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史丨唐庆年:​我们兄弟与大伯同一个小名“牛牛”

唐庆年 新三届 2021-05-21



作者简历唐庆年,早年曾下乡插队,后当过工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美术》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美术界"八五新潮"的参与和推动者之一。1991年后定居美国,就职于广告公司,并以书法、水墨、装置、油画和丙烯颜料、陶瓷、影像等媒介从事视觉艺术创作。为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流芳园2019年度驻园艺术家。


原题

小名“牛牛”





作者 :唐庆年



三个“牛牛”:左起唐大年、大伯唐达聪、本文作者唐庆年


我曾经有个小名叫“牛牛”。我出生的公曆年份是“猴年”,但我生在农曆年前,也在“立春”之前,所以我属羊。我是祖父祖母第三代的第一人,名字是祖父祖母起的,包括我的小名“牛牛”。我弟弟出生于下一轮的猴年,属猴。我父亲给他起名叫“大年”,因为好叫,也响亮,以至于完全忽略名字裡兄弟排行的传统习惯。不仅如此,还给他起了和我一样的小名,也叫“牛牛”。我们哥俩都不属牛,而我们家对“牛牛”这个名字情有独锺,却是有原因的。


我祖父有六个孩子,都是男丁,我父亲排行老三,属龙。属牛的是我大伯,唐达聪,他的小名就叫“牛牛”,也叫“牛儿”。六兄弟中,大伯最得祖父器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祖父被人构陷,关到上饶的一个临时监狱,大伯上书投诉,诉状都是用文言写的,论理有力又情感动人。上下奔走,托关係,找关节,果然奏效,祖父得以释放。此事在祖父的亲友间传为美谈。而那时大伯才十六岁。


大伯后来就读浙大外文系,参加学生运动,才华横溢、锋芒外露,为当局不容,临毕业前被浙大开除,回到上海,“待业”。不久,我父亲靠朋友帮助在台湾一间报馆找到工作,赶紧叫大伯也去。大伯去台湾比我父亲晚一个月。那是1948年,大伯二十三岁,我父亲年仅二十。不难想像,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激情澎湃,还多少有点恃才傲物,正是他们的风采。


父亲(左)赴台前摄于上海


他们到台湾不久,国民党的败局就一日千里,也要退守台湾了。我父亲曾在《大公报》发表影评,得到《戏剧与电影》週刊主编洪深的赏识,赚到的稿费除了可以让他们看更多的电影外,可能还可以和哥哥们一起打打牙祭。到了台湾,我父亲也为《大公报》报道过台湾的状况,随即引起当局的注意。


“白色恐怖”骤起,形势吃紧,为了躲避抓捕,兄弟二人用行前奶奶给他们的两枚金戒指凑成一张走私船票,我父亲回到了上海。而留在台湾的大伯,则从此音书断绝。


父亲摄于台中南天报社长家门前


1940年代末,一家八口人只能能靠祖父写字刻印的收入勉强度日。父亲和大伯去台湾也有经济压力的因素。1849年5月上海易帜,四叔五叔旋即参加了解放军。二伯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当年可能不叫这个名字)工作,我父亲进了新华社新闻训练班,生活有了着落。家里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很多。


1950年初,祖父受聘到武汉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那年年底,祖母带著六叔也从上海迁居武汉。祖父少年时起就到杭州跟随他的外祖父生活。他的外祖父李辅耀是晚清官员,曾任杭嘉湖道台,宦游杭州三十余年,是当地书画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西泠印社”的部分房产就是他捐赠的。祖父跟著他耳濡目染,见多识广;祖父也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还曾协助马衡清点整理皇家收藏的书画。湖北最初的文博团队,可以说是祖父去了以后建立起来的。


文管会改成湖北省博物馆以后,祖父就到湖北省文史研究馆挂职“副馆长”,除了参加统战部、政协组织的政治学习外,平常没有什么工作任务。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祖父不断通过统战部打探大伯的下落,甚至要求用跨海高音喇叭,向台湾海峡对岸喊话找寻。这一切努力当然都是徒劳无功,原因容后表述。


