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丨张维迎:理性应该是欲望的主人,而非奴隶

张维迎 新三届 2019-08-25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生,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人。1979年考入西北大学,1994年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教授。


张维迎教授



        在传统的经济学里,我们一般讲人的行为是由利益支配的,而且每个理性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除非损害别人,否则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可以得到改善的一种状况。在我们研究社会变化时,按照这一假设,所有的社会博弈都是利益的博弈,社会变革其实就是一种利益战胜了另一种利益,或者是在权威人分析了变革的成本与收益之后,得出的一个非常理性的决策。


        但是,如此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困惑:按照经济学假设,每个人的利益自己都知道,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无论有没有经济学或是其他社会科学,人们的行为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人的行为是给定的,既不会因为我们有了这些学问更好,也不会更坏。我们也没有办法解释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因为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从事前看,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尽管事后可能运气不好,如投资亏了,事前讲并没有错。但事实上,人类犯了好多的错误。其中历史上非常巨大的错误,就是“计划经济制度”,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支配世界的

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认为,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的所有事物,都是由观念支配的。几十年前,凯恩斯讲过类似的话,他说经济学和政治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比一般想象的更有力量,世界其实是由他们支配的。他还说,或迟或早,无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与凯恩斯站在完全不同立场上的另一位经济学家,也是哈耶克的老师,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塞斯,讲过类似的话:“人所做的一切是支配其头脑的理论、学术、信条和心态之结果。在人类历史上,除开心智之外,没有一物是真实的或实质性的。”“一般认为社会学说的冲突是因为利益的冲突,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人类的合作就没有希望了。”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和事实。


        人类历史上很多变革,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一种利益,而是一种思想和主义战胜另一种思想和主义,或者新的理念战胜了旧的理念,也可以说理念战胜了利益。许多变革表面上看似乎是利益的胜利,实际上是理念的胜利。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农民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战胜了地主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而是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的主义,所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乔治·华盛顿在200多年前建了美国这样一个体制,他没有当皇帝,当总统也只当了两届,显然不能从利益角度看,只能从理念角度来解释。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也不是出于他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他的信念与理念。法国大革命,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理念的产物。而这些理念的很多创造者属于贵族阶级,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很多也是出身于贵族或者受到贵族的资助。如卢梭30%的通信者、伏尔泰50%的通信者,都是贵族。中国共产党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并不是出身于工人阶级,而是旧体制下的精英阶层。这些出身于统治阶级的人为什么要起来闹革命?因为他们接受了一种新的理念——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念和利益究竟有什么关系?简单说,利益本身是由理念构造的,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利益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的标准,而是依赖于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信念去理解它。好比说,几十年前,当农民被告知他们的利益和地主阶级利益是冲突的,工人被告知他们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是冲突的时候,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就是他们的利益所在,他们就起来闹革命,尽管事后来看,他们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人们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


        长期以来,利益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定义得比较狭义,即指物质利益。经济学假定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通常被理解为是物质欲望的满足程度。这样的理解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人们的利益不像传统经济学所狭义假设的那样,仅仅是物质利益,我们有很多非物质的利益。这些非物质的利益,对理念的敏感程度更高。好比说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重视我们的名望,因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很多程度上会决定我们的幸福水平。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声誉,我们做的事就必须正当,符合别人的预期。而什么事正当,什么事不正当,依赖于我们的理念,有关正当性的理念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


        我们知道,人是地球上唯一理性的动物。什么叫理性动物?就是人是会思考的。人做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是完全凭本能做事,而是根据自己相信的东西,根据我们认识到应该采取某种行动的理念采取行动。这就是一般讲的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含义。如果理念不影响人的行为,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


