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忘忧草: 张港谣,襄河水,渡口情

忘忧草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今日张港


张港谣,襄河水,渡口情

文/忘忧草

襄河水 清悠悠

穿平原 过沙洲

弯弯曲曲向东流

流过我的家门口......

一曲《襄河水》唱出了天潜沔流域人们对汉江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一条流淌在心底的河,没有大海的澎湃,却从不曾忘记。

汉水过了襄阳以后,经潜江泽口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张港,又折向东南直奔汉口注入长江,襄阳下游百姓皆称汉江为"襄河",几十年乳名一样叫惯了的“襄河”,称大名汉江反有些生分。

记得年少时曾经听人一次次讲起汉江,我忍不住接话说,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汉江,但有一条很大的河叫襄河,当场被人笑称“苕,襄河就是汉江”。恍然大悟间没太多尴尬,而有一丝骄傲,襄河给了我自信似的。她用奔腾的江水和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一方百姓,她还可以纵容你任性地撒娇。


张港襄河堤下风光


一、张港谣


张港与小龙虾之乡潜江隔河相望,自1955年由潜江划归天门管辖后,张港似乎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潜江编纂县志时寥寥几笔,天门修撰县志时也一笔带过。张港的历史,更多的与潜江历史关联。

人类自古沿水而居,张港紧临汉水,西南与潜江的竹根滩、泽口、王场等地相往,古代通往烟波浩渺的澎湖港湾,即我出生的村庄彭湖村。汉江沿线,张港上有襄阳老河口,潜江泽口,下有天门岳口、汉川马口和大汉口,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口子镇”。

张港最早称芦洑屯,康熙《潜江县志》载:张港上古称芦洑屯,依傍芦洑河而得名。

隋朝的时候称“塔湾”。康熙《潜江县志》载:潜北三十里,有古镇塔湾。因汉江左岸洪山寺建芦洑佛塔而得名。

1134年,岳飞挥师襄汉,其大将张俊驻塔湾屯截击金兵,时人为纪念张将军截击金兵之功绩,改塔湾屯为张截港。《天门县志-地名志》记载,张截港地名始于南宋,明初形成集镇,南宋名将宗泽、张俊、岳飞分别在三处截击金兵南下,为纪念三位抗金将领,将他们的屯兵处分别起名泽口、张截港、岳口。

塔湾易名张截港后,行商人士皆以为截字不吉,遂取行船望山之意,易名张嶻港。这“截”字上头有—“山”,意山之巅也。源于汉江行船来到此地,能望见今渔薪河西6.2公里处灰市村的青山,山之巅于云雾缭绕之中,张者望也,故称“张嶻港″。张港先民钟情山光水色,据说在今张港大堤上,天高云淡之时,仍能望见被现代开挖采石矮下去的青山。

后来,张嶻港又是怎么变成张截港的?受好奇心驱使,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香港版臧励和主编)P803找到一段:张嶻港镇在湖北潜江县北三十一里汉水西岸,接天门县界,商业发达,为全县重镇,旧有外委驻防。再查《辞源》和几经搜索,又知嶻通巀,异体字,后人为书写方便,省去了“山”旁。外委的意思是额外派驻官兵驻守,由此看来张嶻港地名由来已久,拨开云雾不见山,也算解了心中的小疑问。

中国航天部的高级经济师张书祥先生是潜江沙街张家洼人。1994年张书祥称张截港其实就是“张家港”。张姓有“万代训孝友,诗书振家声”族谱,传说上溯六七代以前的祖辈,张家家大业大,如今汉江北岸的张港的大片土地属张姓所有,当这里成为一个码头时,就成了张家港。这种传说虽未经考证,但也说明了张港与潜江的渊源。

民间还有一传说:明朝年间,江西迁来的张吉夫妇,在拖船巷码头开茶馆,迎送往来客商,乐善好施,生意非常好,大家认为是张吉为这里带来的吉祥,于是把这里叫张吉港。今天张港景峰大道街上有一酒店名张吉港,招牌格外醒目,承办乡民各类宴席,接待各方来客。

比较两种说法,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更确切。历史的烟云,好像下酒菜,留给后人评头品足,有滋有味。

