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天德:在北方的冬天里等来了一场雪

阿尔法君本人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2020-11-05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遣兴”,有“有感而抒怀”之意,为清代篆刻大家黄士陵(1849-1908)的一方同名印章。而“遣兴”一词则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770)的同名诗作,抒发其在流放他乡之时对家人的思念。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诸多文人学者皆以诗文回应,共遣思乡之情。而后,“遣兴”一词所承载的复杂且饱满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令更多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感而抒怀。






艺术家王天德



王天德 因为女儿游学他方,有感而发,把自己最新的个展命名为“遣兴”,展览上的作品都是他近些年画的雪景,香烫过的痕迹和雪景同时在画面中呈现,冰火相融后那一股时间的静气流露其间。


王天德把这次展览的时间从9月调整到11月,因为他希望等一场年前北京的雪,来和他这几年画里的雪景对话,如今他等到了。





王天德出生于1960年,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主修中国水墨画。大学期间正值新浪潮艺术运动的高潮。他的第一件广受业界肯定与好评的作品是1996年所作的装置作品《水墨餐单》,以着墨宣纸覆盖桌椅餐具,以古体诗改造为餐单。



王天德,水墨餐单, 1996



王天德艺术生涯中的第二个重要艺术表现形态以1996年所作的《中国服装》系列为代表,这个系列以水墨于宣纸上呈现出类似碑拓的效果,勾勒出抽象化的传统中国汉服衣袍形状。


《水墨餐单》与《中国服装》共同诠释出王天德的艺术理念——创新必须站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之上。



王天德,中国服装,1998,  宣纸、墨,67.3 x 135.7 cm


2000年初开始,王天德不断地完善与精炼他独特的创作技法——在传统宣纸上交替进行水墨绘画、烟烫与香烫、以及多层次的叠加装裱,展现出复杂的传统山水构图。



香烫山水底稿



在创作过程中,王天德先在宣纸上完成一幅水墨山水(通常这就会被认为已经是一件完整的独立作品),但在这幅水墨作品之上,他会再加上另一幅以香烫灼烧而成的山水,两张作品叠加在一起进行装裱。最终的作品会给人以极其特殊的视觉体验,远观整体是一幅中国山水无疑,但近观细节之处,香烫与水墨叠加所产生的独特效果却又几近陌生,甚至难以辨认。王天德的香烫山水作品不仅暗示了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之间不可逆转的裂痕,同时也表达出毁灭性的当代力量也可能带来创新性的改变。




王天德,千雪傍松图 (局部), 2019, I宣纸、墨、火焰、拓片,223.5 x 99.5 cm



而此次个展所呈现的近作则包含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王天德将巨幅唐代碑拓作为艺术史概念中的现成品融入作品当中,不仅将其更好地保存流传,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传统书法与文化为更多的当代观众所见,所感,所喜,所悟。



黄士陵,遣兴,钤印,王天德收藏



 ArtAlpha:这个展览的名字叫《遣兴》,能讲讲由来吗?


 王天德:“遣兴”是我收藏了一方黄士陵印章的印文。黄士陵生长在新安江边,为了生活去了广州卖字画,他大概常常思念家乡才刻了这方印。“遣兴”也是杜甫等诗人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标题。我女儿十五岁出国读书,虽然现在通讯方便了,也依然很想她,这也是“遣兴”的感觉。

 
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把自己子女送到国外念书的中国父母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遣兴”是父母内心中无时无刻的思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是我们怎么来看待自身的发展中,个人所要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在强大的物化环境中,艺术家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好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中来反思一下,我们能够有什么样的责任对社会问题或者艺术问题,能够用作品的语言来提出不同的思考?这不是说我们对社会有什么见解,而是这个社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遇,那么怎么样来回报社会?

当代水墨不仅关注形而下的技术和形式或形而上的观念,更可以通过新的表现形态去考量当下的社会问题。



 ArtAlpha:这个展览的作品有什么新的突破?


