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梁:三年后归来,水墨在,墨斋也在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ArtAlpha
Interview
余国梁,墨斋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墨斋的创立基于三位创始人的一个简单洞察,即水墨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对文化所作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却在全球当代艺术中缺席。
2018年,曾供职于苏富比40余年,在香港和纽约苏富比担任总监的龙美仙女士宣布加入墨斋,四位领军人物持续在全球范围内不予余力的推广水墨艺术,立志将东方艺术语言输出到世界文化语境中。
他们认为:水墨不仅是一种媒介,还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种同样丰富且独特的世界观——具体来说,中国和东亚文明的世界观。
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现象级大展《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同年墨斋成立之时,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鲜有系统性推广水墨艺术的画廊机构,这也让全球艺术市场开始关注水墨艺术。
墨斋基于北京和纽约,经营理念是以学术为核心,从艺术史的脉络与全球博物馆、美术馆、专业藏家、策展人的协同网络,研究和推广水墨的当下发展,项目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日本的战后和当代艺术家。
在这十年间,墨斋的创始人们将他们的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世界上重要的城市的美术馆和藏家,最重要的是,墨斋整理了一条他们视角的水墨发展史脉络。
当然,光鲜的另一面也有不易,当代水墨市场经历了2013到2015年的起飞,又从2015年以后开始急剧下降,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对于水墨这样需要现场体验的艺术受到冲击,墨斋的四位创始人因疫情也无法回国,北京的展览和项目不得不被迫中断。
墨斋画廊的外观
今年春夏之际,余国梁回京,墨斋重焕生机,一场名为《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集结了十二位在水墨当下发展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再次将水墨这个话题推到人们的视野中。
6月展览的开幕式上,许多余国梁的老朋友到场祝贺,墨斋的存在不少人眼里,是当代水墨发展的希望,“大家鼓励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余国梁说到。
关于墨斋这十年,关于墨斋如何选择艺术家,关于墨斋如何面对未来,我们ArtAlpha有幸在京采访了余国梁先生,在这场大展尾声,请与我们的访谈走进墨斋经营的背后。
01
三年后的重启
余国梁:对,因为我们墨斋的几位创始人都是美国公民,疫情期间因为签证问题无法进入中国。
这三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对正常,但是在国外情况没有那么好,前期的疫情爆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很多人失去工作,没有收入。
所以这三年我们非常希望可以回来北京继续做我们的项目,但是因为签证原因没办法继续进行。
因为没办法到北京,2020年我们也通过线上做过一些展览,此后,我们也一直在参与艺博会,走访各地。
开幕现场,艺术家李津(右)与墨斋联合创始人、策展人余国梁(左),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艺术家黄致阳(右)与墨斋联合创始人、策展人余国梁(中),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艺术家李津(左)、刘丹(中)、黄致阳(右),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ArtAlpha:墨斋的经营方向,是独树一帜的,这三年因为疫情导致墨斋国内展览暂停,很多业内人士担心水墨这个部分以后没人来做了,或者说没有人像墨斋这样的方式去做了。
余国梁:展览开幕当天,我见到很多老朋友,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他们的关心和鼓励,让我觉得继续做下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十年来,墨斋非常认真地研究当代水墨版块的每位艺术家,非常小心地挑选艺术家。大家可以看到墨斋很清晰的发展脉络,我们一直用艺术史的方法研究水墨,用美术馆式的方式策划展览。
当然,看待水墨的角度不只有墨斋这一种,但是我们通过墨斋的平台,与策展人合作,提出我们的独特见解,通过东西方结合的方法论,来寻找水墨这个脉络在当下重要的艺术家和重要的作品。
余国梁:对,我们创立墨斋最初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东方的水墨艺术,或者说东方独特的艺术语言还没有进入国际当代艺术的世界,这是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的缺失。
所以,我们建立墨斋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希望在全球国际当代艺术中加入我们东方的艺术语言。
02
建立墨斋的初心
余国梁:有深刻的关系,因为这个展览是由沈揆一和林似竹博士担任艺术顾问,何慕文博士(Maxwell K. Hearn)——大都会亚洲艺术部门的负责人担任策展人。
这个展览的研究方法虽然当时策展人已经明确阐述,“得益于、并传承着中国历史上的艺术传统”的分支,给予中国文化最大的尊重,但是最后展览呈现出来依然充满争议,因为一个西方的美术馆来讲中国的水墨艺术(INK ART),对中国的研究者来说肯定有不同的见解。
但是不管争议也好,认同也好,当代水墨这个话题因此也走入大家的视野,这个结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除了大都会博物馆对于中国水墨的关注,还有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
作为全球四大重量级博物馆来说,LACMA对于中国水墨艺术的关注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更为持久和系统。
ArtAlpha:墨斋的在北京启动是在这一系列全球大展之后?