据史料记载,张港在禹夏属于荆州,秦属南郢竟陵,西汉属华容,南北朝属江陵,唐朝属白洑巡院,宋起属潜江,明代在此设道隆乡,清初潜江人为了纪念家乡官员刘道隆,时有礼部尚书京山人李维桢因刘公德高望重,“遂以公名名其乡”, 张嶻港由此易名为“道隆乡”,后又以他的官职更名为“通政乡”。民国时期和解放时期为潜江县第六区。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与拖市、多宝一同划属天门县。1975年撤区并社,为张港公社社址,1984年撤社设镇,至今为张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的张港是汉江下游沿线重要的港口商埠,水陆通衢,商贾往来,辐辏云集。两岸土地肥沃,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蚕桑水产也自足有余。棉花、黄豆和手工生产的棉布、 丝绢,除下汉口以外,还远销陕西、山西、四川、河南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来自西部的客商顺汉江运来山货土产如生漆、桐油。东部客商沿汉江运来食盐、锅碗瓷器、五金杂货,湖南客商沿东荆河运来杉木、楠竹等。江面樯帆如织,生意辐射到潜江、京山、天门、应城等地。外地客商在张港兴建起了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咸宁会馆等。沿街商铺错落有致,热闹喧哗,街道中间由大小相近的小青石板和大青砖镶嵌铺就而成。各地客商一起修筑堤防,开沟排淤,兴建商埠,开办教育,和当地居民共同开拓了张港的繁荣。



鼎盛时期的张港不仅商业繁荣,更有众多精美寺庙庵堂等古代文化建筑,被誉为汉上大观。上下船只路过这里,都要抛锚上岸,烧香拜佛,求神还愿。山陕会馆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关帝庙,关帝庙西侧还有菜农集资兴建的菜园会馆,会馆后面建有慈善堂。江西会馆兴建了金碧辉煌的万寿宫,湖南会馆在下街后堤前兴建的益阳宫,下街后堤还有财神殿,咸宁会馆在上街修建的九观庙,上街堤内有朱家庵、毛家庵、旷家庙。抗日战争前,外国传教士也在下街兴建了天主堂,抗战胜利后,朝拜武当山的香客集资在毁于战火的益阳宫遗址上又兴建了祖师殿。

值得一提的是景峰寺,道光年间在中街堤旁火神庙遗址上修建规模宏大的景峰寺,兴建景峰楼,24块石基,24根石柱,24道飞檐,翘首苍穹,蔚为壮观。飞檐挂着铜铃,风动铃响,“音波远杨,十里可闻”(天门纵横)。

今天,景峰寺的文化印记依然可见。张港镇街上的主干道叫景峰大道,曾经的景峰小学、景峰中学即现在的张港小学和张港初级中学。


二、襄河水


唐朝年间,张港水患频发,为了“镇锁三澨”(三噬指汉水和汉水南岸分支的芦洑河,北岸分支的泗港河),人们在张港汉江边修建了洪山寺、芦洑塔。潜江几代县令如吕文,汪志等皆重修芦洑宝塔, 塔高七级,砖石结构,面向江南芦洑河口,与潜江的东城烟树、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清溪山色、白洑波光共称“潜江八景” 。

万历《承天府志》记载,“潜水即汉水分流,始入曰芦洑河”。芦洑河又名潜水,河水出没无常,雨季分汉水流入长江,旱季则干涸消失,潜江因此而得名。“本汉江支流,顺治16年为潜沔塞之,下流虽通,上源绝矣。自芦洑河以杨林为入口,经竹根滩沙窝,排沙渡,再南流为班家湾,经刘家场出池家湾,过沔阳境入江”(甘鹏云《潜江旧闻录》)

芦洑口遗迹在今竹根滩镇沙街村附近,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芦洑河的形迹尚依稀可辨。

历代张港人因芦洑宝塔而自豪,历代文人为芦洑宝塔留下过吟咏的诗句,如晚清秀才潜江的刘中炳写道:

