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5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孙鸿 2018-05-30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孙鸿,南京大学历史系78级。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题

花甲之年忆高考



       

        我家原来住在北京西城区厂桥,胡同西边的马路叫西什库,从西边称那胡同为永祥里;东边马路叫爱民街,从东边叫那胡同为爱民一巷。如今胡同消失了,抬眼看到的是宽阔的平安大街,留在我心头的则是怅惘。


        1968年,我从厂桥小学毕业,就近入学,进入北京四中。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1970年,我随父母迁到邯郸。在北京,初中三年毕业,那时我正上初二,而在邯郸,初中两年毕业,我一转学到邯郸就面临毕业了。虽然不能说邯郸人对北京的教学质量存有偏见,但那儿的学校坚定地让我重读初一却是确实的,这样我莫名其妙蹲了一班,至1971年才在邯郸四中初中毕业。


        此时我16岁了,算是成人了吧,于是可以进入工厂光荣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了。我被分到机械局下属的工厂。由于我的乒乓球水平不错,1970-1971年我先后获得邯郸市中学生乒乓球单打冠军,邯郸地区中学生单打第三名,因此,我理所当然地也成为机械局乒乓球队的队员了。


        那时只要能不上山下乡,进工厂当工人,就是最叫人兴奋的事情了。不过说来奇怪,我在邯郸城里待着,当一名工人,却从没有那种兴高采烈的心情。其缘由,一是生在文化人的家庭,多少有些对文化的向往,而工厂毕竟缺少一些文化。我总记着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中的一句话:这个地方不是你呆的,你应该去上学!


        初中毕业,应该继续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我就此止步了吗?我一直心有不甘。二是我家从北京迁到邯郸,心里总有一种落差。而现实就硬生生地摆在那儿。到1978年,我已经当了七年工人。二级工,邯郸制氧机厂金一车间钳工组组长,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工人吧。


        1977年,得知高考的消息后,心情怎么形容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描写的是北方雪景,却可以用来描写我的心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流下了眼泪,多年压在心底的愿望,面临着得到实现的可能,心里怎能不激动!


        不过,转念一想,1971年初中毕业,在学校原本就没学到多少东西,参加高考,有希望吗?事实也是如此,1977年冬第一次仓促上阵,名落孙山。


        头一次不行,次年再来。好在我初中毕业后看书不少,俄国文学、法国文学代表作看得最多,德国、美国文学看得也不少。名人回忆录、史学著作、哲学著作也多有涉猎。总之,能找到的书都看。


        我自忖文科问题不大,物理化学没学过,考理科就别想了,为了增加考上的机会,决定考文科。而文科要求考数学,数学我是完全不行,于是别的几科“大撒把”,先把数学搞上去,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恶补”数学。


        怎么补?连书都没有,找中学同学,看有没有中学课本,后来找了几本数学书,主要是习题集,会做题能得分就行。邯钢附中有补习班,我主要听数学课,成绩进展神速,我这才发现,只要刻苦,哪怕是短期突击,也能把那个时候的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的课业拿下来!


        当时真是不浪费点滴时间。别忘了,还上着班呢,工厂经常加班,也就是一干12个小时,早7点到晚7点。什么苦都不在话下,只要心中有目标,满怀着希望,苦中仍带着乐趣。


        30多年过去了,高考情景仍历历在目。我在邯郸二中考场参加考试。当时二中校外自行车里三层外三层,场面宏大。十几届考生都集中在这一时刻拼搏。


    考前恶补数学,终起了作用,前面小题一分没丢,三角函数题也做出来了,考完,文科考生都哭丧着脸,我脖子一挺,宣称成绩一定70分以上,令大家瞠目结舌,以为我吹牛。我的高考得分:历史92分、政治81分、地理77分、语文74分、数学70分,共394分。就我所知,我周围的人没这么高的分数。


        分数公布后,我带徒弟兰晓勇(当年考了280多分,上邯郸师范)到锻工车间,忽然受到掌声欢迎,心里那个美啊,一种被人由衷赞许和钦佩的感觉,在后来的人生中就很难再体会到了。其中有一位锻工考生带头鼓的掌,他不知道我怎么考的,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成绩比我少了300分!