余国梁:可以说是同期,不约而同,我们从2012年开始筹划墨斋,到2013年成立,正好和这一系列国际展览同步。
余国梁:两个方面都有。
如果看当代艺术或者现代艺术你应该知道,发展脉络就是“创新”。谈现代艺术创新你必须得知道历史,艺术史,如果不知道历史,怎么知道这个是创新或者不是创新?所以,创新的基础就是历史。
就比如我们说印象派是一个创新,但是你得知道之前欧洲绘画的历史,你才能知道这为什么是创新。
所以水墨艺术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懂我们东方人或者中国人的水墨艺术历史,就没办法分析清楚创新在哪里,以及这个创新重要不重要。
所以谈当下,不可能绕开传统。
和我们讨论近现代,要去回看明末清初,讨论明末清初,要去看宋元的……一个道理。水墨只是一个媒材,但内在是我们东方的世界观,我们背后的历史脉络。
这是我们墨斋研究水墨发展的线索,基于历史,基于艺术史。
另外一个点,是你的艺术是否愿意或者可以放到全球去进行对话。这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主观的,艺术家是否愿意,因为有些艺术家并不愿意加入全球对话的行列,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是一个区域内的;另一个是客观的,你的艺术语言是否可以与全球当代艺术对话,不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可以加入这个对话当中。
比如杨诘苍,他就是一个东方艺术史下的当代案例,同时他愿意去进行国际对话,也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墨斋选择的艺术家。
所以,我们选择艺术家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东方历史脉络的传承,一个是东方语言与国际间的对话。
有的艺术家一个方向很强,还有的艺术家两个方向都很强,比如冰逸,比如郑重宾、李华生等等。
还有的艺术家可以把我们的传统语言与当代的语言很好的结合,并且突破某种先前的限制,比如刘丹。
所以我们选艺术家目标是拉长时间线的,从100年后往回看,谁影响了我们艺术的未来。
03
中国已经是双文化社会,
西方还不是
余国梁:我们几位创始人,都在美国或者西方出生长大,接受西方的教育,所以我们非常熟悉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等等。
我们同时又对东方文化非常感兴趣,比如我自己,我想我可以用一生来研究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因为这是热情所在。
余国梁:这两种文化的对比,让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从历史来看,西方相信上帝或者强调客观的存在;但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角度,东方文化里强调的是主观。西方认为上帝在天上,人在大地上,东方则讲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每一个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
到今天,全球化浪潮后,中国已经是一个双文化的社会,既有西方传来的,又有自己的文化,两者都极具分量,就比如中国大家会过春节,也会过圣诞,中国艺术家有画油画,做装置的,也有画水墨的,这两股力量都同样强大;但西方不是,可能西方有对东方的兴趣,但是是局部的,零星的,他们还没有接受到东方文化最好的地方,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在今天来说,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墨艺术其实是最好的研究或者感受东方文化世界观的入口,这就是我们想要说在全球范围内去发展东方的水墨艺术的出发点。
余国梁:我是从近现代开始的,比如我很喜欢黄宾虹,就会去研究他的笔墨是从哪里起源的,发现和清末的金石学有关,接着需要回到明末清初的新安派,接着回到宋元……因为中国的文脉和西方艺术史一样,需要你整个看下来才知道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为什么重要,自然你也会去想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在扮演跨越时代的角色。
ArtAlpha:在您看来,水墨到当下总体上有什么特征?