芦浦波心妙化工   浮图时在有无中

道人不惜千金买  买去仙山耸太空


今日潜江曹禺公园芦洑塔

明朝万历年间,水啮河岸,汉江河道北移,导致江堤崩塌,芦洑宝塔淹没于江底,洪山寺亦毁于洪水。

芦洑宝塔一景又称“芦洑仙景”,有一美丽的民间传说,宝塔沉入江中后,有一虔诚居士将塔顶捞出藏于家中供奉,每到风清日丽之时,江面白雾飘渺,江边大树房子若隐若现,仿佛云海仙境一般,是为芦洑仙景。适逢江西正在修建滕王阁,建造者非要找到芦洑塔的塔顶安上去,滕王阁才能封顶。一江西道士经明察暗访多日寻觅,终于找到收藏塔顶顶的居士,再三恳求,许以千金,许诺在滕王阁铭记此事,最终要走了塔顶,随着芦洑塔顶去了江西,芦洑仙景也从此消失了。

在芦洑宝塔沉没江中百余年后,1670年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叫雄峰的僧人云游到此,觉得这里是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于是在芦洑宝塔原址募资修建了景峰寺。

清道光年间寺中僧人邀请天门皂市名匠姚华祥设计并建造了景峰寺戏楼,又叫景峰楼。

每逢节日农闲,逢集赶场,古镇长堤,宽街窄巷,热闹非凡。可惜的是,由于抗战时期日军烧杀抢掠,以及其它原因,景峰寺及其戏楼被彻底毁坏不复存在。

后来,嘉庆举人宁熙朝来到张截港,写下了《登景峰寺楼》 :

长河带绕景峰楼,流尽春光送尽秋。

惟有名利贪未了,风波不断往来舟。

清代在张港镇上街的江西会馆设有芦洑书院,“书院由廪生李秋臣主持,授生徒40余人,光绪三十二年改设潜江县张截港高等小学堂。民国35年,私立芦洑中学设于此”(潜江文化志)

 张港有一条老街叫芦茯街。年少时街上电影院、卫生院、照相馆、供销社商场、挨着或对面排列。记得供销社商场门口一处摆小人书的摊位,小人书看一本2分钱,好看的小人书太多,想快点看,担心手里的钱不够,想过瘾慢点看,又怕看摊的白发老头不高兴。看完小人书从芦茯街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堤边,堤下杨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街上还有其它一些古地名,拖船巷、狮子桥,魏家长廊,燕家大院,常为当地居民所津津乐道,无不展现了张港深厚的文化底蕴。一首前人的“忆江南”——家乡好,最好是初秋,狮子桥头看月出,拖船巷口数鱼游,此景甚清幽。” 寥寥数语,描绘了一幅曼妙空灵的平原水乡图。

 时至今日,旧迹泯然。曾经的芦洑宝塔现重建于潜江曹禺公园内。欲觅张港历史风物,观景峰寺、游芦洑书院、在张港大堤上遥看芦洑仙景只能靠想象了。



三、渡口情


  1

张港的港口,王拐的渡口,因为轮渡属于潜江市管理,渡口旁的村叫王拐,所以又叫王拐渡口。                   

因地里位置与潜江更近,张港人的出行更多选择过汉江经潜江东到武汉,西至荆州宜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张港两岸的人们出行还是依靠渡船。

一条河水隔开了两岸,便有了渡船,在白天和黑夜连起了河的这边和那边。


渡口开船没有固定时间。天还没亮,故乡的人们习惯以鸡的叫声来判断比早晨还早的时辰。堤内哪家传来公鸡稀疏的叫声,迟到了冒失似的嘶叫两声,接着不眠的狗跟着呼应,该是四五点钟的样子了,有人在嘀咕是谁来了。翻过大堤,渡口陆陆续续有了等船的身影,冬天看不清脸,只听见讲话声音中叫喊着谁的名字,还有一声大喊划破灰暗的夜空“快点,船来了!”身影瞬间加快脚步小跑起来,大人牵着小孩的手,一个个健步跨上跳板。

