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丨张家康:小城繁昌,山水相依

张家康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张家康,文史作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党史月刊》特约作者。著有《新青年,时代巨变中的人与事》(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诸多文章。


原题

家居山城



作者| 张家康



我出生在长江边,对于蜿蜒而入的山城繁昌,儿时十分陌生,只知道是县城所在地。13岁那年入繁昌中学读书起,除了服役当兵的几年外,读书、工作、恋爱、结婚、育儿……生命的大半辈子是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相依相伴,山城与我结下了一世的缘。


峨山一溪流


山城因有峨山而叫上金峨,因“峨”与“鹅”谐音,历来的乡贤文人敷衍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峨”的本义是巍峨矗立,峨山虽然不高,可却山势陡峭,以金峨命名吻合贴切。


峨山上杂草丛生,都是不成材的杂树,可到了春天,却长满了杜鹃花,我们都叫它映山红。那时的县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繁昌中学的3层教学楼就算是最高建筑了。坐在二层的教室里,延颈向南眺望,只见“浪漫姿情开”的映山红,怒放在满山满坡,“似血如朱一抹齐”。自电影《闪闪的红星》于1974年公演后,山上的杜鹃花便被连根采挖一空,移入人家窗台的花盆里。这燃烧着的火一样画面,就这样再也没有在山上出现。


山下一条溪流经年不息,也因峨山而得名峨溪河。它源自范冲,流程23公里,经峨桥入漳河汇长江。“千家淑景漾青畦,两岸春深绿满堤。杨柳风和渔浪阔,桃花日暖鸟声齐。”在清代诗人杨巘的笔下,峨溪河水波荡漾,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渔舟唱晚。居于县城的人又将其分3段,称之为南门河、西门河和东门河。河上最初架有东西南门三桥,东、西门桥离城区远,南门桥是进城的必经之道。


南门桥初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又名上峨桥,为石拱桥,桥面不宽,不过5米。这里是柴薪交易的市场,常见山民或担着柴薪,或推着独轮车,来南门桥上与市民交易。上个世纪70年代后,人们普遍使用土煤后,南门桥上的柴薪交易才逐渐没有。197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面已拓宽为12米,人行道6米,桥梁全长50米。2004年10月,又更换桥面,加固桥基。


南门河水是山城人的饮用水,上个世纪70年代前,河水清澈洁净,河水担回家,稍作沉淀,便可以饮用。后来由于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工厂,南门河水受到了污染,水已不宜饮用。1978年9月起到1986年4月,采用加挖深井的办法,解决城区的供水,可遇到枯水期,水污染依然严重。直到1996年9月30日,长江引水工程成功,山城居民自此再也不用为饮用水而犯愁。


南门河的南岸除了有医院、纺织厂、铁匠铺、水作坊和浴室等外,就是广袤的田地。上个世纪70年代后,峨山脚下西侧建起了水泥厂、制药厂等,狭窄的山道也被拓宽为公路。现在,制药厂已迁,水泥厂已停,铁匠铺、水作坊和浴室等早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酒店、商铺,一幢幢高层商品房也拔地而起。


桥北城中心


南门桥北,才是县城的核心区,城区不大,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繁昌县志》:“1949年,城区面积0、35平方公里。1986年,城区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1、65平方公里。”2006年,新建城区面积已发展到10、98平方公里。


这里向被称为县城或城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民国时期有街、巷27条,有县前街、东门街、南十字街、南门街、朝阳街、四牌楼、云路街、西门街、三云井街、余庆街等;有仓门巷、书院巷、察院井巷、学宫后巷、魏家巷、土地楼巷、东横巷、洪家巷、宝聚巷等。街道一般宽不过5米,巷宽2米左右,石板石条或碎石泥土路面。


1958年,城区以十字街即四牌楼为中心,方格式规划街道和道路。1986年,规划后的城区道路除云路街、龙亭街、新建街等外都称为路,如春谷路、龙华路、迎春路、金峨路、峨溪路、沿河北路、沿河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


1971年3月,我由部队退伍安排在县三代会工作,办公地点在位于迎春路的县工人俱乐部。迎春路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东西长有1000米,宽12米,人行道宽2米,是县城最长的一条道路。迎春路两旁有百货公司大楼、糖酒公司、菜市场、邮电局、迎春楼(饭店)、大戏院和城关幼儿园等。工人俱乐部建于1959年,也是红砖红瓦的地板楼房。我在楼下上班,家就住在楼上,一住就是12年。


妻子是个爱干净的人,每隔一天就要擦一次地板。有一年一位上海的战友来我家,他看到我居然住着红光锃亮的地板房,很是羡慕,说我住的是将军楼。只是“将军楼”太陡,足有60度角的倾斜。在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担水上楼可是一件力气活。沉沉的两桶水担在你的肩上,原是水平的扁担会随着登楼而成相应的倾斜,前一桶水高,后一桶水低,互相拉扯,尤其是后一桶水吊坠着,没有力气和技巧,是很难把水挑上楼。这样担水的日子,大概到1986年就结束了,因为城里终于有了自来水。


读书在繁中


1963年夏,我们小学毕业要进县城考初中,小学校租了一辆货车,全班50多个同学都是第一次坐车第一次去县城,一个个心情特别兴奋。站在车上迎风而立,红旗猎猎飘扬,《毕业歌》一路唱到县城,“同学们,大家起来……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到了县城就住在位于云路街的春谷饭店,那时已改名为东方红旅社。考试就在与东方红旅社遥遥相对的位于龙华路的繁昌中学,我们就读的新港小学原本是座寺庙,在全县的小学中亦颇有规模,可与这里相比,自觉逊色了许多。


