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丨成曾樾:​北京胡同的旧貌新颜

成曾樾 新三届 2019-06-07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成曾樾,笔名老成,1954年8月生于北京,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机关干部、报社编辑、副刊部主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集、长篇纪实文学、文学评论集等。曾担任鲁迅文学奖小说奖评委。


原题

到胡同去



“到胡同去!”


这话要搁过去,准能吓人一大跳,为什么?因为以前北京的小流氓一打架就这句:“哥儿们,服不服?不服咱上胡同去!”姜昆的相声里就有这么一段:“哥儿们!口里口外?刀子板带?头一拳封你左眼,再一拳封你右眼,一板砖把你花喽!”形容的就是小流氓在胡同里打架。但是,现在的“到胡同去!”已成了一种很时尚的文化,到胡同去干什么?请您参观。



一车车,一队队,一群群的外地人、外国人,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北京的胡同里穿来穿去,用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看四合院、看门楼、看石墩、看女儿墙、看影壁、看鲤鱼脊的檐瓦、看榆树、看鸟笼子、看金鱼缸、看石榴树,看什么都新鲜,有的还要进到屋里去,看北京人包饺子、擀面条,然后再坐上骆驼祥子的黄包车,去戏园子里看戏。


这就是如今极时髦的北京的胡同文化。当然,这只是对“老外”们而言(北京人对外地人也尊称老外),对专家、学者来说,胡同文化自然还有着更广阔更深隧的内涵,恕我学识浅薄,不能深论。



但北京的胡同的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先说北京的胡同与历史文物吧,一条看上去极普通极不起眼的小胡同,说不定就与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有着什么紧密的关联。就说我小时候住过的那条名叫“三眼井”的胡同吧,位于景山公园东墙外的北侧,当年毛泽东从湖南初到北京时就曾住在那里。那时,他还是个二十岁不到的小青年,到北京来寻求革命真理,借宿在三眼井胡同里的吉安里左巷的湖南会馆。


小时候,我曾经去那个院里玩过,印象里是一个很普通的院子,房子也都有些破旧不堪,记得是一个蹬三轮的老头住在毛泽东住过的那间房子里。一直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里边的人还不知道伟大领袖曾在这个院子里住过。后来上中学了,我从三眼井的姥姥家回到了父母家。



父母家住在张自忠路一号院(又称做铁狮子胡同一号院)。初住时只知道这是个很大很大的院子,后来看到有人装扮成民国时期的人在这里拍电影,才知道,这里曾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执政府,著名的“三一八”惨案纪念地,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就在这里遇难。当然,最早它是清朝的一个王府——和亲王府。


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但依然是经常在北京的胡同里打转转,离不开胡同自然也就离不开文物。就拿笔者曾经任职的一家报社来说吧,办公地点在东四十四条胡同里的一个大院子内。院子一大,自然就有说道,一打听,竟是清朝时的一座王府——肃亲王府,后来演变成了日本著名间谍川岛芳子的私人宅院。虽几经翻拆,这座王府已面目全非,但从几座残存的大瓦房上依然可看出当年的气势与恢宏。



北京的胡同多,北京的名人多,于是,北京胡同里的名人故居自然也就格外的多。梁启超、康有为、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齐白石、梅兰芳、徐悲鸿、欧阳予倩……寄身于胡同之中的名人故居可以数出长长的一大串。我常想,要是有人能写一本《北京的胡同与名人》,读起来一定会很有意思。此外,还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至今也没见有人写。书名我都给起好了,叫《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但我想,这也许不是没有人想到去写,而是有很大的难度,先不说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有这么句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就单是胡同名字能说全就已不错,何况是名字的由来与沿革呢?否则,这样有意思的一本书为什么到现在还没人去写呢?



研究北京胡同文化的专家王彬先生曾是我的同事,他送给了我不少这方面的论著,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于是对北京的胡同也有了关注的兴趣。一次,翻看他送给我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无意中发现北京胡同的名字很有意思,便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和划分,比如先说以食物为名称的胡同吧,像什么“细米胡同、干面胡同、芝麻胡同、黄米胡同、炒面胡同、炒豆胡同、麻花胡同、豆瓣胡同、豆嘴胡同、豆角胡同、香椿胡同、鲤鱼胡同、烧酒胡同、莲子胡同、樱桃胡同、大沙果胡同、大茶叶胡同……”开个粮油商店或饭馆绝对没问题。


再说以物品为名称的胡同,如:钥匙胡同、锁链胡同、手帕胡同、风箱胡同、笤帚胡同、镜子胡同、象牙胡同、麻线胡同、棉花胡同、鸟枪胡同、弓箭胡同、锥把胡同、小取灯胡同、水簸箕胡同、小扁担胡同、小珠帘胡同、小纱帽胡同…….又足可以开个杂货店。



最多的当然还是用姓氏命名的胡同,如:朱家胡同、施家胡同、林家胡同、魏家胡同、何家胡同、赵家胡同、蔡家胡同、薛家胡同、夏家胡同、贾家胡同、姚家胡同、燕家胡同、郎家胡同、佘家胡同、戴家胡同、马大人胡同……至少有三十条以上。


有些胡同的名称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很符合形势,如:养廉胡同、博学胡同、勤劳胡同、恭俭胡同、文明胡同、兴旺胡同、惜阴胡同、诚实胡同。


有些则很有趣,比如:铁胳膊肘胡同、前拐棒胡同、天仙胡同、头发胡同、三不老胡同、小半截胡同、下岗胡同。



我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以上这些有意思的胡同去过的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可见北京胡同之多。但对旅游参观者来说,“到胡同去”虽不能转遍北京的胡同,但“窥一斑而识全豹”,也不虚一番北京之行了。


前不久,我听说,现在的“到胡同去”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


什么含义呢?那就是一些从平房搬去楼房的人又重新搬回到胡同里安家落户。据说他们厌倦了楼房的拥挤,而钟情于胡同的恬静、安适和雅趣。他们不惜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买下一座四合院,重新翻修或重建,让古朴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会客厅、卧室、卫生间浑然一体。当然,这只是有钱人才能作到的追求。



前不久,我旧地重游,在小时候住过的那条胡同里便看到了这样一座修缮一新的大宅院。老邻居告诉我,那是一位名声遐迩的台湾女作家买下的宅子。这个院子小时候我也进去过,破破烂烂的,但现在经过一番修建,已豪华得不敢再认了。我不知道,这该算是北京胡同的喜悦还是悲哀。


循着这个思路,我猜想,也许用不了多久,脑瓜活泛的房地产商说不定便会为住腻了花园别墅洋房的大款们打胡同和四合院的主意,到那时,北京城说不定就会突然冒出一堆新的胡同,比如什么大款胡同、巨商胡同、名人胡同、大腕胡同……这也都是说不准的事。


 

文章由作者许可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城记

成曾樾:陪溥杰先生品尝宫廷御宴

陈原:北京,北方的一座孤岛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

林晨:应县木塔怎么了?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1970~80年代上海弄堂生活掠影

孟国庆: 我也说说上海人

余浩:北京的老百货商店

余浩:北京最后的副食店

余浩:蒸汽火车带走我的少年梦想

 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

河北省会再从保定迁到地球最大的庄

叶扬波:革命年代玩摄影

余浩:北京的二手相机交流会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张海儿:镜头中的“坏女孩”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从不论出身)

浙君子:北方乡下之村口

那些年春节我们一起放过的鞭炮

一组罕见年画,珍藏着50、60后的童年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