余国梁:如果从历史来看,当代水墨可以说是和我刚刚讲的近现代,以及之前时代的水墨是有极大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像是之前在是在一条道路上缓慢前进,到当下,水墨的发展是跳跃性的。
这主要是和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全球化浪潮以后,东方水墨的创作方式变得非常多元,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这也是我们墨斋欣喜看到的,想要纪录下来,传播出去。
04
为什么是画廊,
水墨市场还能好吗
余国梁:进入美术馆的作品可以说已经是历史,而当代艺术是正在发生的,艺术家正在创作的事情,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没法做美术馆,因为我们在研究的是当下的水墨,我们研究的成果可以进入美术馆,但是研究的过程需要是一个鲜活的,当下的。
此外,画廊在展览上也可以更为随机,时间上更为自由。
但是最为核心的,还是我们想要自由自主的研究当代水墨。
如果我们做美术馆,需要找政府、找企业或者收藏家资助,如果他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该怎么办,赞助人想要左右展览或者艺术家名单,我们该怎么办。
但做一个商业画廊,我不需要去权衡赞助人的想法,只需要认真选择艺术家,为艺术家做好展览,非常小心的选好收藏家,对我们艺术家的作品负责。
我们的策展人做的展览,是非常独立的,不用去考虑画廊销售,只需要做好这个展览。但是往往我们的销售都会非常成功,我想这正是因为我们的策展是非常学术和独立的,收藏家能够看到价格背后的价值。
ArtAlpha:提到销售,当代水墨整体市场从13年到15年经过一个市场高潮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市场里有声音认为现在已经达到谷底了,其实这个市场当下是非常不好做的。对于墨斋来说,是否也面临这样的困难?
余国梁:市场是市场,艺术是艺术,这是两个事情。
长期来说,市场是随着艺术或者艺术史走的,但是短期的市场有自己的特征,“市场先生”喜怒无常。
所以,墨斋从刚刚提到的我们的出发点来说,就是考虑的长期的价值,艺术的价值。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客户,都是讲述艺术的价值,因为我们研究的也是这个,至于市场的波动,我们理解,也理解客人想通过市场赚钱的心理。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想从这个市场赚钱,了解艺术价值更加重要,因为这才是市场价格的核心依据,你了解清楚艺术价值以后,到底该出多少钱去拥有它,就更自信和从容。
开幕现场,INKstudio墨斋,北京,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ArtAlpha:墨斋的藏家主要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
余国梁:我们最喜欢最核心的收藏家是博物馆及其赞助人,也包括非常好的长期的收藏家,卖作品不是他们的收藏目标。
并不是说美术馆比私人藏家重要,因为在美国,最好的美术馆收藏都是来自私人藏家的捐赠,比如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同样包括中国香港的M+都是依靠藏家的捐赠来丰富馆藏的。
所以,我们并不会说因为你是美术馆优先考虑你,而是说即便私人藏家我们都会考虑,主要看你对作品的是什么样的态度。
05
十周年特展,
为什么选择这12位艺术家
余国梁:这次展览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墨斋从开馆到现在做过的艺术家,我们有一个脉络上的梳理和展现,让观众通过我们的角度去回顾中国当代水墨这些年的发展,去了解这些在水墨发展中有极大贡献的艺术家的作品面貌。
这次展览也并非群展,而是一个由十二位艺术家的独立个展所组成的特展。我们认为这十二位艺术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全球当代水墨的新蓝图。
ArtAlpha:这些艺术家您认为从水墨发展上来说,有哪些贡献或者说突破?
