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熬浆糊:《梓山湖笔记》序

小熬浆糊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读书】


《梓山湖笔记》序

文/小熬浆糊

 

鹏喜先生为著名作家,早年以一部长篇小说《河祭》一鸣惊人,后相继推出数部长篇小说、几部散文集,以及长篇报告文学等多种作品,著述颇丰。此次即将印行的散文集,集内大多数文章为近年新作,给喜爱其人其作的读者带来了新惊喜。
散文集中的第一辑《梓山湖笔记》,计一十八篇,记述了作者梓山湖居所的兴建、入住过程和入住后的生活;第二辑《湖外走笔》为杂文、小品、游记类;第三辑《彼岸江湖》是回忆文字和虚构文本。全集题材宽泛,涉及生活、劳作、社交、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体裁多样,随笔、杂感、游记、序跋、寓言以及田野调查、采风记录等在所多有,十分耐读。
《梓山湖笔记》系列作为散文集的主打篇什,构成了文集风貌的基本底色。所记为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及耕读生涯片段,从庭院营构布局、掘井挖池,到垒灶支锅、栽树种菜,再到舔犊含饴、饮酒品茗……走笔别开生面,景致别有洞天,笔触所至,如清风徐来,迥然有别于当下散文流行色,读来每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梓山湖笔记·之一》里,作者给自己画了一幅素描“今解甲归田……每日劳作之余,于茵茵青草席地小憩,或躺或卧,发呆、冥想到黄昏。任思绪如乌云翻滚,乱麻缠绕,临睡前信笔涂鸦,早起时东鳞西爪。如此胡乱翻书,率性命题,持之以恒记录点滴,敷衍字句,状无题于有名。”
这或许是作者心仪的生命状态:随遇而安、率性而为;有感而发、由兴而写。醉心着墨处,无非眼前景、身边人、胸内事、书中语,凡人俗事,人间烟火。
这让我想到明清笔记,想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其八卷百余篇皆为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茶食方物等琐细之事。文前《自序》有言:“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一个是“信笔涂鸦”,一个是“忆即书之”,皆为听从心灵召唤的“归去来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时候远离嚣尘,皈依自然了。我分明感受到古今两文人穿越时空的文思共振。
志趣旨归既然不约而同,笔下兴味自是相映成趣。于是我们看到,张岱有《悬钞亭》《日月湖》《越俗扫墓》,作者则有《鲍照台怀古》《梓山湖笔记》《怀念黑暗》……
作者津津有味地讲述武汉夏天当家菜酸豆角的做法:“烧一壶沸水将青豆角浇透,只浸泡半日便捞出,青色尚在。切小段后佐以蒜瓣、红青椒爆炒,青红白三色相间,略酸微甜偏咸,兼具青菜和咸菜品质。此乃酷暑溽热季节首选菜肴,食绿豆稀饭、馒头时佐餐最妙(《梓山湖笔记·之八》)。”


张岱对美食的兴趣同样浓厚:“鹿苑寺前后有夏方柿十数株。六月歊暑,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为之明,但无法制之,则涩勒不可入口。土人以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瓮内,浸柿没其颈,隔二宿取食,鲜磊异常(《陶庵梦忆.卷七·鹿苑寺方柿》)。”
如此趣向正是明清笔记的特色——个人视角、生活亲历、身边事物、市井民生。身边诸事与眼前万物都是书写对象,不考虑是否发表、是否获奖,不在乎点击率高低、圈粉量多寡,我写我心,悠然自得。我们在钱泳的《履园丛话》,沈复的《浮生六记》中都能看到类似笔墨。到了民国,无论是林语堂“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文章,还是梁实秋的《雅舍》,以及周作人那些“草木鱼虫”小品,甚至包括郑振铎的《宴之趣》、丰子恺的《沙坪的美酒》等散文,无不体现出这类文人“俗趣”。作者也提到过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其中即有《种豆》等田园篇章,看来古今中外文人都脱不了“”。
这样的俗趣浸淫既久,可以上瘾忘形。当“朦胧夜色遮蔽了形骸,倚一块石头席地而坐,置一壶酒于石面,偶尔对着壶嘴啜一口,任思绪信马由缰。微醺时轻吟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梓山湖笔记·之三》)。”
陶渊明当引作者为知音了。1600多年前,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就“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辞》)。”
两位喝的是酒,还是情态,抑或境界呢?
这样的文字读来不觉其俗,反有超然出尘的雅韵,盖因其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信息。如对身边事物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物象的生动描述、对风土人情的如实记录、对世象人性的精妙观察等。这是作家审视客观世界的艺术眼光,也是感时伤逝、抒发襟抱的人生咏叹,文人的审美与众不同。


