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子
(1964年3月24日~
1989年3月26日)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身后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原题
海子北大同学与
海子及其家人的40年情缘
2020年3月24日,武汉封城第61天。疫情之下的海子故居没有了往日的繁忙,老母亲如往常,静静诵读儿子的诗篇,仿佛回荡穿越永恒的诗句:“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妈妈的屋顶/明天早上/霞光万道/我要看到你/妈妈,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踏黄昏/我知道你日见衰老——海子《给母亲(组诗)》”(此文编辑中海子家人发来照片 冥冥之中的安排吗?)北京大学法律系八三届毕业生留念 第三排左起第三十二为查海生(海子)诗人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农历2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9年,年仅15岁的海子从高河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从此踏上了远离家乡的求学之路。在燕园,海子因诗歌结识了挚友骆一禾、西川,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同时,法律系79级2班的同学与海子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从此揭开了与海子及其家人40年情缘的序幕。1979年9、10月间与同班同学摄于北京动物园,中间查海生(海子)对于世人而言,海子(查海生)和一禾(骆一禾)是著名诗人,对于我们,他们首先是同学:进过同一个食堂或阅览室,在同一个湖畔散步,甚至听过同一门课、读过同一本书、喝过同一个桶里的玉米粥,我们是79级同学!我们之前的生活曾有过相同或不同,但从1979年9月起,我们便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小查和一禾同学通过诗歌成为亲密的知心朋友,相互激发,相映生辉,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诗坛的双璧,受到国内外诗歌界的重视和喜爱。他们同一年进入燕园,又在同一年先后离世。燕园孕育了他们的诗情,见证了他们生命中最璀璨的时刻。他们消逝在人生最美的华年,是法律系、中文系乃至全体79同学心中永远的痛。在我们相遇相识40周年的时候,在我们追忆似水流年的时候,他们的名字、影像、文字和往事与我们如影随形、梦牵魂萦。我们为不能和他们共同纪念这个隆重的日子深深遗憾。为此,我们特编辑《怀念小查和一禾》专辑,寄托对他们的哀思与怀念!查海生致法律系同学
原编者按:79级法律系二班在1983年毕业前夕制作了一部名为《法学阶梯》的纪念册,每位二班的同学在纪念册上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照片及给全班同学及自己的留言。此外,当年北大还制作了统一的毕业纪念册,供全校毕业生选购。本文收集了《法学阶梯》及部分二班同学纪念册上查海生的留言。查海生的留言,一如海子的诗,“清新明丽,朴实生动”(引自李存捧《四十年后说海子》)。这些简捷如诗般的留言,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海子的逸诗。
查海生留在《法学阶梯》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家庭住址,由二班同学抄写
查海生致黄尔梅
查海生致沈红
查海生致田万国
查海生致王国新
查海生致夏华
查海生致徐月芬
查海生致张安平
查海生致张志铭
查海生致吕延峰
1981年10月24日法律系79级2班全体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第2排左4为查海生(海子)
感谢夏华同学提议并组织收集纪念册素材,感谢沈红同学收集海子照片并整理注解,感谢提供留言的法律系二班同学!感谢《法学阶梯》纪念册照片提供者覃幸同学!《法学阶梯》是古罗马法学家编纂的法律教科书,后来被编入古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七九级二班同学用来作为他们毕业纪念册的名称,一方面形容他们在北大的四年本科学习中开始了法学阶梯的攀登,另一方面也形容班级同学在年龄上也构成一个阶梯。在同班的51个同学中,入学时最年长者28岁,最年幼者15岁,这位最年幼的同学就是查海生。作者:刘广安
法律系79级二班部分同学1979年10月25日摄于香山公园,右二为查海生(海子),右四为刘广安。(刘广安提供)