二伯在复旦是学农的,这位1948年前就加入地下党的革命青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主动要求“归口”,放弃了协调“苏联专家组”的工作,离开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到北大荒的农业科研单位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至此,我们家在上海已经没有亲戚,即使出现奇迹,大伯捎信到上海,也只会是“查无此人”的结果了。祖父祖母对我大伯的思念之情与无奈的焦虑,日与老迈俱增,把大伯的小名“牛牛”也加到我这个新生的长孙身上,就是这种情感的寄托。


我出生时父亲在北京工作,1957年秋天,父亲就成了“右派”,作为“丁陈反党集团”成员,名字登在《人民日报》上,祖父祖母怕我受牵连,祖母亲自到北京把我接到他们身边。在北京南下武昌的火车上,奶奶陪我过了两岁生日。


1958年1月,奶奶来接我时在北京所照


“牛牛”这个小名和我一道随奶奶带到武汉,但我渐渐长大,儿时的小名也慢慢留在了儿童时代,后来连我奶奶也不大用它来叫我了。1968年,我弟弟出生,我家仍然没有大伯的任何消息。“牛牛”这个隐含思念之情的小名就传给我弟弟了。


1968年8月,祖父中风摔倒,半身不遂,从此卧床不起。住了一阵医院后,又吵著搬回家来。我家的“全家福”照片,从不曾有聚齐的“全”家。1969年春节前后,我二伯和四叔都来武汉看望父亲,大伯缺席自不待言,我父亲也缺席了。随着时间拖延,祖父的状况也慢慢恶化,口齿不清的话语后来只有祖母凑到嘴边才能勉强听懂。可是在弥留之际,俗称“回光返照”的日子,却能听到他拍著床帮子喃喃地念叨,奶奶说,他是在呼唤“牛儿,牛儿⋯⋯”


我家的“全家福”照片,从不曾有聚齐的“全”家。1969年春节期间,和祖父的最后合影。后排左起四叔、六叔、奶奶、二伯;在祖父两边的,左是五叔的大儿子,右是我


1969年4月8日,祖父去世。


祖父去世后,奶奶在太原的我父母家和淮阴的四叔家各住过一段时间。我父母在1960年代初,先后离开风诡云谲的北京调到太原工作;四叔在东海舰队服役时也被打成右派,“劳教”期满后在江苏淮阴一个中学教书。


1971年暑假,我去太原探视父母和奶奶后,回程绕道北京游玩,北京的姨妈姨父舅舅和表哥表姐都一律用我已经略感生疏的小名“唐牛”叫我。1972年,祖母去了淮阴,我趁暑假去淮阴四叔家看祖母。从武汉坐船去南京,途经九江,我下船准备上庐山一游。“唐牛!”我刚踏进一家小饭馆,一位面目清癯、皮肤白皙的青年从背后叫我,他是我大姨的儿子,我的表哥。他当时在九江教中学。几年前他途径武汉时来我家见过我,而我却记不起他来。那顿晚餐自然是他尽了“地主之谊”。


1971年暑假,我去太原探望祖母和父母


我的小名在母亲那边的亲戚的嘴里停留得比较久,大概是因为对我两岁以前的印象也停得比较久吧。很多年后,他们中偶尔还会有人叫我“大牛”,以别于我弟弟的“二牛”。


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家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外关係”,既是我家无法割捨的牵挂,又是压在我家所有成员头上的沉重的政治阴影,是越积越淤、越凝越重的心结。加上我父亲和四叔,一家两个右派,我们就在无形中都入了“另册”,成了政治上极不可靠的一类。从戴上“右派份子”的帽子,后来是所谓“摘帽右派”,直到“改正平反”,直接的心灵的压抑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而在性格上造成的扭曲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1970年代末,父亲恢复原职,调回北京工作.1980年代,改革开放,“海外关系”逐渐不是“问题”了。大伯母的亲戚、大伯的好友和下属陆陆续续造访北京,见到了我父亲,我们也和大伯取得了联系。奶奶还算幸运,1985年她和我六叔一道来美国。奶奶在美国小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我奶奶对年逾花甲的大伯的称呼仍是“牛牛”这个小名。