按照刘勰的说法,“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内容决定形式,个性主导风格,感物动情,最终体现在文字上。这部散文集语言文字特点鲜明,恰如古典窈窕美人着一袭合体的旗袍,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内容与形式二者相得益彰——
笔墨洗练、句式简约。如:“梓山湖有半岛,天高云低,空气清新;湖岸曲折,湖波拍岸;丘陵起伏,草木葳蕤。信步湖畔,放眼田野阡陌,风拂荷露,鸟掠芦花,天籁之音,野趣盎然。余向往之,憧憬之。”又如:“兀自在自家小院支灶架锅,汲井水,煮戾气,烹日月,饮晨昏。心无旁骛,添柴火读闲书,陶然于灶台(《梓山湖笔记·之一》)。”
基本上每句(分句)不超过10字,3字句、4字句较多,这是中国古典文学陶冶出来的底子。绝少文坛习见的动辄几十字,复句套复句的欧化长句,且不同句式参差,富有节奏感,看上去轻松,读起来愉悦。
用词古雅,笔法圆熟。叙事语言采用的是比较典雅的文人用语,从中可看到明清话本、杂记的痕迹。词汇含义丰富,容量大,十分经济,讲究“性价比”的高明写法。尽管文白相间,但无缝链接、转换自如,并无违和感,文气一以贯之,风格统一,显示了作者对文字、文体的驾驭能力。
行文生动,意象优美。如:“葫芦秧长到尺许便像顽皮小子急于攀爬,爬上墙头还不罢休,竟将余移栽的一颗歪脖子柳树绕缠覆盖。一场暴雨过后,冷不丁冒出独一个小葫芦,像个白炽灯泡,一天天膨胀至足球大。余不忍心采摘,不料密密匝匝的藤蔓中悄悄冒出一串葫芦娃,荡秋千似的随风起舞(《梓山湖笔记·之八》)。”
拟人化的描写饶有兴味,童心烂漫。
又如:“胡萝卜缨子许是青菜谱系形状最美的菜叶,乍看似芹菜,细辨绿樱如花絮,茎叶颀长纤细菲薄,似凤尾雉羽,又似桂华兰叶。尤其品质芬芳醇厚,散发馨香之气……将切成细段的新鲜胡萝卜缨子均匀拌撒于糯软而不粘团的松散米粒,以竹篾蒸笼架敞锅上蒸。当米香融汇樱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腾,便揭盖子。于是蒸笼里云蒸霞蔚,珍珠般雪白的米饭中闪耀着翡翠般碧绿的樱屑。就像白沙滩上的云母片在阳光下熠熠闪烁(《梓山湖笔记之十》)。”
拟声绘色,铺锦叠翠,原来不起眼的“胡萝卜缨子”可以写得这样美。
情感丰沛,韵致翩然。《澳洲两题》一文,作者描述在悉尼歌剧院的现场观感:“慷慨激昂而缠绵悱恻的咏叹调陶醉了室内观众,排山倒海的掌声感染了更多室外游客。这一幕幕都记录在海面和蓝天白云上。而横亘在海天中间的海港大桥,其流畅的线条仿佛拉出了纤细的五线谱。从早至晚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熙熙攘攘,密匝匝的人头攒动着,看恍惚了便以为是五线谱上下颤动的音符。”
这是与音乐圣殿相呼应的华彩乐章。在欣赏了第一辑《梓山湖笔记》的简约清丽后,读者又领略了作者大海澎湃般的激情与富有画面感的鸿辞丽采。



