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前的战争丨王红:胶片中凝结的残酷与悲伤

新三届 2021-06-01

老编的话: 1979年2月17日,共和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3月16日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恶化至冰点。1980年代,两国继续对抗,持续近十年。


1984年,为反制越南在边界地带的袭扰,我军对越军控制的老山和者阴山众多据点进行的集中拔点作战,1984到1989年间抽调各大军区部队轮番上阵,史称“两山轮战”。


        1986年,兰州军区第47军接替济南军区67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年轻的摄影干事王红就在此时奔赴老山,与战友们一起,用生命见证彼此的青春,并留下28000多张照片


战地摄影师

老兵王红


王红,1956年生于西安军人家庭,1976年入伍。1977年开始摄影,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


1985年,王红以摄影师的身份参加了对越防御作战。1986年10月14日,他“挤进”突击队参加“兰剑B行动”而身负重伤。1987年获国防部长张爱萍会见。1996年由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岗位转业,在《珠海特区报》供职,2007年因健康原因退休至今。


王红先后当选“全军新闻摄影十佳记者”“中国晚报十杰新闻摄影记者”;历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委员,军魂战士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军魂摄影报》主编,《珠海特区报》社摄影部副主任,《珠江晚报》编委、摄美文体部主任等职。


其代表作:《军魂》获“神州大地”全国黑白摄影金奖;《沧桑风雨回归路》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策划、主编和执行主编出版了《第二届中国珠海航空航天博览会纪实》《短镜头——当代中国晚报记者纪实摄影》《视觉2004·珠海城市日记》《生命记忆——王红老山战地影像》《417·番号镌刻在那拉》等。




这是王红在战地留下的最得意的照片之一。当时,他衣服一个月没洗,酸臭得只好扔了,光着膀子采访结果挨了上级批评。背景是416团“特功五连”突击队首次演练后的领导讲评,短暂休息后,激战来临。摄影:刘铁生


1986年10月13日激战前夜,王红与416团“特功五连”突击队员在一起。摄影:尚侯风



       


        在战争期间,王红只开过一次枪,打了六发子弹,是为一个朋友送行;而他真正的“武器”,是手中那台相机,16个月发射的“子弹”数量,是800多个胶卷28000多张照片。王红说,老山以前,他的摄影理念很刻板,习惯用摆拍的方式将战士们表现得高大光明;真正经历了战场之后,才觉得胶片中凝结的残酷与混乱,悲伤与留恋,都经过了血的洗礼。


1986年,激战过后,一位18岁的战士身负重伤,对救护他的护士姐姐说:“我无怨无悔,唯有件遗憾的事,请你答应我的请求……听说人生没有爱情是不圆满的。你,你能不能亲亲我?”护士姐姐含泪亲吻了这位年轻的战士,他冲她微微笑着,慢慢闭上眼睛,走完18岁的人生。


1986年3月,兰州军区47军139师417团举行出征誓师大会。新一代军人严整的队列和高昂的士气,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历史上的辉煌。


1986年8月,某团特工五连各兵种首次合练结束前,部队首长提议与突击队员们拍了张合影,同年10月,该连仅用17分钟就冲上敌阵地,收复了被敌军侵占的某阵地和某高地。可是,画面上一些战士还没有看到合影,就已经牺牲了。


1986年7月24日,417团派车接送由前沿换防返回大本营的战士,途中遭遇敌炮火袭击,公路和桥梁被炸断,两位老兵坐在驾驶室里,一根接一根地吸烟,耐心等待公路畅通,盼望着回去洗澡、理发和休整。


1986年9月3日午饭时间,战地医院又抬进一位被敌炮火袭击、浑身10多块弹片的伤员。医护人员立即放下碗筷,在手术台前忙碌起来。当时的王红,不敢直视血肉模糊的场面,将焦点对在了远处。巧合的是,之后不久的10月14日,王红在战斗中负伤后,也被抬上这张手术台,使他的生命得到延续


1986年7月20日,兰州军区第21军61师侦察连的战士刚返阵地,顾不得摘去身上的子弹袋,和着只能听到节奏却听不到旋律的音乐,吼着叫着就跳起了老山迪斯科。


1986年9月7日,在老山阵地用卡车送往战地医院的途中,这位头部、胸部和四肢多处被弹片击中的勇士,没有哼过一声。他小解艰难,五位战友出手相助,让他感动地直掉眼泪。


1986年9月8日,一伤员趴在病床上看电影《英雄儿女》。他说王成“向我开炮”、打击侵略者的故事已看过多遍了。


1986年10月12日,416团“特功五连”驻训的小树林里,两位突击队员与专程为他们出征送行的文工团员窃窃私语。


1986年10月13日,步兵第416团举行出征誓师大会,这位基层指挥员大吼一声仰脖干了酒,瞪大眼睛举着酒杯自豪地说:“我第一次喝茅台,竟是壮行酒!”