繁昌中学原名繁昌县立初级中学,1943年创办于赤沙中分村徐姓祠堂。次年因日军侵扰,县国民政府退驻泾县,学校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于县城云路街小学旧址重新恢复。1949年后,改称皖南区繁昌初级中学。1958年,扩大为完全中学,设高中部。1981年,改称繁昌第一中学。2003年9月,高中部与初中部剥离。高中部为繁昌第一中学,是年迁入已经竣工的位于柯冲的新校址。初中部仍在原址,改称为田家炳中学,又称繁昌县第四中学。


我是1963年被繁昌中学录取,当时编班是以录取分数线编班,我被编在甲班,对我这个调皮淘气的学生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我在这里读了3年初中。一进校门,红墙红瓦的教学楼便映入眼帘,校长、教导处和教师都在楼上办公。楼梯和楼板都漆成了红色,我们对它心生敬畏,无事从来不敢轻易上楼。可惜的是几十年后的一场火,将它烧成灰烬。


1963年下半年,一幢三层的新教学楼落成,一层是初一、初二,二层是初三、高一、高二,三层是高三和图书室、阅览室。下课后,有些同学会选择万里无云时,悄悄地来到楼的顶层,向西北方向远眺,他们说可以看到家乡的大磕山。


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到三舅家蹭饭吃,三舅妈总会给我一些粮票。晚自习时,我会偷偷地溜出教室,上街用粮票换馄饨吃。卖馄饨的是一对夫妇,男的鼻梁上架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有些文化人的派头。他挑着一副担子,扁担的一头是烹饪的柴灶,灶上架有锅,灶内烧着火,另一头是叠加在一起的四方桌和长条凳。他一边行走,一边敲着竹梆吆喝:“吃馄饨啰!”


他们在新华书店的门前放下担子,码好四方桌和长条凳,站在那里现做现卖。那时的山城也就几盏路灯,而且不是十分的耀眼,影影绰绰中,馄饨摊桌子上的小马灯闪闪烁烁,很是招徕。大约是1斤粮票换1碗馄饨,我大约一个星期打一次牙祭。美美的吃上一碗馄饨,再悄悄地回到班级晚自习。


大院的记忆


1982年1月,县工人俱乐部拆除迁址。我家搬至县政府出售的人委大院商品房。人委大院又称大东门,在县城的最东端,位于春谷路。财政局、广播局、粮食局、城关粮站、农业银行、电影院等都在这条路上。大东门就在县委招待所,也就是后来的华侨饭店的对面。


大东门内最有名的建筑物就是计委办公的小洋楼,算起来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当年是繁昌采煤大王李仁美别墅,是幢法式风格的建筑物。占地250平方米左右,坐北朝南,由台阶而上为外廊,由外廊进便是贯通别墅的会客厅,厅之左右各有3间房屋,并各有楼梯可上下阁楼。别墅后又有一外廊。


别墅周围植有树木、修竹和花草。会客厅为中轴,左右对称。前后外廊有廊柱。室内装饰有柔美而明快的线条。别墅底部装有通风地窗,别墅顶部装有通风烟囱。窗户宽敞高大,窗框为淡雅流畅的线条。这幢建筑物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在山城属于另类,受人瞩目,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1982年,我被调去编修地方志,参与了两本县志的编辑出版。县志办公室就在县委大院,后来,又搬到新盖的政府大楼的4层。县委大院位于龙华路,这条路原名北门大街,和繁昌中学紧紧相挨。这条路上除了县委大院,还有公检法、原北门火车站、龙华池等。


县委大院内最早的建筑物当然是天主教教堂了,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繁昌县志·宗教》:清同治年间天主教传入繁昌。“光绪二十九年(1903),法籍神甫桑必寿在县城北门建起天主教堂”。它是幢典型的希腊式建筑,三角形门楣,前后门各有八根高大的希腊廊柱。记得我工作时,它已是县委小礼堂,可召开一些中型的会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将它拆除改建为县委机关幼儿园。


我们在繁昌中学读书时,尽管与县委大院仅一墙之隔,可却从未去过,对它充满着神秘感。大院缓缓的坡上有前后两幢楼,前楼大,后楼小。前楼简约,后楼雅致。前楼驻有组织、宣传、统战部和教育局、县直党委等。后楼则是县委办公室。


后楼与前楼相距数百米,这空旷的地方树木参天,修竹依依。一条小径由花草萋萋之间穿过,由此可到后楼。蓊蓊郁郁的绿荫掩映之中,红墙红瓦,分外醒目。占地400平方米左右的小红楼,分上下两层。建筑风格对称和谐。楼上楼下都有相应的长廊。楼下是几间办公室,是组织部和县委办公室所用。楼上是大的会议室,县委的所有会议都在这里举行。会议室两头是县委书记和秘书的办公室。楼梯和楼板都是红色。如今县委大院就要辟为市民憩息休闲的公园。


世事沧桑,白驹过隙。路宽了,楼高了。人流的熙熙攘攘,变成了车辆的络绎不绝,灯火阑珊的山城变成了灯火辉煌的不夜城。时代在飞快地前行,你没有理由不跟上行进中的节奏。对陈年往事的远远回眸,只不过是对流逝岁月的留念和不舍,可心律仍是要随着时代的大潮而搏动。


张家康读本
张家康:另一个汪精卫
鲁迅兄弟失和为哪般
"走资派"儿子居然当了兵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城记


邵学新:汉口楚善里

孟国庆:说说上海人1970~80年代
上海弄堂生活掠影成曾樾:北京胡同的旧貌新颜陈原:北京,北方的一座孤岛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五百年卧虎藏龙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易中天:成都人的花样活法乐观是四川人的根性爱上重庆,只需7个瞬间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余浩:北京的老百货商店
余浩:北京最后的副食店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地球最大的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