        如果人是理性的,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找一个正当性的理由,这就追溯到,人生活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人的目的是eudaimoni-a,一般翻译为“幸福”。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性目的是幸福和完善,这个幸福和完善与快乐不一样,幸福是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和谐整合,完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一个人在道德和肉体上的潜能。我理解,康德讲的和亚里士多德讲的含义是一样的,人类是追求卓越的,希望自己身上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再进一步看,我们可以把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延伸。时间维度很简单,我们看重的是一生一世的幸福,而不是一时一刻的快乐。比如我们并不是就这一件事考虑这件事,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考虑,今天做的事可能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定不会简单地按照短期利益来决策。人类在意的很多问题,甚至超出了我们生命的长度。所以有时候,为了身后的名声,人们愿意忍受一些身前的痛苦。


        当然我们知道,人类也有一个弱点,这个弱点就是我们近视,看近处的东西比远处要大,未来一块钱肯定比不上今天的一块钱。但作为理性人来讲,我们要努力克服这样的弱点。如果更为理性地思考,我们会发现:未来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看到得那么小,眼前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看上去那么大,这样我们才能做出一个更好的决策。


        幸福的空间维度来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别人的关系,或者别人对你的看法。如名誉、地位、权力等这些东西,都会影响你的幸福。如果你认为做某种事是不对的,做这件事即使得到了物质的好处,但会受到别人的谴责,损害你的名声,从而减少了你的幸福感,你就不大可能做它。所以非物质的利益对人的理念更为敏感,有什么样的正义观念决定你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理性应该是欲望的主人,

而不是奴隶


        我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我要做一点自我批评。经济学讲的理性,我们叫工具理性,简单说,就是人的目标是给定的。理性意味着我们尽量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满足这个目标,最大化我们的偏好,最大化我们的效用。在这个意义上,按照工具理性,理性只是欲望和情感的奴隶,理性在制定人的目标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我认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最重要的是目标理性,也就是说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而不应该追求什么。人作为动物、作为一般的生物有很多欲望,哪些欲望应该满足,哪些欲望不应该满足,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东西。根据康德解释,理性就是帮助我们选择目标本身,理性应该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隶,道德是约束人的偏好。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根据一定的伦理原则选择自己的目标。


        2000多年前,中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也有类似这样的话,“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什么意思?欲望是一种动物本能,如果我们以我们的理性指导我们的欲望,这时候就达到了乐而不乱,否则,我们只是简单地满足给定的欲望,却不对欲望本身做选择,就变成了“惑而不乐”。


        一个人伟大与否,是低俗还是高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目标定在什么地方。越是短期内易满足的欲望,持续的时间越短。如果你只追求物质的快乐,你会变得非常平凡甚至庸俗。但如果你追求超越了一般动物性的欲望,包括对名声的重视,甚至本身在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物这样一个概念的追求上,就可能变得高尚。所以说,仅仅强调工具理性是不够的,人类非常重要的是目标理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宗教家与经济学家不一样,经济学强调的是工具理性,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强调的是目标理性。因为目标理性如此重要,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创始人才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如此之久。


        亚里士多德讲过人有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一种是政治的生活(追求权力和荣誉),一种是沉思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有享乐的生活,但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享乐的生活。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应该追求沉思的生活。这种沉思的生活不依赖于外在的因素,是一种自我满足,是一种近乎神性的生活,自身就是目的。


(本文是作者5月12日在北京大学的主题演讲)

策论系列

张维迎: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有两种人是政府无法替代的

周其仁:香港土地暗税举世无双

周其仁:解析2017年中国经济

周其仁:中国经济发展

要靠互联网+引领创新

周其仁教授给2017年中国经济

开药方:降低制度成本+创新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许小年: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泡沫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魏杰:2017年中国经济主要思路

邱晓华: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

姜波:质疑“中等收入陷阱”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马小冈:巴黎·法国大革命·普世价值的思考

牛军: 中美亚太战略"底线共识"会否打破?

牛军:白宫新主人川普新政能走多远?

牛军: 与美国合作是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项俊波落马预示着什么?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父亲,截止6月父亲节前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