海生,安徽怀宁独秀同乡人。十五之龄腾飞于未名湖畔,二十五之年陨落于山海关下。海生以短暂年华纵横于文、史、哲、美、法诸学科之间,而以诗作横绝于世。海生前期的诗,美而纯;海生后期的诗,奇而烈。其美胜于夏花,其纯近于晶莹,其奇若万丈晨曦从天而降,其烈似千百星球淩空而炸。海生的诗将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奇峰。海生将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诗人,而是一个世纪的诗人;将不只是一个中国的诗人,而是一个世界的诗人。他的名字在世界诗史上,将会与拜伦、雪莱、莱蒙托夫同列。海生的死因将是一个永远的谜!殉情乎?殉诗乎?殉难乎?殉道乎?其后识者再察之。呜呼!海生同窗哀之哉!痛之哉!海子祭文原件。(刘广安提供。刘广安为海子大学室友、中国政法大学同事,1989年与另外两位同学参与料理了海生同学身后事)“本祭文于1989年4月2日写于秦皇岛,4月5日修订于北京,4月12日晚宣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老校教学楼207教室“海子追思会”。后应法大学生之邀,发表于《法大人》2001年3月26日。万丈晨曦从天而降:此句是骆一禾等诗友在山海关献给海子的挽联。1989年3月31日,赴山海关辞别海子的路上,我问骆一禾:如何评价海子的诗?一禾答:海子对中国诗歌语言的贡献,不亚于普希金对俄罗斯诗歌语言的贡献。海子诗歌语言的色彩更绚烂一些。”——刘广安1989年海子逝世后,海子的北大同学组织募捐。(刘广安提供)海子形象追忆
海子不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也不是一个气宇轩昂的男子。在我的印象中,海子一直是一个清秀聪颖长着娃娃脸的大男孩。即使他后来养起了胡子,也仍然是一个并不老道的大男孩,胸无城府的大男孩,具有童趣的大男孩。
在北大4年和法大6年的交往中,我没有见过海子忧愁的样子,也没有见过他生气的样子。我只见过他谈诗时神采飞扬的样子,见过他失恋后感伤至极的样子,也见过他醉酒中滔滔谈论的样子。海子是一个心地单纯心地善良的人。失恋后,未曾听他说过恋人的短论。醉酒中,未曾听他说过别人的坏话。法律系79级二班部分男生1979年10月25日于香山公园合影,二排左二为查海生(海子),后排右一是作者刘广安。(刘广安提供)失恋和醉酒都不是幸运的事。但海子遇到了值得他失恋的人,值得他醉酒的人,写出了那些幸运的诗。聪明的堂堂的女子是激发男子创造性和事业心的巨大动力。海子遇见过这样的女子,他也是有过幸运的人。校报记者陈夏红邀我写点回忆海子的文字。回忆海子,是让我激动的事,又是让我伤感的事,也是让我痛心的事。这次回忆就写到这里吧。癸未春日深夜
查海生(海子)在79级法律系二班毕业纪念册《法学阶梯》的留言与绘图
附:刘广安接受《读书人》采访谈海子的毕业纪念册留言《法学阶梯》这个纪念册,是1983年5月份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七九级二班自费印制的一个纪念册。这个纪念册是由每个同学自己设计一幅图(由季卫东或伍彪画出来),自己再想一段话编进去的。那么海子这个设计这一幅图呢,就是这一幅图。这个我在《北大往事》主编让我写海子回忆,我就是根据这个图写了《海子的毕业留言》,我是把它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个诗联系起来,因为这个图给人看的就是个海子面朝的大海了。所以我说,海子的诗与一般诗人的很大不同,就是它的意义有很大的预言性色彩,这种创作有些很不好解释,我好像觉得命运色彩一样,这个事。但是他这个,83年5月份设计这么个图,他配上这几句话,“路是一支瘦瘦的牧笛,把牧歌吹成渔歌,潮来潮去,我积攒叶叶白帆”。这几句诗中,我认为这就是他对自己求学经历的一个传记,变成一种诗化的语言。这个也是他从一个校园诗人后来成为了一个社会诗人,这个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诗。这个诗呢,现在在这个西川编的那个《海子诗全集》没有收入这个诗,所以这个是算一个这个了解海子(的角度),放在一个纪念册里头。他画的图,他写的诗,他对自我的一个认识总结,也是跟同学交流的一个,一个很宝贵的材料了。这就是我对这个纪念册的简单介绍。这个诗呢,现在在这个西川编的那个《海子诗全集》没有收入这个诗,所以这个是算一个这个了解海子(的角度),放在一个纪念册里头。他画的图,他写的诗,他对自我的一个认识总结,也是跟同学交流的一个,一个很宝贵的材料了。这就是我对这个纪念册的简单介绍。
赵利国是海子的老班长、老大哥,对海子格外关心和照顾。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就是赵利国几乎是抱着年少稚嫩的查海生(海子)(合影中前排左二赵利国、左三海子)。
作者:李存捧
1981年10月24日法律系79级2班全体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第2排左4为查海生(海子) 四十年前,我和海子成了同学。他少我一岁。三十年前,他和我们永别,去世的时候,仍是个小孩子。入学四十年聚会的组织者,系里、班里的同学们,都要我说说海子,纪念他。我并不比大家更了解海子,但写点自己知道的事情,也是应该的。
1983年海子北大毕业,在室友帮助下油印的第一本诗集《小站》,赠送同学每人一册 。此本是海子北大同学郭巍保存,于2018年捐赠给海子家人收藏(海子故居提供)
1987年秋海子在北京十三陵大红墙前留影 孙理波摄