1985年,大伯伯母(右一、二)和奶奶(左二)在六叔(左一)美国第一次个人画展上


我父亲在1984年任中国作协领导,直到1989年辞职下野。1986年5月我父亲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在洛杉矶和阔别三十多年的大伯相聚。从那以后,大伯回国的次数就多了。大伯和我父亲见的最后一面,是1999年我父亲病重住院临终的那一天。


话说当年,大伯和我父亲分手后,和朋友合作办起一张报纸。报纸开张半个月后即被当局取缔,大伯被抓起来,送到关押政治犯的绿岛监狱劳改十年。这兄弟俩在海峡两边都未能倖免一场“牢狱之灾”。


摄于1949年元旦。左为陈馨,右为阙杏生,当年10月大伯入狱后,夫妇二人常寄书报衣物给绿岛狱中的大伯,也是大伯出狱时的担保人 


1959年12月,大伯劳改期满释放,在一家报馆找到工作。出狱后仍列入看管名单,“戒严令”尚未解除,白色恐怖依旧严密笼罩,“情治机关”的警察经常来住所盘查。但从小就矢志新闻事业的大伯却在《民生报》《联合晚报》、“联经出版社”等《联合报》系的各个分支不断受到重用,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总编等职。也对台湾1970年代文学艺术的创新潮流起过推动作用。曽以笔名耕耳、耿迩、蒲子、商辛等出版翻译作品《筛中神酒》《寓言新编》《萝星黛之恋》《梅冈城故事》。大伯母来美读研,取得绿卡后回台湾找治安高层关係,大伯才得以解禁。1982年被联合报派往巴黎创办《欧洲日报》,后又派到美国任《世界日报》洛杉矶分社总编,1994年在洛杉矶《世界日报》社长的职位上退休。


左起:1948/49年入狱前的大伯;狱中的大伯;出狱后的大伯


大伯退休后,整理我祖父的遗作,出版了《醉翁印最》《醉石山农印藳残篇》《唐醉石自用印印存》《醉石印藁佚编》《唐醉石先生治印年表》。近些年周游世界,遍嚐人间美食,结集出版了关于美食的随笔《叼馋杂拾》。他最常用的笔名“耕耳”取义“只问耕耘,不问收穫”,暗含了“牛”的秉性,也暗示了“牛”字的小名。另一个常用笔名“耿迩”则是“耕耳”的谐音,也表现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商辛”与“伤心”谐音,“蒲子”意为“蒲公英之籽”,同时也是“蒲佣之子”,“蒲佣”是祖父的外公为祖父所取的“小字”,大伯对祖父的思念和家族的传承意念也含在“蒲子”这个笔名中了。


伏案编辑的大伯


“牛牛”这个小名离我远去之后,被我弟弟一直使用至今,而且也早已超过了“小名”。他有时自署“唐二牛”,也许只是对我这个曾经的“唐牛”表示一点“长幼有序”的谦逊。他是中国“第六代”电影编导,“唐牛”、“牛牛”、“唐二牛”,朋友圈内人都知道是他,称呼他最多的,是“老牛”。“牛”字在当代的中文裡也有了引以为傲的意涵。他老婆,我弟妹,是著名作家,在她的文章裡给我弟弟的绰号是“丫唐”,但在生活裡还是对他暱称“牛牛”。“牛牛”这个名字,现在是非他莫属,即使是我妈那边的亲戚,也都不会再有半点混淆或犹疑了。


我和大伯住得很近,不足半小时的车程。继承了大伯小名的唐二牛每年也都有机会和他见上几面,在北京或者在洛杉矶。新冠疫情把大伯和伯母困在家裡超过了一年,但大伯仍然精神矍铄。今年是牛年,他的生日在农曆二月,实足年龄已经96岁,渡尽劫波的他,正在稳步迈向下一个牛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相关阅读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陆伟国:他从台湾归来,
用烧红的铁条自杀
蒋蓉:爷爷地主外公赴台
我居然成了知青先进典型
陈小春:给天上的爸爸问个安吧
金科:两个舅舅在台湾,
弟弟灰头土脸被退兵了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冯印谱:38年后,他们从台湾回家!
唐翼明,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十八年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情奔台湾后说了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