余国梁: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刘丹,他用皴法来画石头的阴影,等于用中国的画法来解决西方的透视,在主客观之间,东西方之间转换,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比如李津,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他画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动有趣,他的技法也很了不起,所以收藏当代和收藏传统艺术的人都很喜欢他的作品,除了新文人画这个提法,我认为李津最大的突破是他的“自画像”,要知道我们中国画历来,画家是忘我的,画山画水,寄情于山水,借物抒情,倪瓒画什么都像是他自己的性格,但是他的画中,是借景来代表自己。即便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画也是多为关于他人的,但是李津画人物,他毫不客气地让自己成为主角,这从艺术史来说是一个突破。
Li Jin 李津
Unsettled Heart 不定的心, 2015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180 x 98 cm
李华生、杨诘苍、郑重宾我认为他们都是将东方的打坐或者说修炼通过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了,这些艺术家在丰富的艺术语言中,选一部分,一个角度变成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他们告诉世界,水墨艺术不只是一个技法,技法就是你自己修行的过程。
比如杨诘苍,他在国外美术馆做展览,作品没有运输到,于是他就用墨把纸染色,不断的重复,他著名的《千层墨》就是这样而来,这多么巧妙,看起来是一个西方的行为或者观念艺术,但是这却表达的是东方的精神。
徐冰是很特别的一位,他的作品其实不是从水墨艺术来的,而是从语言,从文字来的。
他用观念的手法,讲述了文字背后的人类发展背景,同时,他强调了文字图像与绘画的关系,书法与抽象的关系,现代语言与书法的关系……
西方观念艺术是基于他们的哲学背景下的,专家能看懂,普通人不能看懂,但是徐冰的观念艺术打破了这个界限,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看懂。
而冰逸则是强调了水这个材料,她用墨来让水的流动显形,用墨来让你观看水。
因为水在我们东方来说是极富深意的,比如静水流深,上善若水……冰逸用墨让我们看到水,体会到水。
同时她也用大地艺术的方式,来显形山川,告诉我们山也有主观,水也有主观。
王天德,则是用烟烫与香烫烧掉了中国画中的笔墨,这也是很大的突破,因为我们传统中说没有笔墨就没有水墨画,但是王天德把笔墨烧掉了,水墨画依然成立,他用一种破坏的方式重新解释了中国画。
ArtAlpha:这次《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策展上的思路是什么?
余国梁:我们把12位艺术家分3组,一组是传承,一组是解构,一组是重构。
先说传承这个部分,水墨艺术的语言博大精深,包含着多元的、相互交织的层次和内涵。一些当代水墨艺术家保留了这一广为接受的水墨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并用它创作出当代杰作,将中国和东亚两千年的水墨艺术史与我们当下的全球现实直接联系起来。
李津,左:《恍惚》,2015,纸本水墨,180 x 98 cm;右:《不定的心》,2015,纸本水墨,180 x 98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李津,《肉5》,2019,纸本水墨,96 x 179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彭康隆,《山水清音》, 2022,纸本水墨设色,147 x 243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王冬龄,《逍遥游》,2016,宣纸 水墨,565 x 300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刘丹,《无题》,2014,纸本水墨,163 x 387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例如李津,采用传统的人物和肖像画来捕捉当下的集体社会意识。
彭康隆,融合了山水与花卉这两种原本独立的题材,为探索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书法家王冬龄开创性地将书法、文字和行为相结合,将水墨艺术的语言带入了公共领域。
而刘丹则选择直面一个尚未解决的挑战,即运用人物素描和湿壁画的技法,将北宋的构图与文人笔触相结合。
虽然四位艺术家都在传承水墨的原始语言,但他们并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极具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一种当代形式,充分反映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和全球化的现状。
面对中国水墨语言的深度与广度,另一种艺术策略是进行“解构”,将其分解或缩减为原始语言的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从这种简化或解构的语言中,艺术家可以自由并更加深入地探索水墨语言的某一方面,以及这个方面所集中阐释的世界观。
尽管对原有水墨语言的消减会降低其丰富性,但这一过程往往使我们对水墨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性理解。而这种概念上的清晰认知,也让艺术家更容易将从这些实践中所获得的见解,映射或转化为当下国际当代艺术背景,甚至艺术以外,如科学、哲学和宗教等其他领域的概念和实践。
