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苑丨叶永烈:在“大炼钢铁”中走出人生第一步

青山自牧 新三届 2020-10-1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现为某央企湖南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定居长沙。


原题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致敬作家叶永烈




作者:张志鸿
原载微信公号青山自牧




叶永烈先生


5月15日,著名科普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生前,他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归纳:


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这个数字似乎还没有包括他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也有135万字。


我知道他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没有想到这么高产。


他的作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也包括我。


我和他素不相识,但似乎也有一点缘分:


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是在我的家乡湖南邵阳写的(详见后述)。


我在一家通信企业工作,我们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第一个无线电话产品“小灵通”,得名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是1996年,UT斯达康公司得到叶永烈的无偿授权,将他们生产的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命名为“小灵通”。


当然,我也是叶永烈多年的粉丝。我的个人藏书有限,昨天随便一清,居然也找到7本他写的书。


此刻,除了谢意,还有敬意。


《红色的起点》一书封面

 

01



叶永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科普作家。


据他自述,他走上科普道路,与一次湖南之行有关。


1958年9月,正值“大炼钢铁”高潮,全国各地很多新建的“钢铁厂”和地质队急需化验人员。周总理亲自建议:派北京大学化学系师生赴各地支援。当时,叶永烈是北大化学系二年级学生,和部分老师、同学被派往湖南省邵阳县“下塘云钢铁厂”,他担任化验员和培训老师,紧张工作了100天。此间,他以“县化验室叶永烈”的名义写了《两种矿物肥料介绍》和《度量衡的换算》两篇科普文章,分别刊登于《邵阳报》和北京的《科学小报》。


1959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引起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曹燕芳的注意。


1960年,他成为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1961年,他21岁,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预言未来将出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无人驾驶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预言,大多已得到了验证。


《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封面


1963年,他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当时实行六年学制),分配到上海某研究所,一度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后调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


1976年春,他发表了文革后期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


1978年8月,他在17年前创作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得以出版,大受欢迎,前后印了400万册。


1981年,叶永烈担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手持电影拍摄器材


1984年后,又出版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


但叶永烈注定不只是一个科普作家,因为他的目光超越了科技领域。


1980年代初,他写了10万字的科幻小说《爱之病》,预言爱滋病将进入中国并带来强烈冲击,被一些人认为是无事生非。


他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巴金的梦》,预言将来一定会实现巴金老人的梦想,建立一个牢记历史的博物馆,当然又犯了忌。


1984年之后,叶永烈从科普作家转型为纪实文学作家。面对《北京晚报》采访,他说明了原因:


一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召唤,觉得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二是在1983年底我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遭到密集性的批判,我决心离开科普界;三是经过考核,我成为上海作家协会首批专业作家,从上海科协调往上海作协,意味着从“科”转“文”。

 

02



在纪实文学领域,叶永烈硕果累累:


他的“红色三部曲”,包括《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和蒋介石》三本书,共120万字。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封面


他连续出版了《江青传》《王洪文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后来,又把这四本书合并为《“四人帮”兴亡》一书,共150万字。


还有《陈云之路》《胡乔木》《陈伯达传》《沉重的1957》《反右派始末》等专著。


还有散见于各种报刊的大量纪实文章,如《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九死一生献国策》,等等。


他以一人之力,重新梳理了中共党史,还原了多次政治风云、多个历史人物,破解了众多的历史之谜。


他的纪实文学,大都有很好的销量。似乎可以说,他的纪实文学是关于历史真相的科普。


难得的是,他的“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亡》《陈伯达传》《胡乔木》等重要著作,都经受了中央权威机构的审核。


这些成绩,不仅远超大多数学者专家,也胜过了很多研究机构。


《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封面


03



叶永烈纪实文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环境比较宽松外,至少还有他自身的几个因素:


一是善于选择传主。2017年5月23日,叶永烈在湖南理工学院向该院师生传授经验:


我写传记有几个原则:第一,知名度高,透明度差;第二,最好是没人写过;第三,这个人的生死可以折射一段重要的历史,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他本人健在的话,能够接受我的采访。


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也可以写。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


二是开创了新的纪实风格。他在《我的纪实文学创作》一文中写道:


我先是看了两类书:

一类是中共党史专家们写的专著。他们的书,论述清晰,史实准确,但是可读性差,近乎教科书。

另一类是小说家写的,如唐人写的《金陵春梦》。他们的书,可读性强,文学色彩浓厚,但是虚构成分颇多。

我决定走“中间道路”,介乎党史专著和历史小说之间,扬长避短,吸取两者的长处,克服两者的短处:既求史实的准确,又讲究作品的可读性。


三是勤于采访,严于考证。


作为理工男出身的作家,他的个性和文风比一般作家严谨得多。


叶永烈坚信:“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七分跑,三分写。”


有朋友提醒他:写纪实文学,不仅要有“文”,有档案文字资料;也要有“献”,即当事人的口述。


所以,他不仅经常跑档案馆、图书馆,也非常重视采访当事人,开展实地调查。


他曾三次采访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第一个把逮捕“四人帮”等人的细节公布于众;


陈伯达出狱后直至去世,叶永烈是唯一的采访者;


他采访过年逾九旬的党史重要人物罗章龙、郑超麟、王会梧;


采访过全国闻名的“右派分子”陈仁炳、葛佩琦;


采访过文革名人王力、关锋、戚本禹、毛远新等人;


采访过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张闻天的夫人刘英、陈云的夫人于若木、田家英的夫人董边,等等。


不少当事人在接受采访不久,就去世了。所以,叶永烈做的走访工作是对历史资料的抢救。


由于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他的家成为一个“私家博物馆”。


后来,他把这些宝贵的采访录音、文档资料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已完成这些资料的数码化。


《沉重的1957》一书封面


04



为了写作,叶永烈也付出了代价。


文革期间,他被迫封笔8年,饱受煎熬。


终于可以写作后,他就拼了命地写。他对《北京晚报》记者说:


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


长期写作,导致视力下降。1991年因为“视网膜脱落”动过手术。术后,他不用眼睛,在一张纸上盲写,交给妻子誊抄。


不久,左眼彻底失明,右眼也有800度的近视。为了继续写作,1992年,他购买了一台286电脑,是第一批利用电脑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他是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但为了减少各种麻烦,从不报销差旅费用。


纪实文学涉足历史,经常遭遇雷区。虽然叶永烈机敏过人、身段灵活,难免也有受挫、受委屈的时候。


在《出没风波里》一书中,叶永烈引用了北宋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渔者》作为题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世人只喜欢鲈鱼的鲜美,只看到渔舟的潇洒,只有渔夫自己才知道打鱼的艰辛。


《出没风波里》一书封面

 

05



当然,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也有一些不足。


“高产量”和“高质量”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几乎不可能和平共处。高产之下,难免也有瑕疵。


在《黑红内幕》一书中,叶永烈说:


我以“两确”作为写作原则,即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但严格说来,观点只有相对的正确,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和其他作家一样,他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


《黑红内幕》一书封面


读叶永烈的纪实文学,有一个突出的感觉:考证严谨翔实,文笔也够生动,但分析深度不足,往往浅尝辄止。


即便如此,叶永烈也很值得尊敬。他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大量考证、记录工作。特别是对文革史料的挖掘,对历史真相的科普。


毫无疑问,十年“文革”是二十世纪发生的大事件,不仅影响至今,还将长期影响下去。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迄今为止,这个《决议》未被废止。但由于种种原因,文革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些人(如极左分子)似乎也不希望后人知道真相。


所以,叶永烈的考证、记录工作尤其具有意义。这也是他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昨天,正是发布“五一六通知”、拉开文革大幕的纪念日。一晃,已经54周年了。

 

2020年5月17日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黑红内幕——叶永烈采访手记》一书,作家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出没风波里》一书,叶永烈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7年11月版;
《叶永烈走进湖南理工学院,讲述理工男到作家的经历》一文,载于2017年5月25日红网;
《叶永烈: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一文,载于2020年5月15日《北京晚报》;
《叶永烈出版作品超3500万字》一文,载于2020年5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叶永烈


张志鸿写字楼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大学逃课记

张志鸿:1977年高考的一篇奇特作文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叶永烈专题
叶永烈:亲历毛泽东“文集内片”的摄制

叶永烈:从“小灵通”到"红色三部曲"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叶永烈:不服老不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