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梨子:我曾有个“娇姆妈”

雪梨子 鸿渐风 2023-04-30

我曾有个“娇姆妈”

 

雪梨子


曾凡义先生的《“娇邪子”》一文甫出,即满城争诵。除了曾先生文笔老道、资料翔实外,“娇邪子”在本邑的知名度也是个重要原因。文末提到鄙人也很熟悉“娇邪子”,的确如此。岂止是熟悉?还曾有段颇难启齿的缘分呢。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医疗保健水平还很低,婴儿乃至儿童的死亡率都相当高。似乎自古如此,看看乾隆皇帝的子女夭亡率都在30%以上,遑论百姓人家?但人民群众很有“智慧”,民间有诸多土法来“防范”这种灾祸,其中之一就是将孩子(主要是儿子,尤其是骄宝儿子)送到庙宇去当“和尚”当然是“业余”的,拜个师傅,取个法名,以为这样就可避免灾祸。此法的原理为:阎王爷喜欢人世间乖巧伶俐的孩子,如果偶尔巡视凡间撞到,就可能提早请他们到阴间陪伴。而和尚属于方外之人,阎王爷奈何不得,于是得以长命百岁--至少不会夭折。比如鲁迅先生,是绍兴周家的长子长孙,算绝对的骄宝儿子,他的父母曾早早就为他在绍兴城的长庆寺拜了师傅,并被赐法名:长庚。《金瓶梅》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当然,此法所费不赀,非殷实人家很难做到。穷人家也有自己的办法,给孩子取名阿猫、阿狗就可以了。乡语称“名字泼辣喀,好养”。

      

待我出生的六十年代,我国的医疗水平有了极大进步,但还是不似今日,婴幼儿可以打疫苗来防止肺炎、脑膜炎等肆虐横行。本邑的儿童死亡、残疾的例子仍然存在,我家虽非富贵,但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任何危险呀!只好求救于传统方法。只是那时城关一带的东禅寺、西塔寺和南禅寺等都已被毁或改作他用,也没有和尚道士之类的封建余孽,怎么办?只好用土方法的简约版拜一个泼辣些的人作为我的干爹、干妈或干脆就是是他们生的,庇佑我清寂平安。城关的娇儿,就成了不二人选。

 

我自记事起父母就说我是娇儿所生的,放养在我现在的家庭。我望着哥哥姐姐们求证,他们都不置可否,一副神秘样。外面的小孩子都喊娇儿“娇邪子”,我却被教导应叫“娇姆妈”,这让我从小就沮丧、害怕与自卑。

      

曾看到周星驰的一篇回忆:他刚出道那年参演电影,安排扮作一个被梅超风一掌劈死的小厮。他很想多出镜一会,去游说导演“能不能让我再挣扎一次,梅超风第二掌才劈死?”彼时周星驰籍籍无名,他的要求当然被导演断然否决。但却可反映出周星驰这样有职业精神的人即使是扮演路人甲的角色,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多表演一些。娇儿就有这样的精神,她对于扮演我的“生母”角色很认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就是“入戏太深”。每次在河街一带走家串户时,一定会到郑福泰来多待一会儿,称“我来看我的娃哒”。一听到她的声音,我就吓得赶紧往屋里跑躲在角落。一直等着她和别人唠家常,和我家大人们了解我的近况后离开,我的心才能定下来。

      

有一次,我在母亲上班的正街上摆铺子边玩,突然听到那熟悉又害怕的声音,是娇姆妈过来了!我赶紧顺势钻到铺子下面,就听到她要给我吃什么东西、又要看我是否长高了一些,但我害怕,就是趴在铺子下面不肯出来。而这回娇姆妈不同以往与路人寒暄几句就走人,而是非要我出来让她看一眼,我惊恐之极,赖着不出,母亲劝我也没用,就这样僵持……,惊慌着急中,三岁的我突然灵机一动,跟蹲下身子劝我的母亲小声说:“请娇姆妈快喀走开,我长大赚钱给她用都行”。母亲起身转述给娇姆妈,她听到很开心,哈哈大笑,对着铺子下的我说了两句鼓励的话,就一蹦一跳地离开了……

  

自从七八年搬家到东门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娇儿,“长大了赚钱给她用就是一句货真价实的儿戏。事实上我早就淡忘这句话了,还是我刊发曾凡义先生的《“娇邪子”》一文后与家人聊天时被姐姐给兜出来的。

 

我既不为自己年幼的机灵沾沾自喜,也不为自己未能兑现“儿戏”而懊悔。只是,一提起娇儿,心里有一种莫名感触:我一生的平安是与她有某种“关联”的,虽然这是大人们做戏一样的安排。但什么东西,只要时间一长,正如戈培尔的宣传,戏,就演成了人生记忆中的真实了。现在,年过半百的我视她为“义母”,别人可以称她为“娇儿”或“娇邪子”,我却坚持曾凡义先生的文章题目名一定要将“娇邪子”打上引号—我用其他的理由比如不能歧视残疾人来说服作者,因我从心底里称她“娇姆妈”--这是我曾羞于启齿、难以相告同学街坊的事。我甚至固执地认为,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某些顺畅,有她冥冥中的庇佑

 

据说此照片刊发于1983年正月初一的湖北日报上②

 

曾文《“娇邪子”》刊发后,又引来乡友们的雅趣,大家分享有关娇儿的照片、媒体报道、坊间传闻和她的寿命。可惜她去世是在哪年也只有一个大概,而出生年的范围更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曾文中比喻娇儿是天门城中的女性“孔乙己”,因她能识文断字、半疯半傻……,我以为这个比方很到位。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专有一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此话言简意深。娇儿在本邑,也如此。

   

故,撰文以记之。

             

 

      

      

       2017.08.07­-11.24起草

2018.08.02-11完稿


【注释】

 该文曾于2017年8月5日在《澳洲雪梨子》公共号发布,有4000+阅读量。

② 图片来自乡友老竟陵先生

 

本期责任编辑:翻饺子】


打赏者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丰俭由人,闻过则喜,闻赏亦喜。


雪梨子的其他博文链接:

鸿渐文献:漫话中秋节

鸿渐文献:河街的回忆(三)

天门人在海外:我的首次海外“爱国经历”

雪梨子:乡语中的“跑”字

雪梨子:戏说伪古董


前期其他博文推荐:

天门城关的“另类名片”

鸿渐文献:“姣邪子”

胡图爷爷:致老同学的一封信

一个乡绅传人的醉与死

忆初中的几位师尊:四中/城中(1961—1964)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