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掌故 | 冯印谱:奉化溪口探蒋府

2017-12-01 冯印谱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包括新闻论著、杂文集、纪实文学、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原题

风流父子两代君主

——奉化溪口游记


    


她初次望见她,摩登靓丽,珠光宝气;


她初次看见她,一双小脚,慈眉善目。


两位注定青史留名的女性,一位新婚燕尔,下榻在岭头的文昌阁;一位痛遭遗弃,却仍然居住在她嫁过门的祖屋丰镐房。近在咫尺,阻隔如山……


导游小姐滔滔不绝的讲解,将游客的思绪带到了硝烟弥漫的上世纪20年代。


作者一行在溪口


11月24日上午,应宁波密友的盛情邀请,笔者来到了慕名已久的蒋介石故里——奉化县溪口镇。镇子不大,穿过武岭门,一条平坦的老街,一排毗邻的商铺,一道清澈见底的剡溪。溪水静静地流淌,曾经见证了意气风发的蒋介石携新妇荣归故里的一幕。


那是1927年,中华大地,一面是血流成河,一面是歌舞升平。


“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抛,万念灰绝,曩日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业宛如梦幻,独如女士才华荣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今天的80后90后,一天到晚抱着手机谈情说爱,能不能写出上面情真意切的求爱信呢?此时此刻,民国才子陈布雷尚未来到蒋介石身边替其捉笔。读蒋氏日记,其执着精神,古文功底,恐怕如今绝大多数文人难以望其项背。


平心而论,蒋氏的这封求爱信,未免有点矫情。自称“下野武人”,视功名如梦幻。果真如此,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宋美龄女士,会伴随他来溪口当一名采茶织布的村妇吗?早年闯荡上海滩的蒋氏,深谙以退为进之道,一生曾三次下野,溪口,每一次都是他东山再起的政治驿站。


蒋介石与宋美龄


民国时期,罗曼蒂克也好,风流韵事也罢,绝不仅仅青睐郭沫若、徐志摩、郁达夫那般文人。“武人”蒋氏,在跟宋美龄结婚之前,还必须做一回“清道夫”,扫除婚姻路上的一道道障碍,妥善处理他现有的一妻二妾。


乡下的黄脸婆毛福梅女士比较好说话,一纸协议,离婚不离家,仍然做丰镐房的主妇,将远在苏联留学的亲生儿子蒋经国立为嫡嗣,便顺从地签字了。


第一位小妾姚怡诚没多少文化,不仅同意拿钱走人,避居苏州,还心甘情愿抚养蒋氏的第二个男孩蒋纬国。纬国是蒋的好友戴季陶和日本女子的私生子,由蒋收养。


第二位小妾陈洁如貌美如花,腹有才学,只好采取连哄带骗之手段,送她赴美留学,并答应5年之后回国,“可以更好地尽到总司令夫人的职责”。


中国女性具有善良、宽厚、勤劳之美德,同时也是软弱可怜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多数女性的命运挣脱不了男人的摆布。


蒋介石与陈洁如


蒋介石不愧情场高手,三下五除二,便将在他人看来复杂纠葛的情事,一一搞掂,而且不留后遗症。不像大陆个别贪官,既玩弄女性,又要保乌纱,最后图穷匕见,令人齿冷。


相应的,留学美国、浸染于十里洋场,与张学良之流的公子哥们歌之舞之的宋美龄女士,也与昔日情人刘纪文割断了情义,转身投入蒋氏怀抱。


蒋氏大功告成,就有了上海滩那一场西式婚礼加中式婚礼的豪门盛宴。假如那时有电视直播的话,肯定万人空巷;假如那时有手机的话,刷屏是杠杠的。


情场遂意,蒋氏得意忘形,在当时中国最具影响的《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我们的今日”为题的《结婚感言》,喜悦之情跃然字里行间:“余今日得与最敬最爱之宋美龄女士结婚,实为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自亦为余有生以来最愉快之一日……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