对梓山湖居所后院桂花树的描写,作者似乎寄托了更深的怀想,不吝笔墨,尽情挥洒:“早起洒扫庭除,忽然呼吸到院落隐约浮动祥瑞气息,感觉前院桂树陡添几分妩魅。近前辨看,果然枝叶中悄然冒出桂子青而白的头脸,虽微而不显,却密密匝匝,成串缀满,脉脉含情,一如处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又三五日,满树调皮的桂子便龇牙咧嘴嘻嘻哈哈绽放了,在微风中摇曳着,氤氲撩人心魄的奇香。原本端庄矜持的桂枝华丽变身,似天意专宠,独赐其一树瑞雪,又若日月偏爱,将光华尽洒一株,于夜露晨霜中凝成一树雾凇。如此玉扮银妆,当阳光穿透树冠,千丝万缕,狂蜂浪蝶,游戏其间,幻成仙境意象。
不忍再折桂枝,只以一张宣纸覆盖桂下草地,承接桂子率性抛洒的美意,掬成一捧。去镇街酒坊沽得一坛土窑烧的五十八度谷酒,小心翼翼将桂花注入坛中酝酿,拧紧木塞,再以黄泥封闭坛颈。
待秋去冬来,寒意逼人时,余便开封,自斟自饮。或有文客访友,亦不吝捧坛分享:此乃桂子惠赠,宁饮一杯无?”



我这样大段地“抄袭”原文,是因为实在不忍割爱。作者如此“怜香惜玉”,如此深情款款,如此慷慨赋辞,这已经不是在说桂花,而是在描写一个精灵、讴歌一段美好、幻身于一种仙境了!
此时此刻,作者笔下的景物已从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升华为象征性的意中之景,作者也进入放浪形骸的虚拟天地:“柴扉篱笆内可以消闲忘情,可以养心寄志。不修边幅,蓬头跣足,嬉笑怒骂,佯狂轻癫。故意将草丛中的蚂蚁看成奔驰的骏马,笃信其貌不扬的飞蛾是翩翩的天使(《梓山湖笔记·之二》)。”
如此情态方有如此美文,兴寄与自然完全融合,物我两忘,像这样刻蚀入骨的审美体验,不就是“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的绝妙写照吗?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并不意味着只是陶醉于自我的小天地,消极遁世;并不妨碍作者满怀道德热情,对外部世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作者的文学触角从未失却对社会凉热、人间善恶的感知力与反应力。
《澳洲两题》篇幅不长,颇具容量。文章从眼前建筑设计中的曲折说起,笔锋突然撩开,遍数历史上著名建筑的事非人愿,从自然景观说到圣经的历史传说,说到澳洲的土著与殖民者。笔涉万里,思接千载,赋予游记以哲思的品质。
在游览梓山湖时,作者见到“湖村荒凉凋敝,几乎户户门户锁闭。偶见门户半开者,仅老妪老叟呆坐门槛,木讷滞语。村头街尾,鲜见孩童,更无青壮年身影。询问偶过路人,谓皆背井离乡寄身城市檐下打工去矣,抛弃之家园甚至不闻鸡犬之声《梓山湖笔记之十三》。”作者不禁为之深长叹息。
因疫情困守梓山湖期间,在离世的吹哨人“头七”的日子,“是夜,余未燃烛,在后院竖立一丈余长竹竿,竿头挂一盏小马灯。余乃船夫和纤夫子孙,水手称马灯谓“气死风”,无论月黑风高、水深浪急,船桅之上,“气死风”永不熄灭。余亦未吹哨,只肃立仰望撕开夜幕中的一抹光亮。”
前者忧心忡忡,后者情义沉沉,令人动容。


