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忘忧草:

忘忧草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预告】今明两天作者双响炮,明日刊发忘忧草倾心力作《张港谣,襄河水、渡口情》,敬请期待!


最后 还是故乡

文/忘忧草


前言

《鸿渐风》刊发了推介散文集《故乡的女儿》的文章。因为作者是群友,因为同一个故乡,所以关注得更多一些,书还没开始看,思绪就已经泛滥。零零星星读过她几篇文章,江汉平原生活的小孩,童年经历大多相似,汈汊湖的野味、丰收的芋头、葫芦苦瓜南瓜红苕-----君自家乡来,爱聊家乡事,文章读起来很顺畅,没有距离感,偶尔遗忘也不要紧,顺着文字引领就可到达故乡的一草一木。书籍内容很多,奇怪,我咋只记得吃的东西,嘿嘿。作者是个勤奋的人,笔下耕耘几万字,细腻才思、真实情感,那些逐渐陌生的传统和记忆一一回来。有的人写作都不需要苦苦构思,人家的经历就在那里,只需记录就可以,在我眼里,作者应该属于这一类。


2020年国庆前后上映了3部电影,《八佰》《夺冠》《我和我的家乡》,看了前2部, 后面一部“看名字就猜得出内容”。“吹牛,说来听听”,“还记得《我和我的祖国》吧,名字取得是一个风格,一看就是一家人”“还真是,一个是国,一个是家”“离不了乡愁加变化”,“乡愁是故乡隽永而简单的主题”“可惜,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天门胡市拍出来会是啷个样子”“哪一天我跟你回去,拍出来一样美”我和老周你一句我一句,为没看一部电影找出一大串理由,生怕疏离,生怕故乡怪罪似的。时间上的故乡,是年少的时光长廊,地域上的故乡是平原是水乡是田野,是出生的一幢老房子。故乡不限于在乡村,在城市,余光中一首乡愁,让大陆成为海峡对面的故乡,海外的游子与故乡隔得太远,他们把故乡搬到唐人街。一处风景、一种味道、一声乡音轻易就唤醒。



故乡的概念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故乡越浓。少年时是没有故乡的,只有逃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着看着,他乡变故乡,故乡遗落在身后。


记不清已经多少年没有回故乡了,十年或十几年了吧,武汉到故乡的距离并不遥远,如今的故乡于我已经那么不完整,老人不在了,老屋不在了,同伴在城里打工,新生的一代陌生,除了童年,一切都变的模糊。

早些年回去,还有几个留在村子里儿时伙伴,我看见他们很亲近,“这是不是玉红?”“是的,咋不认得我了”,我连忙接话,我怕他们不认得我,怕他们对我生分,我听他们一遍遍讲淘气顽皮的过往,也听他们说花菜、说儿女、说买码,打腰鼓的现在。


他们也怀念那种过年时,几家人坐在一起,你赶皮,我包馅,他加柴火,流水线上做酥饼,平常到隔壁屋的锅里盛碗面条,麦收时,大人在禾场连夜打麦,小孩睡到邻居家----如今这些人和事都不复当年。



我是一个故乡观念不那么强的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日久生情,从起初的排斥到认同。2008年从生活20多年的荆州离开时,心里满是不舍,笔端时常留念荆州的一草一木,12年过去,现在我在武汉也挺好的,若要我再回荆州,我肯定是不想回去了。


我是个喜欢远方的人,记得高考那年填报志愿,没有填报一个省内高校。自由流浪的因子是故乡给我的,从早期身体的流浪到现在心灵的流浪。

学生时代,读了许多关于江南的的故乡,我痴迷江南的小城古巷,有意无意疏离我的故乡,每次回家,看见破旧的房子,泥泞的道路,昏暗的灯光,饭桌上和厕所的蚊子,母亲干不完的农活,隐隐一丝嫌弃。自从离开的那天起,我以为故乡在原地等我,当满腔抱负被理想路上的蒿草蒺藜拍击所剩无几,回望故乡,故乡早已化作风和日丽的杏花春雨,一滩淬火的柔水,抚慰曾经叛逆的我。


我不是一个沉溺过去的人,常常随遇而安苟且眼前。


但日月星辰的洗礼,故乡的底色一直都在。


我一直与故乡保持联系,常有从故乡来到我所在的学校读书的孩子,他们找到我,像是亲人,我眼里的他们也是。更多其他孩子读书的事情,常打来电话咨询,除了打电话的人,姓名都是以一个熟悉的名字代替,谁谁谁的儿子孙子。母亲常常讲故乡的事,谁得病了,谁的孩子赚钱了,父亲每年至少回去一次,退休职工本本年检,然后把遇见的讲给我听。


故乡与我回不回去没有关系,我暂时也不会回去。

好在故乡已经被我装在心里随身带,想了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在笔尖再现,若是勤快一点的话。


故乡的事可以说一箩筐,东家长李家短,从东到西,从过去到未来,白天和黑夜,吃喝玩乐,喜怒哀乐,哪能说的完。


看《故乡的女儿》这一类书,乡愁可以缓解,好像也加重。



尾语

以月光下的双眼看故乡

光阴的溪,生活层叠交替,

襄河岸边,梦中的舟楫忽暗忽明

陌生你我若可以找到一场话题的共鸣

最后,还是故乡。


2020年10月12日(责编:飞鱼)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忘忧草:我的三位语文老师
忘忧草:春节记忆(二章)
忘忧草:格子里的春天
忘忧草:我的武汉,我的城
忘忧草:进门一碗焌米茶
忘忧草:我爱茼蒿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喻训天:县域金融史奇迹——天门的百年银行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一)

陈艳萍:边写边笑,边写边哭

陈巧林:我的直河,我的童年(连载之四)

尔也:“死”而复生的故事

大鱼海棠:求职记

陈巧林:我的直河,我的童年(连载之三)

喻训天:“膏药爹爹”逸事补遗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