杨诘苍,左:《诸侯瑹》,1989-1990,墨,纱布,宣纸,305 x 215 cm;右:《墨西哥之旅》,1990,墨,宣纸,315 x 195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杨诘苍,《墨西哥之旅》,1990,纸本水墨,315 x 195 cm x 4|“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郑重宾,《磨擦的表象》,2018,墨 丙烯 宣纸,200.7 x 182.9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徐冰,《苏州文字写生》,2003-2013,35块板双色石版印刷,自然碎布纸,220 x 87 cm x 4|“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杨诘苍在1989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全球当代艺术展《大地魔术师》中展出的作品《千层墨》,将书法简化为一种日常修行——墨的层层覆盖。
同样,李华生也发现了一种基于水墨的修行方式,将笔触线条而非水墨的层层渲染作为水墨语言的核心过程。
郑重宾则另辟蹊径,通过摒弃画笔来解构笔墨语言,以揭示水墨本身作为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物质形式,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他的重点并不是将艺术家作为主体,而是将自然——以水墨的物质形式——作为主题和创作主体。
徐冰在他的《文字写生》系列中通过解构语言(文字)与自然以及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构语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艺术策略是将水墨构建(重构)为一种新的语言结构,在保留原有水墨语言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表达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观。
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解构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重构,例如:徐冰对文字和绘画的先后解构使他得以重构一种用文字来绘画的系统。
重构这一艺术策略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用原有水墨语言的组成元素所能探索和表达的可能的世界观。
陈海燕,《滩涂上的桃子玉米树》,2010,彩墨 宣纸,360 x 438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王天德,左:《千雪傍松图》,2019,宣纸、墨、火焰、拓片,223.5 x 99.5 cm;右:《风入雪屋》,2019,宣纸、墨、火焰、拓片,223.5 x 99.5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黄致阳,《Zoon-北京生物之春1号》,2013,水墨绢本,475 x 120 cm x 5|“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冰逸,《不可能的仙山:一尘千山》,2018,绢本水墨,138 x 437 cm|“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陈海燕将传统的文人绘画元素——绘画、书法、写作和篆刻——转移到她所熟悉的木刻媒介中,以此记录和分享她梦中的世界。
王天德通过重构复杂的、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传统山水构图来探索文化破坏和修复的主题,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无论是现成的还是制作的,都经由烧灼、切割、覆盖或增补等方式进行调整或“破坏”。
黄致阳先将水墨画简化为其最简单的元素——山水画中的皴法,进而系统性地重构出一种结合了水墨与矿物颜料、具象与抽象、具身体验与形而上学的全新绘画和雕塑语言。
冰逸运用当代学术研究、文学写作和诗歌、书法和绘画、影像和电影制作、装置和行为艺术、以及限地的大地与气象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全球性的视角,重构文人艺术实践的知识、精神与文化世界。
06
关于墨斋
的现在和未来
余国梁:在最初的这十年里,墨斋的项目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以上三种策略(传承,解构,重构),合作过的艺术家中,有一些虽然用水墨创作,但方式却与水墨原有的语言形式基本无关。这些艺术家以社会行动者或博伊斯社会雕塑家的模式创作当代艺术,这是一种与前现代中国或东亚文化截然不同的模式。通过基于研究、行为、装置和社会雕塑的实践,这些艺术家展示了水墨及其相关的古典艺术形式,如写作、礼乐等的巨大潜力,用基于社会和社会学的艺术创作来促进社会变革。
比如戴光郁、何云昌、陶艾民以及焦应奇是墨斋过去曾经或未来希望为他们举办个展的四位艺术家。
另外,我们墨斋关注的东方精神,水墨语言,也不只是中国艺术家,也有日本、韩国艺术家,我们之前做过李华生和井上有一的展览,所以这个角度我们也希望之后不断去挖掘,水墨来自中国,而流入别的国家后,有什么样的轨迹。
另外一个方向是之前大家看我们更多的是水墨,黑白的,我们之后会呈现矿物颜料的艺术家,工笔重彩的艺术家,还有石窟壁画的画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东方艺术语言。
回顾展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所以这个名单肯定会继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同时,继续推广全球水墨艺术。如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墨斋作为一个画廊的问题,也是全球华人的问题。
余国梁:当然是有,所以我们才聊这个话题,这次展览中的彭康隆,就是这个方向,我们马上会给他做个展。
另外康春慧也是我们发现的非常棒的这个方向的画家,我们明年五月会呈现她的个展。
还有一些艺术家和项目正在洽谈中,我想这个部分之后会有非常精彩的呈现。
Peng Kanglong 彭康隆
Voicelss Landscape 山水清音, 2022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147 x 243 cm
ArtAlpha:今年墨斋北京还有会什么样的展览计划?
