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老编的话: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的经年努力下,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转眼之间,两岸的人员互通已迈过30个年头,但两岸之间的历史鸿沟,似乎依然无法填平……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包括新闻论著、杂文集、纪实文学、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原题
38年后,他们从台湾回家!
作者 | 冯印谱
在祖国的东南沿海,一湾窄窄的海峡,将宝岛与大陆分隔开来。
从1949年到1987年,海峡两岸剑拔弩张对峙了38年后,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站,签署了开放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的历史性文件。
立刻,犹如开闸之洪水,望眼欲穿、满脸皱纹的在台老兵们踏上了回乡路。
1
1988年,在这滚滚人流中,有一位老兵的目的地,是离我们丁樊村10里远的乡政府所在地高村,遂引出了一段跟我的一位婶婶之间的悲欢离合佳话。
我在本村有一位奶妈,我是吃她的奶水长大的。这位婶婶是我奶爸的本家兄弟媳妇,从高村嫁到丁樊村,因没生育,抱养了我奶妈的一个男孩,所以,两家关系走得愈发亲近。
婶婶身材高挑,喜眉善眼,年轻时一定十分俊俏,穿戴打扮整洁干净,地里活、针线活都是一把巧手。每年过春节,我都要上她家给叔叔婶婶拜年磕头,婶婶捧出柿饼、红枣、花生热情招待。
跟我家一墙之隔的另一位邻居婶婶,娘家是高村的,好像跟这位婶婶十分稔熟。遇到农闲,这位婶婶、我奶妈、邻居婶婶,加上我母亲,四位年龄相仿的女性常在一起聊天。年幼的我,或在旁边做作业,或玩耍,有心无意,听到她们说什么:
“嗨,哪边有人捎信啦。”
“嗯,他还活着!”
“唉!谁知道他啥时能够回来!”
说这些话时,她们特意压低声音,神神秘秘的。
等她们离去,我问母亲:“你们刚才说谁呢?”
“去!人不大,耳朵挺尖的。大人说话,小孩不许瞎问,更不许瞎说,当心惹出祸端!”看见母亲严肃的样子,我直吐舌头。
年龄大点,我才了解内情。母亲她们悄声细语谈论的那个“他”,就是这位婶婶的前夫。两人新婚燕尔,“他”跟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被撇在家里的新娘苦苦守候多年,夫君杳无音信,万般无奈,才改嫁给丁樊村我的叔叔,一位忠厚老实的庄户人。
而我家的隔壁婶婶,恰恰是去了台湾那个“他”的亲妹妹,难怪她们聚到一起,会谈论这个共同话题。
知道了这一切,我家大门前土墙上“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大幅标语,顿时充满了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内容。
言归正传。几经辗转,“他“终于回到阔別38年的家乡,又急忙忙赶到我们村,探望离散多年的亲妹妹。诚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众人精心安排下,我的这位婶婶落落大方来到我家的隔壁婶婶家,也是她当初的小姑子的婆家。昔日一对新婚夫妇,如今都是鬓发斑白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了。而且,“他”已在宝岛娶妻生子,她也改嫁他人。
众人回避,剩下两个人在里屋待了好长好长时间,38年的朝思暮想,38年的魂牵梦绕,38年的离愁别恨,从哪儿说起?该说些什么?又哪里能说得完呢?
我母亲说,她亲眼瞧见,两人从里屋出来,“他”的眼角含泪,婶婶的两只眼睛红得像两颗熟了的桃子。
这一次“牛郎织女”相会,“他”送给她一条金项链,一台彩电。这是当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携带的时髦礼物,那年头大陆还不富裕,如此贵重礼物,足以让全村老少羡慕嫉妒恨,聊上一月半载。
事情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是,“他”似乎意犹未尽,深感这远远不能弥补对结发妻子造成的巨大亏欠,远远不能消解自己的负疚感。经过协商,他领上我的婶婶一道去了西安城游玩,饱览名胜古迹,让连火车也没坐过的婶婶风风光光,见了大世面。
婶婶后来的丈夫、我的叔叔,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以异常的宽容和大度,支持婶婶跟随前夫游逛西安,畅叙情谊。
西安归来,“他”返回了台湾,此后再也没有踏足大陆。婶婶呢,一如既往,在家含怡弄孙,安度晚年。
一段凄美的故事,划上了比较圆满的句号。
2
就在我婶婶的“他”回大陆的同一年,我在山西日报吕梁记者站担任站长。吕梁地委(后改市)宣传部副部长老梁,绘声绘色,给我讲述了又一个台湾老兵回大陆的故事。
话说吕梁地区孝义县(后改孝义市)有一家财主,生有一女二男。两个儿子中,老大不务正业,不受父亲喜爱;老二酷爱读书,父亲望子成龙。
1936年,红军东征,毛泽东、彭德怀在孝义县的兑九峪一带排兵布阵,准备歼灭阎锡山一股部队。战斗打响后,突然发现敌军兵力过多,战况胶着,遂果断撤出战斗。趁此机会,财主家的老大不辞而別,追随东征的红军部队去了陕北。解放战争后期,先在北平读书,后参加国民党军队的老二,跟随溃败的国军去了台湾。
两兄弟离家出走后,老大在部队建功立业,升任师级干部,后转业到南方一个国企任职。老二到台湾不久,脱离军界,进入大学教书。两人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连亲生父母养老送终,全部落在他们的姐姐肩上。
这一次,兄弟俩事先约好,结伴回故乡,一来探亲访友,二来上坟祭祖,以尽孝道!
