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海:苏轼:南海&蛤蟆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HongJianFeng
苏轼:南海&蛤蟆
文 / 刘光海
早起晨读,月挂西天。见办公室前一蟾蜍,特别惊奇,不禁想到了苏东坡有关蛤蟆的寓言以及他与南海有关的诗句,于是草拟一首《早吟》发朋友圈:
《早吟》
二十早月渐西斜,鸟叫三声醒小丫。
翘首慢拍晶玉兔,弯腰惊见癞蛤蟆。
南山冬到无丝雪,东海春如有万花。
忽忆定国苏轼语,此心安处是吾家。
对于用癞蛤蟆入诗,我很是踌躇。
我们家乡,把青蛙叫蛤蟆,把蟾蜍叫癞蛤蟆,实际上还有一种介于青蛙与蟾蜍之间的我们把它叫土蛤蟆。小时候多与这两种动物打交道,我们把小蝌蚪叫蛤蟆零籽,等它长出四条腿,它就没有了尾巴。而它的尾巴是怎么没有的,我就不明白了。
现在正是初冬时节,在大陆已经是初降霜雪了,而此时的蟾蜍也应该是处于冬眠期,而只有在这四季如春的海南岛,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让你有幸见到蟾蜍,虽然癞蛤蟆的名字比较俗,给人的形象很不雅,但是却给人一种惊奇和惊喜。
苏东坡是大文豪,也是大书法家,见到癞蛤蟆,用蛤蟆入诗,是因为想到了苏东坡的书法,被称为“石压蛤蟆”。
人们称苏轼的字为“石压蛤蟆”,这有什么讲究呢?
苏轼《春中贴》
北宋文豪苏轼以飘逸洒脱的诗词闻名于世。除此之外,苏轼的书法也是一流的。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那么,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色,人们为什么用“石压蛤蟆”来评价他的字呢?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关于苏轼的字被评为“石压蛤蟆”,有这样一段趣事:
《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说:“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苏轼本比黄庭坚年长几岁,由于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推敲书法画艺,两人渐渐成了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黄庭坚虽然也以诗词见长,但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要略胜一筹。他学习书法最初学习周越,又取法颜真卿、怀素、焦山等人,最终自成体系。他的字虽凝劲有力,但是每一个字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些笔画,往往写得特别夸张,以致结构变化性极强,整体呈现出中间细腰的效果。所以苏轼调侃黄庭坚的字为“几如树梢挂蛇”。对于苏字所呈现的头向上斜,脚向下伸的结构特点,黄庭坚则概括为“石压蛤蟆”。可以说,两人是在调侃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了对方书法的不足之处。纵观苏轼的书法,确有鼎石施力的效果。因而,后人延用了黄庭坚的这句调侃之词,将苏轼的书法概括为“石压蛤蟆”。
苏轼《一夜贴》
蛤蟆与苏轼有关,还有另一个故事,那就是苏轼有一篇寓言,里面有一个角色就是蛤蟆。
下面是这篇寓言的原文: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音脱,杨子鳄)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
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蝌蚪)时事也。”
此篇“蛤蟆”出于苏轼的讽刺小品集《艾子杂说》,短短七十余字,是足令读者且笑且感慨的奇妙小文。
本文的大意是说:
艾子乘着船,漂浮在大海中;晚上停泊在一座岛屿上。深夜里听到水下有人的哭声,又仿佛听见有人说话,于是细细倾听着。
其中有声音发出来:“昨天龙王有旨:‘凡水族中有尾巴的皆斩首!’我是一条鼍(扬子鳄)啊,因为怕被杀头而哭泣。你,一只小小的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哭呢?”
又听到有声音说道:“我如今幸亏没有尾巴,但只怕龙王再去追究我那一段当蝌蚪时的经历啊!”
本文中的艾子(苏轼自指),有过不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从文中提到的“艾子浮于海”的情况来看,此作应写于他最后被贬海南岛的日子里。
苏轼《艾子杂说》
在海南岛生活的岁月中,六十多岁的苏轼反思着他的人生历程,其间,有一段经历使他永生难忘。
在被茫茫大海包围的岛屿中生活的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这段经历,恰与作者被贬海南昌化军的社会背景有关。
时当宋哲宗绍圣(公元1094—1098)年间,在激烈的党争中,重新登上朝堂的变法派大肆驱逐元佑党人,清除异己。
“龙王有旨:‘应水族有尾者斩’”,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
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绍圣四年二月,宋哲宗下令追贬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重臣,有大臣借机上言:“司马光、吕公著诋毁先帝,变更法度,罪恶至深,及当时同恶相济、首尾附会之人……亦当量罪示恶。”
因此与宰相司马光有关的三十一人,都被贬官。苏轼也被贬至海南昌化军。
知道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就不难知道作者此寓言的真实用意。文中提到的蝌蚪小尾巴,就隐指政敌攻击的所谓“首尾附会之人”的自己。
苏轼与司马光的政见略同,当然被视为“首尾附会之人”;如果说,宰相司马光相当于那“鼍”的话,作为翰林侍读学士的苏轼就相当于司马光的“首尾附会”之“蛤蟆”了。
用蝌蚪尾巴来隐现曾经历过的复杂而又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真是简洁幽默极了!
苏东坡晚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六十多岁的时候,还被贬到海南儋州,这里关于“此心安处是故乡”的诗句,便出于王巩与苏轼的过往。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说的是: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现在的海南,特别是三亚,已经不是苏轼被贬时候的模样,我寓居海南也快十年了。我用癞蛤蟆入诗,是为了表达对古诗人的一种敬意,对苏东坡的敬仰,也有对中华文化的仰慕。
(责编:鱼七秒)
小熬浆糊:《梓山湖笔记》序林雪:“双枪老太婆”后传月如钩:回家之路,在水一方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喻训天:拍案惊奇话范县灾难美学:传媒“鸡汤”的产制逻辑及其他燕燕:《诗经》词之草木恋歌辑
躲过了生死,躲不过劫难,我父母的传奇人生尔也:岳口记忆还有多少瞎编的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曾庆伟:风味别具的宫观寺院菜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鸿渐风·公众号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