余国梁:除了上面提到的彭康隆的个展,11月有冰逸在墨斋的第三个个展,她这些年很认真的研究古代,特别是北宋的山水画,会有全新的作品,我们非常激动的为大家呈现,另外她还会同步出版关于中国艺术研究的《山水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工作。
ArtAlpha:除了画廊,看到墨斋也在其它的美术馆和机构有展览上的协作?
余国梁:我们会给策展人,收藏家和美术馆介绍新的艺术家,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很多策展人都在考虑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去做水墨的展览,比如亚洲艺术协会最近在休斯顿做过一个项目,还有芝加哥的博物馆等等也在推出水墨的展览。
这是我们东方水墨艺术进入全球艺术体系重要的一环。
ArtAlpha:你们几位合作创始伙伴是如何来协调工作的?
余国梁:雷澄泉(Chris Reynolds)是我们的投资人,林似竹是学术方向更多,龙美仙有过苏富比的工作经历,她会偏市场多一些,我和她的工作有一些类似,我们可能就是地域性负责的板块不太一样。
ArtAlpha:团队里主要您在北京的时间多一些。
余国梁:我大概疫情前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当然这期间主要就是在北京,但是现在疫情恢复后,我们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有项目,比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非常忙,这样国内的时间可能就是40%左右。
ArtAlpha:这次回来北京,您有没有发现草场地很多艺术机构都撤离了,墨斋会选择新的地址么?
余国梁:不会,我们很喜欢草场地这个空间,否则我们也不会在疫情期间续租。
另外就是城市上,我们依然是在北京呈现墨斋的空间,因为北京很重要,艺术家、收藏家大多数也在这里,不少老朋友也在,其他方面的交流对于我们来说也很方便。
别的城市,我们会考虑去做一些短期项目,或者和美术馆以及机构的合作。
ArtAlpha:包括艺博会吗?
余国梁:其实我发现艺博会对水墨艺术的展示是有困难的。
水墨艺术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需要一个氛围,艺博会灯光太亮,节奏太快,实际上都不适合水墨艺术的展示和观看。
所以,我们在艺博会可能保留一流的,比如巴塞尔,一般的艺博会就暂时不考虑参与,把精力留下来做更适合我们的项目。
ArtAlpha:记得你们在纽约有一个空间?