赶船也要讲运气,有时候人到渡口,船正好过来。有时候人到堤坡,眼睁睁地望着船刚刚开走,叹息声中船变得越来越远,只好耐心等下一班船。如果河对岸的人不多,船老板常常还要等有足够多的人才开船。一来一往要等一个多小时,岸边的人等的不耐烦了,扯开嗓子大喊“过河”,不管对岸的船工听没听见。



每逢过年,坐船的人浩浩荡荡。船还没停稳,人们就小跑起来,一下子船就装满了,人数超载,剩下岸边的自行车和人只好等下一班船。

小时候特喜欢那种争先恐后跑上船的感觉。农村的孩子跑得快,跑的稳,很少掉到河里。船舱裸露的柴油发动机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小孩从甲板这头跑到那头,一会摸摸栏杆,一会脑袋钻进栏杆,惹得家长一阵呵斥声,才老实片刻。

拉跳板的船工开始收钱了,船费从一块,两块,最贵的时候涨到5块。自行车、板车到后来的摩托车加收五角到一块。

“还差一块”

“没有零钱了”

“刚卖的钱,啷说没钱?”

“整钱给我找”

“天天坐船还怕差你一块钱,明天再给你”

“都遭业,这大一条船,要吃要喝,要上交一大笔钱,就靠它糊口过日子。”

你一句我一句,船工与行人讨价还价。能省一点是一点,能多一块是一块。人们在极力的耐心中讲摆生活的艰辛,或许是真的生活拮据讨生活,或许是习惯了讨价还价博弈的过程。

从河对岸过来的村民,各式各样的人,男女老少全都有,挎着菜篮子的,挑担子的、推自行车的、推板车的,女人的篮子里装着两只老母鸡,用一块土灰色布遮盖,男人的自行车驼着两个筐,筐里随着季节变化装着辣椒,黄瓜、花生、黄豆、豆角、茄子---单独的一人,两人或一群一伙,互相打招呼,询问着你的庄稼,他家的菜地,家里的老人孩子、隔壁三家的人和事-----开着有些粗鲁又亲近的玩笑,谈论着村里各种各样烦恼的、有趣的新闻。



渡船顺着水势飘过来,船还没靠岸,人们开始向船头方向挪动,一下船形成一支小小的队伍移动,奔向大堤那边的集镇。

走上大堤,远远地看见张港水塔,顺着走两三百米就到了交叉路口,离码头最近的食品饭店,这里曾经是张港老街最繁华的街道。除了过年,人们是舍不得用肉票割点肉回去的。早餐吃一碗猪肝粉面是件奢侈的事情,一碗榨菜面条足以换来一天的满足。卖完农产品,空着的篮框里换回镰刀、种子、香干子、一根油条或猪油饼子,欣喜和匆忙写在脸上,男人和女人又要急匆匆地往回赶。

因为过河,汇聚在一条船上,又很快从船上散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

河水流淌着沧桑,也流淌着悲伤。每年的夏天,总有溺水的不幸消息传开,经常的水患也给周边的村庄带来家破人亡的灾难。河水掩盖不住女人凄厉的嚎啕,纸钱燃烧的灰烬,灼痛乡人的肝肠。。

发大水时,人们特别喜欢上大堤看热闹。汛期,白茫茫的水面比平时宽了很多,杨树林泡在水里。浑浊的洪水卷着旋涡,浮着树枝、木块翻卷下来,有时还有肚皮胀大的死猪死狗。大人一遍遍叮嘱孩子不要上堤去玩,但好奇心驱使,越不准去,孩子越想着偷偷上堤。

大水中过渡,令人心里格外紧张。渡船离开岸边,顺水的船像小木舟一样轻飘飘的冲到河中心,我总担心会不会水流太快飘过了岸头。逆水的渡船则让人心头一紧,眼睛盯着晃晃的河水让人有点发晕,双手握紧船舷,不敢走动。快到岸边,在人们指指点点和担心的目光中,跳板终于对准陆地靠岸了。


3

渡口来来往往的身影,装满了生活,也装满了平淡的温情。

赶船的人踏上跳板,脚下一滑,身子一歪打了个趔趄,船老板急忙伸手拉一把就上船了。

一对回家的夫妻,丈夫先到船板上放好摩托车,回过头来伸手牵着妻子的手上船,阳光透过头发照在有些脏旧的衣服上,乡里人的爱情从不会在众人面前表达,此时的丈夫瞬间变得像绅士,面对旁人的调侃取笑回以嘿嘿一笑。

