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福平:怀念一座桥

郑福平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天门大桥


【题记】这是作者为音像节目《大美天门》写的《天门大桥》专题解说词。陆羽金鱼、小小、喻训天、兰竹、茶汤、凯风寒泉,义河人家、A海南(有味实业)等众多乡友文友为作者提供大桥建设者寻访线索,特此鸣谢!

 

怀念一座桥

——写在天门大桥拆建之时
文/郑福平


1
2018年12月3日,天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封停天门大桥的通知》,引起了许多天门市民关注。人们以诗歌,散文,歌曲,图文等多种方式纪念大桥。在外的天门籍人士看到此消息,纷纷撰写回忆文章,发公众微信号和留言抒发感慨。网友兰竹写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门大桥,我与天门大桥同岁,妈妈上班的棉纺厂在河的那边,我和姐姐常常走过大桥去妈妈的工厂。网名99AN留言:很亲切,小时第一次去,还是父亲带去桥上,在桥头下同父亲照过相,照相在夏天,穿短袖,笑得欢。网名杜云飞说:这是天门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一代人的回忆!别了!大桥!。是啊,天门大桥牵动着天门人难舍的情怀。
自西蜿蜒向东的县河,穿越竟陵城区,民间常用“河则边、河落边”称呼两岸。不知先民们是否曾经想过要在县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两岸民众来来往往。当时间老人走进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天门要在县河上建大桥了,要把县河两岸用大桥紧紧地联在一起,当年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大事。这是竟陵地域第一座横跨县河的大桥。
天门大桥建成后,桥面车辆跑得欢,从人行道上俯视河面,看着来往船舶桥下鸣笛穿过,县河里的客运船有枣阳号、天门号、青年号、五峰号、钟祥号等多艘客轮船。扬着风帆的货船与架着鱼网的渔船或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一派繁荣景象。
转眼间50年过去了,当年参与建设者绝大多数已是70岁以上老人,笔者寻访了当年参战的民工,记录下他们的事迹,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听。



2
由湖北省公路管理局第三勘探设计队设计的天门大桥于1968年10月动工。大桥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单孔跨度双曲拱桥,单孔净跨七十米。大桥的设计图纸,至今保存在天门市公路管理局档案室。建天门大桥是当年的大事,是县委工作的重点,也是县河两岸多少代人期盼的梦。动工前几天,城关镇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挑着被子和用具的农民工,六十年代时城区比现在小很多。在街道领导的安排下,民工们走进居民家里。
笔者家里也曾住进了20个男的和7个女的,母亲腾岀一间房,在房间用长板登和木板连接着木床搭了个统铺给女同志们往,男同胞们睡地铺,在堂屋铺上稻草,放上被子就当床了。笔者那时上是小学二年级,开始并不知道这些人到家里来做什么,过了一些日子晓得了是来参加建大桥的民工,住在家里的是原黄潭公社的农民。
相处一年多时间里,民工只要有人回家去,来时会带一些自家做的东西送给他家,如:小米炒米,大包子,豆皮等等,他母亲回赠一些要计划票购买的物质:糖、洗衣粉、肥皂、煤油。平时还帮民工缝补衣裤,家里的水桶木盆等生活用具让民工随便用。关系处理的象家人一样,大桥建成后的好多年,有几个人只要来城关,还会带上些自家的特产来家看望他母亲,说些有趣的事,如谁家的小孩结婚了,谁家添了孙子,还有,他父亲帮某某买的彩色印花荆江热水瓶,又借给别人家嫁姑娘(那时候这种东酉有钱也很难买到,人们柤互借用撑面子),等等诸如此类家长里短的事。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人的名字他已记不起来了。



3
建天门大桥是名符其实的人民战争,或者说是人海战役。笔者在寻找当年参战民工时,很多热心朋友提供了线索,乡友陆羽金鱼说:原友好砖瓦厂对面,有个叫曾某某的人参加过大桥建设。乡友小小在《鸿渐风》“乡友群”留言告知:民工多是黄潭公社的,包括下放的知识青年。有人甚至联系的电话号码都发来了。令人感动
当年建桥民工主要来自黄潭公社,基本上每户都出了人,家里无男劳力的,妇女也上,从十几多岁的小伙到五十多岁的人都有。之所以都是黄潭公社的人,是因为当年天门还有一个省级大水利工程:开挖汉北河,其它地方的人上汉北河了。在寻访当年民工时,听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笑话:有民工说“我上渔薪青山参加了大桥建设。”原来建大桥的石料,是他们上青山炸山提供的。对难搬运的大块石头,用钢钉大锤分小些,然后挑几里的山路,送到县河里的船上,每天每人要完成挑1500斤的任务,有多么繁重艰苦,唯有当事者心知肚明。有人说:他们把一座山都炸平了。
石头运到工地后,要加工成瓜米石和寸囗石,为了保证工地的需求,学生,单位职工,街道居民分时段来工地锤石子,当年带着“帽子”的各类“某某分子”自然是首当其冲。《鸿渐风》近期所刊《竟陵陈家大院的膏药爹爹》一文中写到:“修天门大桥,为赶工期,将全镇的“分子”们集中起来锤石子。年轻的破大石,年纪大的锤小石子,一把锤子,一根木棍上头用橡皮围成一个圈,用来圈住要锤的石头,不准走动,不准说话,无论严寒酷暑都是在那锤石子,夏天无遮档,经常见我的膏药爹爹衣服湿透,冬天那里是风囗,庆云关的斜玻,迎着从东湖吹上来的风如同刀割,手套破了,手上有裂囗,白色的石头粉渗到伤口里。”



