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天中校园的“丹台古井”

雪梨子 鸿渐风 2023-04-30

老天中校园的“丹台古井”

--澄清“城关考生分数线降低”及致歉

 

雪梨子

 

前几天看到某个乡友群中晒出老天中校区的“丹台古井”照片,勾起我一份积欠已久的文债记忆。



古井照由网友榕树老师提供

 

我曾在拙作《天中两年》(上)中聊到自己在一九七八年侥幸混入天门中学高中的经过。当年天中对全县其他地方的考生录取分数线是200分,而我们城关地区的分数则只有180,我的考分为186,幸运地进入天中读高中。于是撰文想当然说这是“为了让更多的城里伢(当然包括部分官宦子弟)进天中,教育系统的领导网开一面”。很遗憾,我的这个说法是臆断妄猜,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此我向天中及所有披阅过此篇文章的读者们致以虔诚的道歉

 

话说太祖驾崩后的翌年,刚复出的邓小平副总理主抓教育科研,在各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依旧决定当年(1977)就恢复高考,这一举措深得民心,影响了至少百万年轻人后来的命运,也影响了后来几十年的国运。天门中学迅速跟进,一方面征调流落在各乡镇的优秀教师到天中,另一方面也酝酿翌年在全县范围招考高中生,准备在一九八零年的高考中重振“文化之乡”的历史美誉。在全县招考的过程中,各区镇的学生表现优异,而城关地区的应届考生的成绩则一般,个中原因颇有趣味:在文革时期大部分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给赶出了县城,流落在各乡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革后期和太祖驾崩后,诚实的农民兄弟们尽可能地将这些不适宜拿锄头的“笔杆子”们请到了乡镇学校来教化其子弟。一九七八年前,本邑最好的中学老师大都还在乡镇学校,农村学生的成绩好过城里伢,就不奇怪了

 

不过,在全县范围内完全按照成绩来录取却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天门中学的食宿条件无法承担,包括全校的用水,当年全靠校内那口百年历史的“丹台古井”。于是学校报请县教育局同意,适当减少一些需要住宿的农村学生,代之以城关地区的走读生,这样可以缓解学校的食宿压力。但规定,一旦办学条件得到解决,就即刻恢复全县招生的统一分数,以体现城乡公平教育的原则。这项城乡双轨的招生政策在1982年就废除了。

 

告我实情的是一位当年未曾给我上课,却在过去两年来一直默默关注我的《澳洲雪梨子》公号的罗新发老师,去年我通过同学介绍才与他在网上联系上。今年四月回国时拜见他,提到此事,他才道出此事的原委。我顿时羞愧万分,喃喃地说:“您为何看到文章后不早告诉我呀?” 罗老师有些腼腆,好像是他自己做错什么似的,说“不好意思啊,……但我知道我们会见面的”。那一刻,我更为罗老师的厚道为人而感激,也惭愧自责。一直以为交友之道在“直谅多闻”,其实孔子所说的“”,也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处理艺术啊。

 

罗老师还告诉我,1992年天中八十周年校庆前,学校为这口劳苦功高的古井修建了亭台,并请天中校友,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书法家王士傑先生题字。此时的“丹台古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作为一座文物被保留下来,供昔日的天中学子前来瞻仰与缅怀。

 

接着,我们自然地谈到了天中的老校长邓仲禹先生。罗老师说,邓校长一贯坚持有教无类、公平公正的办学原则,不可能让特权行为在他的任上发生。

 

那么,“那几年是否有领导找他开后门呢?” 我有些八卦了。

 

当然有,但全都给邓校长顶回去了。”罗老师不紧不慢地回忆起,“你看,邓校长是不到年限就离任的,其中的原因你该懂……

 

……

 

原来如此。我不由地庆幸我们这代人的运气好:人生最美的年华里碰上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大时代,求学上进的日子里遇到了德艺双馨的老师们于我来说,在“天中两年”后,还能继续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小子何幸之有?!

 

历来的名家智者对那些给予他们思想启迪、人生教诲的人有不同的比喻。古有薪火相传之说,近有周作人引用西人葛斯理的形容“传递火炬的人,今有旅法作家赵越胜将自己的恩师周辅成先生比作“燃灯者,皆精到绝妙。这些称号放在邓校长、罗老师等天中老师身上是名实相符的,但我却以为邓校长和罗老师他们更像那口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支撑过天中全校师生用水的“丹台古井”,静水流深,润物无声。

 

虽《澳洲雪梨子》微信公号已“阵亡”,错讹之文也不复再现。但恩师教诲言犹在耳,自己的谬论还得自己来订正与道歉。借此机会也再次感谢邓校长罗老师的不吝教导,祈祷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注释】

①  《澳洲雪梨子》公号曾刊发的某篇文章谈天中学生参加革命的带头人,误将王可达老师的事迹放在邓校长身上,邓校长特托人澄清,后公号专文说明并致歉。故在此不表。

 

 

雪梨子於2018.07.29-09.07


本期责任编辑:西湖藕】


雪梨子的其他博文链接:

一个天门人眼中的上海人

天门人在海外:网上遇到了“英国美女骗子”

何传芳先生印象记--回忆我的音乐启蒙师

往事并非如烟--记录下河街的人和事

雪梨子:我曾有个“娇姆妈”


前期其他博文推荐:

鸿渐文献:天门人朱天

天门人在海外:薛阿姨与她的传说

火门山道:阿Z外传(乡语小说)

回忆恩师毛汉生:城关/竟陵中学(1963-1986)

我成为了共和国首批七百留美学者之一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