 王天德:我对这批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形成一种新的表达语言。以前我对展览中的新媒体装置有很多要求,但这一次我更强调画面本身。我希望在巨大墙面上的作品能和观众安安静静地交流,甚至作品与作品之间也能交流。



 王天德《遣兴》展览现场



这次大展厅里,我特地将清初郑簠临《鲁俊碑》的书法和我植入《鲁俊碑》的四联作品放在一起,两相对照。郑簠游走于河北、山东之间寻找汉碑,是最早提出金石入书的人了。他在江南江北之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其次,黄士陵的3D“遣兴”印章形成一个浓缩的空间,让展厅的自然空间放大,可以更好地和观众进行静静的交流。



艺术家创作过程



另外这些作品的制作方式也与之前不同,以前我的作品是画好墨稿之后,重新拿一张纸用铅笔拷贝,拷贝后用香上去烫,最后让墨稿和香烫的纸张叠加。这一次我是直接在自己的墨稿上用香烫。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笔墨的传统意义,也能感受到我们怎么来破坏与传承。





 ArtAlpha:用3D技术来复制印章是一个什么考虑?


 王天德:在高科技的时代,网络媒体也好,3D的打印技术,其实都给了我们这种思考——人的诚信。我把这样的思考浓缩成到一个小小的印章中,因为印章在中国历史和现今是一个人的信用担保。但3D技术让印章做到这么惟妙惟肖的话,这个杀伤力是很强大的,这也映射出当今知识产权产业结构各方面都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


那么我想说的是,科技越高度发展,越会给我们提出问题,也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新的思考平台。这是我这件作品的创作出发点。



 ArtAlpha:您觉得这次展览的效果满意吗?


 王天德:我觉得这次展览是非常满意的。差不多从去年11月在思考,然后今年春季左右开始准备,一直到现在,这是我非常重要的一次展览是当代思维与传统笔墨一起建构的新的表现语言的呈现,也是我一直在追求,也希望能够推进的方向。



 ArtAlpha:这个推进的过程困难吗?


 王天德: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当你走到一定的自我平台的相对高度,其实是很难再推进的。很多艺术家止步于此。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过程


艺术家经常会在创作中自欺欺人,就像一个游戏,有的时候信心暴涨到山顶,有时暴跌到谷底。我们不能否定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但我们很难肯定自己未来的路。未来的路恰恰又是你对于过去走过的路的分析、推动与提升,这个过程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在艺术创作中的那种偶然的灵感的出现,我想不管用什么样的途径,都需要你每时每刻在关注的这么一个问题。


所以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与自己的生命完全连接在一起的。如果作品中能够有一些生命力,它的画面就会不一样。所以我感觉到这次创作中很多山体都开始流动,这种流动是自我内心的创作预判形成了的良好感受,或许能够在未来的创作中给我更大的一个发展机遇。



王天德,晚看雪霁,2019,宣纸、墨、火焰、拓片,160.5x115.5cm



 ArtAlpha:这次创作中的雪景的由来是什么?


 王天德:可惜北京这两天没下雪,不过我觉得年前有一天会下雪,如果那样的话,我想画内画外的雪在一起对话是很有意思的。原来这个展览计划是在9月,我提议放在11月份,就是这个原因。



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周,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雪。图片致谢杨小丫



作品以雪为主题,除了因为南方的雪现在变得越来越稀少内心对于它的向往,另外一个是出于画面的考虑。我早期的画,烫的画面中的镂空像浮雕一样,总是缺少一个能够让它平和平衡的东西。


就如我们常说人都是聪明人,但也都是笨蛋,往往是离你最近的人可能是最坏的,也可能是最好的人,最恨你的人可能就在你眼前,最爱你的人也在你眼前。人生活中就是这样。你用了很多时间去尝试这么一个创作,创作中的转折点其实就是在眼前。但很多时候自己不会意识到。我记得大概是15年的时候去多伦多跟家里人过春节,到了第2天,我打开窗帘我吓了一跳,窗外零下十几度全是雪,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天气预报说是这是5年来最大的雪。这一瞬间我想画雪景,这一画就到了现在,如痴如醉的每张都是雪景,雪景仿佛把画面中香烫的火气,慢慢的消减掉,融入到了一个灰色的基调中。