在京沪各大媒体对蒋宋姻缘一片赞颂声中,远在天津的一位文人阅读了蒋氏的文章后,眉头紧锁,痛感其“反翘其浅陋无识之言以眩社会”,提笔挥毫,写下一篇流传后世的著名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他愤然质问:“呜呼!尝忆蒋氏演说有云,出兵以来,死伤者不下五万人。为问蒋氏,此辈所谓武装同志,皆有美满姻缘乎?抑无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缘?其无之耶,岂不虚生了一世。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至今读之,仍觉铿锵有力,情感沛然。


该文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季鸾,此前留学东瀛,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时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



正在溪口陶醉于蜜月中的蒋介石,有没有读过这篇酣畅淋漓骂他的社评,不得而知。但是,蒋介石绝对想不到,连张季鸾总编也不会想到,事隔9年,当蒋介石在西安临潼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期间,还是这位张总编辑,接连写出几篇社评,以“血泪之辞”劝慰发动事变的将士们。其中一篇社评题为《给西安军界的一封信》,饱含激情地颂扬蒋介石:“他热忱为国的精神,与其领导全军的能力,实际上成了中国领袖。全世界国家,都以他为对华外交的中心。这样人才与资望,再找不出来,也没机会再培植。”张季鸾进一步为事变发动者指点迷津:“最要紧的,你们要信仰蒋先生是你们的救星,只有他能救这个危机,只有他能了解能原谅你们!你们赶紧去见蒋先生谢罪罢!”


当日,杀气腾腾的南京政府动用飞机,运载着一捆捆刊登这篇社评的《大公报》,在古城西安上空广为散发。此举,在中国新闻史上,空前绝后。


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证明了张季鸾总编社评的新闻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实为不易。


两篇社评,一贬一褒,前贬后褒,体现的是《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同时不难看出,一介报人与一国之君之间微妙的关系转换。1941年,张季鸾总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重庆,蒋介石先生亲率治丧委员会致祭,国共两党领袖均致送挽联挽幛,先后在重庆和西安两次举办公祭仪式。一代报人的死后哀荣,亦是空前绝后。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让我们回到溪口。


因了宋美龄女士要回溪口居住,蒋介石特意为她改建了乡间别墅文昌宫,还特意为她修建了一座自来水塔。文昌宫一楼是会客室,二楼宋美龄的卧室陈设一如往昔。尤其是卧室四周家具镶嵌的一面面明晃晃镜子,映射出美玲女士生活的奢华和爱美之心。蒋氏抱得美人归,每日流连于雪窦山的绿树飞瀑,徜徉于溪口镇的街巷商铺,此间乐也!



当年,国内外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众口一词,称蒋宋联姻是一桩政治婚姻。家事与国事,在政治人物身上,往往极难严格区分。西安事变爆发,被何应钦讥讽“头发长见识短”的宋美龄女士,心急如焚,奔波周旋,临危救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只会烧家乡菜讲家乡话的毛福梅女士万万做不到的,也是姚怡诚和陈洁如两位女士望尘莫及的。


2015年秋,笔者赴美旅游,特意在纽约长岛的密林深处,几费周折,寻觅宋美龄晚年长住的一幢别墅。尽管铁门紧闭,庭院深深,人去楼空,据说有意购买此别墅的华人络绎不绝,宋美龄女士在海外的影响可见一斑。


溪口镇的蒋氏故居有文昌宫、丰镐房和玉泰盐铺等几处。室内陈列的一幅幅黑白照片,讲述着一桩桩家事,一桩桩家事又牵连着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国事。


抗战期间,溪口镇遭受日寇飞机轰炸,毛福梅女士不幸遇难。闻讯噩耗,蒋经国从敌后匆匆赶回奔丧,愤然写下“以血洗血”四个大字。镌刻四个大字的石碑原立于毛福梅罹难处,后溪口沦陷,石碑遭日寇捣毁丢弃。如今陈列馆的石碑,是1946年重刻的。