余国梁:在纽约我们有一个私密空间,不是公开的,我们会做一些小的项目,我们可以请艺术家来纽约待一阵,在这个空间中去给当地的藏家展示他的作品。
展览开幕现场 ▼
开幕导览现场,艺术家陈海燕(中)与墨斋联合创始人、策展人余国梁(右),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艺术家杨诘苍(左),艺术家劳同丽(右)在杨诘苍作品《墨西哥之旅》前,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艺术家何云昌在艺术家李华生作品《0679》前,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墨斋联合创始人、策展人余国梁(右)与策展人夏可君(左),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INKstudio墨斋,北京,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INKstudio墨斋,北京,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开幕现场,艺术家冰逸(左三)与友人在冰逸作品《不可能的仙山:一尘千山》前,INKstudio墨斋,北京,“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
Li Jin 李津
Trance 恍惚, 2015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180 x 98 cm
Li Jin 李津
Meat No.5 肉5, 2019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96 x 179 cm
Liu Dan 刘丹
Untitled 无题, 2014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163 x 387 cm
Li Huasheng 李华生
0679, 2006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180 x 97 cm x 4p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Abrasive Surface 磨擦的表象,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xuan paper 墨 丙烯 宣纸
200.7 x 182.9 cm
Wang Dongling 王冬龄
Wandering Beyond 逍遥游, 2016
Ink on xuan paper 宣纸 水墨
565 x 300 cm
Xu Bing 徐冰
Suzhou Landscripts 苏州文字写生, 2003-2013
Lithograph print in two colors from 35 plates on Entrada Natural Rag paper 35块板双色石版印刷,自然碎布纸
220 x 87 cm x 4p
Chen Haiyan 陈海燕
A Peach-Corn Tree on a Mudflat 滩涂上的桃子玉米树, 2010
Ink and color on xuan paper 彩墨 宣纸
360 x 438 cm
Wang Tiande 王天德
Thousand Layers of Snow by the Pine Trees 千雪傍松图, 2019
Ink, rubbing and burn marks on xuan paper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3.5 x 99.5 cm
Wang Tiande 王天德
Strong Wind Coming through the Snow Cottage 风入雪屋, 2019
Ink, rubbing and burn marks on xuan paper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3.5 x 99.5 cm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Traveling in Mexico 墨西哥之旅, 1990
Ink, xuan paper 墨,宣纸
315 x 195 cm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A Feudal Vassal's Jade Memorial Tablet 诸侯瑹, 1989-1990
Ink, gauze, xuan paper 墨,纱布,宣纸
305 x 215 cm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Dreamscape No. 1928 密视 No.1928, 2019
Mixed media 综合媒材
140 x 300 cm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Beijing Bio: Spring No.1 Zoon-北京生物之春1号, 2013
Ink on silk 水墨绢本
475 x 120 cm x 5p
Bingyi 冰逸
The Impossible Landscapes: A Thousand Mountains in One Particle of Dust 不可能的仙山:一尘千山, 2018
Ink on silk 绢本水墨
138 x 437 cm
延伸阅读:
关于展览 ▼
全球水墨 十周年特展
艺术家: 冰逸
陈海燕
黄致阳
李津
李华生
刘丹
彭康隆
王冬龄
王天德
徐冰
杨诘苍
郑重宾
策展人:林似竹、余国梁
展览日期:2023年6月17日至2023年7月29日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0:00-下午6:00
电话:+86 10 6435 3291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邮编100015
往期推荐
· 最全市场报告,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旗舰展会超长回顾
· 夏季风:打开新的艺术版图,助力中国当代艺术建立自己的标准
· 第四届JINGART圆满落幕,来看看藏家们都看中哪些心仪作品
· 宣布将与周杰伦合作,巴斯奇亚、杰夫·昆斯领衔,佳士得香港现当代晚拍总揽8.89亿港币
· 克里姆特超5300万美元领衔,马格利特、贾科梅蒂成交亮眼,苏富比现代艺术两场超4.2亿美元收槌
·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场“重聚”,藏家们在北京当代都选中了什么作品
· 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代推手,七年捐赠200件藏品,刚刚又为国内首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献出一份有温度的“礼物”
· 艺术界的继承者们!从毕加索的画商后代到卓纳帝国,世世代代搞艺术,他们是认真的
· 张大千超2亿领衔晚拍,郝量、段建宇、王俊杰破纪录,苏富比现当代超11亿成交见证亚洲五十年
· 2023年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出炉,过去一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增长至678亿美元,超过了疫情前水平
· ArtAlpha观察|迟来的秋拍,人气恢复,市场新格局已显现
· 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洛杉矶弗里兹,展示了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艺术城市
· 专访高古轩新展策展人杨紫,策展人是否能成为顶级画廊与艺术家间的桥梁?
· 亚洲最大型博览会火爆开幕,新加坡SG是否能超越香港巴塞尔?
· 总成交15亿美元!微软创始人保罗·艾伦慈善拍卖专场缔造有史以来最贵私人收藏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