,我们并不会真正把自己当成一种空间,但在跟空间对立的意义上,自我成为了一种准空间的领域。从艺术家进入到工作现场,虽然在身体意义上始终处于现实空间之中,但是对自身状态的体验性理解表达出如此转变,即自我从一般领域进入到工作领域。这种非空间的体验性心理结构,表达出某种空间性的转移结构,类比性地将一般意义上的三维空间提升到自我意识的时间领域。

一旦对空间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体验,“双重进入”就获得了超出纯粹外在的空间要素,在内在体验的意义上让“进入“可以再度发生。当作品作为已经完成“双重进入”存在于展览区域中,观者以进场的方式重新发生“双重进入”;但此时的发生的方式与艺术家视角有所区别:不再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立与相互干涉,而是人与作品的现实接触、人内在的观念领域与作品的复杂含义的相互干涉。观者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上,让作品原本已经隐没在观念之中的复杂叙事再次通过观者的观赏感受走回到当下的视域,一度被分裂成过去与当下的意义在新的行为中得以再度综合。

加入了空间之外的维度之后,“双重进入”当中的关系变得更丰富也更复杂;双重不仅意味着两种空间的互动,更意味比这一层双重更重要的主客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而作品作为一个公共的场域,观者作为主体再度进入到诸多复杂关系中,把作品的过去与未来再度沟通起来,而这一切有赖于空间之外的主体维度。

主体的自我感受性维度在对空间的理解这一任务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空间的外在把握最终落脚于自我的内在体认上。这种双重进入的效果反而是确保了退回自身的可能性,因此这种进入不仅是针对外在的诸多可能空间而言的,而且也是在双重空间的交叠中找到了某种可能进入到自我意识的合适道路。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四)空间与“意识碎片”

当贯穿整个展览的观念本身得到阐释之后,作品作为宇宙整体之中的星辰才得以绽放出自身的光,从而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看到了这些作品何以是“意识碎片”。

从作品的形态上来说,“意识碎片”那复杂的有机形态往往让人联想到英国著名雕塑家Tony Cragg的作品。他的很多雕塑作品都采取了来自自然的灵感,以不同于传统的雕塑手法表现,如诗一般表现了世界与雕塑的关系。他把自然传递给他的感受,以雕塑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世界和物质的新理解。这种将自然转化成雕塑仍然意味着作品是一个完整物的观念,是一度被完整观念化的对象。因此雕塑家Tony Cragg是在感受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




Tony Cragg

而艺术家徐升的这20件“意识碎片”作品并不是在真实世界的空间中对某个对象的改造,而是尝试消解掉这个对象。在对空间的纯粹关切中,我们用来描述一个物体的概念范畴全部失效,留下的仅仅是最基本的某种形式;在重叠两个空间的同时抛开了对现实世界的重现,而着重于表达自身感受,而这恰恰是关注空间本身而克服艺术的概念化的一个结果。这一点恰恰表现了两位雕塑家在类似的雕塑语言中表达的截然不同的理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刻剖析,去解释我们经验的可能性。在其中,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人类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撇去那些过于复杂的诸多论证,康德的观点指出如果某个对象能够进入到我们的经验范围,首先要能够以某种形式进入到我们的认识范围内,即它能够在时空之中;至于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是我们运用知性的范畴对最初的感性材料进行规定。

那么,如果我们只关注感性直观形式、只关注空间本身,那么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准对象的东西,是一个无法被称谓的东西,它无法被对应到我们用概念可以描述的具体对象。也许它在形态上类似于某种自然物的形态,我们却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它只是忠实地表达了,某物对人类感性能力刺激所产生的纯粹而又不完整的某种状态,一种未被概念规定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意识内容,而仅仅是完整意识当中的一个准备环节。

在观看“意识碎片”系列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暂且放下概念化的努力,便越能浸入式地体会到作品的自由特征。在常见的哲学讨论中,感受被理解为被动的,毕竟它是被刺激产生的;但是在当前的语境中,它反常地表现出自由的特征,因为它脱离了概念的约束,没必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东西,因此它仅仅表现出一种自由的有机形态,跟随本性地自由折叠、伸展、扭曲、站立。这种非对象性的形态特征,让作品的表达从物上升的空间本身——它表达的意识的碎片,本身就是空间的可能性。倘若我们独把空间从认知中抽离出来,那么它可能有什么面貌?这个留待感觉的神秘之境逐步揭示,毕竟这个空间已经拒绝了哲学家最厉害的武器——概念——对它进行处理了。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图:“意识碎片”系列作品

总的来说,《双重进入》和《意识碎片》在观念上是如此契合,以至于彼此仿佛是必须孪生出现。最初对空间的外在认知,以及进入到不同空间的交错关系,最终过渡到自我意识内部的体验式理解。然而这种自我意识的维度并非整全性的把握,而是就意识的某个部分的刻画和叙述,最终成就了一系列空间性的复杂碎片。

这种审美体验,除了直白地表达了双重进入的感受之外,还反思出稍微多于双重进入的东西,并由此衍生出来相关的而且切身的问题:究竟我们在整个发生的过程中,进入的是什么?我们去追问的究竟是作品,还是自我?



