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冯印谱: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2017-08-27 冯印谱 新三届

    作者简介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包括新闻论著、杂文集、纪实文学、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本文作者

    


1974年至1975年,我在山西省运城地区阎景中学读高中期间,遇上了批林批孔运动。


说来也蹊跷,被伟大领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叛党叛国乘三叉戟逃跑,在蒙古国坠机摔死,是1971年发生的大事件。此事已经过去几年了,为什么又突然批判他,而且还把他跟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联系在一起批呢?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很感困惑,但又不敢质疑,更寻找不出答案。


在全校组织的第一次批判大会上,代我们政治课的李荣贵老师作了精彩的批判发言。他说,林彪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克己复礼,妄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他跟孔夫子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李老师形象地说:“林彪和孔老二是两个打碎了的泥人又和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学们都觉得李老师的批判稿很有水平,比喻生动,通俗易懂,从而对批林批孔运动增加了一点新认识。


然而,仅仅在口头和书面批林批孔似乎不够深入,批倒批臭林彪孔老二,需要联系实际才更有说服力。不知道是那位校领导想出的点子,还是驻校工宣队领导的创意,阎景中学决定将批林批孔运动引向深入,跟我们学校所在的校舍、大地主李子用家族的豪华庄园联系在一起,有的放矢,做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有趣的是,阎景中学虽然是一所地区直属中学,校址既不在行署所在地运城,也不在万荣县城解店镇,甚至还不在万荣县王亚公社(现改名为高村乡)所在地高村,而是在王亚公社管辖的阎景村,距离运城七八十里路,距离我村近30里路。


在旧社会,李子用是阎景村一个地主兼民族资本家。李氏家族原籍陕西,后迁徙阎景村,几代人靠种地和经商发家致富。李子用曾自费留学英国,还娶回一个英国女子为妻,担任过山西省参议员。


李氏家族暴富后,在其家乡阎景村修建了一座连一座的青砖砌顶四合大院,在这个宏大的建筑群中,同时建有精美的戏台、中西合璧的洋楼、祠堂、后花园、澡堂等,在晋南乃至晋陕豫三角地赫赫有名。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李子用的家族成员被逐出四合大院,这座宏伟的建筑群被政府收归,利用李家大院做校舍创办了一所汾南中学,即阎景中学的前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李子用先生抗战时期避居西安,新中国建立后在太原定居,担任过山西省政协委员,于1965年谢世。


这座李家大院可真够气派,最多时能居住一万多名师生。每一座四合大院堂屋和厢房上面都搭有楼板,相互之间楼梯相连,上下两层都能够住人。在晋南农村,老百姓一提起李家大院,羡慕之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解放前晋南乡村多数小地主,家有百十亩土地,一套骡马大车,盖一座小四合大院,就很了不起了。而李家大院仅四合院就有十几座,更别说戏台、花园和洋楼了。相传,李家当年在各地的生意店铺不计其数,他本人乘坐骡马轿车从阎景村出发,往南过风陵渡黄河,经西安一路上兰州,沿途夜晚住宿都在自家的商铺,不需要住旅馆。


所以,土地改革运动中,阎景村周围村庄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家,表面不敢吭气,背地里很不服气。他们认为自己被划地主成分,人家李子用也是地主成分,可是论自己的家园和财产,给同样是地主的李子用系鞋带,也没有资格呢!


批林批孔要跟李家大院联系,我们这些绝大多数来自万荣县王亚公社十几个村庄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就忙碌开了。各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这一组奔赴阎景村找贫下中农访贫问苦,收集资料;那一组在校内布置展览,张贴标语。


等到一切准备停当,全校师生在校部院召开了第二次声势浩大的批判大会,师生们纷纷上台发言,口诛笔伐林彪和孔老二,历数李家大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史,不像上次批判那样空对空了。批判会结束后,师生们沿着布置好的参观路线,涌向校舍的各个展览点参观。


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个展览点。学校东南角原是李家的澡堂,因为缺水早就废弃不用了,展览介绍说这里是旧社会大地主关押穷人的“水牢”。校园里建筑精致的小戏台,展览介绍说它是大地主穷奢极欲生活腐化的“享乐台”。校部院有一片晾晒粮食的铺砖平台,平台底下便是堆放粮食的一个个砖窑洞,为了方便粮食晾晒后往窑洞存放,在平台与窑洞上下特意设有几个孔洞倾倒粮食,另外还有透气的作用,展览介绍却说这些孔洞是大地主压榨穷人的“剥削洞”……



