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送别查全性:丰碑永远矗立在新三届人心中

新三届 2020-08-25


送别查全性先生





查全性先生遗体告别仪式,8月5日上午8时30分在武汉殡仪馆举行。查全性先生的亲属、生前友好及武汉大学师生代表等数百人,出席了告别仪式。

部分新三届学友也从外地赶赴武汉,送别查全性先生最后一程。

视频报道:查全性院士去世


查全性先生是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他在1977年面陈邓小平,首倡立即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新三届学友,湖南师范大学78级黄卫和夫人欧阳伊,专程从长沙赶赴武汉,到查全性先生家中设立的灵堂悼念。


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查全性先生的遗体静卧于花丛中。花圈和挽联布满了大厅四周,鲜花围绕的正面墙中央悬挂着查全性先生的照片,两侧是“建言高考先声改革盼唯才是举 奠基电化教泽长存喜薪火相传”的挽联。

上午8时30分,查全性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正式举行。大家在默哀之后,一一向先生鞠躬送别。













新三届学友黄卫和夫人欧阳伊,送别查全性先生最后一程。


纪录片:1977年高考《共和国图像日志》


前些年,查全性教授无数次婉拒记者采访,他反复说:“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当年我只是说了几句真话,真正决定恢复高考的人是小平同志!”正是他的十五分钟真话,让数十万的有志青年改变了人生命运。


新三届投资家熊晓鸽捐资1977万元,在武汉大学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1977年参加高考的熊晓鸽深情回忆:“40年了,没有查先生当年的历史性建议,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查先生的建议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后面又有了78级、79级……从这一点来说,这一建议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2017年冬,熊晓鸽捐资1977万元,在武汉大学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他专程登门拜谢查全性,并为查老准备了一副题字:“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


新三届雕塑家黄麓与哥哥黄卫敬赠的查全性塑像

1977年,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也报名高考,一个考上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武大化学系。大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先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博士学位。查全性说:“我偶然参加了推动历史进程的活动,其实我也是受益者。”


现场图片由黄卫、欧阳伊等提供



1950年代,查全性在苏联留学时留影


1950年代,查全性在莫斯科大学参加伐木劳动


后排为查全性和夫人张畹蕙,,,前右为其父亲查谦(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


1962年,查全性在实验室给学生们讲解自制的旋转圆盘电极


1960年代,查全性和学生讨论实验


1970年代中期,查全性在进行间接氢-空气燃料电池研究


查全性在给学生上课


查教授在家接受采访


查全性院士和“小伙伴”以青年节的名义在武大十八栋聚首


查全性先生与武汉大学化学系77级学生聚会


查全性先生晚年



延伸阅读

查全性语惊四座

(节选)



作者:陈侃章



(1977年)8月4日开始全国科教座谈会,到8月6日才真正掀起高潮,攻攻坚克难的焦点话题一个一个展现。


何东昌8月6日上午忧虑发言,

为查全性下午慷慨激昂作了铺垫


8月7日,本次会议的简报组罕见地为8月6日座谈会内容发了三个简报。说明这天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重要。对于这天会议之繁多,查全性的回忆也有呼应。他说,在8月6日上午,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何东昌在会上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是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接上话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查全性:恢复高考第一人》,见2017年6月7日《团结报》文史e家)


何东昌继续说道:


对十七年和十一年的估计还没解决好,教师普遍持观望态度,不能甩开膀子大干。希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能明确地回答:1.十七年到底黑在什么地方?哪些是黑的,哪些还是正确的?2.十一年哪些是新生事物,必须坚持?3.“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究竟在些什么地方?


