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丨徐世平:后浪怼前浪,怼的是说话方式,您以为呢?

徐世平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徐世平,1959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任职上海新民晚报社18年。2000年参与筹建东方网,任东方网副董事长、总编辑。2004年任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兼网宣办副主任。现任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


原题

后浪怼前浪,怼的是

说话方式,您以为呢?




作者:徐世平

何冰爆款演讲:后浪


后浪的话题,有点热。


剧情反转的速度,也有点快。


从一片叫好,到一片怼声,也就在昼夜之间。


其实,后浪之内容,没什么大毛病。


说后浪的主角,何冰大叔(跟着别人叫的),也是接地气的。


拿后浪的内容开骂,有点不讲道理。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挺好的词啊。更可笑的,有些人连视频都没看过,也跟在后面起哄,属于典型的情绪发泄。有人借此痛骂“小破站”,则有点伤人了。


网站大小,同内容好坏没半毛钱关系。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客观规律。


年纪大一点的,总想对后生说道说道,也是人之常情。谁家的父母,不喜欢叨叨呢?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况且不听者众,也没什么。


九斤老太,经鲁迅先生之笔,早已深入人心。看不起年轻一代的人,已然不太多了。


一代更比一代强,才是社会的共识。



后浪怼前浪,似乎也并不是冲着大叔们去的。


他们怼的,其实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大叔们的语言,让后生们感觉有点隔代,有点生疏。


这个社会的实际日常用语,充斥着二次元、新人类、小鲜肉。


加之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不易,特别容易让年轻人滋生情绪。


只要看过《又有一朵后浪决定离开北京》,就能体会他们的种种苦痛,以及不可言说的割舍。


他们的表达方式,估计前浪和大叔们不懂。 


五四之前,当时的中国人,平日里交流,其实已然是用白话的。


但是,官府公文、报纸杂志、大小学堂、文学艺术等等,依然通行文言文,之乎者也,即使是半文半白,也是老气横秋。


1919年5月4日,参与游行的国立北京大学学生


当时的社会,文言文与社会实际口语,已越走越远。


一大批年轻的文化人为此感到愤怒。他们执鞭提马冲将出来,大力倡导白话文。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等。他们的年龄,放在今天,也就属于“后浪”,或者“中后浪”。


胡适写下《文学改良刍议》,26岁;刘半农写《我之文学改良观》,也是26岁。坚定的斗士李大钊也只有28岁。


这些年轻的文化人,都主张书面语应该同口语相一致,那怕被前浪大叔们痛骂成"引车卖浆者言"。


当今社会,官方用语和实际口语,是不是也有脱节的现象呢?


看看电视新闻,

看看报纸新闻,

再看看我们常用的公文……


主流的声音,似乎正在用非主流的说话方式。


1919年6月,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以致于经常有后浪后生们问:


你们开会时讲的话,我们怎么听不太懂呢?


你们回家之后是不是也这样子说话呢?


语塞。


想解释,还是语塞。


后浪者怼前浪,或许更在意大叔们的说话方式。


您以为呢?



外一篇

五四精神,

不仅仅是火烧赵家楼



作者:徐世平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所思所想,都与“五四”有关。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青年人的年龄是18到65岁。感谢世卫组织的宽泛的定义,让我这个年纪的人,深感欣慰。年轻 、漂亮、英俊、潇洒,诸如此类,我们依然有份。


早晨醒来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原载于新三届的公号,题目是《我家曾住赵家楼》,作者谢悦。他说:“赵家楼于中国,是历史版图上的一处坐标,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赵家楼因明代大学士赵贞吉故居而得名。但是,其真正出名并载入史册,是因为“火烧赵家楼”。据记载,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曹汝霖府邸就在赵家楼,占了差不多一条街。曹府南边的胡同叫前赵家楼,北边的胡同叫后赵家楼。“五四运动”,北京高校的学生们跑到这里放了一把火。

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差点干过一件蠢事。不过,地点不是赵家楼,而是缸瓦寺。一个著名的部队番号的司令部所在地。它的旁边,也住着一位重要人物。年轻的学生,因为校舍的问题,围过这个地方,有人甚至还想闯进去。不过,想放一把火的人,毕竟还是没有的。当时,我们也打着“五四”的旗号。

五四精神是什么?那个时代,学生们也是懵懂的。我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爱国。用权威的说法,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当年的学生为什么火烧赵家楼,因为学生们觉得巴黎和会,中国受欺负了,因而怀疑有人卖国。这个曹汝霖居然向日本出卖权益。这一事件,便成了这场运动的重要源泉、重要导火索。但是,它不是“五四精神”的全部。匡互生、傅斯年、段锡鹏等人,因此名噪一时。

其实,五四精神的核心,还有三个重要的词:进步、民主、科学。


我年轻的时候,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五四之前,中国老百姓彼此是怎么交流的呢?之乎者也吗?这个幼稚的问题,后来才弄明白,原来中国人用白话交流早已相当普遍,唯一的不同,只是文字记录的方式,依然是文言文,仅此而已。当一个社会的通用语言,与官方认定的书面语言脱节的时候,这就需要变革。这种变革,首先由一批年轻的文化人冲杀出来。

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体现了年轻人的积极追求。他们倡导白话文,呼吁打倒孔家店,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倡导个性解放。不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并没有像火烧赵家楼那样,激进冒失,大行砸烂之实。整个社会,在一群思想家和启蒙者领带下,开启百姓民智,倡导风气之先。

我认为,民主与科学才是五四精神的真正核心。当时的青年人,争说赛先生和德先生。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当然,也有不少的人,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拍到了岸上,消失了。

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五四精神”不仅仅是火烧赵家楼,冲动不应该属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社会的变革,需要革命的精神,但不需要流氓暴力。如今,互联网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人们称之为“网络暴力”。一言不合,一语不当,一事不快、一求不得,都会引发躁动和攻击。这种盲目攻击的危害之处,就是让网络失去了理性的空间。理性之不存,必定乌烟瘴气。这个时候,思想教育和文化启蒙,便显得无比的重要。


如今,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9.04亿。据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19.5%,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到了惊人的58.3%。看看这个比例,大家就会明白,中国的网络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加上“沉默大多数”的因素,越有知识的人越不愿意或者不敢出来说话,经年累月,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认知缺陷”。

不管是谁,也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不当利用“社会认知缺陷”,判定是非曲折,鼓动网络暴力,那是十分危险的。当网络出现一片倒的声音之时,我们尤其需要万分的清醒,必须要有理性思维的坚强定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精神体系,这才是特别需要传承的“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 我想说,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思想家和启蒙者。

因为,年轻人从来不缺冲劲。

作者微信公号
重读历史

原载微信公号重读历史,本号获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五四专题

谢悦:我家曾住赵家楼
蒋少龙:"五四"健在,德赛二先生有恙否?
五四人物:留美的很绅士?
留日的有流氓气?
陈平原:你所不知道的五四现场
陈平原:"五四精神"在于重估一切价值
李矗:我与三位"五四老人"
杨晦许德珩罗章龙的交往
革命丽人史静仪的爱情与信仰
1919年学生运动的三大"领袖"
王明远:五四青年曾祖父,
革命与被革命的一生
北大学联会主席张国焘回忆五四
许倬云:五四运动就是要求人的自由
致敬十大五四人物,重温百句经典言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