1986年10月14日激战中,背着负伤战友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场硝烟中走来。



1986年10月14日,前沿救护所见习军医和卫生院仔细检查尸体,希望这些倒下的战友还留有一口气,生命也许还有救。


1986年10月14日,手持相机的王红(左一)“挤”进收复国土的突击队行列,战士持枪他持相机,等待冲锋的命令。摄影:尚侯风


1986年10月14日,战斗打响冲锋之前,416团彝族战士罗卜基冲着镜头招手微笑,他在同年5月被破格提拔为该连三排长并任命为突击队副队长。战斗过后,他这张招手微笑的照片却成为最后的纪念。


1986年10月14日,王红也住进他眼睛和镜头都再熟悉不过的战地医院。摄影:郭建民


丛林中,老山东侧的八里河东山前沿观察哨,一哨兵冒雨注视战区的敌军动态。


陕西籍战士用战地焦土塑造的兵马俑。


一名战士与他养的鸽子。


战士们栽种的老山兰成为阵地景观。


1986年8月,老山前线某前沿阵地。战壕里抱着小猫嬉戏的老兵称:“这猫叫’老虎’,它不光陪我说话、逗乐,还伴我守阵地。”

老山的士兵们通常驻守在小小的“猫耳洞”里。很多“猫耳洞”口朝天,一下雨就灌水泡汤。由于洞内沉闷,整日汗水流淌,又不能洗澡,裆部长期被汗水侵蚀,许多人患上了裆部溃烂,十分折磨人。“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图为1987年3月,阵地上换防的官兵脱去戎装,聚在工兵团最新研制的流动沐浴车前洗上了热水澡。


1987年4月5日,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昆明籍烈士刘东沛的亲人含着眼泪播放他生前喜爱的邓丽君演唱的小曲。


1987年清明,某部官兵从昆明赶到老山脚下的麻栗坡烈士陵园,他们抬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圈,为阴阳两隔的战友们扫墓。


1987年清明节,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内,139师几个女兵正点燃香烟,祭奠战友。


1987年清明节,烈士罗云辉的孩子跪伏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爸爸的墓碑前,哭着向爸爸磕头。


1987年清明时节,一位烈士的妻子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留下一首长诗《吻你,我不惊醒你》。现场的祭奠者,将长诗高高挂起。

1987年清明,烈士黄秀峰的母亲,扑在儿子的墓碑旁,撕心裂肺呼喊着:“峰儿,妈妈看你来了……”黄秀峰墓碑上写着:35207部队73分队班长,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汉族,1961年2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81年入伍,1984年4月28日在云南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追记二等功。




延伸阅读



























本专题由编辑搜集整理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王红摄影



芳华岁月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女兵忆越战最尴尬一幕: 身体真的忍不了

操风琴:黄土地、黄军装

——39年前的战争记忆

张小雪:当文艺兵的日子

马小冈:一个北京知青的从军之路

黄健: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你们好吗?

侯杰:从《芳华》中我看到反战情绪

钟健夫:《芳华》的精神分析

缝合人生和历史的创伤

蒋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芳华

冯印谱:“狗崽子”当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

《芳华》女神原型现身,

美得冯小刚不敢直视

电影《芳华》火车站外景地,

碧色寨的前世今生

朱江明:冯小刚讲的其实不是《芳华》,

而是老炮儿们的中产焦虑

冯小刚电影《芳华》55句精彩台词

严歌苓原著小说《芳华》在线快览

严歌苓:让导演们拜倒在石榴裙下的那个女人

冯小刚电影《芳华》海报剧照集锦

冯小刚激情燃烧的《芳华》岁月今日重现

西路军悲歌:两千多红军被就地活埋

田警惕:我在卫戍区为国庆打礼炮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