校部院建筑中西合璧,门洞四周的砖雕精美绝伦,一排五间洋楼,原是李子用跟他的英国夫人居住的地方。解放后,身在外地的李子用因怀念家乡,在跟友人的书信中,曾写有“待到他年归来时,五间楼下话家常”的诗句。批判者抓住这两句诗,便说李子用对土改心怀不满,时刻妄想“变天”,复辟资本主义,重享花天酒地的日子,让贫下中农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


这一场批判会,上挂林彪孔老二,下联大地主兼资本家李子用,可谓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达到了策划者预期的效果。我因为父亲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作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正在积极要求进步,接受学校共青团组织的考验,所以积极参与了这场批判会,记忆尤深。


阎景村距离我家丁樊村约三十里路,我小的时候,本村一位老太太经常来我家,找我父亲看病,两家关系处得较为密切。老太太一来,父母亲每每称呼她“阎景的”“阎景的”,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也这样称呼她。我起初以为“阎景的”就是老太太的姓名。年龄大点才晓得,老太太原来是阎景村大地主李子用家族的一名丫环,她小时跟随家人逃荒,父母都饿死了,背井离乡,举目无亲,被李家收留做了丫环。她长到十几岁,李家给他寻觅了一个婆家,于是从阎景村嫁到了丁樊村。


也可能她原本就没有姓名,因为是从阎景村嫁过来的,按照当地的习惯,人们就称呼她“阎景的”,她也认可了这个名字。知道了这一背景,我极为好奇,禁不住将身边的老太太跟电影戏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和《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加以对照。



可是,老太太跟我父母惯熟了,每当坐在我家闲聊时,总听她说:“主家对我们这些下人可好啦,吃得好,穿得好,平时和和气气,就跟一家人一样。主家打发我出嫁时,还陪了很多衣裳被褥做嫁妆。现在说旧社会地主富农有多坏多坏,净是瞎掰哩。”


我的天哪!老太太说的这番话,完全颠覆了当时电影戏剧报纸大会上的宣传,完全颠覆了我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简直就是“反动透顶”!假如换一个人说这番话,摆到桌面上,不被造反派斗个半死,也会扒一层皮。当然,“阎景的”根红苗正,“苦大仇深”,她再怎么说也没关系,别人也不会把她怎么样。当然她知道,在我父母亲面前这样说,就等于上了保险,绝对不会透露出去。


但是,我当时听了,心灵该是多么的震撼哪?面前这位慈眉善目大地主家的“丫环”,跟白毛女、吴琼花截然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白毛女、吴琼花遭受地主恶霸的残酷迫害,她们仇恨满腔坚决跟地主恶霸进行斗争;眼前的这位“丫环”没有任何人逼迫,却净说地主的好话,究竟哪一个“丫环”才是真实的呢?我不敢想,更不敢说,只能深藏在肚子里瞎寻思。


据说,阎景中学领导在筹备第二次批林批孔大会前,驻校的工宣队曾提议邀请我们村这位老太太、当年的李家丫环,亲临会场,给革命师生来一个现身说法,揭露控诉李家地主剥削农民的滔天罪行。那时候,老太太身体还蛮精神的。没想到,老太太听说此事后,一口予以回绝,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工宣队这一打算没能实现。老太太私下对我父母说:让我去说什么,说实话,人家相信吗?说假话,咱可不干那昧良心的事!



在批判活动期间,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曾相随几个同学到阎景村附近的乌停村访贫问苦。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们骑自行车去的,进村后找到一个生产队饲养室,饲养员老大爷正在忙着给牲口铡草。我们帮他干完活,然后坐下来聊天,请他讲述旧社会遭受的苦难。


老大爷抽着旱烟锅说:要说旧社会,日子过得比现在强多了。旧社会咱们这儿谁家还吃粗粮?全是白面,玉米高粱都是喂牲口的。现在,一年到头就那么百十斤小麦,玉米高粱还吃不饱……瞧,折腾了半天,话不投机,毫无所获。返校的路上,同学们一个个沉默无语。