其他如《天上的草原》等篇章多有跳出具象神游物外的考辩;思辨性文字《怀念黑暗》《新宠与旧爱》等启人深思;对自媒体、“圈、群”乱象、当下文化风气的解析(《梓山湖笔记之六、七》),甚至对流浪猫的救助等,透射出一个作家的立场和情怀。
第三辑《彼岸江湖》里回忆知青生涯的文章再现了蹉跎岁月不忍卒读的人与事。作为武汉知青,作者正是从那个年月一路走来,于无字书中品读人生,滋养风骨,丰满羽翼,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旅。
《人犬》是本散文集里体量份量兼具之作,集中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此前我读过作者发表于《(参花)2017年第6期“名家有约”栏目头条的《人猴》,这个集子未收入。加之作者正在创作的《人豕》,这个人与动物系列旨在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收入此集的《人犬》虽然是删节本,却仍能读出人性的善恶和复杂,读出动物的灵性和世态的爽凉,生动描绘了普罗大众的世相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在对散文集中不同作品和作品的不同侧面作过粗浅分析后,可以从整体上谈这部散文集乃至作者的文学风格了。
志趣所向、情怀所寄、辞章所致的结晶就是风格。在这部散文集里,我们看不到“宏大叙事”常见的跌宕事迹、喧嚣场景、堂皇说教,以及造作的煽情。看到的是作者“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陶渊明语)”。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这是发轫于晋代、发散于唐宋、大张于明清,一脉绵延至民国的散文源流的一声回响,裂帛穿云,奏唱着崇尚自然,独抒性灵的优美旋律。苏世独立、桃李不言;潺湲从容、风韵深长。我把这一风格定义为:恬淡旷远、摇曳生姿。
这是一种承继与体悟兼有、感性与理性相谐的文学风格,极具个性色彩。上溯时其来有自、源远流长,四顾间杂花生树、空谷足音,明显疏离于当下文坛的流行色调,几乎可说是稀有的,甚至是稀奇的。我以为,这正是这部散文集的文学价值所在。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样的散文是有趣的文字,这样的作者是有趣的人。生活俗趣里蕴含有文人雅韵,温和文字下潜藏着人格坚持。这种雅与俗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审美实践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对文学媚时风潮的矫正;更是文学“陶情冶性,濯浣心灵”本质的彰显,人性与常识的回归。
风格即人,或人的精神映像。作者给读者的映像是丰满的,也是棱角分明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持几根穷骨头自重,不忌惮世俗冷嘲热讽,狂狷而特立独行,自封自袭一个精神贵族的爵位,庶几安慰一颗孤傲的心(《梓山湖笔记之二》)。”
一个略显老派的现代文人,自由自在行走于字里行间,从容而温润,笃定而悲悯。
从“五四”提倡白话文到如今的百多年间,虽有闲适类散文间竹插花般点缀文坛,但“拿起笔作刀枪”的口号更嘹亮,从“匕首、投枪”再到“喉舌”“宣传”,散文的“战斗功能”一直在提档升级,批判的武器常变成武器的批判;上世纪中叶,雕琢粉饰痕迹明显的“诗化”散文受到推崇;“改开”后,“历史文化散文”“大散文”风行,拓展散文视野笔路的同时,汲汲于“文以载道”的启蒙教化;近年来自媒体蜂起,网红作家,流量公知如蝇逐臭般追逐热点,无底线写作,吸睛圈粉赚流量,各类层出不穷的快餐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热闹是热闹,已经与文学没了什么关系。梳理比照之下,更显出这部散文集的稀有与可贵。



在《梓山湖笔记·之四》中,作者写了在梓山湖居所打井的经历:“打井师傅踏勘开掘,深入十米不得水文迹象,再深进三米,便有地泉浸沁,汩汩不绝。仅一昼夜,已然满溢井口。”
勘之难定,掘之难得,一朝破局,柳暗花明。这让作者不禁感慨:“天赐一泓清波……清冽甘甜的井水不仅滋养了池塘,还滋养了居家生活,方便引用、洗濯、灌溉,激浊扬清,回归朴素生活本质,追溯生命本真,再问生存本义。”
你孜孜以求的东西,往往就隔着那薄薄的一层,惟有“掘开”,你才能获得“滋养”“回归”“追溯”的自由。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困守于勘破、掘开前的那一层。
打井如此,为文如此,人生亦如此。
谨此诚恳推介鹏喜先生这部具备稀有品质的散文集。

                                                           辛丑年春于北京玉渊潭


(散文集《梓山湖笔记》即将由崇文书局出版)

(责编:鳝鱼臊子)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小熬浆糊:从京城名媛到“封建余孽”

小熬浆糊:五姑娘“恋爱史”

小熬浆糊:晚清第一美人的宫中岁月

小熬浆糊:慈禧的一亩三分地

小熬浆糊:万千悲欣付沧浪

小熬浆糊:才倾天下,谤誉一身

小熬浆糊:下汉口

小熬浆糊:驶过海峡,越过山丘

小熬浆糊:襄河谣

小熬浆糊:三十万言三十年

小熬浆湖:幽韵萧深海岛风

小熬浆湖:中学春秋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下篇)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中篇)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上篇)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林雪:“双枪老太婆”后传
月如钩:回家之路,在水一方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喻训天:拍案惊奇话范县灾难美学:传媒“鸡汤”的产制逻辑及其他燕燕:《诗经》词之草木恋歌辑
躲过了生死,躲不过劫难,我父母的传奇人生尔也:岳口记忆还有多少瞎编的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曾庆伟:风味别具的宫观寺院菜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光影诗情:近水遥山入眼殊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鸿渐风·公众号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