从高中直接上大学的,要多安排一点劳动,外语的基础还要加强,负担又不能太重,考虑到这些,大学一般还是5年为好。


清华这几年把教师都分到班上,几个教师包一个班,三年一包到底,各门课都要你教。“教师越教越宽,学生越学越窄!”文化大革命前,清华2500名教师,教1万名学生,还有30%的教师搞科研。现在学生程度悬殊,教材年年要编,3600名教师,教9000名学生,科研很少,还累得不行。有的教师说:“四人帮”把我们骂臭了、累垮了。


办重点大学,在措施上要真正重视起来。在学生生源上,要有一个优先挑选的办法。经费、物资上要有重点照顾。领导体制,建议党的工作归地方党委,行政业务归教育部。


 何东昌是清华大学实力派人物,也是个老清华。浙江诸暨市安华镇矿亭村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后转航空系。1947年到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任老师,次年转入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党总支负责人,1951年2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并创建工程物理系兼任系主任。在文革中,以“右倾回潮”的名义受到迫害。1977年5月中旬复出,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他对清华大学情况非常熟悉,又敢于讲话。1982年起出任教育部部长等职,此是后话。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健中与何东昌几乎同一观点,他说:


教育战线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和以后的十一年究竟应当怎样估计?下面议论是很多的。十七年培养了那么大量的知识分子,现在大都是各条战线的骨干,为什么还说是基本上没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呢?各条战线尽管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轻重之分,但却同样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为什么其他各条战线如科技、卫生等都是以红线为主,惟独教育成了黑线统治呢?(以上何东昌、吴健中的发言见《高考文献》下23-25页)


沈克琦、查全性等对于何东昌和吴健中的发言感同身受,特别是邓小平赞同性的插话更使查全性为之震动。他原本在笔记本上已勾勒出发言要点,与会者的肺腑之言促使他进一步思考,更让他感到面对混乱的教育现状必须大声讲出自己的观点来。



查全性语惊四座,

引发邓小平转折性表态


上午会议气氛热烈,下午会议掀起波澜。查全性副教授全拿出笔记本所列大纲面对邓小平和与会者,慷慨陈言。查先生认为,当前的大学招生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应采取坚决的措施予以改进,以使新生的质量得到切实保证。


查先生开门见山,一语中的。他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其原因:一是中小学的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但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万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这里所谓的20万,是因为国家计划每年招收20万大学生。


查先生继续说道:现行的招生制度,有四个严重弊病:(1)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那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去了招生名额,这是极不合理。(2)从阶级路线上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他们如果没有特殊关系是上不了大学的,这一点比文化大革命以前还严重。群众反映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十七年靠分,现在靠权。解放前,我们没有钱,现在没有权,靠分还能有份。”(3)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越演越烈。据我所知,今年招生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制度不改,走后门不正之风刹不住。(4)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甚至连小学生也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还就改进招生制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招生的总原则,应该是在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要从制度上保证录取政治上、业务上优秀的青年,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报考招生制度,并应体现以下精神:(1)名额不要下到基层,由省、市、自治区掌握。现在名额分配上很不合理,走后门很严重。“多的撑死,少的饿死”。(2)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漏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3)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志愿选择专业。学生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也可以从社会青年中招。有些人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上达到了高中的程度,可不受资历的限制。各级领导、各单位,对于确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要支持他们报考大学,不得阻挠。查全性认为,只要采取了这些措施,今年新生的质量,就会大为改观,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查全性情绪激昂,再三强调: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见《高考文献》下25-26页)


查全性先生在会上的发言,收录于中科院与教育部所编的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9)》


查全性的发言直指要害——废弃高考。推荐上大学是中央文件所提出,毛泽东主席倡导且同意的。座谈会期间,“两个凡是”风行其时,俨然是那个时候的政治风向标。在这样的场合,他如此大胆的讲话显然有很大的风险。查事后回忆,对于这些话他早有思考,之所以大胆讲出来,也是受会议气氛感染,邓小平虚怀若谷,诚心诚意听取意见所致。


查全性回家后把会议的情况跟家人说了。他的大儿子担忧地说:“假如再搞‘反右’,你肯定就是头号大右派了。”


查全性何许人也?查原籍安徽泾县,出生在江苏南京,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过。参加会议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化学系革委会副主任。他敢于讲话,善于讲话,这也是教育部请他与会的主要原因。查全性为书香之家,其祖父查秉钧为清朝翰林,父亲查谦为赴美留学的物理学家。如果再上溯其远祖明末的查继佐,则是一位学问渊博,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志士仁人。