后来,我终于闹明白,全国上下大张旗鼓进行批林批孔运动,将林彪跟两千年前的孔夫子联系在一起,就是要让老百姓痛恨林彪这个野心家、卖国贼,倘若林彪的罪恶阴谋得逞,中国就会复辟资本主义;就是要老百姓痛恨万恶的旧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但是,事与愿违。严酷的现实生活摆在人们面前,农民辛苦一年,喂不饱肚皮,手中没钱花,商店里商品奇缺,许多商品要凭票购买,农民孩子参军、招工、推荐上大学,都需要找关系,“走后门”。


那些上了年纪的社员跟旧社会一比较,自然觉得现在的生活还不如旧社会,你让他怎么能打心眼里赞颂新社会?当时,大队干部在大会上传达有关林彪罪行的中央文件,点出林彪的反革命言论,其中提及林彪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等等,会场的群众听了,表面不敢说,有人私底下竟然点头认可,觉得林彪说得蛮有道理呢!



再说李家,大批判也好,办展览也好,均把旧社会的李家抹黑得一塌糊涂,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然而,私下里,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旧社会,李家被当地民众称作“李善人”,声名远扬。


从官方角度说,民国十七、十八年,山西连逢大旱,李家兄弟联手,先后赈济河东(运城地区)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旧万泉县)救济6000银元。李家并在薛店村家庙(李家祖上从陕西逃荒到山西这边,先落脚在薛店村,再从薛店村移居到附近的阎景村)、阎景村祖师庙和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使许多人存活下来。河东各县县长纷纷请求政府表彰,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了“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褒彰。万泉县(万泉县和荣河县后合为万荣县)县长亦颁“乐善好施”牌匾。


从民间角度来说,阎景村以及周围村人都晓得,李家地主的马厩,经常留有四五头牲口,供村民们耕田、磨面、拉煤使役,从来不收取回报。至于修桥铺路办学等善事,李家出钱就更多了。李氏家族“李善人”的称号,名不虚传。


然而,李家的这些善举,我们师生批判时,却被说成是跟孔老二的“假仁政”一样,是麻醉革命群众的腐蚀剂。


斗转星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21世纪,山西省为发展旅游事业,先后在晋中修缮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名胜古迹,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山西的晋商大院文化走出娘子关,享誉全国,并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运城市的领导受此启迪,也把旅游开发的目光投向了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地处万荣县与临猗县交界处,距运城市七八十里,由于远离市镇,给学生的学习、教职员工生活等带来诸多不便。上世纪90年代,设在这里的阎景中学被撤销,阎景师范搬迁了,曾经熙熙攘攘的李家大院人去楼空,像一位孤独落寞的贵妇人,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雍容华贵和气质尊严。


多年前,政府及各方投资打造李家大院旅游景点,其主题为“行善仗义”,以跟山西的其他大院有所区别。我曾向筹备李家大院景点宣传的同志提供了我们村那位“丫环”的故事,老人家早已谢世了。负责宣传的同志为此走访了老太太的后人,并将她的故事写入了李家大院的宣传资料。


2008年,重新修缮的李家大院对外开放后,我曾携妻儿参观过一次,看见游人络绎不绝,人们对李家大院的辉煌建筑赞叹不已,对李家的行善壮举由衷赞佩。旧地重游,伫立在我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学生宿舍,漫步在我曾经参加批判会的校部院平台,不禁心潮澎湃,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百年沧桑,岁月如歌。同样是一座李家大院,一会儿说它是罪恶之渊,一会儿变成了行善之堂;一会儿说是大地主兼资本家压榨穷人血汗的凝聚;一会儿说是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商贾;一会儿说它是地主阶级腐化堕落的乐园,一会儿又变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菁华……


历史,果真如人所说,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2013年7月25日于凌空书屋

2017年8月修改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阅读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冯印谱: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冯印谱:父亲一生的悲喜剧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郭慕萍:父亲遗留的那盒没拆封的药




 记忆:文革反思录

纪敦睦:一位本应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蒋蓉:下乡第一晚,六个女孩和衣而睡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梅桑榆:文革时期的乡村批斗会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蓉:哥哥的小芳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梁志全:上山下乡与知青定律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杨劲桦:我哥哥的三个朋友

卜新民: 认命当农民

卜新民:我在乡下的两次辞“官”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