所以每一次的转折都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冥冥之中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所以这次来北方也是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王天德,千雪傍松图 (局部),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223.5 x 99.5 cm



 ArtAlpha:感觉您对南北方差异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


 王天德:记得我当年要考美院时,大概1983年,想画点东西能够考美院作为素材用,于是就去了泰山。我在泰安住的旅馆7毛5分钱一晚上,和那些买菜的人住在一起,晚上可以画他们的头像,现在想想那时候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可真是了不得。

后来我一个人去爬泰山,在后山爬了很久,突然看见前方立着一个人。那天下着小雪,一个炉子上正煮着水。我手上拿着棍子和一把小刀,在一百米处站着至少一刻钟不敢上去,太恐惧了。最后那个人叫我说:“你放心,我们在这已经很多年了,专给过路的游客煮热茶,你相信我。”我上去之后,他果然烧水给我喝。还可以根据自己能力付钱买一个馒头。我很感动。我爬到山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借了一件军大衣看日出,边上坐着一对沈阳来的军人。他头朝北看了一眼说:“你看到那条白色吗?”那是冰冻的黄河,像冰玉一样。日出太阳刚刚升起,整个东北全部在眼前,这个蜿蜒的碧带凝结了大地的气息。


王天德,林泉问道,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221.5 x 121 cm


之后,我在泰山脚下花了一天时间把《张迁碑》整篇临摹下来。我去商店要了很多纸,借了五个卖酒卖烟的盒子装着。周边没有人,零下八度的气温,我不停地蹬着脚,写十几个字走一走,写十几个字走一走,好不容易地一点点写下来的。

那是我第一次来北方,我做这次展品时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的寒冷。我去了泰山没有记住泰山的松树、泰山的山,我恰恰记住了这些事情,这对我影响很大。所以“遣兴”不仅是对子女的思念,更是对往事的追忆


 ArtAlpha:对于北方的思考和回忆片段在这次展览中是一个呈现了。


 王天德:我希望用唐以前的书法和拓片来重新寻找北方的气度和当时存在的一种历史沉淀感,比明清更遥远的沧桑历史呈现出来。比如柳公权长期生活在宫里,所以他一直坚持“骨感”的书写方式,也是他内心纠结的思维方式。从看他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重新感悟他的气质。这次我用了柳公权《高元裕碑》、《冯宿碑》的拓片。这些石碑凝聚了汉唐文化的气势。在创作中,北方大山大水之境油然而生,我自然地联想到宋代宫廷山水画有天有地的格局。



王天德,柳公权,宣纸、墨、拓片,279.5 x 142 cm x 2



这次展览的雪景的作品,比之前我的作品面积大,用笔用墨能自然的展开,我把“公权”两个字放在展厅的地面,希望能够跟画面中的柳公权的书法,形成一种对话。



艺术家在工作室



 ArtAlpha:记得您也是非常热爱收藏的,收藏对于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王天德:在艺术的收藏过程中会有很大的乐趣,是一种生活方式,去那些古人的印迹中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另外我收藏这些古代的碑拓等等,有大部分是用在我的作品里的,藏家在收藏我的作品时,是同时收藏了两件作品,古人的和我的。我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积累到25~30件左右,做个展览和图录来呈现给观众。



 ArtAlpha:您在大学的时候是人物画专业,为什么之后转向了山水的创作?


 王天德:我大学本科读的是中国画人物专业,中国美院这个专业当时在全国是最优秀的,汇聚了全国最好的一些教授。


但是我毕业之后就没画过人物,那个时候我觉得人物画有一定的局限,山水能更好地向自然取法,让自己的心灵有一种安静的存在感。


一直到现在我都在研究和推进山水的不同样式,有抽象也有具象的,做过多种不同的样式的风格转换。



王天德,入夜听雪明, 宣纸、墨、火焰、拓片,283 x 135.5 cm



 ArtAlpha:在宣纸上使用香烫来表达山水是怎么开始的呢?