        到了南京大学我才知道,与同班同学相比,我的总成绩并不超群,不过,数学考分还是不低的,比如衣志强同学说,他那年的数学考分很可怜,只是比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者的高华强一点,高华当年甚至没进数学考场!高华数学没有成绩,而其他几科加起来,仍达到350分以上。也有例外,我的同学陆华数学考了99分,真令人瞠目。


        再说说英语考试。那年英语只做参考成绩,不计入总分。我英语水平不高,但为了能给成绩增加一点筹码,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英勇地参加了考试,并取得了26分的“不俗”成绩。


        我的邻居、曾在同一个补习班的王明泰高考成绩不错,与我一起上了南京大学,他上的是地质系,邯郸那年考上南京大学的只有我们俩。他说,这次谁英语交白卷谁才是笨蛋呢。只要所有的选择题都打钩,便瞎猫碰死耗子也可以白捡不少分数。他就是这么做的,并且还在考卷边上画蛇添足地写了一行歪字:“I study English.”以示他一向认真学习英语。


        他是个上了高中的人,英语水平肯定比我强,我已经忘了他的英语得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得分比我低。我的卷面干净,一字未写!唯独选择题全勾选了。选择题共40分,四选一,得分几率25%,随机平均分应该是10分,我的最终得分是26分,得分率达65%,我到现在也没明白,怎么分数那么高。是因为太想上学了,上天眷顾吗?


        得知分数后我一时颇为自得。我的英语成绩也不白给,上南大后,我被安排在英语快班,与那些从26个字母学起的慢班同学拉开了档次。这是后话。


        当时,文科专业选择有限,当年南大只有中文、历史和哲学专业,还有经济专业。我比较喜欢经济专业,认为可以学以致用,不尚空谈。但为了上学,我首先选了服从分配;我的历史成绩超过90分,心想,报历史专业把握大,所以报了历史专业。


        填报学校,没敢报北大,第一志愿报了南开大学,最末的志愿是邯郸师专。那时真是盼望着上学,只要有学校要我,我就走。因为太着急了,还到邯郸师专找人问录取情况,人家说,你这分数太高了,到不了我们学校。这让我心里安稳了许多,那就安心等待吧。


        突然有一天,录取通知书到了,一看,是南京大学!我看了又看,一脸疑惑。我报的是南开大学呀,怎么给弄到南京去了呢?有人笑我不懂行,说南京大学更好啊,可以与北京大学一比的。


        这下我顿时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一步登天了,记得《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后高兴得掉进了水沟里,我虽然不像他那么迂腐,但那种从里到外的高兴劲儿,却是相同的。人生能经历渴求、努力,最后到达成功,那也算是一段最值得回味和珍惜的体验了。


        顺便说一句,我因为上学前工作了七年,可以带工资上学,而我那些从农村考来的同学就没有这待遇,因此,前面所说进工厂当工人一节,此处又体现了一下它的优势。


        考上大学的那年,我23岁。首次来到南京大学的那年,我心中的梨花开得好灿烂。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09月14日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梁昌年:高考之前,唠唠考试这回事儿

毕冰宾: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周晓虹:一个知识青年的人生转折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范明:我的复旦七年

范东升: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

卢晓蓉:祖父卢作孚与我姗姗来迟的大学

郑忆石:他们给了我专业知识的第一桶金

周彩莲:痛切心扉的三次高考

池渡客: 我没资格报中专,只好考大学了

王虎华:五兄弟见证高等教育史

记住那个冬天和春天的故事

二湘:怀念北大的嘘声

段英贤:相识四十年相聚在扬州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夏春秋:高考40年同学再聚首

李连江:新书首发成了40年后的一场班会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朱志宏:恰同学少年,一路穷游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