记得过完年后在渡口,一父亲送女儿离开张港,女儿跑在前面上了船,因为超载,父亲没能上船,父亲肩扛着女儿的行李箱,连忙大喊“等一哈等一哈”,轰隆声中跳板启动离岸了。父亲不顾危险,一脚跳进河水,把行李箱甩上了跳板,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似的跑回岸边笑着向女儿挥挥手。船上的人看着女儿提着笨重的行李箱,不知道此刻女儿的心里是否如河水翻腾,平时最烦寡言的父亲,在女儿眼前顿时变得陌生而亲近。

中学时,班上与我要好的一女同学周末坐船回家,她家住多宝镇,与她同行的还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我去码头送他们,从未坐过船的我此刻想,要是我的家住在多宝该多好,我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坐船,立在船舷栏杆吹江风,看不知名的水鸟跟着船只飞越水面,听年轻的男老师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还有听家住仙桃多祥的同学讲述坐船回家,心疼船票一块三很贵,好友秀娟讲起坐船开心去岳口外婆家的故事,心里好生羡慕。



那年夏天,好友淘淘回张港后返回荆州,在渡口等船之际,我们在河里一边玩打水漂,一边拍照。电话响了,淘淘接到一个电话,要我们在渡口等等,带点东西过河。

是谁?要带什么东西?赶在这个离开的时候。纳闷之中,只见张港中学郭老师手里拿着一个黑色塑料袋,急急忙忙几大步跑下堤,递给淘淘,一边喘气一边说:“估计你们还没有上船,买了几个火烧粑,刚出锅的,知道你喜欢吃,拿着!”。掰开温热的火烧粑,我和淘淘相视一笑,芝麻的香味散发开来,夕阳铺满水面,心头无比温柔。

从潜江坐车回来,翻过王拐村大堤,是一条从滩田里踩出的羊肠小道,通向河边。晴天,路旁的庄稼吐穗开花,这里耕种小麦粟米或黄豆棉花,播种就有收成。雨天,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一滩雨水中,行人拖着裹满泥巴的鞋子深一脚浅一脚,走不动了,脱下鞋子使劲磕一磕继续往前走。河边渡口有一间简陋的房子,门口搭一塑料雨棚,晴天遮阳,雨天遮雨,几个长条木板凳和主人衣服一样的灰暗颜色,架上的盆子里摆放几个牛瓜、西瓜、香烟等小商品,供等船人在此休息片刻。我每次回家,到了渡口,心里就有些兴奋踏实了,过河后挤坐在敞篷麻木里继续颠簸,有时候等父亲用他那结实的老式载重自行车驮我回家。



离渡口不远,就是张港码头。江面上船肚子里装满沙子或用油布遮盖的货船来来往往。搬运队的一辆辆马车在码头装货卸货,在堤坡上上下下与行人交织。赶马车的人嘴里急促的吆喝着 “驾驾”,手里的马鞭抽得神奇响亮,嘚嘚的马蹄声,从身后很远传过来,又倏地离去。有时候空板车的马跑得优哉游哉, 一颠一颠地特别神气,那时候梦想能坐上一次马车,做一回有身份的人,无异于第一次坐飞机的感觉。堤角有一片杨树林,常有人在这里捡枯树枝当柴火,在这里喂牛,牛绳插在地上无人管,任牛自由自在低头吃草。我和街上的同学常来这儿玩耍,码头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坐在几十级的台阶街上,两根粗柱子,柱子上有纪念碑似的柱盖,有些气派,两柱子之间钢筋焊接,嵌入的是“张港轮船码头”六个大字,这里成为照相师取景的标志性背景。


张港襄河码头上的小伙伴


渡口和码头是除大街集市外又一个热闹的地方,岸边人们在蜿蜒的大堤上消遣散步交流。张港粮管所在河堤附近。高考后,在粮管所的宿舍里,我和小燕子围着录音机无限循环地听《粉红色的记忆》和《爱的路上千万里》。歌听腻了,跑到大堤上吹风、压马路、哼歌。现在,每当我听见这两首歌曲,条件反射似地回到夏天的张港大堤。