离家时,两人青春年少;归来时,已然白发老翁。
回到孝义县,两人下榻在他们的姐姐家。老二早有准备,送给姐姐一台彩电,一条金项链。老大呢,仅仅给姐姐姐夫买了些吃喝礼品。
家里的四姑六亲闻讯,纷纷赶来看望。老二见状,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亲戚家孩子,人人有份,每个红包五百块。老大没做准备,也没这个习惯,再说,一个离休干部,工资不高,也没多少积蓄,只能心中干窝火,对弟弟搞的这一套不屑一顾。
给我讲述故事的梁副部长,正是这兄弟俩的亲外甥。事前,地委宣传部长得知老梁的两个舅舅回家探亲,特批他几天假照料舅舅,并让他携带部里的一辆小轿车,出行便利。
梁部长领着两个舅舅参观县里的厂矿企业、旅游景点,每到一处,遇到传达室老头开启大门,老二下车后,总会恭恭敬敬赠送老头一个红包。宣传部的小轿车司机每天接送,都会收到老二一个红包,推也推不掉。一同出行的老大不会发红包,也没有红包可发,瞧弟弟见人彬彬有礼点头哈腰的样子,他看不惯,扭过头,直撇嘴。
孝义县中学,是两兄弟当年读书的母校。学校领导闻讯,特意邀请本校培养出的这两位成功人士,跟师生见面作报告。老大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当年追随东征红军,后改为八路军、解放军南征北战的经历,赢得一片喝彩。轮到老二演讲,他深知当年参加国军的事不能讲,在台的经历不好讲。便说,兄弟在外多年,没能为桑梓做过贡献,今天,我捐助贵校三万元,以表达对母校的培养之恩。三万,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台下掌声如潮,唯独刚刚洋洋得意的老大,一脸阴沉。
梁部长看出点猫腻,私下委婉地规劝二舅,您这样做,让我大舅多没面子啊!老二不以为然:你大舅,人家是有功之臣;我呢,是戴罪之身,不能相提并论哪!
两兄弟回家探亲,惊动了县里领导。这天上午,县委党史办邀请老大召开座谈会;县台办邀请老二召开座谈会。两个座谈会分别在县政府招待所的两个会议室举行,梁部长只好两边来回奔跑照应。
在党史办座谈会场,一杯清茶一盒烟,老大唾沫飞溅、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和战功业绩。县台办经费充裕,座谈会场桌上除了烟茶,还摆满了丰盛的水果。老二向在场的每个工作人员赠送了一件时髦衬衫。他谈的多是回到大陆的观感。
说话到了中午,党史办和县台办宴请老大和老二,宴席分别设在招待所的两个包间。老大兴致颇高,开怀畅饮,酒喝高了,一手抓起酒瓶,一手端酒杯,说道:去看看!台办在哪儿招待我弟弟?我得跟台办领导敬杯酒。
他摇摇晃晃来到县台办的包间,一进屋子,脸色顿变。这里不仅满桌的饭菜比自己那桌丰盛许多,而且他们喝的是珍贵的茅台酒,自己手里拿的却是当地产的汾酒。
老大强压心头怒火,跟在坐的每个人碰杯后,返回自己的包间,攥紧拳头,朝餐桌狠狠一捶,咆哮道:他妈的!混蛋!把你们县委书记喊过来……我一个堂堂老红军,竟然不如他……一个国民党!
老大头一歪,醉了!
一晃,1988年到2018年,又一个30年过去了。上述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均已作古。他们的人生经历像丛林中一片普通的树叶,随风飘逝。又像山巅出岫的云雾,淹没在弥弥漫漫的历史苍穹!
2018年10月18日草于凌空书屋
2018年10月23日修改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冯印谱阅览室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