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新三届 2018-11-16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原题

上海水产大学校长:

考上了的我和放弃了的妻


撰文:朱文娟 胥柳曼 刘晶晶

原载上海《青年报》



  1977年的那年冬天,也许将成为570万中国年轻人永生难忘的一个冬天。在这个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时刻,数以千万计曾经以为生活就是农田和工厂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了他们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重新找到了他们从来不敢想像的未来。


  就是在那一年,他们接受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的挑战,曾经灰暗的人生轨迹开始变得精彩,而这个国家的前途,也被重新照亮——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备考时,“不敢再打击”父母家人


  ●潘伯申:华山医院检验科主任。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做过访问学者。


  接到录取通知书前,他从上海回怀化,先坐了一夜的火车,又转了半天的汽车,然后爬过20里的山路,趟过一条很宽的河……幸运的是,当他再醒来的时候,他将再也不用走这样的路。


  恢复高考!当这个消息像重磅炸弹一般传出来的时候,现在已经是华山医院检验科主任的潘伯申一下子蒙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还有考大学的机会。”潘伯申说,1970年,年仅17岁的他被下放到安徽怀化的农村插队,这一去便是八年。


  1972年,命运女神曾经“忽悠”过年轻的潘伯申。那一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他有考前十名的实力,却没有去上大学的“背景”。落选,给了他和他的家人沉重的打击,以至于1977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潘伯申并没有积极备考。后来还是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才请了十多天的假,作最后的冲刺。但是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父母家人,“1972年,我给了他们一场空欢喜,这一次,我不敢再打击他们了。”


  12月,潘伯申接到了体检通知,按照当时的规定,考试的前三分之一才有资格体检、报志愿。潘伯申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所以他的志愿里只写着“安徽大学”,然后就是“服从分配”。“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将来读什么专业,只觉得能进大学就很满足了。”潘伯申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考试情况,他特意又去买了很多书,做好了1978年接着高考的准备。


  那年春节,在上海家里过年的他突然接到公社发来的一封电报,“接电速回”。潘伯申成了公社近百名知青中唯一一名考取大学的人!他被上海医学院录取了!看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潘伯申说他百感交集,但是那一晚,他并没有兴奋地睡不着,相反,他倒头便睡。他说他累坏了,这两天,他从上海回怀化,先坐了一夜的火车,又转了半天的汽车,然后爬过20里的山路,趟过一条很宽的河。


  幸运的是,当他再醒来的时候,他将再也不用走这样的路,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他还去了美国乔治城大学攻读博士后,他还能够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去做访问学者……


考上了的我和放弃了的妻


●潘迎捷:上海水产大学校长。


  “到现在,我都感激高考,感激我的爱人,如果不是她放弃机会,也许不会有我的现在。不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不明白这样选择的伟大,不明白这样的感激的真切。”


  很多人都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也是在那一年,同样在安徽下乡的上海知识青年潘迎捷也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的他,正在安徽一个小县城的化肥厂里,等待着儿子的降临。在这个让潘伯申们所向往的县城工厂里,潘迎捷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呛鼻的车间里装运化肥,回家时,一身化肥味,呛得怀孕的妻子连连咳嗽。


  从1969年下放到安徽快10年了。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的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这一生将是在化肥厂里度过,而他的儿子,也将在这里出生。27岁的他不敢再去想是否还可以回上海,有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未来,高考,却燃起了他所有的激情。


  为了能够把握好这难得的机会,潘迎捷选择了1978年夏天的那场考试。幸运的是,他考上了,不幸的是,由于当时要照顾儿子,同为下乡知青的爱人毅然放弃了高考机会,独自照顾新生的儿子和家庭,让潘迎捷全力应考,自己却错失了机会。


  “到现在,我都感激高考,感激我的爱人,如果不是她放弃机会,也许不会有我的现在。不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不明白这样选择的伟大,不明白这样的感激的真切。”如今已经是上海水产大学校长的他,就是从那年考取的安徽农学院起步的……


录取通知到手,“徐大叔”选择重考


●徐博明:“风云二号”卫星系统行政总指挥。


  看到一大群十多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自己在一个考场。已经30岁的徐博明突然感到有些难为情,每场都做得很快,就想早点结束尴尬。交卷出来,监考老师还以为他交白卷,反复问:“都做完了吗?”


  1966年,在上海吴淞中学读高三的徐博明突然接到通知:高考取消了。1968年,徐博明去了北大荒,一呆就是9年。挖煤、种小麦、造房子……徐自称什么都干过。过了几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知青可以报考工农兵大学。可由于受年龄限制,27岁的徐博明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了。“那一刻,我开始明白,自己不能就这样一辈子在农场。”从那年回乡探亲开始,上海四川路的旧书店成为了徐博明的天堂。在那里,他买到了大学老版《工科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教科书。回到黑龙江后,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机会终于来了。1977年,已当爸爸的徐博明从农场喇叭里收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个月后,预考,通过。两个月后,正式考试,通过。按照当时政策,大龄青年只能报师范专业。然而,当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下来后,徐博明选择了放弃。理由很简单,他想证明一下,自己还能考得更好。


  1978年春考很快就来了。这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更多。看到一大群10多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自己在一个考场。已经30岁的徐博明突然感到有些难为情。“我每场都做得很快,几乎都是做完就交卷。就想早点离开,早点结束尴尬。”徐博明清楚地记得,当时数学是提前半小时做完的。交卷出来,监考老师还以为他交白卷,反复问:“都做完了吗?”


  也就从1978年开始,限制放宽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徐博明被哈工大数学物理师资班录取了。报到的那一天,班上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大家开玩笑的对徐博明说:“老徐,你就是大叔啊。”


  由于哈工大隶属于航天部,徐博明户籍在上海,因此毕业后,35岁的徐博明被顺利分到了上海航天局。和他同批分进来的大学生,却大都是20岁出头的小青年。于是,徐博明“自嘲”占了年龄优势,进航天局第二年就当上了技术科负责人。如今,他是“风云二号”卫星系统行政总指挥,并参与研制我国的火星探测器。




【点评】

有一种希望积聚得太久


  复旦大学 周振鹤教授


  “恢复高考彻底改变了我们后半生的命运。”复旦大学史地所博士生导师、我国最早的两名文科博士之一周振鹤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紧接着恢复了研究生考试。1978年,原本是助理工程师的周振鹤参加了复旦大学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


  周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代的高考生,是无奈的一代人,又是非常好学的一代人。而这种好学和努力的目的非常单纯:那是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1977年和1978年参加高考的这拨人,我想应该是以追求知识为最终目的。”周振鹤说。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卌年:校园忆往

郭彦东:考上北大让我一生骄傲

戴伟荣:大山深处,乡邮员梦想成真

王赤:为了考上大学,常常一夜看书到天亮

姜虹:老师夸我"明知考不上还认真学习"

陈建功:妈妈反复啰嗦逼我考大学

低调的高干子弟和北大国政系77级学习经历

贾建初:一个69届初中生的大学梦

胡盛元:一个新三届大专生的不平则鸣

李友仁:当时我填报北大也许能被录取呢

吕飞飞:我们不参加改革便只能改良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陈甬军:从检修工成长为一带一路专家

朱永慧:那一年,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朱正红:新疆文科状元考入华南师范学院

毕冰宾: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他学医三月退学考研,只为追求数学梦想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孙鸿:阴差阳错,我成了高华的同班同学

王枬:我填报中文系却被政治系录取了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