双重进入
徐升VR雕塑展


总策展人王晓君艺术总监陈佳颖展览总监蒋祎祎展览执行肖华英、佟思远、温思琪、唐春燕、邬浩展览时间2021.9.9-2021.11.14开幕式2021.9.9.15:00展览地点华强北博物馆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路1058号广博现代之窗大厦5楼主办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单位华强北博物馆、深圳合尊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深圳市本色文化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深圳金石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何止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艺术家简介

徐升,著名雕塑家,反观雕塑主编,北京格思空间——一个连接设计和建筑的创作平台的创始人,并于诸多设计师、建筑家合作。徐升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为中国新锐的雕塑家,徐升游走于世界各个角落,不断构建区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链接点,个人项目从美国蒙塔纳到日本京都,从德国柏林到西班牙塞维利亚。徐升曾受过很好的雕塑训练,擅长用物质性材料和空间之间关系不断拓展雕塑的边缘,使他的作品既有东方性的区域文化,又有差异性全球文化的映射,是从物理性空间到心理空间、概念空间的新方式,作品具有无限的新可能。他的作品曾于中国、日本、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重要机构展出。他的工作合作伙伴从万科、腾讯、爱马仕等大品牌、到北京木木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1618艺术空间、北京单项空间、台湾元培学堂、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民族摄影出版社等学术研究机构,再到北京磐达建筑设计、北京空间进化设计、艺术深圳、澳洲UAP设计公司、南京ZEN景观设计、深圳CCDI建筑设计等机构的广泛合作。作为雕塑学术平台《反观雕塑》的主编,徐升的个人出版物有《雕塑的语言》、《徐園-徐升的雕塑空间》、《我的野口勇》、《雕塑与触摸》、《一场安静的变革— 1965年以来的英国雕塑》等。




“ 本文图文来自徐升工作室。”










往期 · 推荐

丘挺:延月梳风,与谁同坐

杨伯都,空间的制造者

艺术家邱志杰在三源里菜市场写字,五一假期火出圈

ArtAlpha观察| 现当代板块崛起,下半年内地市场继续向好

张大千2亿创拍卖纪录第二高,徐悲鸿《奴隶与狮》遗憾流拍,巴斯奇亚2.3亿全场最高,香港佳士得史上最强阵容战绩

20佳士得NFT作品4.5亿元成交,艺术品交易的里程碑!次世代艺术已来,什么是NFT一篇看懂2021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出炉!全球艺术品销售额同比下降22%,网上销售创新高,富人更富,收藏动机依旧强烈

把这个老爷爷“玩坏”这事,各界网友都兴奋了,艺术圈也坐不住了

ArtAlpha观察| 苏富比对2021年全球艺术市场的8个预测

波提切利巨制5.9亿破纪录,或被俄罗斯买家竞得,亚洲藏家为前一口买家

这些“大咖”艺术家都画过她,来了解当艺术家模特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1,万物互联继续!近期品牌与艺术联名的那些成果

比尔盖茨离婚了,要分割的1300亿财产里还有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彭斯:从肖像再出发

2021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出炉!全球艺术品销售额同比下降22%,网上销售创新高,富人更富,收藏动机依旧强烈

ArtAlpha观察|“沉重的深度”抵不过“高颜值”和“治愈系”?

艺术圈顶流村上隆直播带货赶不上薇娅一个零头?卖了什么,卖的怎么样?

ArtAlpha观察| 新买家已入场

2020全球TOP200收藏家榜单出炉,看看都有哪些华人面孔

探访超级收藏家伊莱·布罗德(Eli Broad)挂满艺术品的家

“三十而已”的艺术主线,从“梵高的睡莲”到男主偶像蔡国强

天价艺术品是怎么在拍卖会拍出来的

KAWS全新AR作品改变了艺术的观看、拥有与交易方式

那些在收藏界呼风唤雨的女性们

那些正在跻身拍卖夜场的艺术新星们

杀死席勒和克里姆特的这场流感,吞噬了半个世界,改变了一战结局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