 王天德:2002年,我在法国的工作室,偶尔抽支烟,烟灰掉在纸上,烟灰灼烧纸张的痕迹启发了我的创作的灵感,这个创作方式的探索一直到现在。


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很细微的事被你察觉到了,这可能就是艺术家机缘,就像是上天给的一个启示。



 ArtAlpha:您的作品中既取法中国传统,创作手法上又是非常先锋和实验性的,也广泛被西方美术馆机构收藏,您会经常关注西方艺术界的动态吗?


 王天德:我这十几年来差不多每年都会有几次去欧洲的北美等等的地方,一些重要的展览都一个人飞过去一个礼拜看一看,比如考尔德、罗斯科等等。这些重要展览,是在一个团队的策划过程中酝酿了至少3~5年,他们的展览思维,前后的完整性……这些影响了我对每次展览的要求,如何通过一个展览呈现自己一段时间的思想与创作,如何去处理空间和作品的关系。如何与策展人协作等等。



王天德,千雪傍松图, 宣纸、墨、火焰、拓片,223.5 x 99.5 cm



 ArtAlpha:站在全球视野下,您怎么看待中国水墨的传承和发展?


 王天德:我觉得整个亚洲,特别是东亚、南亚近10年来的经济的发展结构已经转化了,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发展体,他几千年的文化,一定会找到一个机会来呈现给全球。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能分享经济的红利。那么经济的红利也让我们反思面临的问题。


当下的水墨,我个人觉得他在很大的程度上,正在去寻找更多的个人的知识背景下的一种图示,而没有像90年代时期团体的文化样式。


水墨艺术在当下它呈现两种形态一个是中国宋元明清到民国到今天的文化对接,形成一种新的当代的水墨样式、观念。另外一种就是说西方的观念与中国对话形成一种样式,两种形态是不一样的,就像一条公路,一条朝西一条朝东,哪个方向发展更好我觉得都很难判断。但是水墨所呈现的,最重要的还是在骨里边,沉浸在传统中国文化深深的血脉里面,按西方的法则或是东方的法则来判断都无可厚非,百家齐放,我觉得这个是有趣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如果从我们自己的文化角度来体悟和寻找一种转变,与现代西方语言能够进行一些交流的艺术样式,我觉得它的生命力会更强大一点。


就比如吴冠中先生他旅法求学遇到的老师,提示他之后30年去感悟东方的文化,赵无极也是这样,浸透在法国的艺术氛围中的两位杰出大师,他们最后都有这样的水墨情节。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王天德:《遣兴》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16日~2020年1月10日
展览地点:墨斋画廊
北京市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区



关于艺术家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以其对传统中国艺术的革命性创新享誉海外,被誉为中国当代水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天德以独创的水墨山水叠加烟烫或香烫绘画的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后又将自己的山水创作与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结合,在古与今,毁灭与创造,永恒不变与稍纵即逝之间寻求连接与对话。王天德曾在国内外知名画廊以及重要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举办个展及群展,其中包括:纽约前波画廊(2004),香港艺倡画廊(2007),美国堪萨斯斯宾塞美术馆(2009),澳大利亚悉尼艺术大学(2010),苏州博物馆(2014),北京今日美术馆(2014),北京故宫博物院福建宫(2015),美国旧金山南海艺术中心(2016),广东美术馆(2017),北京中国美术馆(2018),以及上海苏宁艺术馆(2019)等。王天德的作品亦被国际知名美术馆及学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加拿大蒙特利尔当代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及北京今日美术馆等。


关于策展人


林似竹
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中国艺术史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赞助在北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现为独立学者与策展人,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洛奥图。其曾为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策划 "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 展览,也为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策划过"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邂逅" 展览。2007年,她还参与策划了以水墨艺术为主题的成都双年展。此后,又作为特约策展人筹划了2010年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城市中的艺术"展览。林博士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著述颇丰,已写作了数部著作、论文和随笔,并制作了当代水墨艺术纪录片系列《墨咏》。此外,林女士也是香港"水墨会"、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及《典藏国际版文选》、《亚太艺术杂志》编委成员。