再回到原来话题,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6字方针。查先生有可能不知道,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即8月4日,招生工作的文件已报送到国务院审批。也就是说,1977年大学招生,按照文革时期的办法几成定局。


查全性先生生前工作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听完查全性的发言后,邓小平点头赞同,然后环视四周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沈克琦、温元凯等纷纷表态赞同,其他与会人士几乎都沿着查的发言主线在补充着同样的问题,形成了齐声呼应的局面。沈克琦再次强调,现在的招生制度给高等教育影响很大,有些学生甚至不够小学毕业生的水平,无论教师如何努力,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与大学相去甚远。还在前一天,邹承鲁就说,群众推荐是走形式,领导批准实际是走后门的合法依据,没有考试制度,后门是堵不住的。这时,教育部长刘西尧说:“原来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达到高中毕业,名额分配到县。自由报考问题,我赞成南翔同志的意见,但马上要做,还要具体化。”


小平同志其实有点担心:今年招生会已开过,准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便转头问刘西尧:“今年改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刘西尧回答: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查全性又赶紧插话:“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不然又招20多万不合格的。”许多与会者纷纷表示同样的意见,要求今年改。


邓小平早已看到了文革那套招生方法的弊端,早已认定招生非改革不可。但考虑到兹事体大,在开会议之前他设想是作好一年的准备。他曾经对方毅、刘西尧说过: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还按原来的办法。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然而,当他看到听到专家学者如此迫切决绝,如此慷慨激昂,且声声肺腑之言,句句在理在心,完全忧国忧民,便马上调整既定思路,在会上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题,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拿上来,又要不致引起波动。你们研究一下,这个方法应当找出来。要求质量,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允许报3个志愿,到校后再分专业。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


邓小平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据说这是座谈会第一次长时间的鼓掌。


1977年,科学和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第三排左八为查全性


延伸阅读

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刘道玉:

20分钟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 




口述人:刘道玉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7日


核心提示1977年12月10日,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无数中国青年的命运因此被改变。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事实上,仅仅在四个月前,邓小平主持科教座谈会,会上拍板决定当年恢复统一高考。在高考恢复30年之际,当年的与会者刘道玉披露了这一重大决策出台的幕后。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任内,他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度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旁白:1977年8月2日,科教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召开。这次会议是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召开的。按照他的要求,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了15名代表前来参加。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在会议的秘书组,负责会议的记录、简报和会议代表的生活问题。

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


小平复出主持科教座谈会


这次科教座谈会,是小平同志复出后,第一次公开参加的重要活动。会议由他亲自主持。

小平同志一开场就说,科学和教育是“四人帮”破坏的重灾区。你们各位恐怕也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过,吃尽了苦头。这样的会,十年没有召开了。如果不是打倒“四人帮”,我们也不可能坐到一起来。现在中央要我抓一下科学和教育工作,怎么抓?我请你们来座谈,就是请你们出主意,谈一谈科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怎么搞。希望各位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用不着担心“四人帮”打棍子和戴帽子了。

小平同志的这番开场白,给与会代表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会议之初没人提高考


小平同志坐在与会代表中间。大家围成一圈,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

与会代表,大多是中国科教界的泰斗,如钱三强、周培源、张光斗、苏步青等,在“文革”中都曾遭到迫害。但是,他们不计过去个人恩怨,对科教线上的拨乱反正,各抒己见。

在座谈会上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如何理解毛泽东在“文革”中关于教育的讲话,如何对待“四人帮”打着毛泽东教育思想旗号推出的所谓教育改革措施。

上海复旦大学苏步青先生提问: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对主席的话,到底怎么理解?简单地说,“17年”到底是红线还是黑线?

邓小平插话:“17年”是红线,是共产党领导嘛,怎么能说是黑线呢?还有一个“两个基本估计”,那是“四人帮”篡改的,要推翻,不然,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咒”怎么能解开呢?