俗话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傍晚时分,劳动了一天的男人一个个浸泡在河水中,洗头、洗澡、游泳、扎猛子,甚至肆无忌惮小便。小孩子趴着旧轮胎、脚盆,和大人一起在水中张扬着野性。这边在嬉闹,那边不远处,飘来一阵臭味,有人在清洗农具、粪桶。浅滩河水里,人们在此淘菜、洗衣、洗脸、洗脚。每当汽笛声响起,渡船带着水浪,推涌至岸边,卷起水桶衣物,招来村妇的一阵骂骂咧咧,顽皮的小孩趁机吆喝怂恿作乐,换来一声“个小兔崽子,小心点!”



4

很长时间里我很厌烦过河,抱怨家乡的落后与闭塞。

1991年新婚的第一个春节,我还没适应一个全新的家庭环境,便提出在张港吃团年后再回婆家过年,与父母在一起高高兴兴吃完团年饭,急忙赶到渡口,只见“野渡无人舟自横”,船工回家吃团年饭去了。岸边的老人说,刚走,会回来,你等一两个小时吧。

望着缓缓的江水,空空的河面,空荡的大堤,让人怅然若失。耳边陆陆续续想起鞭炮声,炸得心里五味陈杂。耐着性子终于等来船工过了河,让我没想到的是,潜江那边的汽车停开了!怎么办?从大堤到潜江县城约二十里路,张港是回不去了,没有退路,只能步行!轻装上阵,把母亲给我带着的白菜扔在了路旁,只留下一块枕头包子,以防走累了压压饿。一路走,一路回望,身后没有一辆车,好不容易看见一辆车,没看见似的任我们使劲挥手从身边呼啸而去。

走了近十里路,终于碰到一好心人愿意搭乘我们。天快黑了,除夕的灯火亮了,马路上的春节让我有些恍惚,怀疑眼前的真实。下午五点多钟终于到达潜江县城,婆婆心疼儿子说着不太好听的话,我泪水在眼眶打转,心中的一股怨气不知道向谁发泄。除夕、新婚、张港、渡口、潜江,它们是我最亲近的,又全都是我想要的,却又这样不尽人意!人生的甜蜜时常参杂着苦涩,生活的苦和乐也只隔一层纸。流年在一次次的往返中逝去,那一年的除夕如渡船的斑驳锈迹,陈旧而清晰。



无数次遐想,张港如果有一座桥该多好。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张港江汉大桥正在修建之中,并将于2021年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潜变通途!拥挤嘈杂的渡船将被取代,走亲访友,上班上学,做生意的来往都将踏上快车道。一水一舟慰亲情,繁华尽后的渡口将不在,旧事却如襄河水幽深绵长,在记忆的河道里,潮起潮落,未有竟时。



曾经,对于张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离开,所有的归来都和渡口有关。现在,回张港的次数越来越少,当我想起张港,想起襄河,想起渡口时,眼睛泛起些许清澈,嘴角的神经不由得瞬间抽动,不易觉察亦不易诉说,最深切的爱都藏在别离后的想念之中。


【参考文献】《潜江家园》《潜江旧闻录》《潜江文化志》《天门县志-地名志》《云上天门-地名的由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筱林006-新浪博客》《汉川论坛》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忘忧草:最后,还是故乡
忘忧草:我的三位语文老师
忘忧草:春节记忆(二章)忘忧草:格子里的春天忘忧草:我的武汉,我的城
忘忧草:进门一碗焌米茶忘忧草:我爱茼蒿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忘忧草:最后,还是故乡

喻训天:县域金融史奇迹——天门的百年银行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一)

陈艳萍:边写边笑,边写边哭

陈巧林:我的直河,我的童年(连载之四)

尔也:“死”而复生的故事

大鱼海棠:求职记

陈巧林:我的直河,我的童年(连载之三)

喻训天:“膏药爹爹”逸事补遗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