4
今年已经77岁的曾老人,在谈到当时施工现场情景时,仍然很激动:“就象电影里放出来的画面。高音喇叭时而歌声嘹亮,时而表扬好人好事,时而播出送料队与伴料队的挑战书与应战书、个人和施工队的决心书,吃饭时间还播放样板戏的唱段呢。到处红旗飘飘,号子声声,人头攒动,场面热闹非凡。”
一个生产队的民工负责一至二项任务,大的任务由几个队的民工合作进行。各队的能工巧匠被抽出来,组成了木工模板队、钢筋加工队、搭架队,泥工队等许多个工种的施工队,还有突击队,医疗队,宣传队等配套组织。黄潭某生产队民工专门负责冼石子,送石子,筛黄沙,送黄沙。锤好的石子不能直接送去伴和,按要求先用水把石子洗干净后才能送出。民工们用筐子象淘米那样,把石子反复淘洗,洗石子很容易打湿衣服裤子,夏天还好,冬天就用一块塑料纸挡在胸前。筛黄沙最怕下雨天,湿黄沙很难筛,他们筛一遍后等到有太阳了,爬开筛过的沙头子晒一晒,为了不浪费黄沙,有时要筛二遍甚至三遍。灌注混凝土中途是不能间断的,遇上要赶用材料时,他们二十四小时轮流操作。
那时电力供应无保障,工地有台柴油发电机随时待命发电。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支比较危险的施工队:模板架护工队,当模板做好,布好了钢筋,开始灌注混凝土时,模板下面是不让一般人进去的,防止不小心撞坏撑棍,护模队员头带安全帽手拿工具,小心翼翼在纵横交叉的架子中弯腰穿行,这根撑棍看看,那个垫子摸摸,将出现的小问题及时补救好,以免小问题变成大事故。



5
一座大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桥墩,它要承受自身的重量和外来的重量。现在公园内建一个人行桥,都是用动力机械钻孔后,放入钢筋架灌注混凝土。可能有人不相信,天门大桥的南北桥墩是人力推钻出来的。在施工设备相对落后,缺乏机械的年代,只能全靠人的劳动力完成。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精兵强将,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组成临时钻孔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桥墩要在其它工程的前面完成,为了确保建桥速度,钻孔队员日夜轮换上阵,众人在号子声中用力向前推钻机,风雨无阻照常施工。李老汉回忆说道:风雨无所谓,雨不打湿衣裤,流的汗也会打湿的。听到这里,笔者在心里默默感谢祝福李老汉和健在的民工们为天门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并祝他们健康快乐地安度晩年。
除了主战场,还有分战场。乡友茶汤就提供了一个分战场的信息——桥上的栏柱、栏杆、造型物件,都是在原城关镇生产街小学门前空地上做的,地址为现在的保安商城,元春街菜市场大门的对面。工人在模具内布上钢筋,浇灌有色或者本色混凝土,过几天后,就可用水磨石打磨颗粒疙瘩,直到平整光滑。
当年的民工张婆婆讲:上大桥工地没什么补助,生产队集体经济,粮食和菜都是队里的,反正管饱肚子,收益是每天记一个工分,每个工分大约值几毛钱。他们没有具体的休息时间,因工程进度加班是常态,偶尔有半天休息一下。民工们就在住地,妇女们纳鞋底,说些家长里短的话,男同志则讲些乡野笑话,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工地上很疲惫,回住地就想睡觉。



6
1970年5月,天门大桥胜利完工,通过了验收,随后在桥北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开通仪式。兴奋的人们在桥上跑来跑去,对下面县河指指点点。从老汽车站开来的汽车缓慢驶过大桥,揭开了县河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再也不用渡船拉汽车马车了,当时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时髦话就是“看过大桥没有?”甚至有生产队专门开拖拉机载人来看大桥。大桥这里很快就成为了天门城关的新景点,许多单位人员集体在桥下合影,更多的是个人留影。



大桥建成通车,方便了人民,便捷了交通。整个工程耗费人民币53万元,除掉通货膨胀因素,时至今日仍然堪称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天门人民,特别是原黄坛公社的农民,他们功不可没,还有当时廉洁奉公的领导层。天门民间流传着一段佳话:五十年代建造的工人俱乐部,后来在上级严格的审查中,结论是每一分钱都用在工程上。多么希望这样的事得到传承啊。
一座大桥,一段历史,天门大桥承载了太多天门人的记忆,见证了五十年来天门的发展与变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大桥老了,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的大桥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中。抚今追昔,天门人期待着新大桥的建成,更期待天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最后借兰竹的话结束全文:天门大桥的雄姿宛如绚丽的雨后彩虹,永远镶嵌在我记忆的画板上。



(责编:糊汤粉)


敬告:根据微信推送规则的设置,没有经常查阅公号或点击“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公号文章推送,请看完文章后即点击下面的“在看”,谢谢!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郑福平:天门四十八牌坊

传松:我家的团年饭

郑福平:南门桥头

郑福平:热闹的县河繁忙的船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秋秋:方言俚语忆岳口

陈巧林:我的直河,我的童年(连载之一)

黄启富:乡规民约与族规宗约的历史沿革初探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九))

尔也:京山闺秀诗人是天门蒋状元小姨

凯风寒泉:港中诗草——青春祭(四首)

白土地:东关庙的回忆

月如钩:向晚而立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