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岁月。
作者简介
庞沄,1952年生于北京,清华附中初68届毕业生。1969年到延安地区延川县关庄公社插队,1975年困退回京。1978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留校任教,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副教授。除了编写过科技著作,还主编《守望记忆》《延川插队往事》《清华之子一一陈小悦》等文学类图书,也是二十集电视剧《回首黄土地》的策划及责任编辑。
原题
作者 :庞沄
王子冀主编的第一版《回首黄土地》
插队时的王子冀英姿勃勃
子冀和作者编辑的图文集《守望记忆》
十集电视剧《回首黄土地》工作脚本
这些话并不是只给当官的写的,我们没当官的也不应忘了受苦人!当我们鼓噪着隆重纪念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年的时候,首先应扪心自问,内心深处是否还坚守着刚离开那片黄土地时的那份纯净?在社会变革世风不古物欲横流的年代,自己做过抹着良心让受苦汉指着脊背骂的事没有或者做过一些对受苦人有益的事没有?
如果你还在矫情什么个人"青春无悔",还陶醉在一辈子仅有的一点"激情燃烧的岁月",还自觉捆绑在"知青"这个团体,为他自豪也罢申冤也罢的抱团取暖,你是否想过:你那一点儿苦难,一点儿光荣,和祖祖辈辈刨食在黄土地的受苦人比算个毬!跟历次运动被打倒被迫害的人们的苦难相比算个毬!说什么多少知青成为国家栋梁,怎么不说多少贪官污吏也曾是知青?!这不过是年龄段到了的正常规律而已。
更有甚者还自恋总结出了什么"知青文化""知青精神"用来粉饰这一人为制造的反历史规律的运动。把本该祭奠的青春粉饰成为值得纪念的青春!让本该坦然面对退出历史舞台的知青再次狂刷"存在感",为制造这一悲剧而后又粉饰这一悲剧并至今禁止正式反思这一悲剧的势力站台!知青一代的青春是被愚弄、被禁锢、被荒废、被剥夺学习机会、甚至在劫难中而早逝的青春,不堪回首!
插队时的王新华瘦若麻秆
所以,知青的青春只能祭奠而不应是纪念!更可笑的是在一代知青的生命都在逐渐远去的五十年后的今天,却又新成立了知青协会,甚至还要打造什么知青城,说得难听一点儿,这些始作俑者无非想捞点儿什么!
悼 念 新 华
——在王新华骨灰安葬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许小年
王新华,儿时在北京,插队在陕北。入学北大,中科院博士。1989年移居新加坡、美国加州,后回国内。爱科学、音乐和文学,随心而做。心求智慧,见天际晨曦。
今天我们到这里来,护送新华,在另一个世界安顿下来。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因为我们不久就要在他的世界相会。新华是优秀的物理学家,他的物理学同行们正在从事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希望证明我们所感知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在广袤的空间中,存在着多个宇宙,存在着多个世界。
新华没有离开我们,他只是在他的世界里,醉眼朦胧地望着我们,就像墓碑上这张照片一样,静静的在那里等候我们。他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相通的。贯穿两个世界的,是人类的灵魂。
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我相信灵魂的永恒。
新华在这个世界上的路程,用两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真”与“正”。他有真学问,真性情,真胆识,真境界;他有一身的正气。新华的真与正不是外露于形的,恰恰相反,他似乎没有一件事是认真的,好像从来就没有正经过。一个不修边幅的游侠,歪斜着肩膀,眯缝着双眼,时常露出一脸的坏笑。
然而我却深知其中的原因。以新华的聪慧,一旦认真起来,便看穿人间的虚伪,他就会陷入莫名的痛苦。新华很少直接针砭社会弊病,而是以耙子式的滑稽将丑陋转化笑料,为他也为我们增添一分生活的快乐,支撑他和我们的生活勇气。
左起:许小年、徐文耀、王新华
1969年我和新华一起去了红庄,在他洒脱和戏谑的外表下,我渐渐体会到了他的真与正。20年后,新华一反常态地睁大了双眼,他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包裹着现实的层层谎言。源自真,发乎正,他毅然辞去工作,远走南洋。我在国外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由肃然起敬,新华在我心中的形象,瞬间从摇着破扇的济公,变成仗剑易水的荆轲。 呜呼新华!可叹千里江山竟容不下一介布衣之真;敢问万人丛中有谁能如此正气凛然!
