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丨徐世平:武汉“滞留者”,同样值得尊敬

徐世平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徐世平,1959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曾任上海新民晚报社记者,历任该报体育部副主任、《新民体育报》常务副总编辑、评论部常务副主任和主任等职。2000年参与筹建东方网,任东方网副董事长、总编辑。2004年任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兼任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现任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


原题

武汉“滞留者”,

同样值得尊敬



作者:徐世平


疫情之下,有一大批人,显然是被社会和媒体忽略的。

他们就是滞留武汉的外地人。网络社区在谈论他们的时候,喜欢用一个字:“悬”。比如说,”悬“在武汉的“滞留者”。”悬“字的意思,比较形象,不上不下、状态不定。

1月23日,武汉封城,许多人被迫滞留武汉。他们识大体,顾大局,已艰难地度过了漫长的48天。他们的境遇,主流媒体是很少报道的(澎湃和海河有涉及),只有在网络平台上,我们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写照和强烈呼声。网络上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健康,我们想工作,我们要回家”。

武汉封城之后,有位叫邵进的导演,曾经引起关注。他执导的一部电影,《青春创业手册》在武汉开拍,原计划2019年11月启动、2020年2 月杀青。结果,他们碰到了疫情的爆发,被迫滞留。这位扬州籍的上海导演,原本有机会离开,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他说了一句话,无论如何,也要把100多位摄制组的兄弟姐妹平安地带回来。这位导演后来如何了?

我到网上找了半天,总算看到了他的踪迹。他还在武汉,依然同他的摄制组在一块,在隔离的状态下,面对极大困难,乐观地坚持着。他把他的摄制组叫做“过命组”,就是过命的兄弟姐妹。他现在每天坚持发一条抖音,不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而是在数他们度过了多少天。

这位导演感慨地说:第一,觉得健康真的很重要。第二,以后要多和家人在一起,因为在上海工作,一年和他们见面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疫情过去,一定要多陪陪他们。第三是想写一个关于疫情的剧本,纪录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他们平凡又伟大,看似微不足道,却撑起了国家的脊梁。

武汉封城之后,还有七位天津人,他们是焊接设备安装人员,是到武汉干活的。领头的,叫王波(据说是化名)。原计划,他们的工程,23日正式开工,一星期左右即可完工。结果,在武汉的一家小旅馆里,王波他们住到了今天。

他们住的地方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快捷宾馆,滞留期间只住着老板一家人和王波等7人。每间每天100元。“除了第一天,在馆子里吃过肉,这些天就没吃过肉,最多炒个菜。”王波说,一直到2月7日,他们才在社区群里买了35块钱的鸡肉。大年三十,他们从一个超市买了几袋速冻饺子,煮熟后每个人尝了几个。“萝卜、白菜、土豆,天天不换样”。王波的理念就是准备好打持久战。他的愿望也同邵进导演一样,就是“把弟兄们平安带回去”。

武汉封城之后,一对来自湖北襄阳的农村母女。12月23日,宋琦在女儿张欣的陪伴下到武汉看病。她们经历手术,也经历了病毒,尝到了绝望与希望的交替。“来武汉做手术,花了十几万借款,以为半个月就可以回去了,没想到一待就是两个多月,还感染了病毒。”宋琦在手术后第五天感染,又经历了新冠病毒的折磨。现在,他们母女早已康复,已在武汉呆了78天。

武汉封城之后,还是一批回老家探亲的湖北人、武汉人,他们其实早已溶入了各自的所在城市,有单位,也有家(严格说他们也是外地人了)。但是,他们出不来、回不去了。我听一位朋友说,有这么一大批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积蓄也快花光了,再不回去,工作要没了,家也快没了。对这批人,我有些了解(我们公司就不少),他们都是年轻人,在公司打拚,工资也不高,关键还都是“月光族”。他们真的非常渴望回来工作。

武汉封城之后,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人,走不了,无处去,只能呆在过街地道和地下车库里过夜。那些天,武汉下过雨,也下过雪。当然,这些事情,都是网络上传的。未必是真的。我也听说,当地后来也出台了政策,尽可能地照顾他们。

说实话,这些人和事,让人欲哭之后,也徒升敬意。他们正是疫情之下这个庞大的被困人群的缩影。没人统计过,这个群体的人数究竟是多少?有人估计,可能有百万之众。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中折射出伟大。试想,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付出,又何来全国抗疫的大好局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都应该关心他们,至少为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以希望。

目前,湖北和武汉的疫情,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今天,武汉的确诊病人已降到了两位数(17例),湖北其他地方,也降到了零。因此,现在是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和他们的呼声了。昨天,我看到了中央指导组陈一新先生的讲话,他说,在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的同时,提前谋划复工复产、分批分次推动滞留武汉人员离汉等工作。我不知道,大家对这条新闻的感受如何,反正,我很感动,为这个讲话叫好。这说明,党委和政府,已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这个群体,不是少数人,更不能视他们为“特殊群体”,他们的难题,应该得到回应和关切。

当然,这些人离汉和离鄂,估计还要有些时间,需要评估和一定的程序,总之,一切要听政府的安排,服从全国的大局。我在想,我们对滞留武汉和湖北的人,应该表达敬重,要有同情心,更要有宽大的胸襟,决不能歧视和排斥,病毒不等于武汉,我们应该欢迎他们健康回来。当然,宽容之余,也要警惕,比如,至少做好三件事:第一严密跟踪;第二严格检查;第二严格隔离。

“想工作要回家”,是呼声,更是期待。一位滞留武汉的朋友说:“多一点理解和关怀,我们就会很暖心”。也许,这正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基点。


二十多名滞留者在协和医院附近的地铁口风餐露宿



志愿者为滞留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的人员送去热盒饭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

重读历史


文章获作者获许可分享,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徐世平写字楼

徐世平:胡舒立其人其事

徐世平:北大的石狮,

命根子没了,与人大人何干?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旧事
徐世平:红一楼205室
徐世平:经历学潮
徐世平:江湖渐远,江湖道义犹在
徐世平:中国第一个"洋教练"是我请来的
徐世平:"污名化"谢一宁不能接受

徐世平:万历皇帝何以宽待言路?

陈独秀晚年: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