杨浚承
杨浚承(1982年生于香港)是独立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他和林似竹博士共同策划过泰祥洲、魏立刚和杨诘苍的个展,并独立策划过多媒介群展“影窟”和李津回顾展“骨与肉”。“影窟”以一系列佛龛形式展示,探索物质世界的灵性和神性。“骨与肉”则全方位展现了李津1980和1990年代的艺术历程,特别是数次旅居西藏的深刻影响。杨浚承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艺术史系,目前正在完成关于八大山人的博士论文。

关于墨斋画廊


墨斋位于北京草场地,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每年举办三到四个展览,合作艺术家包括冰逸、戴光郁,何云昌、李津、李华生、王冬龄、杨诘苍、郑重宾,涵盖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自2012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源自墨斋画廊以及艺术家本人,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墨斋画廊,以及杨浚承:《必然的偶然:王天德访谈》。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感谢王天德先生对于本文的帮助。*  





往期精彩内容


>常玉7705万元领衔,保利秋拍现当代艺术成交2.018亿元启示了什么样的市场走势?

>文化是一种相遇: 常青画廊在北京的15年

>女版毕加索 、画如其人:玛利亚·拉斯尼格诞辰一百年

>常玉3亿新纪录诞生,金焕基成为韩国最贵艺术家,佳士得夜场狂揽10.6亿

>章剑:有一种美,凌驾于哲思之上

>曹军:凌晨四点,壁书破壁而出

>冷军“小姜”破纪录,现当代艺术夜场成交3.34亿!嘉德秋拍结果最新出炉!

>上海艺术周全面升级,西岸迎来蓬皮杜,ART021销售再创新高

>伍劲:下一个时代的艺术推手

>专访陈飞,纽约贝浩登个展“团圆”开幕

>扎根布鲁塞尔、深耕艺术家与人脉:代理张恩利、安东尼.格姆雷的比利时画廊夏维尔.霍夫肯

>陈子豪:一个多重身份的90后艺术家

>学术先行、坚持不懈:代理黄永砯、卡普尔的画廊卡迈勒.梅隆赫

>尹朝阳:从人物到山川的造像之路

>严培明把母爱挂进奥塞博物馆

>ArtAlpha观察 | 香港秋拍高价频出到底蕴藏着何种市场趋势

>香港苏富比秋拍重磅来袭,ArtAlpha专访亚洲区当代艺术部主管寺濑由纪

>2019艺术深圳,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继续前进

>年度巨献: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大展开启京城艺术的新地标

>物华:黄宇兴在伦敦的第一个个展

>他们为何如此看好中国艺术市场,ArtAlpha专访佳士得高层负责人

>与王光乐的Q&A

>这个美术馆建在自然湿地之中,世界级艺术品与花草树木对话

>ArtAlpha专栏 | 以小搏大, 谷公馆艺术家参展卓纳画廊群展

>佩斯画廊关闭在北京的空间,ArtAlpha专访佩斯北京负责人

>这个画廊全世界颜值最高,是艺术家的大家长,藏家的密友,社区的课堂

>ArtAlpha观察| 网红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专题 | 专访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专题 | 陨落寒星,阿希尔·戈尔基遗作在威尼斯展出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专题 | 人们变得疯狂的愚蠢!图伊曼斯Tuymans在威尼斯发人深省

>艺术成都,带得走的也会是你

>她是中国第一代拍卖师,经历了当代艺术的起落,如今把画廊开在麦田旁

>林依轮:不会做辣酱的歌手不是好摄影师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大回顾

>他做了中国最值得期待的私人影像中心,带来阿布拉莫维奇中国首次个展

>最强个税改革来袭,艺术圈会受什么影响

>从“整座豪宅抵不上一张小画”到“区块链”,他有一座中国的古根海姆

>他建造了一个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 | 专访阿那亚创始人马寅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