这里有个背景。1971年在北京前门饭店开了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纪要,核心的问题就是“两个基本估计”。第一个基本估计: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教育战线基本上执行的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第二个基本估计:17年培养的人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那也就是说,17年教育是一条黑线,是黑线专了无产阶级政。

在这次座谈会上,有与会代表呼吁对“文革”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要尽快落实政策、予以平反。还有的就学制、修订教学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不过,我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人谈及,那就是恢复统一高考的问题。

调研中受到巨大震撼


在这次科教座谈会召开的3个多月前,我曾前往北京郊县、天津江苏等各地高校调研,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四人帮”对全国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破坏状况,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那次调研,对我触动最大是在北京顺义县。那里一个姓姜的县革委会副主任明确对我说,恢复高考!现在推行的招生“十六字”方针,说起来是十六字:“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实际上,就是四个字,“领导批准”。所以,它必须要改。

这位副主任还说,你可能以为恢复统一高考,又重走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政的老路。其实不然,我们工农兵不怕考。

这个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话对我震动很大。我意识到:教育界要拨乱反正,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怎么解决?我脑子里也没有形成一个想法。

在小平同志主持的这次科教座谈会上,听了代表们的发言,我又一次受到震动。我想: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当着小平同志的面,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可是通天了嘛。

科教座谈会已经开了三天。再过一天,会议就要结束了。在会下,我遇到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查全性副教授。查先生和我比较熟悉,他爱思考,平时不爱讲话。他不讲则已,一讲总是有点深意。但是,在前三天的会议中,查全性一直都没有发言。

4号晚上,我在和查先生的闲聊时,谈到了我调研的情况,谈到了工农兵要求恢复高考。查先生也认为,恢复统一高考是件大事,是拨乱反正必须解决的问题,他决定次日在会上就提这件事。

1977年8月,邓小平等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正对面坐着的就是查全性)

20分钟,小平一锤定音


8月5号上午的会上,查全性先生发言。他讲得非常好,讲得很动情、很激动。

他说,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环节。从武汉大学五年招生的情况看,按照“十六字”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有保证。广大群众包括大学生里的教师,对“十六字”方针非常不满。他们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17年”上大学靠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现在上大学靠权。群众对一些党的干部利用特权招收自己子女非常气愤:“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因此“十六字”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得不到保证,“走后门”不正之风不刹住,党风不能端正,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不可能扭转。

查全性先生的发言,令举座哗然。大家感觉,这个问题提得好,切中要害,纷纷补充查先生的意见。

听完查全性的发言,小平同志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说,今年恢复高考来不及了。招生工作会议已开过了。

邓小平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他的表情很严肃。

查全性的讲话大约15分钟左右,包括邓小平插话表态,直到最后的拍板,整个过程也就是20分钟。可以说,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小平同志主持的这次科教座谈会的压轴戏。这次座谈会就在高潮当中结束。


高考改革我建议“三权分立”


这次座谈会后,教育部立即重新召开1977年度招生工作会议,组织恢复高考的命题班子。外界只知道恢复了高考,77级新生推迟到春季入学。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那次科教座谈会上,围绕推倒“十六字”方针所发生的故事。

实践证明,恢复统一高考是正确的。77、78级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我忘年之交的朋友。我总是开玩笑对他们说,你们搭的是知青的末班车,却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是不幸之中的幸运儿。你们是从岩石缝里蹦出来的一代人才,所以生命力特别强!

1977年恢复高考是时代的需要。然而,30年后,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高考其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出来,而且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我认为都是些添枝加叶式的,没有触动到问题的本源。

问题的本源是什么呢?本源就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考试制度: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标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考试制度不利于教育,也不利于大学独立自主办学权的实施。并且,这种完全以知识考试为主、以分数高低来录取的政策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建议实现“三权分立”:教育部负责制定高考政策,以保证高考的公平性,保证质量;建立独立的考试院,它既不受教育部的干预,也不受学校的干预,它只负责将考完的成绩发到各学校;高等学校享有独立自主录取权,以此来保证学校招收到合格的学生,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

我相信,只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我们一定可以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高考体制。

查全性指着照片说:“这是我们当年和小平同志的合影”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之歌

查全性:当年面陈邓小平,首倡立即恢复高考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熊晓鸽: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钱江:独具特色的77、78级大学生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王立东:珍重,我的“新三届”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大学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新三届致新生》:本号原创作品文集首发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