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李友仁:如果当时我填报北大是否也能被录取呢?

李友仁 新三届 2018-11-17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李友仁,南京大学历史系78级。曾在扬州市教育局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准考证中的难忘岁月



    从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间,我不知清理了家中多少物品,然而一张1978年我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却被我珍藏至今。因为从大处说,它见证了共和国那段特殊的历史,从小处说,它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重新拿起那张准考证,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情景,又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思绪万千。


    当年,我所在扬州中学36个班近2000名“老三届”毕业生,分两批奔赴广阔天地。我是在第二批插队的。那天,我们在扬州轮船码头上船,前往兴化。中间还要换船,才能到达插队的林潭公社所在地护驾垛。那是个水乡,由所在生产队用小船接我们到达。那时,插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我和李昌集、祝寿培、黄继焦同学组成一组,到兴化县林潭公社北刘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兴化一呆就是九年。在那里,我切身体会到了当农民的艰辛。那时,冬天没有农作物,田地沤在水里,开春后在这样的地里犁田,泥土冰凉。耕牛是金贵的,村民舍不得在春寒料峭时用牛犁田,于是用人力在刺骨的泥水里拉犁。这种干农活的体验,令我刻骨铭心。冬天挑泥浆,两桶泥浆约有130斤重,就那样持续不断地来来去去地挑,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夏季,烈日炎炎,又要冒着酷暑去地里干活,我的皮肤也不知被晒得蜕过多少层皮。


大忙时,日未出已作,日已落未息,有时晚上还要在场上挑灯脱粒。在田里,口渴难耐时,常常喝河水。而受到污染的河水,曾让我与李昌集、祝寿培同时得了肝炎,一度不得不回扬州治疗。那时,洗澡也是大问题,夏天还好办,在河边洗洗;冬天则只能用机米厂机器运行产生的热水洗澡,水带着浓浓的机油味。至今想来,依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好在这样的苦日子后来有所改观。1973年以后,我先后给生产队治虫,又在磨坊做豆腐、水面,最后还进了公社的社办厂,当上了仓库保管员兼食堂会计。条件渐渐有所改善。然而,这里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长久待下去的地方。1977年,在徐州新沂县工作的父母想方设法把我迁到了新沂的一个知青农场插场,希望在这里满一年后能使我招工进城。


    而计划赶不上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了。大喜之下的我立即报了名。1977年,江苏省高考分为初考与统考,由省里统一命题。江苏开始有31万人报名,只考语文、数学,按录取比例及初考成绩(分数不公布)确定参加统考人员名单。经过预考选拔,仅有5万人有幸进入统考队伍。我参加了初考,自认为考得很好,但最终不在获得参加统考资格的名单之内。


我后来才得知,当年的文件规定,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而我是1968届高中毕业生,被排除在外,失去了参加考试资格。


    有了这次失望经历,我对1978年的高考也就未加留意,以为还会受到同样的限制。幸好李昌集同学来信告诉我,这一次,“老三届”(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他已在扬州报名,并说祝寿培同学也在兴化报了名。他还寄来了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这让我大受鼓舞,赶紧又去报了名,领到了准考证。


    1978年这张准考证被我保存至今。准考证正面有“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准考证”字样,注明考生姓名、文科类别、准考证编号、考试地点、考场编号;贴有照片,未打钢印,盖有“江苏省新沂县大专院校招生委员会”的红印章;最下方注明“此证代报名费伍角收据”。准考证背面为“考生须知”,内容共6条。下方为日程安排:7月20日,上午政治,下午理科物理、文科历史;21日,上午数学,下午理科化学、文科地理;22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除语文科目两个半小时外,其余科目均为两小时。


    我所在的农场,知青插场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年,而我插队插场已近十年,虚岁已近三十,因而农场对我网开一面,允许半天劳动,半天复习。安排的农活也不重,种种菜而已。我抓紧点滴时间复习。李昌集寄来的材料派上了大用场。按照大纲,我看语文,做数学,读历史,背地理。


此前虽对上大学不抱奢望,但始终对数学有兴趣,身边也有几本高中数学书,农闲时经常翻翻,对此时的复习很有益处。语文则靠在中学打下的基础,也没特别复习。政治、地理和历史好办,背背复习资料。外语不计入总分,为参考分,因此放弃。农场报考的不止我一个,大家常常一起切磋,互相提问。


    7月20日,我终于再次走进考场,在新沂中学第九考场参加命运的搏击。那时,天气十分炎热,作为考场的教室的前后,竟然都设了脸盆架、脸盆和毛巾,允许考生在考试期间擦汗洗脸,清醒头脑,相对于如今高考之严格,这大约是很不可思议之处吧。而那一次的高考,我似乎是胸有成竹,因而虽处酷暑,却心静如水,非常从容。


考完后感觉良好,只是不知究竟考得如何。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说我是新沂县高考第一名,这既让我兴奋,也让我怀疑。自己真考得这么好吗?待成绩公布后,一看总分达429分,这在当时也确实是个高分。后来被确证,我确实是全县文理科考试状元。我被南京大学录取了,因为这是我填的第一志愿。如果当时我填的是北大,是不是也可能被录取呢?


    1978年10月初,我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当时我们班有59位同学(后来增至64人),来自全国各地,以江苏的最多。大部分为男生,女生仅5人。年龄大的已结婚生子,小的刚跨出中学校门。我在班里算年龄偏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的:如果错过这次上学机会,我就真上不了大学了。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09月21日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校园忆往

低调的高干子弟和北大国政系77级学习经历

姜虹:老师夸我"明知考不上,还那么认真学习"

贾建初:一个69届初中生的大学梦

胡盛元:一个新三届大专生的不平则鸣

吕飞飞:我们不参加改革便只能改良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陈甬军:从检修工成长为一带一路专家

朱永慧:那一年,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朱正红:新疆文科状元考入华南师范学院

姜虹:我与小提琴的情与爱

毕冰宾: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他学医三月退学考研,只为追求数学梦想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孙鸿:阴差阳错,我成了高华的同班同学

王枬:我填报中文系却被政治系录取了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