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子蒋经国在苏联留学工作居住有年,信仰共产主义,娶了俄罗斯姑娘蒋方良为妻。这段跨国婚姻本已相当有料,没想到,父亲风流儿浪漫,他回国后主政江西赣州,跟其部属章亚若女士产生了缠绵悱恻的婚外恋,而且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婴儿诞生不久,章亚若突然离奇死去,给后世留下诸多不解之谜。这两个姓章的孩子由舅父抚养成人,经认祖归宗,蒋家又平添了两个孙子。2012年岁末,笔者赴台湾旅游,在台北的一个饭局,巧遇其中一个男孩、已经是国民党副主席的蒋孝严先生。他长相颇似乃父,身材不高,微胖,头发稀少。虽身居要职,却没有一丝官架子,笑容可掬,挤过狭窄的空间,端起酒杯,轮桌向客人频频碰杯。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蒋氏父子永远是大陆和宝岛人们的谈资。台湾人津津乐道蒋经国晚年,勇敢地跳出了乃父在大陆及宝岛延续的专制统治怪圈。台湾经济的腾飞有赖于蒋经国主政时的十大建设,台湾实行的民主制度令全球华人瞩目。经国先生深刻地感悟道:“使用权力容易,难在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他进一步自我剖析说:“我知道我是专制者,但我会是最后一位,我以专制来结束专制。”


嘘!犯忌了,来到溪口,免谈国是,只聊风月。



瞧!一路走过,几位自以为长相酷似蒋介石先生的“替身演员”,身穿长袍,头戴礼帽,手持拐杖,站在商铺门口,频频向游人招手合影。另外几家店铺,穿“国军”服装的店员,悬挂青天白日的“党旗”“国旗”,借此招徕游客拍照。遥想当年,信仰与主义之争,笔舌与枪炮较量,服饰和旗帜是阵线鲜明的强烈符号。而今,一张钞票,“都付笑谈中”。


蒋介石先生1948年当选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蒋经国先生担任过台湾“行政院长”和第十任“总统”。蒋氏父子的风流韵事,倘若搁在普通人身上,舆论会指责其“道德败坏”“玩弄女性”;发生在大人物身上,就成了包装精致、味道鲜美的历史佐料。从褒姒戏诸侯,到春寒赐浴华清池;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到袁世凯的十几房妻妾。笔者笨笨地傻想,一部皇皇二十四史,假如彻底删除掉这些个风花雪月、风流韵事,尚能留下几页?


历史宛如溪口镇前日夜流淌的剡溪,山重水复,蜿蜒曲折。到了这一段,话剧的总导演变成了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笔者曾瞻仰过广东的孙中山故居,参观过湖南的毛泽东故居,今日溪口之行,了却了多年的一个心愿,甚慰。感谢宁波朋友的悉心安排。


让我们再次穿越回1927年——


宋美龄带来的貂皮和人参,毛福梅欣然接受了;


毛福梅亲手做的蒋介石最喜欢吃的艾青团子,不知宋美龄品尝过没有?



丰镐房内有一张照片,毛福梅居中,蒋介石和宋美龄分坐两边,美龄女士膝上抱一男孩,想必是蒋经国的孩子。前妻与后妻,定格于一瞬,透露出一片祥和之气。


家和万事兴。夫妻之间需要祥和,家庭之间需要祥和,社会需要祥和,国家需要祥和,世界需要祥和。蓝天白云,冬天灿烂的阳光,洒在川流不息的游客身上,一阵暖融,一片祥和。

 

     2017年11月27日草

     2017年11月29日修改


冯印谱读本

冯印谱:“一打三反”我家被抄

冯印谱: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冯印谱: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冯印谱:父亲一生的悲喜剧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郭慕萍:父亲遗留的那盒没拆封的药




行者系列

余浩:秋游石钟山

余浩:西泠印社走笔

余浩:赴滕州"拜会"毛遂孟尝君

余浩:游荆轲塔

余浩:谒骆宾王墓

陈红兵:同样在景区留影,

她为什么闲庭信步娴雅静美

米述杭:走进小说《软埋》的柏杨坝大水井

米述杭:长山群岛之哈仙岛

侯振华:又见戒台寺

段英贤: 中国境内的“俄罗斯车站”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何砚平:圆明园里的笑声

何砚平:后海记忆

李培禹:彝家新寨“瓦几瓦”

李培禹:八雅村情缘

李培禹:西河渡

李培禹:彩云之南

李培禹: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

李培禹:青钱柳

站在世界“聚首”的长城之巅

李培禹:金砂红谣

李培禹:赛里木湖的波光

李培禹:写在黄河入海口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关注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