写第一首诗的海子,沐浴在阳光里,很幸福,甚至比幸福本人还要幸福。他把幸福的感受,用诗句表现出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幸福。第二首,则透露出他的幻灭,他对远方的失望,“远方啊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每个人都有过幸福和痛苦,但海子用金子般的语言,把这些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作为诗人的贡献。但他诗歌的意义,远不止此。伟大的诗人,都有伟大的思想。海子应该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值得研究。那么,他的思想,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阅读和思考来。他入学不久,就着迷似的大量读书,西哲几乎所有的名著,他都读过。一本接一本,边读边做笔记。我受他影响,也从图书馆借阅过《小逻辑》之类,但都看不下去。他呢,不仅看完了,还讲,因此我判断他是看懂了。他的毕业论文,好像写的就是青年马克思。所以我说,他的诗歌后面,有着深刻的思想。如果有人研究海子的诗歌,不妨到北大图书馆查找每一本书的借阅单,应能搞清楚他阅读和思考的情况。海子跟我说过,他要写“大诗”,这显然是要跟当时流行的小诗区别开。上引两首,看着是小诗,但表达所涉及的时空范围,是广大无垠的。要看懂海子的诗歌,必须了解他阅读过的书。没看过那些书,就去解读他的诗,一般都是云山雾罩,信口开河。虽说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毕竟只有一个。海子的诗歌语言,清新明丽,朴实生动,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得令哈那首诗,就把这个本来不为人知的小地方诗化了。 他有独特的语词系统,每个很平常的词,都被他赋予象征意义,有着明确的所指。比如“远方”“马”“麦子”“石头”这些名词,和“劈开”这样的动词。广为流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中的“明天”,就不是日历意义上的第二天;“大海”,也不完全是陆地尽头的海洋。要读懂海子的诗,不仅要看里面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说什么。还是那首面朝大海,里面讲从明天起,要喂马劈柴,祝福陌生人有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关心粮食蔬菜,给山河起名字,等等,总之是要做个幸福的人,却只字不提爱情,不提他曾经心心念念的几个姐妹。我以为,他用这样的办法,表示了否定。海子可是个有心人。再比如,有一首诗,叫“神的故乡,鹰在言语”,什么意思呢?神的故乡,说明神已经不在;鹰来了,还言语不休。我觉得,这首表达了他对闯入者,簒夺者的鄙夷,对诗歌神坛里伪者的不屑。有人不问所以,做出各种解释,我以为是不对的。海子的诗歌,并不神秘。了解海子的生活,看他的短诗。他用短诗记录自己的生命点滴。了解海子的思想,要看他的长诗。他用长诗宣布自己的思想。毕业不到十年,海子就弃世而去,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最主要的一条,是他掉进了语词的陷阱。他并没有切入生活本身,而是生活在语词概念里,概念一坍塌,他就走了。海子离世时,随身带着《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这四本书。在一定意义上,他把这四本书当成了护身符。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虽然是语言大师,却也受到语词的控制。研究海子的诗歌,需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海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一定读读他全部的诗篇。阅读他,理解他,是对这位天才同学最好的纪念。1989年3月26日海子离去,骆一禾与西川(组织诗人捐款)分工,骆一禾第一时间赶赴山海关,一刻不离悲伤的海子父母。(海子故居提供)海子离去20周年,西川应邀来怀宁参加纪念活动,踏上查湾土地与海子父母热泪相拥。(海子故居提供 钱续坤摄)2009年3月27日,西川(前排右一)应邀参加海子故乡纪念活动,离开前与海子父母(前排右二 三)及亲人在独秀国际大酒店留影。(海子故居提供 查平生摄)2012年3月,海子父母一行应邀到北京观看海子诗画剧《走进比爱情更深邃的地方》演出 。上图左起:郭巍 赵利国 海子母亲 父亲 查曙明 韩沐新夫妇 查平生。下图 左起:韩沐新 查曙明海子父亲 母亲 李存捧 沈红后排紫围巾2013年9月,海子北大同学黄尔梅与王卫在海子墓前献花。(海子故居提供)2018年3月24日,海子北大同学韩沐新(右三)郭魏(右六)应邀参加海子纪念活动,与海子母亲及亲人在海子母校高河中学留影。(海子故居提供 汪光平摄)2018年6月,海子北大同学李存捧(左十二)来到查湾,与前来参观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张杰一行及海子母亲、诗人等留影。(海子故居提供)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北大79缘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