呜呼新华!可记得崖畔踏雪担水?可记得月夜山路疾行?可记得骄阳酷暑麦收?可记得寒冬冰凌前川?可记得山风炊烟袅袅?可记得炕头吐雾吞云?可记得五尺汉子跌跤?可记得山村小芳多情?
归去来兮,梦回黄土;归去来兮,魂游天国。
今天我们在这里诉说,我们知道,新华此刻正在倾听。
西沟的弟兄们
2018年7月20号
王新华永远活着
——在王新华骨灰安葬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徐文耀
原载《陕北文化》
40年前,第一次见到王新华,他正在指挥科学院研究生院乐队排练节目。我不由得感叹:草创初期的研究生院,简陋寒酸的木板棚内竟也大有人才。
三年后第二次见面,是我从美国回来,挤进狭窄、阴冷、终年不见阳光的金工楼106宿舍,“老居民”新华和武明肯定不乐意。但是共同的专业语言,共同的业余爱好,共同的黄土地情结,共同的人生价值观,使我们很快融合在一起,成了不离不弃的莫逆之交。
我们交流研究学习心得,畅谈过去现在未来,下棋喝酒偷烧电炉,罚款赔钱写检讨。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雅段荤段一起来,说不完的陕北老故事,唱不完的道情信天游。以致小枫都“埋怨”:王二周六都不愿回家了。106寒舍的两年,留下的不是冷的回忆,而是乐也融融,趣也浓浓的友情。
王新华读博士期间,与徐文耀在宿舍里
新华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悟性极高。他刚刚听我说起地核各向异性的猜想,随手就写出一大片公式来,可惜被傅承义先生一句“象牙塔”否定了。10年后UCLA的宋晓东关于地核各向异性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刚刚听我说完等离子体波,他就能现买现卖,指导研究生贺长明做哨声研究,有板有眼有章法。过后贺长明吃惊地问:王老师是何方神仙?在美国他对国际著名数学力学权威石根华提出挑战,言之有理,证据凿凿。他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一大摞,尽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和状态方程,艰深难懂高大上,三位导师不说看不懂,然而就是拖着不让毕业。由此我联想到了爱因斯坦,如果当年评审人因看不懂他的文章而枪毙掉,今天就不会有相对论。同样,如果当年巴黎大学不让德布罗意毕业,今天也不会有量子力学。
新华多才多艺,才气横溢,写诗歌、写小说、谱歌曲,文思泉涌,一挥而就;拉提琴、弹钢琴、弹三弦,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曾指导音乐学院研究生张伯瑜用傅立叶分析解剖京剧锣鼓点,与“凯旋在子夜”的导演探讨布景设计,改造挂历美女画成李逵跳舞图,发明电鼠器、骟蛋器。
他的小说《野草》《一点苦难一点光荣》《唐山地震》《真实的河》,深刻质朴,字字珠玑。于幽默中见酸楚,于通俗中见深邃。他用计算机作曲,与名作家的“π曲”“e曲”异曲同工。他给王克明的《黄河问》谱曲,悲怆怨愤,高亢凄凉。新华生性率直幽默,嬉笑怒骂,皆成好文章。
新华重情重义重友谊,讲义气,有与生俱来的正义感,陕北几年,黄土攻心,念念不忘米如怀、陈赖赖、李正怀、米桂莲。真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的黄土情不是世外人居高临下的给与,不是慈善家悲天悯人的施舍,而是与受苦人颠扑与共、相拥前行的真挚感情。
即使到了异国他乡,他也不忘梦绕魂牵的106寒舍,一曲“钗头凤”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黑白斗,眉头皱,小屋烟笼光难透。酒何够,情何厚,道情一曲,家乡万里,home,home,home。”
左起:赵跃辰、朱成明、徐文耀、王新华
新华单纯率真,乐于助人,视天下事为己任,每天帮别人的事都是一张大清单,即使在毕业论文出炉的紧要关头,还不忘给别人打字——得一句奉承话:王二打字快!新华的朋友很多:杜哲森、许小年、王克明、弥铁强、陆晓娅……有的没有见过,但都让我肃然起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都是好人,和他一样正义,一样有头脑,有才气。
好人不会孤单,活着的时候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走了以后,他依旧和朋友们在一起。克明引梵高诗句说得好:不要认为死者是死了,只要有人活着,死者就会活。
王新华永远活着。
2018年7月20日
徐文耀,陕北绥德县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知青阅览室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