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贤俊 Arsalt
两天的非暴力沟通工作坊结束,有很多的体会想分享,也只有输出和分享,才能有更好的思考和收获。
区分观察与评论的练习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地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课程的第一个练习是一对一的倾听,小伙伴跟你讲述一件最近的困惑,大概是1分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要保持完全的倾听,可以用眼神或肢体语言或者简短的“嗯”、“明白”来做回应,但不能提问或者做出评论;在对方讲完之后,你要尽量完整的把对方讲的复述给小伙伴听,并问她/他,“是这样吗?”
这个练习很简单,每一组小伙伴都能很顺利的完成。不过在练习中我发现,短短的一分半钟内我居然有三四次想打断对方,提问或者做出评价,一旦产生了这个念头,我的注意力就不能完全的集中在对方的讲述上,而是在自己身上,需要有意识地“拽”回去。
第二个感受是,即使只是简单的倾听和复述,在我日常的沟通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是不一定有耐心完全的倾听而不做评价不做提问不做解释(想起日常对话中偶尔出现的“不要打断我!”),二是更加不太可能只是把对方的讲述仅仅复述出来,通常是回应的时候已经叽里呱啦急于表达自己了。
第二个练习是区分观察和评论,这个练习也不难,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关键词就可以很轻松的区分。比如表达频率时用上“总是”、“从不”;比如所有的概括性的词语,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甚至是中性的,比如“大方”、“懒惰”、“愚蠢”、“好”等等。
随之而来的困惑
尽管很容易区分观察和评论,但随之而来就发现自己的语言中几乎都是评论:
“你怎么总是迟到?”
“你怎么那么不爱卫生,指甲从来不剪”
“这个老师很凶,说话总是很大声”
“如果你总是不吃菜,以后就会容易生病”
……
课程后我尝试尽量不带评论,只是观察。我发现几乎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
学习“非暴力沟通”,居然让我连正常表达都做不到了,那我为啥还要学呢?一个课程,如果我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可它的意义和价值,那充其量这两天的体验就像一次短途旅行,可能会留下一些记忆和画面。如果我带着这种认知,那么由这个课程带来的任何稍微困难的尝试我都会浅尝辄止,轻易放弃,因为我也“没多想要”。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门课程对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希望在这门课程中得到什么。
老师说,学习“非暴力沟通”,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我想起每次娃问我,“学习普通话不就好了吗?干嘛要学习英语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好玩的东西是用英语表达的,比如学习英语你就可以看懂很多有趣的动画片啊,你可以去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啊,可以去了解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啊。”
是的,成长和连结本来就是我追求的,在追求的路上遇见困难,不是再正常不过吗?与困难共存,本身也就充满乐趣呢。
课程中我也对老师提出了我的疑问,区分观察与评价,区分感受与想法,区分需要与策略,都要与根深蒂固的习惯做斗争,那么难!那么耗费能量!到底我要把“非暴力沟通”用在什么场合?是不是重要的关系我才要用?
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分享了她自己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经过,她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当她经历过这些困难后的感受。我发现“非暴力沟通”对于老师而言并不是一种工具,因此也不存在要用在谁身上,而已经是与她共存的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并不是用在外界某个人身上,而是锻炼的效果作用在自己身上。“非暴力沟通”也是一样的,它首先作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去影响我们与他人的沟通。
进一步的解答了另一个困惑:我学习了非暴力沟通,而我的亲人、朋友、客户并没有学习过,那我会不会鸡同鸭讲呢?对方还是很暴力的回应我,我会不会很受挫呢?
想清楚了“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对象首先是自己,答案也就豁然开朗。当我自己不断地练习与思考,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不断地令自己更清晰时,对沟通就一定会有帮助。我们未必能解决所有沟通的问题,因为双方的需要本来就可能是不一致的,但经过沟通和同理,也许我们就能共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即使不能,因为有了相互理解,也能达到一种没有敌意的状态。
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怎么做”其实就很简单了。我想在今后努力练习和实践以下几点:
1.带着觉察,区分观察和评论。并非完全客观不带评论,而是至少要意识到自己是在观察还是评论。
2.做不到不要紧,也不要放弃。方向是对的,路可以慢慢走。
3.别人都是评论也没关系,也不去评判别人。先作用在自己。
(图片来自工作坊,右为作者)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最后,送上一首小诗给大家。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一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我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得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你告诉我,当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但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有些人却说他们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可以区别观点和事实,我们将不再困惑。
当然,对你来说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观点。
鲁思•贝本梅尔
作者:蔡贤俊 | Arsalt,中山大学工学硕士,曾任职于IBM、EMC,现为明亚保险经纪资深合伙人,MDRT 百万圆桌内阁会员(COT),专注于为中高端家庭定制全面的健康和财富管理方案。
更多的『看见』(来自学员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